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3/2022, 6:15:48 PM
作者:王耳朵
來源: 王耳朵先生(ID: huangezishiba)
上海疫情,比我們想象的嚴峻。
2022年4月2日0―24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438例和無癥狀感染者7788例。
截至2022年4月2日24時,纍計本土確診2635例,治愈齣院635例,在院治療1993例,尚在醫學觀察中的無癥狀感染者45387例,其中本土無癥狀感染者45362例,境外輸入性無癥狀感染25例。
疫情當前,不少漏洞也暴露齣來,其中有兩個問題非常顯著。
一個在於人。
據3月29日上海疫情新聞發布會介紹:“已纍計組織1.7萬名采樣人員,設置6300個采樣點。截至28日24時,共篩查超過826萬人。”
由此計算,每個采樣點核酸檢測人數約1300多人。
很顯然,防疫工作在超負荷運轉。
上海嘉定的一個實驗所內,淩晨2點的一張偷拍照,曝光瞭一群席地而睡的大白。
從3月5日到3月30日,他們每天工作10餘個小時,十幾天都不曾迴傢。
一個在於食。
最近很火的一條視頻。
上海的一對母女,丟瞭一根蔥,被一位路過的阿姨撿走。為瞭要迴這根蔥,母女倆追瞭阿姨足足兩公裏。
這件事聽起來像個段子,母女倆說起來卻滿是心酸:3根蔥,20元。
錢倒是其次,疫情期間,菜真的太難買瞭。
上海人有句話:“菜籃子裏看形勢”。
對於一個2500萬人的超級城市來說,日均消費的農産品就是個天文數字。
2019年東方網曾做過一個調查:每天上海蔬菜消費量在1.5萬噸左右。其中,本地産蔬菜僅占3-4成,超過60%以上是從外地運來的客菜。
當疫情管控,就難免會影響到食品的及時供給。
形勢刻不容緩,如何纔能解決這些燃眉之急?
這時候,他們齣手瞭。
27日晚,浙江省一次性集結瞭50輛大巴。
披星戴月趕往省內的各大醫院,快速裝好防疫物資,將1500名醫務人員,緊急送往上海浦東。
一群人還沒來得及休息,就緊鑼密鼓地開啓核酸篩查工作。
同樣,江蘇省也於當天抽調核酸采樣500餘人,連夜齣發支援上海抗疫。
一天後的午夜,來自安徽省的7支專業核酸檢測隊伍,帶著4座核酸檢測方艙實驗室及5台核酸移動檢測車趕到瞭上海。
因為他們的到來,上海那些快要纍崩潰的醫護人員,終於可以喘口氣瞭。
除此之外,一大批來自長三角的保供物資星夜奔襲,直入上海灘。
3月28日,杭州市富陽區的老百姓,將10萬斤早筍,送到瞭上海市民的“餐桌”。
次日深夜,安徽亳州緊急調集80噸新鮮蔬菜,直發上海奉賢區。
幾個小時後,包括西紅柿、黃瓜、薄皮椒、土豆、包菜等一批急需的蔬菜,從安徽六安星夜馳援上海鬆江。
……
看到這些支援,無數上海人紛紛錶達著謝意。
“浙江支援上海”、“江蘇支援上海”、“安徽支援上海”的話題也被頂上瞭熱搜。
不過很快我們便發現,這些熱搜就悄悄地降瞭下來。
並非大傢忽略瞭這份善意,而是我在文章中強調過的那樣:
所有的善意,都是不動聲色的。
長江三角洲一傢親,互相幫助,本就是份內之事。
就像一個大傢庭,兄弟姐妹平常各自忙。可一旦有人遭瞭難,都會默默站到你的身旁,和你一起扛。
疫情這兩年多來,諸如上述的守望相助,在長三角地區,不止一次地上演著。
作為國際性的大都市,上海承擔瞭繁重的輸入性防疫任務。
但是蘇浙皖在其間也沒少齣力。
從外來人員下機的那一刻開始,蘇浙皖就已經有工作組在浦東、虹橋兩大機場守候。
浙江省公路與運輸管理中心客運處崔屹忠副處長,曾經介紹過三省一市通力協助的一幕:
“上海機場方麵,要選最閤適的場地,選便於旅客走最短的路綫。江蘇,曾經齣現防護服一時補充不上,浙江省馬上把防護服調劑給他們。安徽在拿到浙江分享給他們的車隊運行手冊後,迅速上手運行。”
疫情之初,物資緊缺,杭州一傢生産紅外測溫儀的企業遭遇綫路闆斷貨,而綫路闆的供應地在安徽。
為瞭保證防疫物資的供應,安徽那邊就抓緊復工生産。
紅外測溫儀生産能力上去瞭,杭州的企業又反哺安徽的防疫工作。
去年浙江疫情再次反撲,江蘇昆山迅速嚮鄰近的嘉善捐贈瞭60萬隻口罩。
上海的愛心企業曾兩次主動支援,發來幾萬份抗疫禮包,裏麵都是鮮肉、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
更為浪漫的一幕發生在去年11月的江蘇。
三例上海確診病例,曾在蘇州開啓“尋宋之旅”,隨之而來的便是大規模的核酸檢測和人員隔離。
但是蘇州人不僅沒有抱怨,還發文道:《待無恙,君再來,訪蘇州,探江南》。
接著上海的《新民晚報》熱情迴應《待無恙,定再來》,浙江的《錢江晚報》也在頭版頭條呼應,並發齣邀請《待無恙,訪蘇杭,多來往》。
村上春樹說:
“你要記住大雨中為你撐傘的人,幫你擋住外來之物,黑暗中默默抱緊你的人……是這些人組成你生命中一點一滴的溫暖,是這些溫暖使你遠離陰霾。”
深以為然。
麵對疫情,即使步履蹣跚,為何我們總能不斷嚮前?
靠的不是一個人的孤勇,而是身邊那群血脈相連之人的依偎和守護。
不僅是疫情,長三角不管哪傢遇到瞭難處,需要幫助,蘇浙滬皖的兄弟姐妹們都不曾缺席。
還記得兩年前,安徽的那場大洪水嗎?
上海、浙江、南京的消防救援隊,在第一時間奔赴抗洪一綫。
還記得2008年,那場席捲南方的大雪災嗎?
浙江電網受損嚴重,上海、安徽、江蘇等地3000多名電力維修人員,翻山越嶺,搶修綫路。
即便是元宵節,也不能迴傢團聚。
還有最著名的滬蘇浙一對一幫扶皖北工程和皖電東送工程。
上海市3個區、江蘇省3個市、浙江省2個市,和安徽的8個市結對子。
先富帶動後富,哥幾個一起進步。
安徽雖然經濟上比不上其他哥仨,但是皖電東送,不僅減輕瞭蘇浙滬能源運輸的問題,也免去瞭蘇浙滬不少建設電廠的土地環保壓力。
再看看幫扶名單,如今上海抗疫,支援鬆江和奉賢的正是他們幫扶的六安和亳州。
難怪有網友感嘆: “這幫兄弟太能處瞭,有事他們真上。”
這樣互幫互助的結果是什麼呢?
長三角地區,成為我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2021年長三角地區就在全國經濟總量占比達到24.5%。
蘇浙滬皖,好比一個手掌,手指各有長短,但是握緊瞭,就是重拳齣擊。
關於長三角蘇浙滬皖這4兄弟,網絡上有不少“梗”。
什麼“除瞭上海,都是鄉下”;江蘇被喚做“散裝江蘇”;南京被戲稱“徽京”;浙江最齣名的是“江南皮革廠”等等。
知乎上甚至還有一個熱門話題:
“為什麼同是包郵圈,在網上會齣現互撕的情況?”
很喜歡一個網友 @何許人 的一段話:
“包郵區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閤作共贏。
一批貨能産生經濟效益,可能是在杭州設計,蘇州打樣,無锡生産,交給桐廬快遞,放到上海包裝零售或齣口……
長三角的繁榮,是長三角的人民用智慧和汗水一起創造的,不是撕齣來的。”
傢有兄弟姐妹的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經曆:
互懟的時候毫不留情,和諧的時候親密無間。 有時候也會嫌棄對方,可就是看不得他受苦受難。
這次上海疫情也是如此,我們聽到瞭不少揶揄聲。
但是,我不相信有任何一個同胞,會在自己兄弟姐妹生病時,袖手旁觀。
平日裏玩歸玩鬧歸鬧,遇到事情擼起袖子一起上。
守“滬”上海,我們“疫”不容辭。
參考資料:
新民晚報:《“確保上海市民吃到平價菜新鮮菜放心菜”!長三角及全國各地保供物資陸續馳援抵滬》
杭州網:《長三角聯防聯控共同抗疫 化危為機增活力》
人民資訊:《從“浙裏一傢親”到“長三角一傢親”,一鍵讀懂長三角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