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7/2022, 5:21:35 PM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諸位英雄豪傑打著各自旗號拉攏盟友,擴大地盤,建立政權,彼此之間的關係極其不穩定,或許今日是朋友,明日便反目成仇,注定造就瞭一個動蕩變化的年代。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曹操占據北方,孫權占據江東,劉備作為皇室後代也想要匡扶漢室。而此時曹操勢力正盛,且抱有一統天下的野心,因此曹魏便成為東吳和劉備最大的敵人。
孫劉聯盟,共剋曹軍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當時曹操已經從江陵齣發,將要順長江東下。諸葛亮對劉備說:“形勢危急,我奉命去嚮孫將軍求救。”即便知道日後兩方依舊是敵對關係,此時也不得不聯閤起來。
諸葛亮隨魯肅在柴桑見到孫權,細心與他分析瞭當時的利弊,若是孫劉不結盟,那麼就會放任曹操一傢獨大,而若是兩傢聯閤,則會使曹操退迴北方,如此一來荊州與東吳的勢力得以壯大,形成三足鼎立的穩固局勢。
孫權和劉備結盟後,便打響瞭東漢末年最為著名的一場戰役――赤壁之戰。孫劉聯軍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使曹軍大敗撤迴,而當時聯軍隻有5萬,曹軍有20萬,是曆史上一場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
然而,這場勝利帶來的和平局麵並沒有維持多久。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唯有永恒的利益。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傢瓜分,其中南郡是嚮東吳藉來的,劉備重情重義,於是在他進入蜀中之後便歸還瞭長沙、桂陽兩郡。
昔日盟情,一朝破裂
當時蜀漢正日益壯大,曹魏也在養精蓄銳蓄勢待發,東吳夾在中間自覺形勢不利,於是在三分天下的形式確立後,孫權又將目光轉嚮瞭昔日的盟友。
據《三國誌》中記載,荊州作為交通要塞,想來是兵傢必爭之地。其地勢“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在《三國演義》的隆中對一迴中,諸葛亮便提到過荊州的重要性。
荊州對於蜀吳兩傢都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蜀國開始北伐中原的進程時,依然派大將鎮守荊州。然而當時劉備手下,張飛太過魯莽,諸葛亮調任四川,因此鎮守荊州的任務就落在的關羽肩上。
然而,關羽雖然驍勇善戰,卻也剛而自矜。孫權正是看中這一點,在關羽齣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時,派大將呂濛乘機偷襲荊州三郡,荊州無關羽坐鎮,防守鬆懈,三郡接連失陷。
吳軍襲取江陵後,關羽敗走麥城,最後與兒子一起被吳軍所殺。從個人來講,關羽的結局是可悲的,而對於蜀漢來講,失去荊州對於整個統一中原的計劃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關羽不僅是劉備的心腹大將,還是他的結拜兄弟。關羽一死,蜀吳兩國本就岌岌可危的關係徹底破裂。為給關羽報仇,劉備發動蜀漢全部兵力討伐孫權,最終兵敗夷陵,兩國關係降至冰點。
吸取教訓,保持戒心
雖說東吳此舉實在有違仁義之信,但是當時曹魏實力雄厚,任何一方都無法與其單獨抗衡。若是此時東吳和蜀漢開戰,那麼隻會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因此即使兩國已經交手,但卻沒有愈演愈烈,大多是一些試探性的布置。
這種僵持的關係直到劉備趨勢後纔稍有緩和,為攻剋曹軍,蜀吳不得不再次選擇閤作,公元229年時,諸葛亮派使者前往東吳建立聯盟關係,並且製定以函榖關為界分天下的閤約。
雖然蜀吳再度聯手,但這種關係也是暗中敵對錶麵平和的。有瞭之前孫權背信棄義的經驗教訓,和關羽之死在心中埋下的芥蒂,諸葛亮不得不小心提防這位盟友。
因此之後多次對曹作戰時,諸葛亮並沒有用到蜀漢的全部實力,而總要分齣一部分來鎮守蜀漢都城,以防東吳故伎重施。這也就使得兩軍的閤作效力大不如前。
在諸葛亮北伐徵魏的過程中,為防東吳偷襲,他都會派心腹大將駐守都城。陳到是軍中僅次於趙雲的一員猛將,諸葛亮就命他帶領蜀漢的精英部隊白�頸�鎮守永安。
諸葛亮將如此重要的將軍留在都城鎮守,可見東吳的威脅始終在他心中,而他之所以這樣做,也是想告訴東吳,蜀漢已經有所防備,讓對方不敢輕舉妄動。
眾所周知,諸葛亮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他數次北伐的幾十年間,始終留有一萬精兵駐守都城,為蜀漢根基保留最後一道屏障,直到蜀漢滅亡都沒有撤離過。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漢從此失去瞭一位舉足輕重的謀士。饒是諸葛亮用盡心力為劉禪安排,但蜀漢的運勢還是與日俱下,孫權趁機在兩國交界增兵一萬,可謂是司馬昭之心。
雖說諸葛亮死後,蜀漢仍有許多能文能武的可用之纔,但是劉禪雖有帝王之命卻無用兵之纔。公元236年,曹魏的鄧艾偷襲瞭陰平,劉禪被迫讓位,蜀國宣告滅亡。
此時東吳見蜀國破滅,也想要擴大疆土來分一杯羹,因此集結兵力嚮曾經的蜀國門戶永安發起瞭猛烈的進攻。原本國傢不復存在,孫權認為拿下永安輕而易舉,沒想到卻遇到諸葛亮曾布防在此的一萬精兵奮力抵抗。
此後東吳又發動瞭多次進攻,但永安卻是銅牆鐵壁不可撼動,永安猛將羅憲將吳兵打得落花流水,使東吳的擴張計劃破産,最後交齣降書,落得和蜀漢一樣的下場。
蜀國雖然破滅,但永安仍能抵抗住外來的侵襲,可見諸葛亮思慮深遠。由此也可看齣,利益驅使下,即便一時閤作,但防人之心不可無。任何時候都要給自己留有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