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9:26:50 PM
前言
劉邦之於項羽,或許更多的人更傾嚮於項羽。畢竟前者無能猥瑣,後者英勇霸氣。但是最終的天下卻還是由劉邦取得,那便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沒什麼本事,因此願意將權力交於那些跟隨他的人,讓他們能夠發揮自己的纔能。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韆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傢,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張良主謀略,蕭何保後勤,韓信打江山。正是這三人的纔能互為補充,纔讓劉邦憑著草莽齣身在楚漢爭霸之中大敗項羽,最終奪得天下。然而,曾經浴血沙場最接近死亡的韓信,卻是三人之中下場最為慘烈的。
懷纔不遇,幸得賢人
韓信雖然小的時候傢裏清貧,常常靠著彆人接濟過日子,但是他在軍事方麵的纔能無人能匹。聽聞項羽劉邦紛紛起義之後,韓信首先選擇瞭投靠項羽,希望能有一個展露纔華的機會。然而,投靠項羽的韓信隻得瞭一個郎中的官職,即使自己有一些亮眼的功勞也沒能得到項羽的提拔和賞賜。思及此次,韓信認為項羽不是一個知人善任的將領,於是又投靠瞭劉邦。
然而投靠劉邦之後,不僅依然是個小官,還差點被連坐斬首。直到巧遇蕭何,兩人促膝長談一番,蕭何深覺韓信此人日後有大功夫,於是嚮韓信承諾會親自嚮劉邦舉薦他。
韓信等瞭月餘,依然沒有傳來自己被召見的消息,而且在劉邦到達長安之後,接連有十多個將領逃走瞭。韓信以為顯能無望,也跟著逃跑。蕭何聽聞,顧不得嚮劉邦解釋,連夜騎馬追瞭齣去。
等將韓信追瞭迴來,蕭何纔嚮劉邦解釋自己不是逃跑,而是為瞭追能幫劉邦打天下的人。劉邦聽完蕭何的話,拜韓信為大將,從此韓信的軍事纔能開始在楚漢之爭的大小戰役中展現齣來。而蕭何月下追韓信,也成瞭一段佳話。
鋒芒畢露,功高蓋主
被拜為大將的韓信,逐漸展現齣自己的軍事纔能。不僅幫助劉邦在關中稱王,還先後滅掉瞭魏、趙、燕、齊等國,解決瞭劉邦在楚漢之爭中的後顧之憂。之後楚漢之爭最後的垓下之戰也是韓信在齣謀劃策,最終逼迫項羽烏江自刎。
然而,正是韓信卓越的軍事纔能和功績,讓劉邦不得不為之忌憚。
當初韓信滅瞭齊國之後,說齊國君主心有不服,想要做齊國代理的王。劉邦聽完氣得跳腳,好在張良與蕭何及時製止瞭他,並為他分析瞭其中的厲害,劉邦纔將韓信封為齊王。
等到韓信大敗項羽之後,劉邦立馬奪瞭韓信的兵權,將其改封為楚王。韓信留在楚地之後不久,又被誣陷為謀反,於是劉邦在陳平的提一下前往楚地抓人。韓信無故被冤,心中不平,想要就勢造反,可是自己一身清白,果真造反倒真的落瞭口實。於是劉邦擒獲韓信之後,韓信留下瞭兔死狗烹的話語,被劉邦貶為淮陰侯。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被貶之後,知道今時不同往日。漢傢不僅不需要自己為其大江山,更為瞭守江山而時時警惕著自己。索性許多大小事都稱病不齣,賦閑在傢。然而,曾經馳騁沙場的將軍,又怎甘心落得一身清閑呢?尤其是想到曾經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如今同自己一個品階,更是覺得憤懣不已。
於是不甘心的韓信見陳�g有反叛之心,便慫恿他造反,自己可以在京接應他。而後陳�g果然造反,劉邦帶人前往鎮壓,韓信以自己生病為由並未隨同前往。而是在傢中密謀派人前往宮中捉拿呂後和太子以此為陳�g後盾。卻不想被傢臣揭發,蕭何先於韓信有瞭動作。
蕭何建議呂後以劉邦平叛迴宮,眾臣皆須前來祝賀為由,將韓信騙至宮中。韓信聽聞,果然連忙趕到宮中,殊不知等待他的是死亡的命運。韓信死後,蕭何卻隻說齣瞭“國賊已除”四字。
曾經蕭何月下追韓信,讓韓信得以展露鋒芒纔能盡顯;經年之後,蕭何又是月下密謀殺韓信,從此一代將領就此隕落,真真應瞭那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尾聲
蕭何為國除奸,韓信成瞭叛國的亂臣賊子。而韓信是否真的有凡心,其實很難界定。
項羽曾經派人前往勸說韓信自立為王,三分天下,但是韓信卻說:
我奉事項王多年,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所以纔離楚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脫衣給我穿,分食給我吃,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纔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信我,我背他不祥。我至死不叛漢,請替我辭謝項王美意。
曾經大權在握,地位一時無兩的時候,韓信仍感激著劉邦的知遇之恩,錶示永不叛漢,為何之後不僅慫恿陳�g叛變,並且還接應他呢?
想一想韓信的遭遇,無非是軍權在握威脅到瞭劉邦的地位。打天下之時不知將來如何,將軍權交給韓信無非就是賭韓信感激自己的的賞識,因為沒有所以不害怕失去。當取得瞭漢傢的江山,便擔心手握大權的韓信將其奪去,於是早早地收瞭他的兵權還將其貶為淮陰侯。
作為一個大將,失去瞭大展身手的機會,還處處被防備,無論如何都不會好受吧?即使不反,心裏也會不平。
曆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韓信被殺或許真是行瞭反叛之事,或許僅僅是因為他的存在就是一種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