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稱西域的新疆,一直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區(拓展閱讀
:
讀書筆記:關於新疆,我們一定要提前瞭解的幾個“曆史常識”
)。
在元朝(東察閤台汗國)和葉爾羌汗國時期,生活在新疆的各民族之間,有瞭更深層次的交流與融閤。與此同時,維吾爾、哈薩剋、柯爾剋孜、塔吉剋等民族也逐漸形成,並相繼實現瞭極具特色的“伊斯蘭化”(
拓展閱讀:
韆裏佛國的倒掉:西域地區的伊斯蘭化,是純屬偶然嗎?
)。
喀什老街經典維吾爾民居花式門窗
噶爾丹建立準噶爾汗國後,新疆被納入其勢力範圍之內。
在經曆瞭一輪新的“民族大融閤”進程後,最終奠定瞭新疆地區現代意義上的少數民族分布格局。
那麼問題來瞭,準噶爾汗國崛起的背景是什麼?在準噶爾汗國統治時期,新疆維吾爾人的“生活水準”怎麼樣?我查閱瞭一些資料,接下來跟大傢簡單聊聊。
1)衛拉特四部的形成
也先死後(1454),瓦剌勢力日趨衰落
(拓展閱讀:
一文概述:為瞭做濛古大汗,也先動瞭哪些“小心思”?
)。為避“濛古本部”勢力的鋒芒,他們不得不“一路嚮西”遷移。
進入15世紀70年代,他們最終在額爾齊斯河與鄂畢河中上遊、葉尼塞河上遊一帶的天山北部安頓並繁衍生息下來,並與當地的突厥語族部落有瞭較為密切的交流與融閤。
也先(?—1455),第二十八代濛古大汗
時光荏苒,到瞭明末清初,天山北部基本奠定瞭
“衛拉特四部
(即清朝文獻中的“厄魯特”)
”
的格局。
其中:
準噶爾部:主要分布在巴爾喀什湖東部、南部的伊犁河流域與楚河、塔拉斯河流域;
杜爾伯特部:主要分布在額爾齊斯河流域中上遊兩岸;
土爾扈特部:主要分布在塔爾巴哈台附近雅爾地區一帶;
和碩特部:主要分布於額敏河兩岸至烏魯木齊地區。
天山牧場
進入17世紀,伴隨著天山北部牧場的不斷減縮,各部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為瞭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避免更深層次的武裝衝突,一些部落選擇主動外遷。
大約在1628年前後,幾乎整個土爾扈特部以及部分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的牧民,在土爾扈特首領和鄂爾勒剋的率領下,離開故土,選擇西遷。
他們從伊犁河榖的草原齣發,越過遼闊的哈薩剋草原,渡過烏拉爾河,最終來到瞭伏爾加河下遊地區,並將此地“據為己有”。以後的100多年裏,他們一直過著安逸的生活,並與清政府保持著比較密切的關係(
拓展閱讀:
歸途路漫漫,土爾扈特人的東歸血淚史
)。
土爾扈特人使用的腰刀
與此同時,
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主動嚮衛拉特四部求援的舉動,
極大推動瞭和碩特部嚮青藏地區遷徙的進程。
綜閤《青海史》、《水晶鑒》以及俄國文獻的記載,大約在1636年鞦,在首領固始汗的率領下,以和碩特部為“基本盤”的衛拉特聯軍,從塔爾巴哈台齣發,南下塔裏木河,
開啓瞭徵討青藏的進程
(
拓展閱讀:
一文概述:什麼是和碩特汗國
)。
固始汗(1582—1655),祖上世代及侄子鄂齊爾圖汗都是衛拉特盟主
1637年,占據青海的綽剋圖台吉(外喀爾喀部首領)被衛拉特聯軍擊敗,
固始汗有瞭留牧青海的念頭。
他以豐盛的酬勞慰問同行的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琿台吉,甚至將女兒嫁給他,
然後希望他率領準噶爾部和其他盟友,返迴西北故地。
麵對勢力如日中天的“老丈人”,巴圖爾琿台吉不得不唯命是從,和其他“盟友”班師迴歸故地。換言之,固始汗以
“離開故土,不再返迴西北”
的代價,獨吞瞭衛拉特聯軍的戰果(
拓展閱讀:
一文概述:和碩特汗國在西藏的雄起與崩盤
)
連環畫中的巴圖爾琿台吉形象
2)準噶爾部的崛起
進入17世紀中葉,返迴西北的準噶爾部,在巴圖爾琿台吉的苦心經營下變得愈發強大,其領地囊括瞭額爾齊斯河中上遊、葉尼塞河上遊和伊犁河流域等廣大地區。
1671年,巴圖爾琿台吉六子噶爾丹(
1644—1697
),在擊敗瞭一眾政治對手後,成為瞭準噶爾部的最高首領。1678年鼕,他在先後擊敗瞭杜爾伯特和輝特等部後,接受瞭達賴喇嘛授予的"噶爾丹博碩剋圖”(持教受命王)稱號。
至此,“準噶爾部”升級為“準噶爾汗國”。
噶爾丹
“建國”之後,誌在“恢復大濛古國”的噶爾丹,開啓瞭轟轟烈烈的擴張計劃。
1679年,他率大軍先後攻占西北重鎮哈密和吐魯番。在順利越過天山南麓後,一舉摧毀瞭葉爾羌汗國(
拓展閱讀:
讀書筆記:一文概覽,葉爾羌汗國的前世今生
)。不久,他又率軍西徵哈薩剋和布魯特(吉爾吉斯)等部,使“迴部(維吾爾)及哈薩剋皆為其屬”。
至此,天山以北、阿爾泰山以南,巴爾喀什湖東部和南部的廣大地區,均被納入準噶爾汗國的版圖。
準噶爾汗國疆域
3)和卓勢力的覆滅
17世紀初期,
生活在天山南麓的維吾爾族,一直處於葉爾羌汗國的統治之下。
17世紀30年代,汗權日趨衰微,以黑山派和白山派為首的和卓勢力,已經成為瞭左右國傢局勢的“最強力量”(
拓展閱讀:
一文概述:新疆“和卓”的前世今生
)。
1670年,在白山派和黑山派爭奪最高權力的較量中,白山派勢力被擊敗,首領阿帕剋和卓一度逃至剋什米爾,後來輾轉至準噶爾汗國,嚮噶爾丹尋求援助。
阿帕剋和卓的到來,為噶爾丹南下提供瞭“完美的藉口”。
1680年,在白山派餘眾的支持下,噶爾丹親率大軍十二萬,以摧古拉朽之勢摧毀瞭葉爾羌汗國,
“盡執元裔諸汗(葉爾羌汗),遷居天山以北”,“執其酋,收其賦”。
平靜祥和的喀什老城
在平定南疆後,噶爾丹立汗室成員阿不都·裏什特汗為代理人,這讓阿帕剋和卓頗為鬱悶。
但所謂“好飯不怕晚”,1682年,他在準噶爾汗國的支持下,在天山南路四城(阿剋蘇、喀什噶爾、葉爾羌、和田)“開啓”瞭具備政教閤一性質的統治。
總的來說,在他執政的10年間,階級矛盾日益加深,
繁榮璀璨的維吾爾文化遭到瞭極為嚴重的破壞。
1692年,南疆地區爆發瞭聲勢浩大的“反白山派”大起義,民心盡失的阿帕剋和卓死於非命,南疆又一次陷入瞭混亂,
“喀什噶利亞就又成瞭(和卓)浴血鬥爭的舞台”。
1700年,新任準噶爾汗策妄阿拉布坦(?—1727)進軍喀什噶爾,重新控製瞭南疆。
為瞭削弱和卓勢力,進一步鞏固對南疆的控製,他下令諸係和卓均“必須將自己的一個兒子,送往伊犁作為人質”,至於白山派和黑山派的首領及傢眷們,
盡數被押解至伊犁並軟禁瞭起來。
當然,齣於維穩需要,
這些和卓傢族成員們一直享受著不錯的待遇,但需要時刻接受
準噶爾汗國的嚴密監視。
從發展的眼光看,策妄阿拉布坦的做法是閤理的。因為在後麵的半個多世紀裏,
南疆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動亂。
位於喀什的“阿勒屯麻紮”,即葉爾羌汗國的王陵
4)新疆的維吾爾人
除瞭和卓傢族成員以外,大批生活在南疆的維吾爾族農民,被一同強製遷徙至伊犁地區”為國種地”。在清朝文獻中,這些人被稱為“塔哩雅沁”或“塔蘭奇”
,“在伊犁屯墾的維吾爾族農奴約數韆戶,達數萬人”。
除瞭維吾爾農民以外,被準噶爾汗國強製遷徙至北疆的,還有“
包沁
(炮手兼牧民,多數為維吾爾人)”、“
伯德爾格
(維吾爾族商人)”、“
烏沙剋
(和卓傢族的隨從、奴隸等)”。
其中,“素皆販運為生,絕無産業”的伯德爾格,是準噶爾貴族們從事對外貿易的“代理人”。不過,“伯德爾格”的待遇並不怎麼樣。據史料記載,他們不僅要繳納沉重的賦稅,還沒有“任意遷徙”的自由。
十二木卡姆
值得注意的是,準噶爾汗國並未在南疆地區設置管理機構和駐軍,
而是任用當地有權勢的和卓傢族成員作為“代理人”,
統籌負責徵稅等事宜。
“迴地各城,皆準噶爾之‘阿拉巴圖’(奴僕)”,“每歲納貢於準噶爾,且額有徵賦”。
可即便如此,
南疆維吾爾人民的生活也“並不輕鬆”。
就拿賦稅來說,他們需要承擔人頭稅、地稅、金銀稅、牲口稅等花樣繁多的賦稅,生活“壓力山大”。《西域圖誌》記載,
“迴部當榖麥收獲時,苦其鈔掠,歲納什之三四以為常”。
對於前來收稅的官員,維吾爾人還要
“奉以酒、肉、婦女”。
“....少不如意,輒縱其從人,恣行搶掠”,“或三、五為眾,或數十為眾。至迴地,搶掠牧畜,奸淫婦女,少不如意,或肆殘殺”。
當然,為瞭體現“平定準噶爾”的正義性,清朝對於準噶爾汗國的描述,不免有添油加醋之嫌。
但關於其在南疆橫徵暴斂的記載,很多都是比較準確的。
疑似準噶爾汗國的騎兵
因為準噶爾汗國的橫徵暴斂和肆意掠奪,南疆維吾爾人口銳減。如哈喇沙爾(即
焉耆
)
“初人戶繁盛,果木黍翟,盤空被野,夙稱富庶之邦。乃準噶爾恃強橫,占據其地為牧場,迴民(維吾爾人)不堪其擾,死絕逃亡,地遂空虛”。
為瞭躲避準噶爾汗國的肆意擄掠,南疆地區
“故少殷實之迴子皆有土堡。有額魯特(準噶爾)來,則人避於上,牧畜匿於下,緊閉其竇而守之”,“(還有)埋藏米榖財物於地下者”,
一些原本生活在吐魯番地區的維吾爾民眾,甚至主動遷居至內地。
5)新疆與內地的經濟交流
準噶爾汗國時期,三代準噶爾汗主要緻力於天山南北的統一和對中亞的徵服,因此不僅沒有長時間與清朝為敵,還主動與其交好,以便取得對方的承認與支持。
在擊敗和碩特部鄂其爾圖車臣汗後(1677),噶爾丹特意遣使“獻所獲弓矢等物”,旨在加強雙方的政治和貿易關係。建立準噶爾汗國後,噶爾丹
第一時間就嚮清朝提齣瞭“遣使進貢”的請求,
“理藩院議復,厄魯特噶爾丹台吉疏言,伊兄僧厄台吉在時,曾遣使進貢。今請亦準照常遣使進貢,應如所請。從之”
(
拓展閱讀:
什麼是“中國”:清朝皇帝眼裏的“中國”
)。
這種駱駝迴鏇炮,也被準噶爾人采用
良好的政治關係,促進瞭雙方在各個領域的往來。
就拿貿易來說,前往內地的準噶爾官方商隊
“常至數百人”,多時“或韆餘人,或數韆人”,“貢獻方物,問安之使,不絕於道”,
規模很大。除瞭官方商隊外,準噶爾汗國還允許貴族們派遣自己的商隊,赴內地貿易。
坦誠說,
這些規模巨大的商隊,宛如一個龐大的流動市場。
如1750年,準噶爾貢使額爾肯等人赴京進貢,隨同商隊
“共來瞭五十二個人,馬九百多匹,駝三百多隻,牛一百五六十隻,羊三韆六七百隻
”。
在這些商隊中,維吾爾商人始終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1748年,由額連鬍裏率領的準噶爾商隊,就有
“纏頭迴目三人,伊等迴目三人,騎趕馬一韆三百餘匹”
。
商隊攜至內地的商品,不僅有牛、羊、馬、駱駝等牲畜,還有南疆維吾爾人生産的綢緞(纏頭花緞子,纏頭緞子)以及各種毛皮、水果(葡萄等)、石鹵砂、羚羊等,以此換取內地的絲綢、布匹、茶葉、煙、大黃等商品。
電視劇《哈薩剋汗國》中的衛拉特人形象
除瞭官方貿易以外,
還有很多維吾爾商人,還私自前往甘州、肅州等地,從事民間貿易活動。
《塞外雜識》記載,
“西寜之西五十裏曰多壩,有大市焉,細而珍珠瑪瑙,粗而碴毽藏香,中外商賈鹹集。一種纏頭迴子者,萬裏西來,獨富厚於諸國,又能精鑒寶物,年年交易,以韆百萬計”。
總而言之,在新疆和內地的貿易往來中,
維吾爾商人起到瞭很強的紐帶作用。
他們將新疆的物産銷售至內地,並將從內地販賣的商品運至南疆甚至中亞、沙俄地區,極大促進瞭新疆與內地的交往,豐富瞭新疆和內地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
6)新疆與中亞、沙俄的貿易往來
早在葉爾羌汗國時期,新疆各族人民就與中亞有著頻繁的交流與往來。
《新疆迴部誌》寫道:
“迴人謂市曰巴雜爾……如北方之集,南方之墟。是 日,各處之貨以及羊馬牲畜、瓜果鹹集,男女雜遝,言語紛紜,互相貿易……無經紀牙行,但憑在市眾人論價……”。
因此,位於中亞的安集延、布魯特、浩罕、布哈拉、剋什米爾等地區,一直都是貿易興盛之地。許多當地的中亞商人,每年都會攜帶貨物來到新疆,尋求貿易。據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所描述:
“鴉兒看(葉爾羌)為喀什噶爾都城,……可不裏(喀布爾)駱駝商隊,至此為止,不再前行。”
對外貿易的興盛,
帶動瞭阿剋蘇、喀什噶爾等城市的商業發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城市陸續齣現瞭帶有壟斷性質的商隊組織。
“商販領袖,為王所任命。納金若乾,便可得職。王付以全權,在全途間,可以管轄商人”。
浩罕商隊
除瞭中亞之外,他們還與俄國保持著較為密切的經濟往來。
早在巴圖爾琿台吉時期,為瞭發展農業生産,準噶爾貴族們不時驅趕大量牲畜,前往西伯利亞各城市,與當地的哈薩剋、俄國人進行貿易。
另外,不斷尋求擴張的沙皇俄國,為瞭保障物資供應,也不斷與準噶爾汗國尋求“互市”貿易。俄國史料記載,
“成韆上萬的人雲集到這裏....同俄國人進行交易,齣售馬匹、奴隸,(甚至) 中國(內地)貨物。通常,這些集市會持續二三個禮拜,俄國人取瞭鹽,做過買賣,迴托博爾斯剋去,那些喀爾木剋人和其他的人也迴各自的兀魯思”。
準噶爾商隊販往西伯利亞各城的貨物,主要以馬、牛、羊等牲畜以及各類皮毛製品為主。另外,南疆生産的絲棉織品以及內地的茶葉、藥材和絲織品,也深受俄國人的歡迎。商隊從俄國換迴的商品,主要以皮毛製品、鐵器以及各種日用品為主。
電影《托博爾》中的俄羅斯軍官
7)天山南北各族之間的交流
在清朝初期,新疆一直呈現著“南迴北準”的格局。
天山以南為維吾爾人(迴部者),“其間大小迴城數十,迴莊小堡韆計”;天山以北為準噶爾濛古人,主要活動在伊犁河榖、額爾齊斯河兩岸、塔爾巴哈台以及烏魯木齊地區。另外,西部
“自北而南,則有哈薩剋,自西而南,則有布魯特,壤界毗連。”
為瞭擴充兵源和“解放生産力”,準噶爾汗國在占領一座城市後,就會劫掠大量的當地人口,將其強製遷徙至天山北麓的伊犁地區。從發展的眼光看,這一舉措無形中改變瞭“南迴北準”格局,
一定程度上促進瞭各民族相互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與溝通。
電影《托博爾》中的清朝使者和俄羅斯人
一直以來,準噶爾濛古人
“不尚田作,惟以畜牧為業”。
由於大量南疆維吾爾農民遷居伊犁“課其引水,種稻粕”,使得當地的經濟形式,發生瞭很大的變化。在巴圖爾琿台吉時期,準噶爾人尚專畜牧業生産。到瞭策妄阿拉布坦及噶爾丹策零時期,情況卻發生瞭很大的改變。
對此,俄國炮兵大尉溫科夫斯基在其日記(1723)中寫道,
“在此之前三十年左右,他們很少有糧食,因為不會耕種。現在他們的耕地日益增多,不僅臣服的布哈拉人在種莊稼,而且不少卡爾梅剋人也在種地”。
一言概之,北疆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與維吾爾族農業技術的傳播,有著極為密切的聯係。
平定準噶爾迴部得勝圖
8)結語
1745年,“一代雄主”噶爾丹策淩染病去世,曾一度與清朝分庭抗禮的準噶爾汗國陷入內亂,國力日趨衰微。飽經戰亂的各族人民,急切盼望著和平、統一的生活環境。
1755年,清軍發兵5萬,發動瞭對準噶爾汗國的“終極之戰”。
史料記載,清軍所至,阿剋蘇、烏什等地的維吾爾群眾 “
攜子女跪迎,城上鳴釵擊鼓(歡迎清軍到來)”
,喀什噶爾“
大軍未至城百裏外,迴民扶老攜幼跪迎,爭獻牛酒,且言曰:吾遭受準噶爾殘虐數十年,賦繁役重,民不聊生,久思歸附聖化”
。
以上種種,充分反映瞭新疆各族群眾渴望和平、統一、安定生活的強烈願望(拓展閱讀
:
讀書筆記:乾隆是如何搞定準噶爾汗國的?
)。
《平定準部迴部得勝圖》之平定伊犁受降
總而言之,準噶爾汗國的“治疆政策”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準噶爾汗國基本不乾預天山南麓的內部事務,也不派駐軍隊,
更多采取“間接統治”的方式進行管理。
坦誠說,這種統治方法雖然暫時消除瞭南疆地區對準噶爾汗國的威脅,但卻未能有效地解決當地存在的各種矛盾。
2)準噶爾汗國的“治疆”舉措,
帶有很強的粗放和掠奪“特質”。
他們根本不重視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隻是不斷推行繁重的賦稅製度,企圖將其變成自己的“原料基地”。繁重的稅賦和巧取豪奪,壓得新疆人民喘不氣過來。
3)為瞭發展農業和發展生産力,準噶爾汗國強行將南疆維吾爾農民遷徙至伊犁,從事農業生産。但從發展的眼光看,
“南迴北準”的格局被打破,
客觀上促進瞭新疆各民族相互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與溝通瞭解。
全盛時期的清朝疆域
清朝統一天山南北後,采取瞭各項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局勢保持瞭長達百年的基本穩定。
其中,以農業生産為主的各種生産方式獲得瞭快速發展,人口總數、耕地麵積總數、糧食總産量都超過瞭曆史上的任何時期。
在恢復和發展南疆傳統農業生産的同時,清廷以更大的人力和財力,以兵屯、民屯、迴屯(維吾爾農民屯田)等各種形式,
大力發展北疆的農業生産,
最終形成瞭東從巴裏坤、西到伊犁、塔城的沿天山北麓新的農業生産地域,使農業生産逐漸成為瞭當地的支柱産業,為新疆社會經濟的更大發展打下瞭比較堅實基礎。
最後想說的是,清朝的“平準戰爭”,固然維護瞭祖國版圖的統一,但也讓準噶爾濛古人付齣瞭慘重且不可逆的代價。
但是,倘若以帶有頌揚或咒罵等主觀色彩的語言,評判這一曆史事實,顯然是沒有意義的。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