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10:20:36 AM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正式打響
,這場進行瞭三個多月的戰役,直接全麵打響瞭中日兩國的戰爭。這是一場傷亡慘重的係列戰鬥,這種慘烈程度甚至有人將其直接比作
東方的“凡爾登絞肉機”。
事實上這場戰役中隱藏著很多戰略和戰術上的細節,對於戰爭的推進和後續走勢都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在這場世界知名的戰役中,日本人本想投入舉國之力直接在三個月內終結這場侵略戰爭,結果中道受阻。而蔣介石方麵一開始本來設定的戰略方嚮是撤退,後期又改變瞭主意,直接拉開瞭這場造成大規模傷亡慘劇的序幕。
那麼在這場戰爭的戰略部署過程中究竟有著那些故事和細節?造成瞭怎樣的結果?最終對整個抗日戰爭的走嚮又有著什麼深遠的影響呢?
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還請各位幫忙“長按2秒點贊按鈕”來個強烈點贊。並且“關注”一下,以後常來,不迷路。
淞滬會戰背景和戰略構想,牽著日本人的鼻子走
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日本徹底撕下瞭侵略中國的僞裝,直接打響之後的八年戰爭。雖然盧溝橋事變是戰爭的開始,但實際上雙方的第一場大規模作戰卻是一個月後的淞滬會戰。
當時中國軍民一心,抗日情緒高漲,不管是國民黨還是共産黨都進入瞭相當激昂的備戰狀態。為瞭打好這場侵略戰爭,不僅大量徵兵調集瞭各地的部隊,還在戰略問題上進行周密的部署。
按理來說,戰鬥從北京打響接下來的走勢也應該是從北嚮南,一路抵抗或是進攻這樣的發展過程,那麼為什麼後來會從淞滬地區打響,一路從東嚮西推進呢。事實上這就是當時由國民黨將領“土木係”陳誠最早提齣的戰略構想。
(陳誠)
陳誠提齣的這個戰略的依據就是,自古以來從北嚮南的戰鬥絕大多數都比較成功,比如硃棣從北京打到南京,最終來侄子的皇帝寶座,開啓瞭永樂時代。雖然這種事情除瞭地理和環境上的優勢,也存在一定的心理因素,不過國傢興亡的大事不容馬虎。
而與從北嚮南不同,從東打到西的失敗卻是有相當科學的理論和事件支撐,比如太平天國運動。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取決於我國西高東低的階梯地勢以及內陸地區以河網密布為代錶的各種復雜地形,十分不利於坦剋等重型武器的機械作戰。因此在淞滬會戰中日雙方遭遇開戰前,最重要的就是改變敵人的戰場走嚮,打亂他們的作戰計劃。
為瞭引導敵人嚮東嚮南的兵力部署,蔣介石調集大量軍隊在上海集結,8月13日主動嚮日本駐虹口的海軍陸戰隊發起進攻,淞滬會戰正式打響,日本人也按照預先設想的一樣,成功的被我軍牽到瞭東綫。
淞滬會戰掠影,蔣介石幾次改變作戰指令
15日拂曉日本第十軍援軍根據鬆井石根大將的指示從金山衛登陸淞滬戰場,在完成登陸後,隨即分兵第6師、18師繞道後方的關鍵鐵路綫逼近淞滬中心地帶,上海告急。值得注意的是,這批日寇中就包括策劃南京事件臭名昭著的日本將領榖壽夫,不過他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不久就被送上瞭位於南京的國際軍事法庭接受審判,並為自己的犯下的罪孽買單。
(蔣介石)
而這個階段蔣介石就犯下瞭
第一次戰略指揮上的錯誤
。根據最初的兵力部署,在日軍第十軍的登陸地點本來應該駐守著張發奎帶領的第八集團軍下屬的4個師和1個旅的主力部隊,不過隨著戰事的展開,
蔣介石不勸阻執意將這部分守關兵力調到瞭上海的正麵戰場,從而導緻瞭金山衛缺乏守衛,被日本人鑽瞭空子
,並順勢占領瞭鬆江這個進可攻退可守的重要戰略據點,正因如此中國軍隊齣現瞭被包夾的趨勢,隻能整體嚮後撤退。
當時的中國軍隊已經齣現瞭腹背受敵的早期徵兆,前方有日本原有主力部隊,後方又有日寇援兵,按照日本的戰略部署,在完成對上海的包抄後,他們將會迅速結束戰鬥,然後將戰爭的重點轉嚮內陸地區的華中、華東一帶的戰場。
事實上淞滬地帶的大場地區早在日軍之前的大規模轟炸中就已經失守瞭,當時在蘇州地區的中國軍隊腹背受敵,隻能被迫放棄一直堅守的江灣等重要陣地,嚮著蘇州河南岸進行戰略轉移。
不過就在全軍完成撤退前,蔣介石又改變瞭主意,他決定分布一部分兵力留下來駐守在閘北一綫,於是當時的524團副團長謝晉元就帶領一個營的兵力前往閘北四行倉庫。
造成蔣介石這次失誤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對歐美國傢寄予太大希望,當時國聯即將在日內瓦召開會議討論世界戰爭局勢的問題。而蔣介石將寶全部壓在瞭這次會議上,妄想通過國際上的關係影響中日戰局,或者說讓日本人知難而退結束侵華構想。顯然蔣介石打錯瞭算盤,也高估瞭人性。
另一方麵很快
謝晉元就率領400多名戰士駐紮在瞭閘北地區的一個四行倉庫中,為瞭迷惑敵人,對外宣稱這裏駐守瞭800多兵力,而這名義上的800人也就是我們後來熟知的800壯士
。此時駐守在四行倉庫謝晉元部成為瞭在其他部隊撤退後,蘇州河北地區的唯一我方戰略據點,實際上已經處於敵人勢力範圍中央,麵對的危險可想而知。
不過謝晉元等人並未因此而放棄抵抗或是産生任何的退縮情緒,從剛一進駐開始他就對手下的戰士們說明瞭當前的情況,要將四行倉庫當成這400多人的根據地,與敵人周鏇作戰或是被敵人打死成為自己的墳墓,總之沒有上級的撤退命令他們就得死守在這裏直到最後一刻。
很快日寇就發現瞭謝晉元等人並立即對其展開猛烈打擊和進攻,在接下來的
4天時間裏,謝晉元帶領戰士們死守最後的這個據點,成功擊退瞭敵人的6次瘋狂進攻,殲滅數百名日寇
,但敵我兵力差距太過懸殊,很快四行倉庫周邊的所有區域就被日軍占領瞭。這些日本人還公然在附近插上瞭自己的膏藥旗,在四麵皆是飄灑的紅白中,四行倉庫的中國旗幟格外顯眼。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相信精神和思想的力量,旗幟代錶中國軍民沒有放棄抵抗的信念和意誌,有瞭這麵旗幟,民眾們就有瞭主心骨,有瞭支撐和希望,如果戰士還沒有放棄抵抗,老百姓們就永遠不會放棄抗爭,當地的抗日救國團體就會繼續奔走戰鬥,積小流成江河,有時候就一定要堅持到最後一刻。所以當謝晉元部接到撤退命令後他們已經成為瞭當地民眾眼中的大英雄,甚至連撤退過程都受到瞭民眾的歡迎。
從淞滬會戰就能看齣,雖然當時的日軍很是缺乏戰略眼光和戰術分析,但國民黨蔣介石方麵也並非無懈可擊,他的幾個失誤確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瞭軍民損失,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情況本來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在
日本第十軍大規模登陸前,本來蔣介石已經下達瞭撤退到新登堡防綫的命令,然而過瞭沒多久他就不顧陳誠等人的勸阻執意改變瞭主意。
和剛纔提到的原因一樣,他對當前國際形勢的分析齣現瞭失誤,尤其是對國際力量的介入太過執著和重視。他希望英美等國可以介入到中國的戰場上,但
當時這些西方國傢麵對希特勒的崛起也是一地雞毛,根本無心關注東方發生的事,而美國當時也剛剛走齣1929年那場傷筋動骨的經濟危機,現今麵臨重要問題就是恢復發展經濟,然後通過孤立主義政策,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涉足戰爭泥潭
。雖然蔣介石寄希望的這些國傢在上海地區都存在著一些不能放棄的利益,但在自身存亡麵前,這些蠅頭小利或許也不足以令其在乎到為蔣介石齣頭的地步。
所以當淞滬戰場的局勢進入白熱化階段,日軍的兵力已經順利完成南北包夾,蔣介石仍然不顧謀士們的建議,屢屢下齣錯誤的命令,導緻幾十萬戰士陷入睏局,正麵戰場防綫直接被敵人衝破。
最後還是顧祝同和陳誠當機立斷地調整瞭作戰策略,讓吳剋仁帶領國民黨67軍從鬆江趕往金山方嚮,攔住日軍第61師的行進腳步,延緩敵人的進攻時間,為當前身處險境的幾十萬軍人贏得寶貴的生機。
(吳剋仁)
吳剋仁帶領的67軍趕到鬆江時還沒來得及完成部署,就遭到瞭日軍的打擊,隻得拼死抵抗瞭三天的時間,最終
包括吳剋仁內的第67軍全軍戰士全部壯烈殉國
。而日軍在突破鬆江防綫後,直接分兵前往南京,主力部隊則繼續嚮嘉興地區推進。
在切斷滬杭地區的重要交通綫後,日軍第16師團也在江蘇太倉地區登陸,和之前完成登陸的日軍第6師、第18師完成閤攏。再一次威脅幾十萬中國軍隊的安全,生死存亡之際,蔣介石終於下達瞭撤退的命令。不過這個命令還是來得太晚瞭,敵人已經部署好瞭進攻的陣綫接下來的十幾天時間裏嚮撤退的中國軍隊發起瞭從空中到地上的全方位打擊,最終撤退變成瞭潰逃,造成瞭傷亡十數萬中國軍人的慘劇,上海也徹底宣告淪陷。
在前後曆經三個月的殘酷戰爭中,淞滬會戰也徹底結束,
29萬中國軍人付齣瞭生命,淞滬大片地區落入敵手,淪陷後的上海和南京等城市成為瞭日寇手裏任人宰割的魚肉,直接導緻瞭南京慘劇的發生。
從另一方麵來講,日軍從淞滬會戰結束就已經陷入瞭戰爭的泥潭,中國軍隊的拼死抵抗就是在告訴日本人,想要三個月滅亡中國就是百日做夢,即便他們舉國之力拿下瞭淞滬會戰的勝利也不過是個開始,接下來的武漢會戰、長沙會戰,他們要麵對的是更為精銳的部隊和更為嚴密的戰術阻擊,而這種耗時長,花費巨大,損失嚴重的戰鬥他們還要進行8年時間。
正如最開始設想的那樣,麵對南方和中部地區的環境和地形,日本人再也找不迴淞滬會戰時候的優勢,中國人也嚮這些日寇們證明瞭我們軍民一心,有著對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堅定信念,侵略者終都將被我們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