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11:26:38 AM
1979年,中央決定對各大軍區以及各個單位的領導班子進行調整。由於身兼數職,為瞭減輕他身上的擔子,也為瞭給更多年輕人機會,於是他決定辭去軍委總參謀一職。
中央軍委在醞釀總參謀長人選的時候,聶榮臻親自給軍委寫去一封信,
他建議由楊成武擔任軍委參謀長
,而這一建議也得到瞭不少人的支持。本以為這是闆上釘釘的事情,沒想到卻得到瞭的拒絕:
“他不閤適。”
那麼聶榮臻為何要推薦楊成武呢?最重要的是為何會拒絕這一請求?
楊成武
飛奪濾定橋,渡過天險
楊成武1914年齣生在福建長汀縣,1929年初參加閩西古城農民暴動,隨後跟隨暴動隊伍加入閩西紅軍。從這以後,楊成武開始瞭戎馬倥傯的軍事生涯。
1934年10月,紅軍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長徵。在長徵途中,楊成武所在的紅4團多次被毛主席點將,成為紅軍北上的先頭團。紅4團在楊成武和耿飚的帶領下,連續突破四道封鎖綫,血戰湘江,突破烏江,保衛遵義會議。
飛奪濾定橋和突破天險臘子口就是紅4團創造的奇跡。
1935年5月,紅軍來到瞭天險大渡河,大渡河河寬水深,水流湍急,兩岸都是高山峻嶺,很難找到渡口,因此大部隊想要通過大渡河是非常睏難的。
而此時蔣介石命令薛嶽、劉湘等部圍追堵截,勢要將我軍殲滅於大渡河以南地區,更是揚言要將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
中央軍委本來打算全軍從安順場渡口渡河,然而等抵達安順場後纔發現此處隻有一條船可以用,從此渡河是不可能的事情,於是軍委將目光放在瞭安順場北320裏處的濾定橋。
濾定橋是大渡河上最後一個可以通過的地方,如果此處再不能通過的話,那麼我軍的命運將岌岌可危。在生死存亡之際,我軍將奪橋的重任交給紅4團,並規定用3天的時間趕到濾定橋。
前往濾定橋的道路崎嶇,且有敵人的阻攔,因此紅4團第一天隻走瞭80華裏。5月28日清晨,紅一軍團發來電報:
“黃開湘、楊成武,軍委來電,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濾定橋,你們要以最快的速度和堅決的手段完成這一任務!”
軍令如山,為瞭完成組織交代下來的任務,紅4團開始強行軍。然而非常不巧的是當天晚上又下起瞭瓢潑大雨,羊腸小道被雨水衝洗得十分光滑,隊伍前進時就像是在滾進。
在這種情況下,楊成武意識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於是他提齣:
“紅4團的每位戰士都要有光榮的戰鬥精神,堅決完成組織交代下的任務,保持光榮的傳統!”
楊成武這一口號也大大提高瞭士氣,戰士們於次日清晨抵達濾定橋,也創下一晝夜行軍240華裏的奇跡!
抵達濾定橋後,麵前的情景令紅4團的戰士們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
橋身隻有13根空蕩蕩的鐵索懸在空中,橋下是奔騰激流的河水,橋東則是敵軍扼守的地方,而此時他們身後還有兩個旅的敵軍正朝濾定橋的方嚮支援。
情況十分緊急,必須要在敵人援軍趕到之前奪下濾定橋。紅4團當即組成22人的突擊隊,在隊長廖大珠的帶領下,冒著敵軍的槍林彈雨攀踏著幾乎懸空的繩索衝嚮對岸。
當突擊隊快要接近敵軍扼守的橋頭時,敵軍卻在城門燃起熊熊烈火,企圖阻止紅軍攻進城內。此時站在橋這頭張望的楊成武也情不自禁地站起來,大聲喊道:“同誌們,衝啊,衝過去!敵人就快垮瞭!”
緊接著戰士們在楊成武的口號中衝進瞭火海,不僅將敵人全殲,而且占領瞭濾定橋的橋頭。
沒過多久,紅軍的其他戰士從濾定橋上越過瞭天險大渡河,蔣介石南攻北堵的大渡河計劃就此破滅。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調集2萬餘人對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掃蕩”。1939年11月3日,楊成武指揮戰士們殲滅瞭企圖“掃蕩”的日軍遷村大隊。
日軍麵對失敗惱羞成怒,並於次日齣動精銳部隊大約1500人的兵力趕到淶源,進行報復性的“掃蕩”。
麵對前僕後繼的日軍,楊成武沒有一絲害怕,他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將日軍引入我軍提前布置好的陷阱。
11月7日下午,日軍被我軍引到峽榖,楊成武看時機已到,便率部發起攻擊,槍彈一齊嚮峽榖猛射,給敵人沉重的打擊。敵軍企圖進行突圍,但他們的退路早已被我軍堵住,隻能就地抵抗。
在激烈的戰鬥中,一團發現山梁一傢獨立小院內有一群穿著黃色呢子大衣的日軍軍官,於是當即朝他們發射大炮。這次攻擊也有瞭個意外之喜,
原來日軍獨立混成第二旅團的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也在其中,他被擊中斃命。
當這一消息傳到東京後,引起頗大的震動。新聞界更是以
“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
為標題,在報紙上連續刊登瞭三天。這件事在國內的反響也是巨大的,中央、八路軍總部等紛紛緻電,祝賀勝利。當時楊成武隻有25歲,
因此一則八路軍25歲“小將”擊斃日軍52歲“老將”的消息被傳誦一時。
在楊成武率部轉戰晉察冀期間,有一位名叫李公樸的民主人士也在晉察冀考察。李公樸一見到這位眉清目秀、英姿勃勃的年輕將領,就說:“聽聞將軍的名字,還以為是位強壯的少年,沒想到卻是一位白袍小將!”
1944年9月後,楊成武被調到冀中軍區擔任司令員以及冀中縱隊司令員。這個縱隊大多數的戰士都是淶源縣的子弟兵,而楊成武在淶源縣渡過瞭7年的時光。
楊成武說:“是淶源縣的人民幫助瞭我,是他們讓我學會堅持抗日,這纔取得瞭一次又一次的勝利。”楊成武剛來時進淶源的時候隻是一個小團長,不久後成為師長,如今變成瞭一位將軍。
楊成武說:
“如果沒有淶源縣人民無私的幫助,又哪有我楊成武的今天呢?”
從中足以看齣楊成武將軍是一位懂得感恩的人。
聶榮臻
聶榮臻對楊成武的關心和器重
楊成武和聶榮臻認識的時間不算早,楊成武晚年迴憶說:
“我第一次見聶榮臻的時候,他個子高高的,臉龐清秀白淨,穿瞭一件咖啡色的皮夾剋,英俊而文雅,不像是打仗的,反而像是一位大學教授。”
1932年3月,楊成武在聶榮臻的領導下工作。沒過多久聶榮臻來到楊成武坐在的32團工作,由於32團的團長有事不在,所以前綫指導工作就交給瞭聶榮臻和楊成武。
楊成武率領戰士們和兄弟部隊配閤,取得戰鬥的勝利,除此之外還活捉瞭敵59師的師長陳時驥。戰鬥結束後,聶榮臻特彆錶揚32團,還說:
“你們在沒有團長的情況下,還能將任務完成得如此之好,真的太難得瞭。楊成武同誌更是模範團的政治委員!”
在血戰湘江中,楊成武的腿不小心被敵軍的子彈擊傷,聶榮臻得知這一消息後十分著急,特意交待紅2師的師長陳光:
“一定要將楊成武抬走,決不能寄養在老鄉的傢裏。”
大傢都知道那個時候一旦有傷員,大多都會留在老鄉傢照顧,這樣纔能得到更好的休養。但這種辦法也有一個缺陷,那就是容易被國民黨發現,一旦被國民黨發現的話,那麼這些傷員的結果隻有一個。
最終在紅軍部隊醫生的細心照顧下,楊成武的腿傷恢復得很快,也正是因為聶榮臻的這個決定,纔能讓楊成武有瞭之後一次又一次屢建奇功的機會。
楊成武腿傷恢復後,他在紅一軍團首長聶榮臻的領導下,率領戰士們參加突破烏江、突破天險臘子口等戰鬥,為紅軍勝利抵達陝北做齣瞭重大的貢獻。
過草地的時候,紅4團作為先鋒團,在充滿危機的草地裏勇往直前,也為紅軍打開瞭前進的道路。
在陝北吳起鎮的時候,楊成武和黃開湘不幸患上重傷寒,沒過多久黃開湘就去世瞭,楊成武的病情也越來越重,連續幾天都處於昏迷狀態。聶榮臻知道這件事後十分擔心楊成武的病情,連忙帶著醫生來到他的床前。
聶榮臻緊緊地握著楊成武的雙手,說:
“成武,你的病一定會好的,我們還要一起並肩作戰,打日軍呢!”
躺在病床上的楊成武聽瞭這句話,淚水瞬間從眼眶流齣,心裏猛地湧齣一股暖流。最終楊成武戰勝瞭病魔,再次馳騁在抗日戰場上。
1937年11月,聶榮臻擔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沒過多久聶榮臻嚮八路軍總部提齣,將楊成武部擴編為獨立第一師。聶榮臻想先將楊成武部的架子給搭起來,配備好乾部,至於兵員和裝備之後可以慢慢充實。
1939年5月,楊成武率部獲得瞭一次戰爭的勝利,不僅殲滅瞭大量的日僞軍,還繳獲大量機密文件。聶榮臻說:
“繳獲這些機密文件,比繳獲槍支彈藥的價值還要大。”
解放戰爭時期,楊成武仍在聶榮臻的指揮下工作。楊成武共在聶榮臻手下工作13年的時間,兩人的感情也是在此期間建立起來的。
新中國成立後,楊成武從朝鮮戰場迴來後全身心投入人民解放軍的革命化、正規化建設中。從1952年開始,楊成武先後擔任華北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等職務。
1954年10月,楊成武擔任副總參謀長,先後在總參謀部工作長達20年的時間。
1955年4月,楊成武擔任北京軍區司令員,而這一時期的聶榮臻則擔任代理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務。
50年代中期,中央決定讓聶榮臻領導並組織新中國科技的負責人。隻要其中是楊成武的工作範圍,聶榮臻都會交給他去辦,楊成武也沒有辜負聶榮臻的期望,總是將事情辦到最好。
在聶榮臻組織領導“兩彈一星”研製過程中,先後擔任常務副總參謀長、代總參謀長的楊成武給予瞭很大的支持。
不僅僅是工作上,在生活上楊成武和聶榮臻也在互相關心。
1966年6月的某天,楊成武的夫人嚮聶榮臻匯報瞭一件事,她說:“成武工作起來太拼瞭,每天工作的時候都處於緊張狀態。他和我說每天都覺得天鏇地轉的,有次還摔瞭一跤。”
楊成武和妻子
楊成武的夫人還說:
“成武這種情況持續瞭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去檢查纔知道,他得瞭美尼爾氏綜閤癥。”
聶榮臻聽後十分擔心,但礙於當天一整天都有會議,因此他決定在下午會議結束後,立刻去看望楊成武。
會議結束的時候晚飯時間也到瞭,當聶榮臻準備齣門的時候,秘書問他:“是不是吃過晚飯再去探望?”聶榮臻搖瞭搖頭說:“就現在去,我擔心晚上還有會,沒有時間去。”
同年11月,楊成武再次因為工作緊張而病倒。剛從西北試驗基地迴來的聶榮臻得到消息後,在嚮毛主席、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匯報情況的間隙,連忙趕到總參招待所看望楊成武。
聶榮臻建議由楊成武擔任總參謀長,:他不適閤
楊成武的能力強,這也是聶榮臻推薦他擔任軍委總參謀長的重要原因。
那麼為何要拒絕呢?這一切還要從和楊成武的淵源說起。
其實對楊成武是非常信任的,當他擔任中央軍委委員後,就非常支持楊成武的工作。
1965年年底,在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羅瑞卿辭去瞭總參謀長一職。之後葉劍英嚮毛主席建議:
“我認為由楊成武同誌擔任總參謀長這一職是非常閤適的。”
毛主席、劉少奇等人紛紛錶示同意。緊接著毛主席詢問瞭林彪的意見,林彪沒有明確錶示贊同,而是說:
“我認為他還是先擔任代總長比較好,看他能否勝任再說。”
很快,在劉少奇、周恩來、等幾位老帥參加的會議上,宣布瞭由楊成武擔任代總參謀長的消息。楊成武聽到這個消息十分震驚,他有些猶豫地說:
“我的能力恐怕不能勝任,還是由葉帥兼任總長,我給葉帥當助手吧。”
楊成武的意見沒有得到大傢的一緻同意,說:“這個決定毛主席已經同意瞭,你就不要再推辭瞭。”就這樣,楊成武擔任代總參謀長一職。
十分重視先進軍事科學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因此在這一方麵,他給予楊成武極大的支持。朝鮮戰爭結束後,我軍也建立起瞭第一支電子對抗部隊,還成立瞭全軍電子對抗和雷達部隊的管理機構。
1968年楊成武辭去代總參謀長一職,由黃永勝接任。直到1974年8月底,周恩來和葉劍英等人找到楊成武談話:
“毛主席決定還是讓你迴總參工作。”
楊成武對能為國傢做齣貢獻當然十分高興,但對於迴總參工作,他還是有些猶豫,便說:“我最好不再迴總參,將我安排在其他地方都是可以的,在哪裏都是可以搞革命的!”
不久後葉劍英對楊成武說:“主席親自說瞭,你還是迴總參工作吧,你在總參工作的很好,為什麼不會去呢?趕快迴去吧!”
於是楊成武決定迴到總參謀部繼續工作,他被任命為第一副總參謀長。
葉劍英在宣布楊成武迴總參工作的命令時,還說:
“楊成武同誌負責總參的工作,關於總參的事情,都交給成武同誌決定。”
1975年1月,中央決定讓兼任總參謀長。在總參乾部會議上時候:
“總參真正的班長是楊成武,我隻是一個掛名的!”
楊成武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軍委決定讓他擔任華北軍區的副司令員,而當時他的老上司劉瀾濤、硃良纔還僅僅是軍區副政治委員。
於是楊成武主動提齣自己擔任參謀長比較閤適,不久後他來到參謀部工作,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
“參謀參謀,就是要參與謀略;總參、總參則是最高統帥的參謀。”
楊成武在的領導下工作,也令總參謀部的工作越來越好,走嚮正確的軌道。
和楊成武
楊成武根據關於“軍隊要整頓”的精神,首先在總參推行,然後將這一精神推嚮全軍,在部隊全麵展開糾正一些領導班子“軟、懶、散”的不良風氣。而這一精神的推嚮,也取得瞭非常可喜的成績。
楊成武曾說過:
“這一重要思想,是我重新迴到總參後工作的總的指導思想。”
楊成武在嚮匯報工作的時候,也對軍隊的精簡整編工作做齣重要的指示。
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楊成武都集中精力狠抓精簡整編的落實,也令部隊的麵貌發生巨大的變化,除此之外還將剩下的軍費用於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中。
對於的理論,特彆是關於軍隊建設方麵的論述,楊成武理解深刻,並聯係實際行動,努力貫徹到總參謀部的工作當中,全麵加強總參謀部自身的建設。
的秘書曾說:
“小平同誌對楊副總長是很信任的,隻要是楊副總長批閱過的報告,小平同誌大多都是看也不看就照批瞭。”
楊成武、楊得誌、楊勇
1977年12月,找楊成武進行瞭一次談話,他對楊成武的曆史功績和現實工作都給予瞭充分的肯定。說:
“你的年紀比我們都小,能為國傢效力的時間還有很多。按照現在的情況看,你還能為國傢奉獻20年!”
這次談話,葉劍英、聶榮臻兩位老帥也在場。緊接著還說:
“在‘三楊’中,你是最能打仗的。今後我抓經濟,你抓軍事。現在就有用得著你的地方,我決定讓你兼任福州軍區的司令員,這樣對台灣和美國能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
對於楊成武來說,國傢的利益始終放在第一位,他擔任楊成武後仍是總參黨委的第二書記,因此經常在北京和福州飛來飛去。不過即使楊成武的工作再忙,他也能將工作做到最好!
大傢看到這裏一定非常疑惑,既然如此器重楊成武,對他也是非常信任的,那麼為何要拒絕楊成武擔任總參謀一職呢?
1979年6月,中央軍委決定對各大軍區、各大單位的領導班子進行調整。
由於當時不僅擔任中央的副主席,還擔任中央軍委的副主席,因此他決定主動辭去總參謀長一職。
大調整的命令剛齣,中央軍委就決定讓聶榮臻負責調整的相關事宜。既然請辭瞭總參謀長一職,那麼就代錶要有一人上任。就在眾人商量該由誰擔任總參謀長的時候,聶榮臻推薦瞭楊成武。
聶榮臻比較清楚楊成武的情況,而且楊成武相對其他人來說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年紀小且有在總參謀部工作過的經驗,對軍隊的情況也是很熟悉的,於是他嚮軍委推薦由楊成武擔任總參謀長這一職務。
不久後組織中央軍委的領導同誌召開瞭會議,說:
“對於聶榮臻同誌提齣的意見,我是不贊同的。楊成武同誌在工作中比較堅持原則,做事不是很靈活,不利於工作的開展,所以他適閤。”
1983年6月,楊成武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不久後迴到北京。1987年後,聶榮臻和楊成武分彆從各自的領導崗位上退下來。
1991年5月14日,聶榮臻與世長辭。次日一早楊成武纔得知聶榮臻去世的消息,他的眼淚瞬間從眼眶奪齣……
2004年楊成武在北京病逝,享年90歲。
楊成武以軍政兼備、文武雙全而著稱,晚年他也寫瞭不少迴憶錄。雖然楊成武將軍已經去世瞭,但他為中國革命立下的不朽功績將永遠留存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