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2:25:28 PM
導語:同事收紅酒原為抵債,結果反被坑近33萬,都是這“假紅酒”給鬧的
同事的朋友為瞭還他近35萬的債款,拿68箱紅酒抵債。
據同事描述,當時他朋友說這是正宗的進口優質紅酒,單支價格現在至少能賣900塊,若是收藏起來再賣,還能賺一筆錢。
同事聽後照單收瞭,約定朋友欠他的錢也不用還瞭。
隻是收紅酒原為抵債,結果反被坑近33萬,都是“這酒”坑的,也可以說都是這“假紅酒”給鬧的,建議愛酒人士一定得看。
網友們得知後,也紛紛喊話同事他趕緊跟朋友絕交吧。
事情大概是如此揭開的……
同事告訴我: 存在傢裏車庫7-8年瞭,幫我看看總共值多少錢?
我一看酒標,告訴他一瓶不會超過50。
同事: 50?是歐元嗎?還是美元?
我: 是RMB。
同事嚇得癱坐在地上,兩眼泛淚花,直呼不敢相信,算下來損失近33萬。
但得知真相後,原來都是“這酒”坑的,愛酒人士一定得看。
“這酒”--歐盟餐酒
其實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講述的是紅酒價格與酒質關係,裏麵就有說到歐盟餐酒最多隻值50塊,貴瞭就是交智商稅。
而且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我都不建議大傢直接喝。
為什麼?
道理很簡單,因為 低端的品質壓根賣不齣高價格。
歐盟餐酒:
歐盟中級彆最低的紅酒 ,老百姓即便喝得起也不喝。
可以是歐盟任何一個國傢,或一個地區生産,既不需標注産地,也不需要標注年份,原材料都沒準是剩下的邊角料。
試想一下, 邊角料又能釀齣什麼好酒來?
所以歐盟餐酒的口感有濃鬱的苦澀味,而且寡淡,顔色不清亮,聞起來有爛掉的水果味和刺激味,簡直跟勾兌酒差不多。
由於法國的紅酒在歐洲地位很高,所以很多其他地區生産的“這酒”就會拿到法國灌裝,然後貼上法國紅酒的標簽,立馬就有瞭一個“好身份”。
廠傢再設計一個華麗的包裝,價格就能賣到幾百,甚至上韆。
看到這裏,大傢是不是覺得很眼熟?
沒錯!
我們去景區旅遊的時候,總有小攤小販,拿著成本廉價的商品說是某某地方的珍寶,然後賣齣天價,專門忽悠不懂行的人。
真是應瞭一句話: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
那麼關鍵來瞭:
怎麼辨彆“這酒”?
方法很簡單, 買紅酒時,一定要看清酒瓶上是否有“Vin de la Communaute Europeenne”這行英文字,簡稱“VCE”。
若是有,一定彆買,歐盟餐酒無疑。
我們在網上看過紅酒的朋友會知道,綫上有很多賣“法國進口紅酒”的,當中有不少一箱六支隻賣百來塊的。
換算下來,差不多20來塊一支。
此類廉價紅酒,我不說100%都是歐盟餐酒,但基本可以斷定是劣質酒,否則怎麼可能會有這麼便宜的“進口紅酒”?
當中的釀造成本、包裝成本、運輸成本等,都不是一個小數目。
同事得知緣由,
一是 為自己近33萬的白花花的銀子打水漂而懊惱;
二是 慶幸自己還好沒喝,不然人身安全就難保。
其實在生活中,標高價賣低質的紅酒廠傢一大把,比如下麵幾類,讓人防不勝防。
蹭大牌名氣
自從開放以來,國外的紅酒品牌相繼走進我國市場,比如拉菲、奔富等自本世紀開始已經成為酒宴上的不二之選。
不過緊隨其後,會發現市麵上湧齣很多名字跟它們相似的紅酒。
事實上跟正品酒莊毫無關係,踩坑的消費者卻不少,比如國內産的是拉菲莊園,而 我們膜拜的則是拉菲古堡。
拉菲古堡隻齣兩款酒,拉菲古堡和拉菲珍寶,俗稱大拉菲和小拉菲,前者是正牌,後者是副牌,區彆如下。
我們再說說奔富紅酒,指的是澳洲酒業巨頭,旗下的酒類錯綜復雜。
很多人將它的Vin係列和bin係列聯係在一起,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部分商傢也從中做手腳,大傢買酒時要注意,彆被忽悠瞭。
其中bin從低到高涵蓋多種級彆,“bin”是“酒窖”的意思。
若無法從酒名上識彆假紅酒,還可以看酒標。
看做工如何:
正品紅酒的酒標做工精細,看著有質感,摸起來也舒服,而劣質假紅酒的酒標做工粗糙,字跡不工整,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看有無中文酒標:
凡是進口的紅酒,經過我國海關時,都會被貼上中文標簽。
若是沒有中文標簽,然後又說是進口紅酒,那就是經過某些不認可/不正當的途徑進入我國的劣質紅酒,看到要注意。
在我看來, 最好的規避假紅酒的方法就是:根本就不碰。
比如我們選正規的渠道、平台選購紅酒,碰到假紅酒的概率就微乎其微,你明白瞭嗎?碰到包裝太華麗的酒要慎重,建議愛喝紅酒的朋友一定要看看。
編輯人:橘子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