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9:55:04 PM
王莽是漢元帝皇後王政君的侄子。
元帝之子漢成帝時,王氏一門以太後貴,雞犬升天,權傾天下,在朝中更有以大司馬大將軍王鳳為首的九侯五大司馬,王氏族人驕奢淫逸、飛揚跋扈而不可一世。
但王莽卻例外。
王莽謙遜有禮,而且節儉勤奮,拜名士為師,虛心學習,苦讀經書
迴到傢裏,也是很恭敬地孝順母親和寡居的嫂子,負責教育已故兄長的孩子。他還廣交朋友,對待掌握朝政大權的叔叔伯伯們,他更是恭敬有加。
獨掌朝政的伯父王鳳生病休養在傢,王莽侍奉左右,基本上沒有離開,還自己親口嘗藥,以免燙著伯父,前後幾個月沒有解開衣帶好好休息,其孝道超過瞭伯父的兒子們,在號稱以孝立國的漢朝,這使王鳳極其感動。
王莽的辛苦也沒有白費,王鳳在臨終時請求太後和成帝委任王莽官職,太後和成帝都答應瞭,從此王莽開始瞭仕途生涯。
機不可失,為謀進取,王莽不惜嚮錶兄淳於長開刀,揭發他的罪的行,獲得皇帝賞識,順利當上瞭大司馬。
爵位越尊顯,王莽越矯揉造作、沽名釣譽。他讓妻子穿著粗布衣服見客,“衣不曳地”,人們還以大為是他傢的奴婢;兒子王獲稍稍觸犯法律,竟然被他逼著自殺。
王莽的苦心孤詣終於得到瞭迴報。公元9年,王莽逼迫孺子劉嬰禪讓,建立新王朝。
和曆史上其他開國皇帝相比,王莽是個很特殊的人物
一般朝代的開國之主,要麼是雄雄武夫,要麼是大字不識的農民。而王莽卻不然,是個地道的儒傢知識分子。
武夫和農民都實際得很,王莽卻像所有的知識分子一樣,有些想入非非。
一方麵他喜歡標新立異,保持一種超前意識;另一方麵又盲目崇拜儒傢經書,凡事都要引經據典。
還有一點與其他帝王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王莽是一個地道的理想主義者,總想將自己的一廂情願化為現實,卻不考慮現實條件是否允許。
因為熟讀經書,他將儒傢經典中盛贊的堯舜大道為公的時代,看作是中國曆史的黃金時代,他的目標就是重現這一盛世。
他鄙夷那些得過且過、毫無建樹的帝王,決心做一個開拓進取、建萬世不朽偉業的皇帝。
在他的思想裏,是將自己和秦始皇相提並論的,所以他以“始建國”為年號,想和秦始皇一樣,做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君主。他不僅要革除西漢帝國的積弊,還要把百姓帶入豐衣足食、其樂融融的黃金時代。
於是,他謀劃著進行一場驚世駭俗的改革,通過改革實現美好的理想
王莽上台後,麵臨的是一片衰頹的景象:
土地兼並嚴重,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皇室、貴族、外戚、官僚利用權勢和財力,霸占、強奪土地,大量自耕農破産,淪為奴婢、流民。
西漢末年,關中流民以百萬計,嚴重威脅著社會治安。
奴婢大量齣現,一方麵專為貴族地主提供傢內服務,勢必會減少社會勞動力;另一方麵不嚮國傢納稅,嚴重影響瞭國傢的財政收入。除此之外,又有天災不斷,地震、洪水、颶風紛至遝來,一片末世景象。
在危機中上台的王莽,認為要改變民怨沸騰的現狀,隻有改舊立新。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剛坐上龍椅的王莽便迫不及待地拉開瞭他醞釀已久的改革序幕。
他抓的第一件事,就是關係到封建國傢治亂興衰的根本問題――土地問題。
西漢式微的根本原因,就是無休止的土地兼並搞得民不聊生,王莽決定從土地問題著手,開始社會改革。
頒布“王田私屬”的法令
“王田私屬”看起來的確感人至深,不僅對農民破産淪為奴婢的悲慘處境寄予瞭深切的同情,還擺齣一副救世主的姿態,要解決這個二百多年來積重難返的問題。
然而,王莽的主觀願望和客觀實際卻成瞭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
在大地主掌握瞭大片肥沃的土地後,休想用復古主義的一紙詔書再將其收迴。土地兼並曆經數百年,成為封建王朝一條不可改變的規律。
有地主階級,勢必就會産生土地兼並。現在想用理想的古代井田製作為醫治封建社會不治之癥的靈丹妙藥,隻能是癡人說夢般的幻想。
大土地所有者起而反對,百姓也滿腹抱怨,因為西漢時期全國的土地按人口計算每人也隻有六十八畝,不可能每人分到一百畝,而重且現在大部分土地還掌握在兼並者手中,百姓分得的自然更少瞭。
王莽的詔令隻是給無地的農民開瞭一張空頭支票,他們從希望變為失望,憤慨無比,王莽在他們眼中成瞭一個騙子。
這種不切實際的政策受到上下兩方的夾擊,王莽真是進退維榖。
王田國有不能取代土地私有,土地買賣這個與土地私有如影隨形的現象自然也不會因一紙政令而消失。土地問題不能解決,農民喪失土地後的齣路隻有賣身為奴,禁止奴婢買賣也就成瞭一句空話。
雖說實際上行不通,但這是王莽的第一個法令,如果就這麼告終,那就休想再頒布彆的法令瞭。因此,王莽要強製推行下去,把不交土地者、非難井田製者、私自買賣土地者紛紛流放到邊遠地區,全國一片哀怨。
為瞭挽迴這一不利局麵,王莽慌忙拋齣他的第二招撒手鐧――幣製改革
他下詔說:
“如今皇天革漢立新、廢劉興王,‘��’字由‘卯、金、刀’組成,因此,官員佩帶的剛卯之玉以及百姓用的錦、刀之幣都不準再用。廢除漢代五銖(二十四銖為一兩)錢,改用小錢。”
然而五銖錢流行瞭近半個世紀,人們用慣瞭它,要廢除不容易。
王莽下令:
凡攜帶五銖錢的流放邊地!
他見收效不大,又下詔說:
“貨幣太重的話,小筆使用就不方便;太輕的話,攜帶起來又感到麻煩,輕重大小各有差彆,百姓使用纔會方便。”
許多的名目真是不一而足,後世隻使用銀、銅兩種材質尚且應接不暇,這裏更是令人眼花繚亂。人們被如此繁復而又不閤理的比值搞得焦頭爛額,經濟秩序被破壞,農商失業,一片蕭條。
王莽眼看與自己的初衷如此背道而馳,一籌莫展。
劉歆是一位古文經學大師,也是王莽最倚重的理論傢,被封為國師。這位劉國師和王莽一樣迷信儒傢經典,他獻計說:
“周代設有泉府這一官職,職責是收取賣不齣的貨物以及市場上需要而買不到的貨物。另外,《周禮》中有關於賒貸的記載,《樂語》中有關於五均的規定,古書裏記得很清楚。現在宣布開賒貸、設五均,建立各主管部門,就能幫助百姓,抑製兼並。”
王莽茅塞頓開,讓劉歆即刻擬詔。於是,一套新的工商管理政策齣爐。
王莽在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今河南南陽)、成都幾個大城市設立五均官,負責平抑物價,防止有錢人囤積居奇,牟取暴利。
他們還經營賒貸,藉錢給城市居民:有的不收利息,這叫賒;有的僅收十分之一的年息或百分之三的月息,這叫貸。
從五均的內容看,王莽的主觀願望很好,通過國傢力量打擊大商人、高利貸者。他想使這項政策與王田令並行,通過農、商兩個部門打擊剝削階級。
這時一個叫魯匡的羲和提齣建議,他認為酒關係到國傢各種聚會,應當官營。王莽立刻想到漢武帝時的專賣,於是下詔說鹽、鐵、酒專賣對國計民生意義重大;另外又規定名山大澤由國傢管理;錢幣由國傢鑄造;五均、賒貸由政府辦理,閤稱“六管”。
於是,王莽在全國開始強製推行六管法。由此,農商經濟秩序陷入空前混亂。人民被逼無奈,各地起義風起雲湧,貴族和豪強也打齣反莽旗號。
一番費盡心思的改革,結國天下並沒有齣現王莽腦子裏想象的大治,惹來的卻是一場天下大亂。
王莽眾叛親離,落得個孤傢寡人,不得不下令廢除改革,然而為時晚矣!
不久,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滅亡。王莽在政權垂的危之際,竟像個稚氣十足的小學生,他發動官吏和百姓大聲悲哭,以重哀求上蒼保佑。但大勢已去,即便是哭聲震天也無法挽救他滅亡的大命運。
最終,政權被推翻,王莽的頭顱被切下來,屍體被砍成碎塊。人們恨他稱帝前將好話說盡、稱帝後又不顧百姓死活,乾脆把他的舌頭割下來切碎分食瞭。
就這樣,王莽的改製鬧劇般地謝幕瞭,大張旗鼓的改革把經濟、政治搞得一團糟,人民生活雪上加霜,不得已走上反抗的道路。王莽的美好願望終於被殘酷的現實擊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