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勝軍是一支創建於遼末的武裝力量,活躍於遼王朝與北宋王朝的末期,雖然隻有短短十一年的曆史,卻曆遼、宋、金三個王朝,侍四位帝王。
常勝軍在白河迎戰金軍,戰敗後獻城降於金朝,此後常勝軍成為瞭金軍南下的先鋒,金軍凱鏇後常勝軍被解散,這支軍隊自此退齣瞭曆史舞台。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常勝軍實力更加雄厚,那麼常勝軍最後為何選擇降金,
和其駐地有何關係?
北宋雖然收復瞭燕山地區,
但始終未能處理好“海上之盟”遺留的問題
,未能及時籠絡人心,而且放鬆瞭對金朝的防備,使得常勝軍所駐的燕山地區存在著巨大隱患。
燕山路突入金地
北宋雖然收復瞭燕山路,但未能收復東方的平州路,西方的山後地區,使得燕山地區一直受金朝鉗製。“海上之盟”時,金朝利用北宋不明地理之故,
隻許諾將燕京路交給北宋,而平州路不在所許之列。
北遼滅亡後,金朝占據瞭平、灤、營三州,鬍三省曾評價“盧龍之險在營、平二州界”,此處乃燕京的東方門戶,這便造成瞭“金人既據平州,則關內之地番漢雜處,譬猶與賊共壟而種,同爨而食,欲無浸漁之患其可得乎?”
未能收迴平州路意味著金軍始終占據著南下的前哨戰,掌握著和戰的主動權
,而且平州路靠近金朝腹地,便於金朝進行軍事調動,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軍事部署。
按“海上之盟”的約定,金朝還應將雲州地區交付北宋。保大二年(宋宣和四年,金天輔六年,1122 年)九月,趙良嗣赴金商議交割事宜,金人錶示遼西京、平州、灤州等地未曾應允交割於北宋。保大三年(宋宣和五年,金天輔七年,1123 年)三月,
金使錶示國主同意交割西京,但在國書和史書裏都沒有提及西京。
為瞭早日收復山前六州,宋方同意“西京彆作一段計議”。真實情況卻是西京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金朝並不打算將西京交付北宋,
所謂的同意交割西京隻不過是金朝的說辭。
在後續的談判中,北宋始終未能收復山後諸州。金朝利用北宋君臣對收復雲州等地的執念延緩瞭北宋中央的反應,為發動戰爭爭取到大量時間,在大國博弈間占盡優勢。是十幾文一斤,但新上任的提舉官將鹽價漲瞭十餘倍,還呼朋喚友來燕地牟利,
他們的鬍作非為進一步加深瞭燕民的怨念,此謂並失士人百姓心。
北宋付齣巨大代價收復瞭山前六州,但並未做好善後工作,
造成瞭民心、軍心的喪失。
首先,喪失瞭燕地民心。
《陷燕記》記載,“失燕人之心者三,一換官、二授田、三鹽法。換官失士心,授田失百姓心,鹽法並失士人百姓心。”根據北宋的製度,收復地區的官吏需遵循《換官法》,這些官吏在燕山、汴梁、太原間奔波往復,纍年不能結絕,使得他們心生怨念,叛逃齣境,此謂失士心。
北宋把燕地的田宅交給瞭常勝軍,使得從平州逃迴的燕人無房居住,無田耕作,而且常勝軍的豪橫緻使鄰裏不得安寜,
使得百姓怨念頗深,此謂失百姓心。
燕地鹽價是十幾文一斤,但新上任的提舉官將鹽價漲瞭十餘倍,還呼朋喚友來燕地牟利,他們的鬍作非為進一步加深瞭燕民的怨念,此謂並失士人百姓心。
其次,喪失瞭戍兵軍心。北宋戍邊的部隊主要是常勝軍、義勝軍和北宋官軍,因為北宋的處理不得當使得諸軍離心。造成常勝軍離心的是張覺事件,完顔宗望攻打南京,張覺戰敗後逃至燕山府,金朝派人索要張覺,迫於壓力,北宋殺張覺,函其首送金,“燕京降將及常勝軍皆泣下,郭藥師自言曰:‘若來索藥師當奈何。’自是,降將卒皆解體。”
造成義勝軍和官軍離心的是糧餉供給問題,義勝軍是以歸朝人為主的軍隊,他們的待遇遠高於其他軍隊,而北宋官軍的糧餉卻量少質劣,因此官軍有諸多怨言,曾恐嚇義勝軍士。
常勝軍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犧牲品,官軍憤恨於待遇的不公,義勝懼怕官軍的威脅,北宋北境的軍心在這種情況下逐漸渙散,這意味著燕山地區可能在金軍入侵時可能無法組織有效的防禦。
北宋準備的欠缺
因徽宗不滿童貫、蔡攸的錶現,童貫卸任,王黼、梁師成趁機嚮徽宗推薦譚稹,隨後譚稹齣任宣撫司,但這位宣撫司的錶現差強人意,
他浪費瞭至為關鍵的一年,為靖康之恥埋下瞭伏筆。
在譚稹任宣撫司期間,東方的張覺納土,西方的朔、應、蔚三州歸降,若能保住這些地區便可依托地利抵禦金軍。
結果是保大四年(宋宣和六年,金天會二年,1124 年)五月,金軍破平州,八月陷三州,作為宣撫司的譚稹毫無作為,隻顧自己享樂,不僅沒有保住戰略要地,
還落下瞭不守盟約的口實。
除此之外,根據《太平事跡統類》的記載,“時邊隙已開,北人馮忠信知夏人與女真有入寇之約,竊書以馳告邊臣以聞。雖賞以官,而不敕武備。”由此看來除瞭創建義勝軍外,
這位宣撫司近乎毫無作為,而且義勝軍的主要作用也不是防禦金朝,而是牽製常勝軍。
金軍奪迴三州後“絕山後交割意”,見狀徽宗罷譚稹復用童貫,命童貫前往邊地處理交接事宜。童貫此行名為代替譚稹交割山後,實為密約天祚來降,此時的徽宗還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由此看來童貫也沒有做好備戰工作。燕山路孤懸於塞上,北宋缺乏戰爭準備,而且邊界民心喪失、軍心渙散,這一切都與北宋統治階層的昏庸有關。因為缺乏危機意識,北宋統治階層在收復山前六州後並未及時加強對金朝的防備,
隻顧彈冠相慶,使得本就不樂觀的局麵變得更糟糕
。
這些因素也為常勝軍的戰敗以及燕山地區的迅速淪陷埋下瞭伏筆。
謝謝觀賞,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