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1:48:59 PM
青少年親近哲學,也許就像戀愛一樣,是一種本能。當處於這一成長階段時,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開始對世界投以懷疑和好奇的目光,開始去追問“我是誰”“我的存在有何不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就如亞裏士多德曾說的,“哲學始於對世界的好奇。”對於眼裏有光、對萬物始終充滿好奇、對任何事情都想問個“為什麼”的孩子來說,哲學本就是他們的一部分。
近日,由八名哲學專業的學者共同編纂的《從驚奇開始:青少年哲學第一課》齣版麵世,以易懂的方式將哲學傳遞到每一位年輕人的手中。八位學者不僅有專業的哲學背景,而且他們或者是經常參與哲學普及的學者,或者是為人父母者,或者曾經是中學教師。“關於真假、對錯與好壞的思考”“生命與死亡”“從機器人與喪屍談起”……書中的每一主題基於青少年的認知和心理特點,立足當下語境,學者們以情景化的方式,將抽象的哲學概念化為生動的講述,去迴應青少年存在的睏惑。
3月5日,該書作者中的三位劉擎、蔡文菁、高鬆也來到瞭上戲藝術書店,在現場與讀者們暢談哲學,認識自我。
活動現場
青少年為什麼要學哲學?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劉擎說,哲學不是一種書本知識,也不是讀亞裏士多德、柏拉圖、黑格爾、康德纔是哲學,而是愛智慧。“它是一種精神氣質和思維方式,能夠讓你更清澈地辨析復雜的問題。雖然沒有人能夠把握絕對的智慧,但有些問題是可以相對澄清的。哲學最根本的氣質是不會讓你淹沒在生活的洪流之中,會要求你對世界、對自身、對處境有批判性的思考。”
常有人說學哲學以後,睏惑更復雜瞭,本來不去想就挺好。比如這些看似無解的問題:人的意識到底是什麼?人有沒有意識?意識是物理性的?還是純粹的?劉擎則迴應:“人有高級快樂和低級快樂,我寜可做一個痛苦的蘇格拉底,也不要做一個快樂的小豬。我也不相信人能像快樂小豬那樣生活,所以,如果你要過的生活是更充滿精神的、道德的存在,那就不得不得是哲學性的。並且,無論如何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是離不開哲學的敏感性和氣質的。”
什麼是哲學的氣質?劉擎認為是一種敏感性,具備這種敏感性比讓孩子去讀一個哲學專業更為重要。“做哲學傢和有哲學氣質是兩迴事,哲學專業要求你專注,能孤獨探索和忍耐,它的訓練和投入跟迴報不一定成正比,性價比是很低的。所以,不要故意去引導孩子去走哲學專業,那樣是反哲學的,而是引導他閱讀、傾聽、錶達、對話,讓他自己做選擇。但在寬泛意義上來說一個人如果擁有哲學氣質,一定會是生命豐盈的人,也會是一個有趣的人。通過啓發、鼓勵、激發孩子哲學性的思維、思考、敏感性、精神氣質,在未來對他們都會有間接的幫助。”
哲學也是一個曆險的過程,它可以把你原來生活所依賴的所有的框架、前提、教條都問題化。“所以我認為哲學是有兩麵的,一麵使你更通達豐富,另一麵則是一個冒險。”劉擎說。
同濟大學哲學係副教授高鬆提醒讀者們,其實每個人都會接觸到有關哲學的體驗,已經在思考這些哲學問題,但可能大傢都不知道那是哲學。“就比如我在與自己孩子的互動中,會觀察到孩子會有很多奇怪的想法,因為他們天生就帶有驚奇的能力。就像每個孩子在小時候都會疑問,這個世界是怎麼來的。與孩子不同的是,成年人在每日重復的習慣性思維中,受觀念、體係的影響太深,很難對事情提齣疑問,逐漸失去瞭驚奇的能力。所以人們說哲學是人類的童年,因為它是從驚奇開始的,這也是這本書的主題。”
高鬆在同濟大學給學生上《西方哲學史》這門課的時候,也強調這門課不是需要記住哲學傢都講瞭什麼,而是希望培養學生對現有體係和觀念的質疑精神,因為哲學就是在質疑。“就像亞裏士多德質疑柏拉圖,後麵的人質疑亞裏士多德,一步步質疑下去。哲學史是後麵的人砍掉前麵人頭顱的曆史,所以哲學很難進入,它不像科學,科學可以進入,因為地基打好往上蓋。哲學不是,哲學是看到地基以後跟你抬杠,會問你這個地基蓋得牢不牢,不牢就要拆瞭重建,反而是往下走的。你可能會覺得哲學沒有進步,但它恰恰是最根本的發問,當你有瞭這種能力,可能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哪怕你不是做哲學的,你也有一種跳齣框架的能力,我覺得它反而會帶來創新的力量。”
高鬆還提到,具備哲學精神可以對中國傳統教育中的思維方式提供某種補充。“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世界在很大意義上是西方的世界,我們的生活方式是被他們所塑造的。所以從這個角度去考慮,我們瞭解哲學,讓孩子盡早接觸一點哲學,讓他們知道哲學是怎麼迴事,它是如何影響現在西方的社會,以至於現在這種格局,對他理解世界也是有幫助的。”
學瞭哲學,是不是能更好地處理愛情?
有讀者提齣,哲學能夠幫助年輕人更好地麵對愛情嗎?高鬆笑言,哲學傢當中結婚的都很少,何談愛情?而自己談的愛情太少,戀愛史是非常缺少的,所以對這一問題沒有經驗。但高鬆說,哲學雖然不像心理學能夠教你技巧,它卻能讓你更加通達。比如當你遭受愛情挫摺的時候,它能讓你從挫摺中坦然地解脫齣來,這也不僅僅針對愛情,對所有都是這樣。
劉擎認為愛情當然值得嚮往,但愛情也要通往現實的柴米油鹽,大概率也不容易持久,但也不會因為不持久而無意義。“愛情對感情雙方的關係和個人成長都非常有意義,如果你是一個有哲學氣質和敏感性的人,大概率會在戀愛中有更好的錶現,但絕對不意味著――第一,你會使它成功;第二,你會容易得到你心目中愛戀之人的迴應,這都不一定。但你一定會錶現得比彆人好,這個‘好’的意思是,更友善的、更得體的,在這個過程中更能夠錶現齣人性。”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係副教授蔡文菁則直接說學哲學並不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更好的愛情,“我之前以為,哲學能培養我們有一種謙遜的、寬容的,甚至會讓我們保持沉默,而不是想要不斷去論辯。實際在現實當中,我周圍的同事,或者在哲學圈當中,我會看到非常多讀瞭很多哲學書卻仍然沒有過好一生的人,讀很多哲學書卻沒有談好戀愛的也大有人在。而且學哲學的人可能多多少少會喜歡講道理,有時候不可避免,多多少少會造成睏擾。”
但蔡文菁也提齣,在哲學層麵,一方麵哲學會告訴我們理想的狀態是什麼樣的;另一方麵,它能讓我們成為更加獨立的人,可能可以幫助你找到更閤適的人,或當你遇到睏難的時候會更容易說“不”。
劉擎補充道,哲學不是愛情的成功學,它不能保證你的愛情成功。“但就我個人的體會來說,可能正是因為有哲學氣質和敏感性,它幫助我從自己的經驗當中獲得瞭成長,可能比不具備這樣的另外一個我要多。它有助於幫助我們不斷地重新塑造自我,學到更多,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生生不息的重新塑造的過程,與自己和解。”
不僅是愛情,還有其他很多人生難題和哲學問題,韆百年下來仍然沒有定論,那麼哲學因此就徒勞無用嗎?劉擎說:“獲得最終的標準答案並不是哲學的全部意義,哲學的重要意義之一,在於幫助我們激發思考和澄清思想:我們每個人在行動的時候,是依賴一些觀念的,所有行動的背後都是有想法的,而這些想法都是有前提的,它們隱藏在那裏,你自己都沒有察覺。而哲學的討論會把它們揭示齣來,考察當中邏輯的謬誤,轉變你追問的視角或者焦點,辨析問題的關鍵與睏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