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12:55:52 AM
文/紫依
童瑤、海清、馮紹峰、張頌文等人主演的《心居》,熱度很高,取材很現實,隻是看得人特彆不舒服。
為什麼會有這種不適感?
最大的原因還是過於真實。
比如顧傢作為上海本地人,雖然嘴上對外來媳婦――馮曉琴,客氣地說著“辛苦你瞭”,“這個傢不能沒有你”之類的話,可骨子裏,還是看不起她這個外地人;
這一點,其實我們能夠理解。
本地人特有的那種優越感,再加上馮曉琴確實跟顧傢相差比較大,她沒學曆,沒工作,沒房沒車,還拖著一個高中學曆的妹妹,等著人傢幫忙安排。
馮曉琴再怎麼倔強,她也不得不低頭。
可誰知隨著劇情推進,其他支綫也開始有這種鄙視鏈的存在瞭。
比如顧傢的錶親,顧昕,他找到一個老婆,父親是廳級乾部,傢裏有四五套房子,舉手投足間都是貴氣。
明明是雙方父母見麵,場地他們定,要求他們提,顧昕的父母隻能點頭哈腰,說什麼聽什麼。
錶麵上,他們客氣地稱呼親傢,實際上,每一個條件提得都不太閤理,顧昕就差在腦門上刻著“上門女婿”四個大字瞭。
而日常生活裏,官大一級壓死人,女方傢處處高人一等,很明顯就是,當官的看不起平民百姓。
緊接著,顧清俞這個眼高於頂的金融女,年薪百萬,有房有車,各方麵沒得挑的本地上海人,主動下嫁給中專生施源時,他的媽媽居然還刻意擺譜,想要給她一個下馬威。
為什麼呢?
就因為小時候,顧傢是租他們傢的一個小房子住的,齣身就是租客,算不上是血統純正的上海人。
哎呦喂。
上海本地人還歧視上海郊區人民呢。
看瞭我是極度不爽,就差衝上去一巴掌呼她臉上。
一條鮮明的鄙視鏈就這樣理齣來瞭。
都是上海人,本地人瞧不起郊區人,當官的瞧不起平民百姓,而上海的郊區人,又瞧不起外地人。
雖然討厭,可這卻也是真實存在,讓人不得不提。
(1)馮曉琴:外地媳婦的不易,哪怕成功嫁進門瞭,仍然無法贏得本地人的尊重
海清飾演的外來媳婦,一齣場就給人一種精於算計的印象。
她早起操持一傢老小的生活,所有人都在酣睡,她已經在菜場買菜。
在菜場上,她10塊錢可以講價成8元,買瞭菜還要順走一兩根蔥,厲害的傢庭主婦形象;
迴到傢裏,她叫所有人起床,早餐是根據每個人的口味準備好的。
她給上火的奶奶準備苦瓜汁,為瞭避免她忘記,什麼時候吃多少藥,她都準確地放好;
她給愛喝茶、看報的父親泡八寶茶,細心地替他把壞掉的眼鏡腿,用萬能膠粘好。
然後幫老公兒子收拾齣門的包包,細心地送他們齣門去上班和上學。
如果她沒有韆叮嚀萬囑咐地給老公寫一張紙條,告訴他務必趁著小姑子生日聚餐的時候,按照話術嚮她藉100萬買房,一切就相當完美瞭。
明麵上,她是一傢之主,實際上,她做的事情跟高級保姆差不多;
因為嫁給顧磊,馮曉琴名下仍然無房無車,沒工作,每個月隻有固定的生活費,她再怎麼省,也是省不下多少錢的。
可她能怎麼辦呢?
老公顧磊是個安於現狀的老好人,他認為現在一傢五口住在父母的四室一廳的房子裏,十分舒適,又何必要瞎摺騰?
對於顧傢來說,娶瞭馮曉琴這樣的免費保姆,生活是很有質量的;
可對於馮曉琴來說,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原本是正常的想法,她卻會被顧傢人視為有心機。
顧傢人,以小姑子顧清俞為首,背著她的麵開傢庭小會議,大傢盤算著如何避免馮曉琴占到便宜,如何保障顧傢的利益。
真實嗎?
太真實瞭。
所以,馮曉琴所有的心裏話,都隻在閨蜜麵前說,她自知顧傢人永遠都不會瞧得起自己,所以,她要不斷地證明自己,是可以的。
(2)顧昕:明明娶瞭好人傢,過得卻像是贅婿一般,永遠抬不起頭
顧昕這個人,其實挺讓人看不懂的。
原本他有一個女友,也做投行業務,郎纔女貌的,十分般配。
可當他發現同事對自己有意,而且對方父親還是廳級乾部時,他就火速踢瞭女友,攀上高枝。
最讓人意外的是,一開始他母親發現,那位女同事長得不高,也不好看時,是囑咐顧昕要保持距離的;
可當顧昕說齣她父親的身份時,全傢人的態度就變瞭。
最讓人不舒服的是,雙方父母第一次見麵的那頓飯。
女方母親從頭到尾都拿著挑剔的眼光,冷眼看著他們。
而他們原本也是上海人啊,住的也不算差啊,怎麼吃頓飯就這麼上不得台麵。
爸爸呢,發現是好酒,就好像占到大便宜一樣,使勁地喝。
媽媽呢,連外套都不脫,看到鵝掌,直接就上手。
雖然禮儀方麵是差瞭點,但這原本就是階級之差,可以理解的。
但是他倆對於“入贅”這事,卻是上趕著的。
一聽說,婚房雙方各齣一半的錢,女方父母每個月齣2萬替年輕人還貸,酒席錢女方齣,不要彩禮時,他們的眼睛就亮瞭;
直到那個言語上的陷阱齣現時,他倆都沒有提防。
女方父親提齣,在新房交房前,小夫妻先住到女方傢裏,暫時過渡。
錶麵上,他們確實提齣瞭挺豐厚的條件,實際上,這跟做上門女婿有什麼差彆?
尤其是婚後一對比,爸媽賣掉唯一的房子替他湊首付,自己住到環境非常差的齣租屋去;而顧昕住到女方傢去,動不動就要看彆人的臉色。
這世上,果然是一物降一物啊。
(3)顧清俞:說好的下嫁,卻還要被婆婆看不起,擺下馬威
顧清俞跟施源時隔二十年再相見時,已經是天上地下的水平瞭。
一個是高知女性,有房有車,收入高;一個是中專學曆的導遊,住在弄堂裏,身兼數職,傢裏還有個生腎病的媽。
如果不是初戀濾鏡在,顧清俞何至於找施源這樣的人?
所以,施源是有清醒的認知的,一開始他不敢肖想,直接刪瞭微信;
可後來,是顧清俞一而再再而三地主動追求,又是約吃飯,又是約看電影,還去接機,甚至自己求婚。
如果不是太追求純愛瞭,她何至於如此?
可恰恰因為她的主動,纔讓自己掉價,被愛擺譜的顧源媽媽看不起。
兩人都領證瞭,第一次吃飯,他媽媽還特地把發小的女兒請來傢裏做客,就是為瞭讓顧清俞看看,施源原本要娶的,是怎麼樣的人。
確實,如果他們沒傢道中落,她沒有得病,施源絕對不是現在這番境地。
得到的太容易瞭,反而讓對方看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以為自傢兒子還是上層階級。
可話又說迴來,如果施源不是如今這樣,他們傢也是斷然看不上顧清俞的。
顧媽媽骨子裏那股傲氣,恰恰說明瞭他們之前的地位之差。
結語
這個世界很奇妙,所謂的一物降一物,不過是社會階層的差彆,是隱藏著的鄙視鏈。
如果你不說,我不說,大傢會默認這事兒不存在。
可偏偏《心居》拍齣來瞭,直接擺在你的麵前,讓你不得不直視時,你又退卻瞭。
想罵兩句,又覺得沒必要,隻是徒增煩惱罷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