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文章圖片1.gif
南風窗官方微信公眾號:南風窗(SouthReviews)
普密蓬國王的駕崩以及明仁天皇的退位,都標誌著各自國傢迎來瞭一個新的曆史時期。而對於拉瑪十世與德仁天皇來說,他們麵臨的問題和挑戰顯然並不相同。
2019年5月4日,泰國新國王瑪哈·哇集拉隆功舉行加冕儀式。5月1日,日本皇太子德仁也繼位成為新一任天皇。這一“曆史巧閤”,讓泰國和日本這兩個亞洲的君主立憲國傢,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在一個政治日益碎片化的時代,我們既需要跳齣“非好即壞的革命史觀”,同時也要跳齣“非東即西的終結史觀”,纔能對君主立憲製在現代國傢(尤其是在東方社會)中的價值與命運,進行重新的反思。
君主立憲製的“三道坎”
“君主立憲製”對應的英文是ConstitutionalMonarchy。從這個偏正短語可以看齣,“立憲的”(Constitutional)作為形容詞,是修飾“君主製”(Monarchy)的。
受綫性“革命史觀”的影響,當今大多數世人可能會認為君主製是“曆史糟粕”,其內含的“世襲特權”與“終身統治”,與法國革命以來早已深入人心的“平等主義”與“共和主義”格格不入。
其實在人類曆史上,君主製曾經是非常“先進”和“普遍”的統治模式。尤其在生存隨時受到威脅的遠古時代,與其他類型的統治模式相比,君主製最大限度地滿足瞭人類對權威與秩序的需要。直到20世紀初,君主製依然是最普遍的統治形式。
1909年之前,整個歐洲範圍內隻有法國和瑞士兩個共和製國傢,亞洲則完全處於君主製的天下。20世紀最初的10年之後,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爆發瞭兩場“10月革命”:1910年10月爆發的葡萄牙革命,推翻瞭統治長達770多年的“葡萄牙王國”;1911年10月爆發的辛亥革命,則埋葬瞭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中華帝國”。
隨後幾年爆發的“一戰”更是加速瞭君主製的消亡。歐洲三大“旗艦”帝國幾乎同時崩潰—奧匈帝國(1918)、沙俄帝國(1917)、德意誌帝國(1918)。在這些帝國的廢墟上,誕生齣一係列共和製的“民族國傢”。附著於君主製的帝國記憶,也被這些國傢一同丟進瞭“曆史垃圾桶”。
理論上來講,從絕對君主製嚮君主立憲製轉型並不難。君主立憲製的核心是君主統而不治,政府對議會負責,君主隻要放棄實際的統治權,將其轉讓給民選産生的議會,就差不多可以瞭。然而實際的轉型過程,通常需要跨過“三道坎”:君主是否願意嚮議會讓渡權力?議會能否獲得真正的權威?政府(內閣)能否獲得議會的多數支持?
隻有當議會有能力建立統治時,君主立憲製纔可能獲得成長。如果議會中不能形成有效的多數來支持政府(內閣),政府(內閣)就可能因頻繁倒台而産生政府危機。頻繁的政府危機又往往會導緻政體危機,從而給軍事政變或傳統君主製的復闢提供機會。
從世界範圍來看,大多數絕對君主製國傢都沒能成功跨過上述“三道坎”,最終被革命的浪潮吞沒。在亞洲,奧斯曼帝國與晚清的“中華帝國”,這些有著悠久曆史的傳統帝國,都嘗試過君主立憲製的改革實踐,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當然,也有少數國傢躲過瞭革命的洪流,其中就包括亞洲的日本與泰國。於是,它們就成瞭今天觀察與研究亞洲君主立憲製的“活標本”。
泰國國王哇集拉隆功的加冕典禮於5月4日至6日舉行,這是泰國時隔69年後再次舉行國王加冕典禮。
兩個“活標本”的異同
泰國與日本的君主立憲製,相同之處包括諸多的社會文化條件,不同之處則體現在:前者完全是自發演化的結果,後者則是外在乾預之下演化的結果。
近代以來,泰國沒有淪為殖民地,其政治發展更多是基於自身曆史-文化演化的邏輯,可以作為觀察亞洲君主立憲製的“天然實驗室”。
泰國的君主立憲製,源於1932年的軍事政變。此後在憲製層麵,泰國廢除瞭君主專製統治,確立瞭君主立憲製,泰國國王由“東方式君主”嚮“西方式君主”轉型。
然而,底層政治的運作邏輯,常常不會輕易隨錶層形式的改變而改變。從錶層邏輯上來看,泰國確實完成瞭“威斯敏斯特式”的改造:製定瞭憲法、確立瞭議會主權、規定瞭國王受法律控製等等。而從底層邏輯來看,君主立憲製下的泰國國王並不純粹是個象徵,而是有著相當的權力和地位,保留著相當多的“東方式君主”痕跡。
再看日本。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日本君主立憲製,是二戰後美國改造的結果。如果沒有美國的改造,基於自身的“東方色彩”,日本似乎很難走嚮現代君主立憲製,即典型的英式君主立憲製。
(2019年4月30日,日本天皇退位儀式舉行。天皇明仁、皇後美智子及德仁皇太子等皇室成員齣席。)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政治體製建設,實際上是以德國為模闆的。從1871年開始,為瞭設計日本未來的憲政體製,日本政治傢們用瞭兩年時間到歐美各國考察。由於美國和法國是共和製國傢,因此這兩國的政治模式首先被排除掉。剩下的就是在英國與德國之間作選擇瞭。
經過深入的對比研究後,日本最終選擇瞭德意誌帝國的政治模式,因為日本政治傢們發現,日本與德國在社會結構等方麵,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兩國政治統治階級均為武士階級,即軍事貴族,而其經濟基礎都是具有半封建性質的土地所有者。”
日本所模仿的德意誌帝國,實際上采用的是一種二元君主製:雖然國傢製定瞭憲法、設置瞭國會,但實際上權力的重心依然偏嚮君主一方,議會的權力非常有限。這種二元君主製,是介於絕對君主製與君主立憲製之間的一種製度模式,體現的是“國傢本位”而非“社會本位”,為軍國主義的崛起提供瞭溫床。
相比之下,英國的君主立憲製是“社會本位”,議會是代錶社會的力量來製約國傢,軍國主義沒有發展的土壤。英國國王不用擔心軍人乾政;在光榮革命之後,英國就從製度上解決瞭軍人乾政的問題。“根據1689年《兵變法》,議會授權國王在軍隊中設立軍事法庭以維持秩序,但此法有效期隻有7個月,到下一個議會會期為止,它需要議會每年都重新投票通過。如果國王有一年沒有召集議會,由於缺乏軍費和軍紀管理,軍隊就無法維持下去。”
正是由於二元君主製的固有缺陷,德意誌帝國在一戰後就崩潰,日本則要等到二戰之後纔最終走齣來,泰國則至今依然在其中徘徊。
泰國國王冊封新王後
走下神壇的天皇與走上神壇的泰王
君神閤一的觀念,在亞洲有非常深厚的曆史根基。
二戰之前,對於日本國民來說,天皇是“神”而不是“人”。也就是說,天皇不僅是至高無上的國傢元首,更是不可侵犯的“天照大神”的後裔。1945年日本戰敗之後,裕仁同意美軍的要求,自己發錶瞭一個“人間宣言”,宣布自己“是人而不是神”。然而,當時的一些日本人因不能接受天皇“由神變人”,而選擇瞭剖腹自殺。
時至今日,日本天皇或許除瞭傳統的民族服裝之外,已經和西方君主立憲製下的君主沒有什麼差彆瞭。剛剛退位的明仁天皇生於1933年,他不僅在1959年打破日本皇族不得與平民通婚的慣例,娶瞭一位平民姑娘美智子為妻,而且其職業更像是個學者,曾在國外多傢頂級學術期刊發錶學術文章。
相比之下,自1932年泰國君主專製被推翻以來,泰國國王們經曆瞭一個走下神壇又走上神壇的過程。泰國1932年的民主革命之後,政治權力實際上並沒有從國王手中轉移到議會手中,而是轉移到軍人集團手中。此後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國王及其代錶的王室力量一直被軍方壓製,處於非常邊緣的政治地位。這段時期也被稱為軍人主導時期(1932-1957)。
然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泰國軍政府因其所麵臨的巨大的結構性壓力,不得不將國王重新請上神壇。
首先,軍政府不僅恢復瞭跪拜典禮和傳統祭祀儀式,而且在其刑法中列入瞭“欺君罪”。泰國刑法第112條規定:“任何詆毀、侮辱或威脅國王、王後、法定繼承人或攝政王的人,將被判處3~15年監禁。”據媒體報道,曾有泰裔美國人因發錶國王的非官方傳記,迴到泰國時遭到拘押並被判30個月監禁。這樣,當局實際上以律法形式保證瞭國王“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
其次,泰國國王在解決政治危機中凸顯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泰國的多次政治危機中,國王都扮演瞭“仲裁官”的角色。最典型的就是1973年和1992年的政治危機中,國王普密蓬所發揮的作用。1973年10月,泰國發生瞭反對軍人獨裁的大範圍示威遊行,當局進行鎮壓導緻嚴重的傷亡事件。在緊急關頭,國王普密蓬在王宮裏接見反對派領袖,並說服軍政府領導人他儂去職,成功化解瞭一場看似無法調和的衝突。1992年,泰國民間因抗議陸軍首腦素金達齣任總理而爆發流血衝突。為避免事態擴大,國王普密蓬召見素金達和反對黨領袖占隆,促使雙方和解—占隆停止示威抗議,素金達則在不久後辭職,衝突得以化解。
(2019年5月4日,泰國曼榖,為期三天的泰王加冕大典今起舉行,民眾身穿黃色服飾,持泰王拉瑪十世哇集拉隆功肖像聚集在大皇宮外。)
兩位新君主麵臨的挑戰
普密蓬國王的駕崩以及明仁天皇的退位,都標誌著各自國傢結束瞭一個時代,同時又迎來瞭一個新時代。而對於走上曆史前台的拉瑪十世與德仁天皇來說,他們所麵臨的問題和挑戰顯然並不相同。
在泰國,作為保守陣營核心的拉瑪九世普密蓬國王於2016年駕崩之後,新即位的拉瑪十世哇集拉隆功,曾一度與軍政府齣現裂痕。哇集拉隆功繼位後,提齣瞭一係列製度變革的要求,包括修改2017年的憲法草案、收迴攝政王任命權、廢止財政部長兼任王室財産委員會主任以使王室財産不再受政府監管等等。這些新要求無疑體現齣新國王試圖擺脫軍政府控製的政治意圖。
新國王的強勢,無疑給軍政府帶來瞭不小壓力,讓人們對泰國3月大選後的局勢浮想聯翩。然而經過兩年多的磨閤,拉瑪十世與巴育總理之間已經形成瞭默契。拉瑪十世未來要麵對的主要問題是,如何修復一個充滿政治裂痕的國度,在各派政治力量之間達成有效的平衡。
而對於日本來講,新天皇麵臨的問題不是泰國那樣的結構性矛盾,而是與強人首相之間的關係問題。明仁天皇就曾因對曆史問題的不同看法,與安倍首相不甚投契。明仁齣生於1933年,目睹過戰爭對本國人民及受日本侵略國傢的人民所帶來的巨大傷痛,因而一直主張對曆史進行深刻反思。而二戰後齣生的安倍晉三,則一直試圖淡化戰爭的影響,將日本引嚮所謂的“正常國傢”。
明仁對安倍的主張頗不以為然,曾多次對其進行委婉的提醒。而作為明仁長子的德仁天皇與父親的政治立場近似,且膝下僅有獨女愛子公主,將來皇位很可能由自己的弟弟或侄子繼承,他將如何處理與安倍首相的關係,有待進一步觀察。
作者|張建偉
編輯|謝奕鞦xyq@nfcmag.com
排版|GINNY
南風窗新媒體齣品
(圖片如有侵權,請聯係刪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