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6/2022, 4:06:43 PM
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是與自然相輔相成的藝術節。4月29日,延期一年舉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22正式拉開帷幕。
澎湃新聞獲悉,本屆大地藝術祭中,有逝世的剋裏斯蒂安的《森の精》,有自第一屆起就參與的俄羅斯藝術傢卡巴科夫夫婦新作《牽手之塔》,也有烏剋蘭藝術傢詹娜・卡德羅娃渴望日常與和平的“石頭麵包”;而日本本土藝術傢們的作品則體現齣瞭在地文化和對日常工具的利用;此外,展覽中也將呈現中國藝術傢鄔建安、TANGO、蔡燦煌等人帶來的作品。
據悉,此次展期為145 天,為曆屆展期最長的一屆,橫跨春、夏、鞦三季,而大自然也將在這些藝術裝置上撒下更多美妙的變化。
“越後妻有”並非當今地圖上標注的正式名稱,而是取自日本古地名“越後國、妻有莊”,囊括日本新��縣南部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在內的760平方公裏的土地,麵積超過東京23都區,位於自然環抱的山間地區,是日本少有的大雪地帶。
日本新��縣南部的自然風光
大約4500年前的繩文時期代,就已經有人在當地居住,至今仍保留著國寶火焰型土器。這裏不僅擁有濃厚的曆史文化,而且農業比較發達。祖輩們依靠睿智和努力,進行河流改道,開墾瞭山間梯田,孕育齣獨具特色的裏山文化。然而,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過後,隨著人口的逐漸外流,越後妻有地區開始麵臨老齡化、房屋空無人住、學校廢止、耕地荒廢等嚴峻的社會問題。為瞭解決這些問題,以“地方重建”為目標而開展的“大地藝術節”開始為越後妻有注入瞭新的活力。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始於2000年,每三年舉辦一屆,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戶外藝術節。藝術節以“自然擁抱人類”為理念,以“地方重建”為目標,以藝術為橋梁,以農田為舞台,連接人與自然,試圖探討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挖掘地方蘊含的價值,發揮地方潛在的魅力,重振在現代化過程中日益衰頹老化的農業地區。藝術作品分彆坐落在760平方公裏的寬廣大地上。其中有些作品同時也是餐飲設施或住宿設施等,可以供人利用;也有些作品充分利用原有的空曠房屋或廢止的校捨進行改造,賦予其新的生命。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22現場
目[me ]《movements(運動)》
受新冠疫情而延期的這一屆藝術祭是展期最長的一屆,跨越春、夏、鞦3個季節的展期,主辦方希望讓更多的人到訪越後妻有,感受這片土地的魅力。據悉,此次藝術祭共有38個國傢和地區的263組藝術傢參與,包含13個國傢和地區的95部新作。一共210件永久作品(包括預發布作品),新增114件新作品。為瞭減少聚集,此次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22的展期長達145天,展期為曆屆最長。
卡巴科夫夫婦《10個相冊迷宮》,2022
森山大道《彼岸輪迴》
“在宛如白色方塊的空間接觸作品,固然可能擁有高度抽象化、純粹化的作品體驗,也可能帶來批評的進步。但這完全沒有問題嗎?一些藝術傢們試圖走齣美術館,將藝術帶進生活中的社會,從1950、60年代開始采取開瞭行動。”對於藝術祭,藝術總監北川富朗這樣寫道,“我認為聚集到越後妻有的作者們也試圖想定義與通用空間不同的空間所具有的豐富性。從第1屆以來就持續參加的剋裏斯蒂安 波爾坦斯基,把舊餅乾盒子和被丟棄的衣服帶進美術館,在抽象化的展覽空間加入瞭多層性的‘時間’,他是一個勇於挑戰革命的人。也因為父親是猶太人,他對於第2次世界大戰猶太人大屠殺有切身感受,這個問題意識固然也成為創作的背景,但這位作傢利用越後妻有的農田和荒廢的校捨,製作齣隻有在這塊土地纔有的、並且具有普遍性意義的作品。同樣地,深度參與的林德羅 厄利什也是如此。他使用鏡子等的道具,經常被指齣具有幻覺般的魅力,但我認為他直接對通用空間本身投下瞭問號。”
剋裏斯蒂安・波坦斯基《森の精》
由於延期一年,有些藝術傢憾然離世。本屆大地藝術祭策劃瞭“2000-2022 追悼紀念係列”特彆項目。導覽手冊的封麵就采用瞭去年7月逝世的法國藝術傢剋裏斯蒂安・波坦斯基的作品《森の精》。據悉,這件作品將會在7月展齣。該作品使用約20張日本男女的黑白照片,將其掛在樹林中進行安裝,觀眾可以在此體驗互相凝視。剋裏斯蒂安試圖通過消除照片中最初顯示的人的“從屬關係”來錶達森林中的新靈魂。讓觀者注視著照片的眼睛,反映瞭其實踐裝置的哲學,將觀者吸引到作品中。
卡巴科夫夫婦《牽手之塔》
俄羅斯藝術傢卡巴科夫夫婦(Ilya & Emilia Kabakov)從第一屆大地藝術祭就開始參與,當時他們創作瞭一直以來備受關注的裝置《梯田(棚田)》。今年,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呈現瞭他們的9件作品。去年年底,卡巴科夫夫婦創作瞭新作品《牽手之塔》,其靈感來自歐洲中世紀的鍾聲,當時城市的喪與喜都通過不同的鍾聲錶達。這座《牽手之塔》便用色彩區分,由於俄烏戰爭讓世界陷入不幸,塔頂的燈光現在是憂鬱的藍色,卡巴科夫夫婦期待著燈光變為明亮黃色的那一天盡快到來。
深澤孝史《雪塔》
本屆大地藝術祭將持續到晚鞦初鼕的11月,而雪是越後妻有地區代錶性的自然特色,裝置藝術傢深澤孝史用當地必不可少的除雪工具“クマ武”製作瞭一座有地方特色的紀念碑――《雪塔》,展示在十日町地區的七和防災中心內。這也是外來遊客瞭解雪國特徵的切入點。
加治聖哉,《廢材水族館:龍�D》
上圖是一間沙丁魚和大白鯊在其中遊泳、蜘蛛蟹在地下門球場中行走的水族館。自稱“廢材再生師”的加治聖哉把當地建築商店和木材加工廠廢棄的木料收集起來,再生成真人大小的動物,賦予瞭廢棄材料新的生命。
上新田公民館二樓被藝術傢河口龍夫塗成瞭黃色的空間,當地農民再熟悉不過的舊農具(約有 30 件)犁、鋤頭、鐮刀等如藝術裝置般懸吊在空間中,微微晃動。觀眾可以走近觸摸展品,原本作為農民附屬品的工具,如今讓人類跟隨其移動步伐。
河口龍夫《農具時間》
布施知子的摺紙作品《うぶすなの白》
在北川富朗的推薦中,除瞭《農具時間》外,他還提及瞭紙藝傢布施知子在一棟藝術再生茅屋“うぶすなの傢”二樓茶室的摺紙作品《うぶすなの白》。布施知子將白紙摺成螺鏇、塔等雕塑形態,頗為神聖,以此錶示對居住在這一空間裏的靈魂的敬意。
越後妻有裏山現代美術館MonET
烏剋蘭藝術傢詹娜・卡德羅娃作品《Palianytsia》
烏剋蘭藝術傢詹娜・卡德羅娃作品《Palianytsia》(局部)
越後妻有裏山現代美術館MonET於去年完成瞭翻修,在此次藝術祭中成為瞭重要展館。展館中,包括瞭烏剋蘭藝術傢詹娜・卡德羅娃(Zhanna Kadyrova)的作品。詹娜・卡德羅娃在 3月從基輔撤離到烏剋蘭西部的山村中,開始收集河裏的石頭,製作成石頭“麵包”,這組藝術品名為《Palianytsia》,在烏剋蘭語中指“一塊圓麵包”。塑造食物錶達瞭詹娜・卡德羅娃對日常與和平的渴望,戰爭爆發時,她覺得藝術像夢一樣脆弱,而現在她相信藝術能讓人們聽到她的心聲。據悉,這組作品齣售所得也將捐贈給烏剋蘭公民。
鄔建安《心 ・ 麵孔》
此次大地藝術祭也有中國藝術傢的參展作品。7月,藝術傢鄔建安的作品《心 ・ 麵孔》將在藝術祭中展齣。鄔建安的大型互動影像裝置藝術作品 《心・麵孔》,以人機互動形式通過Tensorflow機器學習和動態捕捉係統,實時地將觀眾的麵容及錶情變化,轉化成大屏幕上成百上韆個古代神話人物形象組成的麵孔,麵孔將隨著觀眾的錶情變化而變幻,形成色彩絢麗的動態笑臉。
TANGO,《101 Frames: 越後奇想集》
蔡燦煌《天堂》
此外,插畫藝術傢TANGO的新作《101 Frames/ 越後奇想集》。2018年7月開始,TANGO持續在官網創作與越後妻有的民風、民俗以及大地藝術節作品結閤的漫畫作品。隨著新冠疫情的蔓延他的采風計劃也被阻隔,於是收集大量的文字,照片資料從中汲取靈感。這一次,TANGO把自己這3年間創作的“101Frames”漫畫作品,挑選瞭30張集成小冊子,在藝術祭展會期間,觀眾可以隨手翻閱,並可以帶迴傢慢慢體會;而藝術傢蔡燦煌的《天堂》是基於2020年《空港假日》隔離酒店藝術項目的延展,當時藝術傢從法國齣差迴程航班中齣現7個新冠陽性病例,作為密接者在廣州機場附近的隔離酒店進行14天醫學觀察。當時展覽所創造教堂空間的“庇護所”,已在記憶中轉化為一種類似“天堂”的假象。
《光之隧道》
經過改造的《光之隧道》
清津峽的《光之隧道》是2018年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的作品,隧道全長750米,穿行於清津峽六方石構成的峽榖岩壁中,盡頭的“鏡池”將“水麵”、“鏡麵”自然融閤,映射齣隧道外四季的夢幻風景。建成後讓觀光人次達到前一年3倍多的人氣打卡點《光之隧道》也在這屆大地藝術祭之前做瞭升級。MAD在觀景台牆壁上加裝瞭多麵像水滴形狀的鏡子,就像是在沉悶堅實的穹頂鑿開一個個通往未知空間的洞,人們在現實與超現實兩極之間,尋找自己的定位。第二觀景台中央的“泡泡”實際是一處衛生間,單麵透視鏡使得隻有室內可看穿室外。“泡泡”內的使用者,就像是實現瞭無數人兒時當“隱形人”的願望。2021年,MAD建築事務所在隧道的第2觀景台處的牆麵和地麵進行瞭作品升級。創造齣與清津峽成為一體的動態空間。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中的作品《梯田(棚田)》,2000
在踏上藝術之旅的同時,觀眾還可以飽覽山間的梯田、自然山林等美麗景觀,或者體驗各類活動、參加手工教室等,內容豐富,可以全身心地感受四季迥異的當地風土文化。大地藝術節使越後妻有的整個山林變成童叟皆宜的場所和樂園,喚起人們對故鄉的思念,加深人與大地之間的默契。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將展至11月13日。
(本文綜閤自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官網、一夜美學公號、瀚和文化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