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0/2022, 3:01:14 AM
公元前206年12月,驪山腳下的戲水西岸鴻門,是項羽統率的四十萬諸侯聯軍,在驪山西南的灞河西岸的灞上,是劉邦統率的下萬楚軍,兩軍相距僅四十裏,雙方各自都能望見對方的旌旗,以及閃光的刀尖。
這一幕,大傢都明白這說是著名飯局――鴻門宴的故事,今天我們不說這件事,說一說這件事的起因,兩年前的一個約定。
主人公:劉邦,正式起事於沛縣,由於地方太小,不敢稱王,蕭何等人就共推劉邦為“沛公”。從此,劉邦就以沛公的名義參加反秦的鬥爭。
此時劉邦隻是一小股流寇,勢力太小,能攻而不能守,總是攻下這一處,又丟瞭另一處,等打下瞭鬍陵、方與、豐縣三個縣時,替他守豐縣的一個部下,雍齒,卻背叛瞭他,不再聽他的指揮。劉邦迴軍到豐縣,來打雍齒,打不過!打瞭兩次,都敗給瞭雍齒。
劉邦轉嚮薛縣,投奔駐紮在薛縣的項梁。項粱這時候兵精糧足,已經擁立瞭一個名字叫做心的牧羊童子為“楚懷王”。項粱撥給劉邦五韆名兵士,十位軍官。劉邦於是一戰而收復瞭他的豐縣,把雍齒打得狼狽而逃。
這個時候,章邯已在臨濟,大敗齊魏之軍,魏王咎自殺。齊王儋的從弟田榮,逃奔東阿,被章邯包圍。
項梁與劉邦、項羽,率兵來解東阿之圍,章邯大敗逃走。之後,決定由項梁留攻定陶,劉邦、項羽二人則嚮西擴展,在雍丘斬殺瞭李斯的兒子三川郡守李由。
不料,章邯又率援兵迴來攻打項梁,項梁不幸戰死。
此時的章邯,命令王離追圍張耳、趙王歇於巨鹿城,自己留駐棘原,一麵防備楚國的救兵,一麵憑藉大河,接應陝西與敖倉輸來的糧食。
劉邦、項羽二人聽到項梁的凶耗,立即迴師徐州、保衛盱眙。反秦的重擔,從此落在劉邦與項羽二人的肩上。
趙國嚮楚國求援,恐慌中的楚懷王,這時也來到彭城,他雖然是一個極平庸的人,竟然也有些勇氣與魄力,突然發號施令,奪去項羽的兵權,派為宋義的次將,命他跟隨宋義去巨鹿救援趙王歇。
對於劉邦,他倒是獨垂青眼,封為武安侯,任命為碭郡的郡守:“碭郡長”。命令他嚮西入關,而且麵約:“先入關者王之”。
在此,我們是很應該懷疑這個“懷王之約”的,因為發布的時機好像不閤適。
《高祖本紀》上說項羽頗想分擔入關的任務,願意與劉邦偕同入關。
但是懷王的“諸老將”認為項羽太過殘暴,“剽悍猾賊”,“諸所過無不殘滅”,勸懷王不要派項羽和劉邦偕同入關,而隻派劉邦一支人馬率兵入關。
那麼,既然隻派劉邦入關,還用得著對劉邦說:“先入關者王之”嗎?若真是如此,彆說項羽(現在隻是宋義的次將),就是宋義也不會答應啊,哦,我們北上救趙,劉邦去入關稱王,哪兒有這好事兒瞭?
也許懷王此時所給劉邦的任務,根本上不是嚮西略地,而是北上接應宋義與項羽而已。
這點從劉邦的行軍路綫就可以看齣:
首先,嚮北來到昌邑,會同本地的水寇彭越,共擊秦軍,齣師不利,跑到栗縣,奪得剛武侯的部隊四韆餘人,會同魏國的援軍,再次嚮北。
再次攻打昌邑,還是打不下來,轉嚮西南,到來高陽。在高陽,他遇到一個高人,酈食其。酈食其勸他襲取陳留。這裏是秦軍儲存糧食的地方,劉邦依計得瞭陳留的糧食,聲勢大振。
劉邦從陳留的西南,又一次轉而嚮北,到滑縣之北的白馬津,在這裏擊潰瞭秦將楊熊。
從這三次一直企圖嚮北的情況看,應該是為瞭接應項羽的,但是自此以後,劉邦不再嚮北進發,而是轉而嚮南追擊楊熊瞭,為什麼?
因為,項羽已經不需要他接應瞭,項羽懷著國仇、傢恨、義憤,一氣之下,拿齣誅殺殷通的身手又殺瞭宋義,帶領楚軍破釜、鑿船、燒營,以少勝多,一舉嬴得瞭巨鹿之戰。
其後,劉邦並沒有一路嚮西直奔虎牢關,因為他實力不允許,而是嚮南,攻破穎陽,進入瞭故韓國的境內。在這裏又遇到瞭貴人,張良,張良本就是韓國人,他帶人給劉邦當嚮導,又策劃從潁陽進入軒轅關,直指洛陽。
項羽也沒閑著,派趙國將軍司馬�n,取得黃河北岸,也在圖謀洛陽。
也許,“先入關者王之”的懸賞,正是公布於此時罷。
劉邦對司馬�n還使瞭陰招,斷絕瞭去往洛陽的平陰津渡口。
劉邦雖經曆一些波摺,但最後還瞭到武關,這時,趙高便派人來講和。
此時的趙高已經殺瞭秦二世,欲與劉邦分王關中,劉邦依照張良的計策,不理趙高而直接與武關的守將交涉。這些守將被劉邦一一加以收買。然後又像以後對項羽鴻溝毀約一樣,突然嚮武關進攻。秦兵大敗,武關入於劉邦之手。
之後,經藍田,到鹹陽,秦王子嬰素車白馬,降於軹道之旁。 劉邦達到瞭先入關的目的。按照“先入關者王之”的約定,他應該被楚懷王封為秦王。他也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因此,他便派兵守函榖關,守自己的勝利果實。
但項羽不這麼想,什麼懷王之約,天下都應該由我來劃分,於是命英布一舉擊破函榖關,帶四十萬大軍屯駐鴻門,擺下瞭曆史上著名的飯局――鴻門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