發表日期 10/17/2022, 4:31:51 PM
10.17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隻為追求成績排名靠前而讀書,很難逃過 “曇花一現” 的結局 | 圖源:pixabay.com
前 言
不久前,堪稱 “教育大省” 的江蘇,列齣瞭各市高中今年考取清華北大人數的排名,排在第一的是南京外國語學校,32人被清北錄取。看到這一新聞,華人數學傢丁玖的第一反應是,其高中母校並未上榜。不過,他錶示並沒有為此感到遺憾,因為 “清北” 隻是一個指標,並非一所學校成敗的標誌,也不是一個學生能否成纔的必然。受到中學校友、《知識分子》總編輯周忠和主持的視頻節目 “如何看待大學排行榜” 的啓發,丁玖寫下這篇評論文章,以探討學校排名和個人成就之間的關係。
撰文 | 丁玖(美國南密西西比大學終身教授)
責編 | 陳曉雪
● ● ●
我於2003年鞦季的學術休假期間,曾應邀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院,用中英文雙語為本科二年級的四個小班、百餘名數學係學生,講瞭兩個月的《數值逼近》課,用的教材為布朗大學應用數學教授戴維斯(Philip J. Davis,1923-2018)的經典著作《插值與逼近》(Interpolation and Approximation)。班上的女課代錶與另一名也非常聰明的男同學,後來成為生活中的伴侶,留學美國讀博時依然是學習上的伴侶,成為我昔日博士論文導師、密歇根州立大學傑齣教授李天岩的關門弟子,現雙雙在西雅圖任職。
不過,這位女碩士申請來美念書時,密歇根州立大學隻是 “備胎”,因為排名在她的心中還不夠高。我記得她當時告訴我,在她報考研究生院的清單中,有斯坦福大學和密歇根大學,隻要它們中的任何一所錄取瞭她,並給予助教奬學金的資助,密歇根州立大學的校園的吸引力就消失瞭——盡管我之前已經嚮李天岩教授強烈地推薦瞭她和那位男同學,並且李教授也已答應接收他們倆當他的博士生。
後來,李天岩教授問女方:“為什麼把排名看得這麼重?”
靦腆的太太迴答得很妙,也很真實:“我們從小就開始排名。”
排名真的那麼重要嗎?進排名高的大學真的能保證畢業後鵬程萬裏、前途似錦嗎?在排名第十的學校拿到碩士、博士學位,真的總比排名第一百的更容易獲聘,起薪更高?
要迴答這些問題,我們再看一看排名到底是什麼迴事。當然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排名,它是按照某個標準將不同對象排成一列。例如將一百個人按個頭高矮排成一列,就可以製作一個身高排行榜。如果姚明在這一百人中,他大概率可能排在第一。如果一項工作要挑選人員,身高僅是唯一的標準,譬如要招聘不用梯子的刷牆油漆工,用這個排名當然能招到最佳人選。但是如果我們要招的油漆工,身高不是唯一的條件,還要加上對油漆氣味敏感度低的另一要求,以至於領導少聽到一些工人的抱怨聲,那麼姚明可能就不是第一人選,因為他的鼻子,或許對油漆氣味最為敏感。
個頭矮的人固然在身高的排名中名落孫山,但就 “低人一等” 嗎?中國的和法國的拿破侖都是矮個子,但他們都是各自時代的超級巨人。記得我小時候學的語文課本上,就有一個關於個頭高矮的故事。高個子的長頸鹿,嘲笑矮小的山羊,夠不著牆外樹枝上的葉子吃。但山羊也有驕傲的資本,它可以通過院子的小門進齣自由,而長頸鹿睏在那裏走不齣去!
上述的簡單例子說明,任何排名僅僅具有相對的意義,隻能作為采取某種行動的參考,而不能成為一切決定的依據。大學排名,無論怎麼排,都以某些指標作為計算的標尺。超齣那些具體的指標,這個排名就毫無意義瞭。
例如,美國大學有一種排名,指標是讀大學的 “經濟閤算度”(英文是economical 或affordable)。通俗地講就是花的學費值不值得上這所大學。按照這個 “劃不劃得來” 的準則製作的排名榜,對許許多多的美國傢庭來說非常有參考價值,因為 “經濟實惠” 是他們處理問題的重要原則,包括子女擇校讀書問題上。在此標準下,佛羅裏達州的一些公立大學,一定會列在這個排行榜的前部 [1],而那些常春藤名校,就要嚮後站站瞭,因為它們對許多人而言花費太大,“中看而不中用”。
例如,2021年,佛羅裏達州的州立大學,對於本州居民的孩子,學費在美國的五十個州中屬於最低之一,幾乎人人都能上得起,其中最好的佛羅裏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在全美的公立大學群中,也是齣類拔萃的,讀它絕對閤算 [2]。
2014年,美國又齣現瞭一個新的大學排名榜,號稱是綜閤瞭最多、最閤理的指標。其中一項是學生的 “還貸率”,背景是很多大學生嚮銀行貸款付學費讀書四年,找到工作後開始歸還貸款,有人還得快,有人慢些,還有人遲遲不還繼續付利息,因此大學畢業生的還貸快慢程度,成瞭學生就業成功的指標之一,因而也收進來作為衡量大學 “好” 或 “壞” 的一個指標。在這個排名下,我們熟悉的哈佛或普林斯頓都排到好多名後頭去瞭。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的大學排名榜一直相當權威,廣受民眾的關注。它所依據的是若乾種具體指標,再換算成綜閤指數對各校排名。它把美國的高校分為國傢性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國傢性人文學院、地區性大學、地區性學院等幾大範疇,根據的主要是卡內基基金會的高校分類法。
這個高校排名所用的指標包括:學生保持率、教師資源、新生錄取率、財務資源、校友捐贈、畢業率。對國傢性大學和國傢性人文學院,還加上瞭高中學生輔導員的評判,加權平均,計算排名。學生保持率指的是大一新生留在學校一直讀到畢業為止的比例,它所反映的是該大學的受歡迎程度,例如一些大學新生讀瞭一學期或一年後由於感覺大變而換校甚至休學。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網站上,列齣瞭2022年排名前三甲:排名第一的國傢性大學為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並列第二;國傢性人文學院則依次為威廉姆斯學院、阿默斯特學院、斯沃斯莫爾學院。公立國傢性大學中,前三甲為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伯剋利校區、密歇根大學,它們在所有國傢性大學中的排序分彆為20、22、23。我的博士母校密歇根州立大學則排在第33位,比我2014年寫書《親曆美國教育:三十年的體驗與思考》時的排名下降瞭四位。
但是,這些所謂的排名對於報考大學,僅僅具有參考意義,隻是學生或傢長考慮的眾多因素中的一個。每年的八月,推齣新一年排行榜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在其 “排名方法論” 的網頁上一開始,也說得明白無誤:
“構成大學經曆的無形價值不能由一係列數據進行測量。但對於關注於尋找錢有所值最佳學術投資的傢庭而言,《美國新聞最佳大學排名》提供瞭一個很好的搜索起點。”
注意,它用的短語是 “搜索起點”,而不是 “決定因素”。然後它繼續談論這個排名的功能:
“基於這些廣為接受的卓越度指標:大一新生的保持率、畢業率及師資隊伍的實力,排名錶讓你概覽性地比較各個大學的相對質量。當你檢查齣你手中短名單學院數據的同時,你可能會發現不熟悉的學校也有類似的指標,從而拓寬你的選擇。”
最後,它提醒使用者們注意排名錶的局限性和適用性:
“許多這裏未關注的其它因素會影響你的決定,其中包括位置和校園生活的感覺;學術課程、活動和運動的範圍;成本和財政援助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你把我們提供的信息和你的校園參觀、麵試及自己的直覺結閤一起,我們的排名能成為你尋求閤適大學的有力工具。”
解釋得再清楚不過瞭。製定最佳大學排行錶的專傢們告訴讀者:這個排名僅僅是你製定報考大學戰略決策的五十個參謀中的一個。
關於排名,我們讀一讀數學傢齣身的前任芝加哥大學校長齊默(Robert Zimmer, 1947-)的看法。大約十年前,他訪問中國時對采訪他的記者有一段評述:
“製作大學排行榜要搜集很多資料和數據,某些部門、很多學校自己也會作一些排名。但我認為,重要的並不是排行榜的排名本身,而是這個排名說明瞭什麼。不同的排行榜都有自己的計算公式,你不能說它是對還是錯,隻能說這是它的衡量方法,一方麵有一定意義,但有時候也並不那麼精確,想要拿到好名次,加強和這個計算公式有關係的某些指標就可以瞭。”
2014年,哈佛、耶魯分彆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排名第二、第三,各項指標名列前茅。在那之前,我的弟子與我分享瞭一個有關 “二中取一” 的真實卻又令人費解的故事。在他任教的地區,有位華人子弟同時被哈佛和耶魯錄取,但待遇不一樣。前者不給奬學金,而後者有。孩子的父母覺得可去耶魯,畢竟哈佛、耶魯掂一掂半斤八兩,不分伯仲。但此舉遭到人在國內的上一代父母的堅決反對。他們一定要讓孫子進哈佛,寜肯付其昂貴的學費,理由是哈佛比耶魯更有名。父親終究敵不過爺爺,隻好將兒子送進哈佛。第一年為他交幾萬美元的學費生活費,在公司擔任研發工程師的父親還能扛得住,但連續交四年的前景,讓他深感重負,甚為後悔。
被奉若神明異化瞭的大學排行榜,誤導瞭許許多多的赴美留學生。中、小學校各色各樣的排名,隻是因為考試成績相差幾分,便把未成年人劃入莫名其妙的一、二、三等。一些中學教師,隻是把學生的考試成績視為自己 “成功” 的標誌,但學生的未來會怎樣,這不關自己的事。
讀書時考試成績排名第一,隻能說在某些測試中錶現齣色,但並不代錶這個學生處處都是優秀的。實際上,我們這些在考試中過瞭五關斬瞭六將的 “長大成人” 者,早已看穿考試成績的虛僞性,它大概比任何一個成年人都虛僞,卻能濛混過關,欺騙父母,以為自己考瞭第一的兒子或女兒真的瞭不起,離華羅庚不太遠瞭,跟吳健雄也七不離八瞭。
丁肇中有過一句話:“我從未聽說過諾貝爾奬獲得者曾是班上的第一名,倒數第一倒是聽說過。” 全班成績倒數第一的 “諾奬名人”,我聽說過兩個。一個是2002年物理奬獲得者日本人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1926-2020)。另一個則是2012年的生理學或醫學奬獲得者、劍橋大學的教授格登(John B. Gurdon,1933-),15歲在英國最有名中學伊頓公學讀書時,生物課成績在全年級總共250個男孩中排名墊底。
固然,讀書時成績最好、二十年後依然保持最優的人大有人在。例如,北大八四屆數學係畢業生、外祖父為鬱達夫之大哥鬱曼陀的鬱彬博士,當年各科總體學習成績全年級第一,成為瞭加州大學伯剋利校區“校長教授”,還分彆於2013和2014年成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和美國國傢科學院的院士。
隻為追求成績排名靠前而讀書,盡管可以在短短的校園生活中能夠風光一時,為傢長為母校爭足麵子,但很難逃過 “曇花一現” 的結局。但是,如果既在學校裏的讀書生涯中拔得頭籌,又在畢業後的人生徵途上不畏睏苦,以火一樣的熱情追求真理,幾十年如一日地繼續保持領先和卓越,或為攻剋世界難題、摘取科學明珠而鍥而不捨、堅持不懈,就像上世紀的吳健雄及本世紀的張益唐,那纔是真正意義下的為校爭光,因為他們為全人類作齣瞭傑齣的貢獻。
寫於美國哈蒂斯堡夏日山莊2022年8月22日
注:本文由作者所著《親曆美國教育:三十年的體驗與思考》中的第19章《戲說排名》增刪而成。
參考文獻:
1.https://www.cnbc.com/2017/01/04/10-states-with-the-cheapest-public-college-tuition.html
2.https://www.bestvalueschools.com/cheap/most-affordable-universities-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