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10:59:47 AM
事先聲明,此文章為原創,請大傢支持原創。
關於硃棣的死,小弟在上篇文章中已經闡述瞭,沒看過的網友們可以看一下小弟上一篇關於硃棣之死的文章。看瞭之後,有助於理解這篇文章。
硃棣死後,硃高熾奉著所謂的硃棣親口遺命登基瞭,重點是硃高熾的登基沒有遺詔。在封建帝製社會中,新皇登基全都要有舊皇的遺詔,可以說這是新皇登基必走的一個流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流程。如果沒有這個關鍵步驟,那深受儒傢思想熏陶的古人則會認定你為謀朝篡位者。事情都有例外,比如說硃棣。硃棣的皇位是通過靖難之役搶來的,硃棣的登基自然沒有遺詔,也自然被人定義為謀朝篡位者。
硃高熾
或許會有人問有遺命不行嗎?答案是當然不行。遺命通俗點來說就是口頭上的承諾,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老話,那就是口說無憑。我們中國人平時辦事都講究個字據甚至要簽字畫押。更何況是封建帝製社會中最至高無上的龍椅。實話實說,遺命遠不如遺詔來的重要。口頭上的話語沒什麼太大的說服力。雖說皇帝是金口玉言,但那也要分時候。涉及到皇位傳承問題時,就算皇帝的金口說齣再多的玉言也沒用。要想說服眾人從而登基,那就請拿齣遺詔。所以說硃高熾的登基是件大怪事,可以說很罕見。
有瞭遺詔後,新皇就算是正八經的名正言順瞭。但這時還不能立即登基。為什麼?在群臣上疏勸進辭讓新皇登基時,新皇要裝裝樣子的推辭三次。哪怕你恨不得一屁股坐在龍椅上,你也得忍住,新皇必須要謙讓的推辭三次。多瞭也不行,少瞭也不行,必須是三次,這算是新皇登基又一個必走的流程。謙讓的推辭三次這個習俗從何時開始的,小弟已經記不住瞭,知道的網友們可以告訴小弟一聲。
本文的重中之重來瞭,硃高熾打破慣例,居然經過4次謙讓纔登基。硃高熾又創造瞭一個曆史。比慣例多瞭一次,這究竟有什麼學問?接下來的內容小弟會為網友們詳細講述一下這件事的始末。
硃棣
硃棣死的很蹊蹺,硃棣的死因到現在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在硃棣駕崩後,楊榮和海壽帶著所謂的硃棣親口遺命星夜趕路迴京跟硃高熾報喪,實際上是讓硃高熾早做準備從而順利登基。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當時關於硃棣死亡的消息在短短時間內就已經傳到瞭南京。從榆木川到南京,這信息的傳遞速度堪稱神速。幸虧楊榮的障眼法工作做得極為完美,楊榮完美的障眼法壓下去瞭一部分關於硃棣駕崩的輿論。但老百姓容易忽悠,北京的王公大臣們卻不容易被忽悠。當時的北京王公大臣已們經開始懷疑硃棣是否還活著。
謠言四起,北京城內更是暗潮湧動。硃高煦雖然不在北京城,但是他的兒子在。硃高燧本人也在北京暗中蟄伏著。可以說一場傾覆大明政權的政變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但他們都不能確定事實,所以硃高煦和硃高燧均選擇觀望。帶著硃棣確切死亡消息迴京的楊榮讓硃高熾開始瞭提前準備工作。遲則生變,因為沒有遺詔,所以硃高熾登基的事宜是迫在眉睫的事。因為時間不充裕,所以硃高熾也做不到麵麵俱到,但他還必須去做。硃高熾真應該好好感謝楊榮和海壽,他二人如及時雨般的情報讓硃高熾打瞭硃高煦和硃高燧一個完美的時間差。
還沒徹底準備好,群臣就開始瞭第一次勸進。文言文就不寫上去瞭,小弟直接翻譯過來,大概意思就是硃高熾奉硃棣的遺命登基是名正言順的事情。當然瞭,場麵話是絕對不能少的。按照慣例,硃高熾這次必須拒絕。硃高熾也是這麼做的。
第二天,第二次勸進馬上開始。這次的勸進辭極有學問,為什麼?因為這第二次的勸進辭絕口不談硃棣遺命的事。群臣是在硃高熾為嫡長子這件事上大作文章。繞過瞭遺命這件事,是不是想掩人耳目?硃高煦和硃高燧也不是傻子,沒有遺詔已經讓他二人大為懷疑。如果硃高熾一直糾結於遺命這個問題,小弟相信硃高煦和硃高燧一定會大為懷疑甚至是開始準備。小弟猜測,硃高煦和硃高燧是在等硃高熾在被群臣第三次勸進時拿齣遺詔。在這之前,就算硃高煦和硃高燧有所懷疑,他倆也不敢輕舉妄動。因為他倆吃不準硃高熾究竟有沒有遺詔。按照慣例,硃高熾這次也必須拒絕。
就在硃高煦和硃高燧吃不準的這段時間裏,硃高熾利用人們的慣性思維又多準備瞭兩天。人們以為硃高熾是按照慣例推辭,實際上則是硃高熾在為登基做萬全的準備。這兩天,硃高熾基本控製住瞭北京城。
第三天,按慣例也是最後一次勸進,大明群臣都以為這是最後一次,所以他們把這第三次的勸進陣勢搞的很龐大。當時的勸進陣容中加入瞭一位重量級人物,這個人就是硃高燧,前兩次他都沒來。當時硃高煦不在北京,所以硃高燧是最有分量的瞭。果然大牌的都在最後壓軸齣場。硃高燧也以為這是最後一次,他還期待著硃高熾拿齣遺詔。我估計硃高燧想眼見為實。這次的勸進辭內容,起草的大臣們實在想不齣什麼新花樣瞭,他們隻能把前兩次的內容再加工一次,做到詞藻更華美一些。
硃高燧影視形象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硃高熾這次居然又拒絕瞭。麵對這打破習俗的不閤理舉動,大明群臣不少人都懵在原地,小弟猜想大明群臣當時的心理活動是這樣的“硃高熾,你特麼的不按套路齣牌啊!彆人都是三次勸進,你現在玩這一齣,你是在搞哪樣?你這不是把我們當猴耍嘛!”
大明群臣從未遇到過這種局麵,他們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候,提前知道事情發展結果的硃高熾東宮黨在此時站瞭齣來,硃高熾的那些東宮心腹們勸大臣們再勸進一次。國不可一日無君,沒辦法,為瞭能讓硃高熾早日登基從而讓大明盡早進入到平穩運轉的狀態,大臣們隻能硬著頭皮準備第四次勸進。大明群臣怎麼也想不通硃高熾為什麼第三次也要拒絕,這明顯不符閤常理。這個疑問充斥在每一個人的心頭。
對瞭。硃高熾第三次拒絕的理由是這樣的“我正在經曆父喪,我的心情實在是太難過瞭。請你們不要再逼我現在登基,這是陷我於不仁不義”。
硃高熾錶麵上是拒絕瞭,但背地裏一直沒閑著。這多齣來的一天讓硃高熾完完全全的控製住瞭局勢。早做準備的硃高熾終於完美利用瞭這個時間差,這就是情報的威力。說句誇張的,就算硃高煦和硃高燧知道瞭硃高熾沒有遺詔從而想發動政變也晚瞭。硃高燧就在北京,猶如甕中之鱉。硃高煦在山東,小弟估計硃高煦都齣不瞭封地,就更彆說進京奪位瞭。想想也是,早做準備的嫡長子硃高熾在繼承皇位上已經是闆上釘釘的事瞭。既然勝券在握何必急於一時,擺足高姿態也是一種不錯的政治手段。最關鍵的是硃高熾沒有遺詔,隻有所謂的遺命。這讓硃高熾不能堵住全天下人的嘴,既然穩操勝券,何不從容一些,多展示一些自己至仁至孝的一麵。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硃棣上位本就名不正言不順,這讓硃棣這一脈背負瞭不少罵名。硃高熾也是靖難之役中的一員,甚至做齣瞭巨大貢獻。作為靖難之役後的第二位皇帝,硃高熾的罵聲也少不瞭。如何平息民間的輿論,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硃棣的死恰巧給瞭硃高熾一個平息輿論的機會,用打破慣例的方式在通過語言的修飾來彰顯自己的孝道,這種做法在儒傢封建帝製社會中特彆容易得到民心,也特彆容易轉移輿論壓力。不明就裏的百姓肯定會被硃高熾感動到。硃高熾真是把一切都算計在內瞭。
第四天,第四次勸進開始瞭。在硃高熾心腹們的暗中操作下,大明群臣開始“威脅”硃高熾。內容翻譯過來大緻是這樣的“國不可一日無君,你再不繼位就是置國傢於不顧。如果你是這樣的人,那我們就辭職不乾瞭。請你為國傢考慮而登基”。在群臣的“威脅”下,硃高熾半推半就的登基瞭,就像是被群臣脅迫登基似的,也是群臣不讓自己盡孝道的。這鍋甩的,符閤慣例。這韆古罕有的四次勸進也終於告一段落瞭。
自始至終,遺詔都沒齣現過。估計很多人都隱約猜齣瞭一些隱藏的真相,但沒人願意站齣來點齣這個事,所有人都選擇接受現實。為什麼?因為木已成舟,小胳膊扭不過大腿。硃高煦和硃高燧想有所動作的時候也晚瞭,提前準備以及多準備的一天讓硃高熾把一切危險都扼殺在搖籃裏。這多齣來的一天既有政治意義也有軍事意義,因為硃高熾掌握的大明軍隊已經提前布控瞭。
沒有遺詔登基,勸進四次纔登基。硃高熾真是創造瞭不少新曆史,也打破瞭不少慣例。硃高熾監國二十多年,在登基的問題上,我相信硃高熾是一天都不願多等的。但硃高熾真就耐住性子多忍瞭一天,大傢可韆萬彆小看這多齣的一天。我們不是當事人,我們永遠無法理解龍椅對硃高熾那強大的吸引力。由此可見硃高熾的心智是真的強大。
硃高熾真是個狠角色。在硃棣,硃高煦,硃高燧的三方圍剿下,硃高熾還能登基,這胖子真是個深藏不露的大boss。在結閤硃棣時期種種事件來看,硃高熾極有可能是幕後最大黑手,因為硃高熾在每件事上都是最大受益人,這由不得彆人不多想。沒有遺詔登基,這讓作為嫡長子的硃高熾在登基這件事上顯得不那麼完美。大明的謎案是真的多。真相是什麼?在遺詔這件事上,硃高熾說的就是真相,哪怕是鬍說八道。真相永遠被掌握在少數人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