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6/2022, 7:18:26 AM
廣武村口
廣武村是個古村,這在平順縣似乎是公認的,傳說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建村。
廣武村的得名最少有兩個很古老的說法,一是因廣武將軍李左車,一是因漢光武帝劉秀。
秦朝末年,六國並起,趙國名將李左車輔佐趙王歇,被封為廣武君,因他的墓在這裏,便因此把村名叫成瞭“廣武”。
康熙《平順縣誌》載:“李左車,東禪東裏人。”“廣武山,在東禪東裏,廣武君卒葬於此,故名”。東禪東裏即今廣武村一帶。民國《平順縣誌》載:“李左車,東禪裏人……卒葬於東禪裏東山上,今墓猶存。廣武村之名,因左車而起”。縣誌有記,可見所言不虛。
藉用網絡上“瘋旅人”拍攝的舊照,因為照片上的這個匾額已經找不到瞭,照片可能就是絕版
不過,光緒《平順鄉誌》中提齣疑問:“廣禪裏有古墓,相傳為廣武君李左車,後人於裏中題曰‘廣武遺跡’。考《史記》,左車為趙郡李氏之祖,其墓不應在此”。平順縣曆史文化學者張鬆斌先生也對廣武君墓作過專門論證,以為平順的“廣武君墓”不可信。其實,不管這個廣武君墓的真假,廣武村還叫廣武村。
關於廣武村得名的第二種說法則更為傳奇,說的是廣武君200年之後的事,王莽趕劉秀。
“王莽趕劉秀”是在晉東南地區流傳很廣的一個民間傳說,幾乎遍及瞭晉東南地區的每個鄉鄉村村,角角落落,隨便走到一個村莊窩鋪,都能給你找齣一個地方來和劉秀逃亡拉上關係,平順亦然。
傳說劉秀來到廣武村這一塊地方後,看到這個村子的東、南、北三麵臨著深溝,而西有鳳凰名山可靠,高山能放哨,三麵可拒敵,是個易守難攻的好地方。而這個村又相對平坦,可以當作演武場來操練部隊。於是劉秀就在此操練、休養部隊,並依據有利地形打退瞭王莽部隊的多次進攻。當劉秀要離開此村時,說:此村對我練兵破敵有功,將來若我為帝,帝號即為村名。
現在的“廣武遺跡”匾額
後來劉秀真的成瞭皇帝,這裏村民聽到此消息後非常高興,張燈結彩,大肆慶祝,正式依劉秀的年號“光武”將村命名為“光武村”,但考慮到皇帝的尊嚴,把“光”字改成“廣”字。並在村裏建設天子廟一座以紀念劉秀,可惜的是現在天子廟已塌毀,僅存一通石碑。
據說,廣武村不大,古廟卻不少,二仙廟、關帝廟、土地廟、三聖廟、天子廟、二郎廟、聖母廟等,足有十多座廟宇。現存的以村中的二仙廟為最大,也最為完整,位置就在廣武村委大院的門口,廟前有一小型廣場。
二仙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東西長22.14米,南北寬 44.7米,占地麵積989.7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等時期均有重修,現存正殿為明代遺構,其它建築皆為清代建築。
二仙廟中軸綫上分布為山門(上為戲樓)、獻殿及正殿,兩側遺有東、西妝樓,東、西廂房。正殿建於高半米的石質台基上,麵寬三間,進深六椽,七檁前廊式構架,單簷懸山頂,灰筒闆瓦屋麵。
站在廣武村委辦公樓的走廊上看二仙廟
二仙廟山門由二部組成,一層為山門過道,設對開闆門,門口上方有匾額“廣武遺跡”;二層為倒座戲台,麵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式構架,單簷懸山頂,灰筒闆瓦屋麵。獻殿兩側山牆上嵌有清代重修碑兩通,院內另存一通民國十五年(1926)的修路碑。
據老百姓講二仙廟東側原掛著一口明代古鍾,聲音洪亮渾厚,集體生産隊時期,鍾聲便是齣工號子。鍾聲清純,悠揚動聽,可傳齣數十裏之外。可惜的是,這口鍾在2005年元宵節深夜的時候,被盜走一直沒有找迴。
二仙廟
村東關帝廟,坐東朝西,東西長9.2米,南北寬8.13米,占地麵積73.9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關帝廟麵寬三間,進深六椽,七檁式構架,單簷硬山頂,仰覆灰闆瓦屋麵。廟內保存清代重修石碑一通。
村北土地廟,坐北朝南,東西長6.14米,南北寬 4.74米,占地麵積29.1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清乾隆三十七(1772)年重修,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土地廟麵寬三間,單簷硬山頂。廟前廊西側山牆上嵌石碣1方。
村西二郎廟,坐西朝東,東西4.00米,南北6.06米,占地麵積24.2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二郎廟麵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式構架,單簷硬山頂,灰筒闆瓦屋麵。
村南聖母廟,坐南朝北,東西長7.2米,南北寬455米,占地麵積32.76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麵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式構架,單簷硬山頂灰闆瓦屋麵。
恢復古廟會
因廣武村三麵臨溝,齣行免不瞭需要架橋。村中存有一通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勒石的“重修廣武橋碑”。碑青石質,圓首,方趺,碑高1.85米,寬0.65米。
石碑內容說廣武村北有廣武橋,形如蜂腰鶴膝,而用擬擄,昔龍鱗,然曆年多矣,基地僅有跬步維艱,甲申年因栽汰平順、裏老並甲,過而傷之,於是謀之諸公欣然重修,遂輸資效力,鳩工材,不數日而厥功告竣。
古事、古墓、古廟、古橋,無不說明廣武村之古。
廣武村就這樣從悠久的曆史中款款走來,走近我們繁榮富強的今天,更要走進未來更美好的明天。
廣武村北,廢棄的古道
附:194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第二版文章《割完榖子先垡地 丟下玉茭婦女撇》中關於廣武村的報道:
【本報平順訊】五區廣武小區,七個村在十月九號召開瞭小區會議,檢查鞦收推動鞦垡地。小區原訂七天計劃,割榖五韆七百四十三畝,種趕茬麥一韆六百七十四畝,在鞦收鞦耕領導上,各村民主成立瞭鞦收鞦耕委員會,負責領導生活安排。計工使用工票,把勞畜力做瞭精確計算,共畜力二百七十三頭,共鞦地九韆八百七十四畝,一犋牲口一天犁三畝,二十天還犁不完,地就凍瞭,當即提齣搶天收鞦,搶天犁地的口號,發動男女總動員,起早搭黑,婦女割,男人背,抽齣畜力種麥鞦犁地。三天檢查計劃,趕麥八百餘畝,割榖五百七十四畝,婦女割瞭半數,並實現瞭按畝按活摺分,餘齣男勞力牲口種瞭麥七韆八百一十二畝。如河北村每一工作是在前完成,提齣“一步在前,步步在前”的口號,勞動英雄領導黑夜擔榖二百多畝,按遠近遭數摺分,如婦女黑夜切榖,按榖個摺瞭分,這樣推動瞭全小區。(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