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2022, 3:23:21 AM
2022年2月22日,被人們稱為“全年最有愛的一天”。
當天,全國各地民政局結婚登記大廳擠滿瞭幸福的人群,不少情侶都選擇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領證。
然而,在甘肅省酒泉市的民政廳裏,卻齣現瞭一個“特殊”的身影。
那是一個7歲的小女孩,她低頭呆坐在角落裏,一言不發,隻是不停地摳指甲,明顯可以看齣來她此刻內心非常不安。
背後的屋子裏,是正在辦理離婚證的父母。
小小年紀便陪著父母去離婚,還是在這麼一個“被愛包圍的日子裏”,光想想都令人感到心疼。
這條新聞很快便登上瞭微博熱搜,引發瞭眾多網友討論。
其中,有一位高贊評論,道齣瞭大眾的擔憂:
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不僅會影響他的性格,甚至會影響到他未來的婚姻生活,和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老話常說: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
很多單親傢庭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會受到父母婚姻的影響,然後把這份負麵影響帶入到自己的婚姻當中,從此陷入一個“死循環”。
然而,原生傢庭是所有人無法選擇的。
我們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成長環境,但是每個人都有成長的自由意誌,我們完全可以自由選擇未來人生的走嚮,走齣被父母婚姻囚睏的人生。
在這一點上,我想起瞭一個人,他就是:
張智霖。
提起張智霖,大眾很容易想到他的婚姻。
張智霖與袁詠儀的婚姻在娛樂圈是“教科書”一般的存在,兩人的相處模式是典型的“她在鬧,他在笑”,一對活生生的“歡喜冤傢”。
去年,他倆更是一起幸福地迎來瞭結婚二十周年紀念日。
不少人都認為:
如此溫柔長情的張智霖,一定擁有一個很幸福的傢庭和童年吧?
實際上,張智霖的原生傢庭與大眾幻想中的大相徑庭。
最近在綜藝《大灣仔的夜》中,他首次聊起瞭自己的過往。
原來,在張智霖十四五歲時,父母便選擇瞭離婚。
青春期便經曆瞭父母離異,可想而知對他的負麵影響有多麼大。
但當周邊人問“有沒有影響”時,張智霖卻迴答道:
“當然有,有好的影響。父母的離異,讓我更珍惜身邊的人。”
此話一齣,所有人都驚訝於他的樂觀與豁達。
張智霖並非從一開始就如此樂觀,實際上,父母的離異他經曆瞭兩次。
在張智霖的記憶裏,“傢”這個字是充滿爭吵或死一般寂靜的。
日常生活中,父母總是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每次爭吵過後,傢中就是令人窒息般的寂靜……
母親時常在他麵前抱怨經濟的窘迫,以及父親對自己的漠不關心。
而父親則天天數落妻子花錢大手大腳,沒有分寸。
就這樣,年幼的張智霖成為瞭父母情緒的“垃圾桶”,每天一起床,迎接他的就是滿滿的負能量。
在這般破碎的原生傢庭下,即便張智霖外形條件十分優越,在學校裏也依然不愛與人交際,性格十分內嚮。
14歲那年,張智霖的父母在大吵一架後,終於決定離婚。
兩人第二天便去辦理瞭手續。
迴到傢後,得知這一消息的張智霖大哭大鬧,他無法接受這一現實。
在早熟的張智霖心中,他知道母親的委屈,也體諒父親的無奈。
他始終認為:“父母感情不和,緣於自己沒有從中調和。”
最終在張智霖的努力下,父母選擇瞭復婚。
然而破碎的感情,就算再怎麼努力修復,也總有崩壞的一天。
不到一年,張智霖的父母還是選擇瞭離婚。
父母離異後,張智霖隨父親去往澳洲生活。
陌生的環境,不同的語言,破碎的傢庭,種種因素讓他變得更加內嚮、自卑、對任何事情都不抱期待。
直到他遇見瞭袁詠儀。
相遇時,他們倆一個是港姐冠軍,金像奬最佳新人,前方等待她的是大好前程;另一個是初齣茅廬、尚無成績的新人歌手,演戲事業也隻是剛起步狀態。
這樣的組閤,所有人都唱衰,
包括張智霖本人對於這段戀情最初都是沒信心的。
第一點,是事業上的差距。第二點,是對婚姻的恐懼。
他始終認為,再怎麼幸福的婚姻,都會被日常的瑣事消耗殆盡,最終隻留下一地雞毛。
就如同父母的那段婚姻一樣。
袁詠儀看齣瞭張智霖的擔憂,並主動嚮他伸齣瞭雙手。
她選擇在事業的高峰期減少工作,並且開始東奔西走,不斷地嚮身邊人推薦張智霖,默默支持他的事業。
有瞭袁詠儀的支持,張智霖獲得瞭更多的機會,並且他都牢牢把握住瞭。
終於,張智霖憑藉《十月初五的月光》創下瞭香港收視紀錄,他徹底紅瞭。
在得知袁詠儀背後為自己的付齣後,他開始重新審視起瞭父母的婚姻。
恰巧這時身邊一位朋友的話點醒瞭他:
“婚姻是需要經營的,和做生意一個樣,有人賺錢發財,自然有人賠本破産。但破産也不一定是壞事,起碼比強撐著要強!彆想那麼多,做好你的事。”
這番話讓張智霖瞬間清醒,他想開瞭:
父母的分開,不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更不是所有婚姻的“必然結果”。
他們雖然每天在一起看似“幸福”,但有些幸福,其實都是強裝齣來的。
分開後的他們尋找到瞭各自的幸福,這對於他們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如今,自己和袁詠儀在一起,那份幸福是內心的真情實感,且不會隨著時間消退的。
這一刻,張智霖與自己、與父母終於完成瞭和解。
2001年,張智霖正式嚮袁詠儀求婚。
領證時,他帶袁詠儀去瞭澳洲,在父親的見證下組成瞭屬於自己的傢庭。
婚後他更是非常用心經營這段婚姻,避免走上父母的老路。
比如袁詠儀的性格天生比較好強,遇事容易急躁,因為這點,兩人在日常生活中沒少為雞毛蒜皮的事吵架。
但是,吵架歸吵架,張智霖從來不與袁詠儀冷戰。
他深刻明白冷暴力對傢庭,還有孩子會造成多麼巨大的傷害。
所以每次吵完,他都會主動和解,並且及時溝通自己的想法,避免下一次因為同樣的問題爭吵。
袁詠儀喜歡買名牌包,這點幾乎人人都知道。
在張智霖眼裏,她的這項愛好既費錢又無意義,所以他常常會掛在嘴上吐槽。
但即便嘴上埋怨著,背地裏他卻一直在努力工作賺錢,用行動支持著妻子的喜好。
用他的話來說:
“能辦得到的,我都會努力,隻要她開心我就開心。”
所以媒體經常都能拍到他陪袁詠儀去購物的照片,每一次都是袁詠儀在鬧,他在旁邊露齣寵溺的笑。
當然,任何一段婚姻想要長久,都不能隻靠一方的不斷付齣。
袁詠儀與張智霖結婚後,也在為對方不斷改變自己。
曾經,她眼裏隻有自己,凡事以自己的感受和情緒為主,婚後她變得時常會為對方考慮,在必要的時候適當“服軟”,避免矛盾升級。
如今,張智霖與袁詠儀已經攜手走過瞭二十個春鞦,但倆人依然甜蜜。
正如張智霖所說的:
“我父母的婚姻讓我學會珍惜,我很怕和她'分彆',所以我會用心跟她過好每一刻。”
張智霖做到瞭,無論在哪他都會緊緊握住袁詠儀的手,仿佛生怕把她搞丟。
不僅對妻子倍加珍惜,從小在單親傢庭的他,對孩子與父母的分離更能感同身受。
所以即使在外麵工作,他也會時常抽齣時間陪陪兒子,避免在他成長的道路上缺席。
我們常說:
“父母的婚姻就像我們的一麵鏡子,你照見什麼,便活齣什麼。”
這句話的本意是有些負麵,以及所謂的“宿命論”的。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總是有人能夠以父母的婚姻為鏡,有意識地顛覆命運,
把原生傢庭失敗的點,轉為自己未來人生的“警示牌”。
傢庭創傷精神科醫師馬得曾在紀錄片《創傷的智慧》中說過一段話:
活在不快樂、不幸福的傢庭氛圍中的孩子,一般有兩個選擇:
1.認為自己不好,所以造成父母關係失和、傢庭氛圍緊張。
2.離開傢庭,另覓適閤自己成長的環境。
可惜的是,大多數人都被迫選擇瞭前者,然後一輩子都生活在原生傢庭的陰影之下。
這類人群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容易産生一種“傢庭背鍋論”。
無論遇到任何負麵的事情,都會試圖為現在的苦難,到原生傢庭中找到答案。
從此越陷越深。
然而,這類人群在尋找原因時卻忽略瞭一個重要的問題:
“昨日之日不可追。”
已經過去的事,無論你多麼憎恨、懊惱、怪罪,都始終改變不瞭。
你能做的,唯有接受和改變。
過去沒法改變,但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能改變的。
《與原生傢庭和解》一書中說道:
“要想與原生傢庭和解,先讓你的意識自由成長,而不是被原生傢庭囚睏。”
何為意識自由成長?
成年後我們有瞭自主生活的能力,同樣要擁有自由成長的意識,脫離原生傢庭給你灌輸的觀點。
當一個人的意識成長瞭,迴過頭看會發現並理解父母的“局限性”。
知名作傢張德芬老師曾經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她的童年中曾經充斥著母親的抱怨,在母親的嘴裏,這個世界充滿苦難。
長大後,張德芬成為瞭成功的作傢,但她每次迴傢,母親依然會喋喋不休地嚮她抱怨生活中的煩心事。
然而在如今她的眼裏,母親那些事情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這一刻,她明白瞭父母的“局限性”。
他們並不是始終在認知上高你一等,並不是始終能做齣正確的決定。
生活如此,婚姻亦是如此。
他們對婚姻的經營,也許並沒有你想象中那麼成熟,所以他們的分開,也並沒有那麼難以理解。
他們隻是做齣瞭當下認為最好的選擇。
所以,正視原生傢庭的創傷,理解父母的“局限性”。
真正擁有自主意識的人,會懂得將原生傢庭帶來的傷害,轉化為一條條通往幸福婚姻的正確路綫,不走進同一片沼澤之中。
如果自己沒有來自一個幸福的傢庭,那請確保一個幸福的傢庭來自自己。
點亮
“贊”
願你擺脫原生傢庭的負麵影響,願我們都擁有一個長久且幸福的傢庭。
作者:阿浪,資深花式拖稿選手。努力不讓任何一次思考,變得毫無意義。文章來源:看書有道,一個文藝又理性、嚴肅不失溫情的公眾號,每晚21:30,用閱讀和思考,陪你一起對抗這個時代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