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8/2022, 4:39:18 PM
東漢末年,中央朝廷衰微,地方割據群雄並起,天下進入紛爭之亂。在這一時期乃至接踵而至的三國時期,湧現齣一批廣為人知的曆史人物。然而,有一位人物,其成就不算小,能力更是超群齣眾,但卻容易被後人忽略,此人就是撼動大漢王朝統治根基的農民起義領袖――張角。
提起張角,我們的印象多是,此人會使用鬼神巫術,似乎有呼風喚雨的特殊技能。而且利用這種故弄玄虛的玄幻之術,以麯解道教忽悠群眾,從而形成聚眾並創立“邪教”組織。實際上,這是對張角及其創立的組織,不夠瞭解而得齣的片麵結論。深入瞭解並仔細品一下,你會不難發現,張角及其組織,對後世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換句話說,張角纔是農民起義的鼻祖級人物。
對於這樣一位農民起義鼻祖級人物,其所作所為絕非裝神弄鬼那麼簡單,而且在很多方麵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那麼,張角作為一名民間教會組織頭領,是怎麼達到如此高度的呢?
上圖_ 黃巾起義,義旗上寫著“太平道”
一、有指導性文件(著作)
前文提及,張角是一位民間教會組織的創始人,他創立的組織名為“太平道”,這是一個基於道教的民間教會組織。需要說明一下的是,這種以道教為基礎的民間教會組織,並非張角首創,至少同時代的“五鬥米教”創立得就更早一些。那麼為什麼眾多的民間教會組織,都會選擇以道教為基礎?
原因有二:
1. 有廣泛的群雄基礎,容易在民間産生影響;
2. 道教並沒有固定的教義綱領,道教的很多代錶人物和事跡多源自傳說,並且多有自相矛盾之處。這也是後來,道教與佛教PK,始終處於下風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與環境下,這些基於道教的自創組織就很大自由發揮的空間,也就是更容易“利己化”。
上圖_ 《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是相傳由神人授予方士於吉的東漢道教太平道典籍,圖為現代中華書局對此著作的譯本
自由發揮的空間是有瞭,但並不意味著創始者就可以隨意瞎忽悠,因為用不瞭多久,謊言就會被識破,到時組織就會一哄而散。因此,道教思想的指導性綱領也是必要條件之一,這纔能說明不是張角等創始人們在瞎忽悠(至少起到僞裝的作用)。太平道的其指導文件(著作)乃是《太平經》,“太平道”也正是得名於這部經典的道教著作。
為什麼張角會選擇《太平經》為指導性文件?
這是因為在東漢末年那個民生凋敝的年代,普通百姓最渴求的就是“太平”,而《太平經》中強調的治病救人與天下太平的治國理念,正好與廣大群眾的渴求相吻閤,這是其一。其二就是《太平經》還是一部基於神鬼之說的讖緯之書。張角以此典籍為指導文件,既可以占領為民造福的道德製高點,也可以利用神鬼之說藉題發揮。總之,就是為瞭籠絡與收買人心。
上圖_ 東漢底層百姓
二、普通百姓的“伊甸園”
雖然有瞭道教典籍作為掩護,雖然東漢末年普通百姓的認知水平比較低,封建迷信十分受眾,但是沒有實質性的實惠,老百姓也不會乾聽你忽悠。而張角創立的太平道,之所以迅速聚眾,原因之一就是他確實是給瞭垂死在生存綫的人民真正生存的希望。
太平道入會門檻極低,隻要具有主觀意願,就可以加入。加入後不但可以免費糊口,而且有病還可以免費治病,治療方法主要是民間郎中外加神靈保佑。但是這對於當時一般的草民來說,已經堪稱“伊甸園”瞭,隻是這伊甸園不得不加上引號。
低門檻外加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張角和他的太平道如此輕而易舉地博得瞭廣大群眾的擁戴,在民間迅速推廣開來。僅十餘年間,其勢力已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徒眾達數十萬人。
從另一方麵來看,張角勢力發展如此之迅猛,完全離不開東漢朝廷和當權者們強有力地“助攻”,要不是他們將勞苦大眾逼得無法生存,誰又會心甘情願地加入這等“邪教組織”。
上圖_ 東漢上層社會的宴飲畫像磚
三、非一般的民間教會組織
一個人能否成就大事業,除瞭能力之外,更要有理想與野心。
像張角這樣的民間教會創始者,在聚集瞭數十萬信徒之後,完全可以做上“土皇帝”,走“吃會費”這條坐享其成的安逸路子。然而這與張角的理想和野心不相符,他想要的不是土皇帝,而是真帝王。
想當真帝王,就必須對抗中央朝廷,想要撼動東漢王朝的統治,光有那數十萬的信徒群眾是遠遠不夠的。且看張角是如何打造這個非一般的民間教會組織:
上圖_ 《三國演義》劇中的 張角
1. 占領道德製高點
作為東漢王朝的一介草民,張角想要推翻王朝統治,這是地地道道的亂臣賊子反動行為,所以如何從道德層麵上加以粉飾,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有的朋友可能會有疑問?這道德上的粉飾重要嗎?答案是很重要。因為,假如你隻從滿足民眾溫飽的層麵,帶領大夥“鬧革命”,很可能在小有成就之後就會止步不前,因為目標已經完成瞭。
為瞭避免小富即安,張角提齣瞭一個能讓所有信徒都熱血沸騰的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簡單解讀一下,“蒼天”指的就是東漢王朝,因為漢王朝屬“火”德,而張角給太平道冠以“土”德,按照五行之說,土剋火,而土色黃,因此以黃天為上。又按天乾地支的紀年法,以天乾地支之首字年即“甲子年”,六十年一輪迴,正好讓張角起義之時趕上瞭。在那個讖緯之說占據社會主流的年代,讓人們不得不意識到,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天意所為,讓人們不由得不信,天下大吉就在眼前。
上圖_ 陰陽五行圖
2. 建立“金字塔”組織
光有口號和道德製高點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最終的一切,都要落實到“做”上。如何將張角的意圖、思想,以及後續的統一行動之綱領,有效快速地傳達給全國各地數十萬信徒呢?顯然,僅靠張角或者他們兄弟三人是遠遠不夠的。一套至上而下,行之有效的“金字塔”組織就此形成。
張角將各地太平道以“方”為組織單位,萬人為大“方”,小方也有六七韆人,每“方”設(首領)渠帥一名,作為張角宗教思想以及行政命令的主要執行與落實人。這是後來“黃巾起義”能做到全國統一行動的關鍵所在。
上圖_ 東漢版圖
3. 將勢力發展到敵人內部
朝野上下的集體腐敗,是我國封建王朝走嚮窮途末路的共同標誌,東漢王朝更是其中之一。張角利用腐敗這個“空子”,用金錢收買瞭很多朝廷官員,甚至還有皇帝身邊的宦官,通過這些人瞭解朝廷和皇帝的一舉一動,掌握第一手情報。
正是有瞭這些朝廷內鬼的暗中幫助,太平道的一位首腦人物馬元義,纔敢在都城洛陽一帶肆無忌憚地發展教徒,甚至是充當著太平道在京畿地區的第一內應與聯絡人。
張角通過內外兼修的方式,終於將太平道打造成為一個具有推翻沒落統治王朝能力的強大組織。既然具備瞭條件,又怎能不實際行動起來?
上圖_ 黃巾起義連環畫報
四、起義失敗
其實“黃巾起義”的最終失敗,很大原因是源於兩個意外。
其中一個是在起義約定時間前夕,太平道內齣瞭一位叛徒,不但齣賣瞭馬元義,更是將起義的行動安排,都匯報給瞭東漢朝廷。漢靈帝聞訊後,立刻行動起來,不但捕殺瞭馬元義等人,還率先調動力量對太平道組織實施毀滅性打擊。
叛徒的齣賣,讓朝廷有瞭準備,太平道失去瞭快速攻陷都城洛陽的機會,但也僅此而已。張角等領導人物的及時應對,令太平道起義組織在與朝廷的對抗中,並沒有完全處於下風。但是,隨之而來的第二個意外,確實讓起義組織元氣大傷,那就是在起義當年,張角就病故瞭。
這往往是民間教派組織的一個極大的薄弱環節,一旦失去瞭靈魂人物,其凝聚力立刻就會下降,戰鬥力自然也會大打摺扣。盡管張角的兩位弟弟張寶和張梁,接過瞭兄長推翻黑暗統治的革命大旗,但是此時的太平道,已與張角在世之時不可同日而語。
上圖_ 黃巾起義畫報
與此同時,東漢朝廷也做齣瞭針對性調整。為瞭有效抵禦各地起義軍,東漢朝廷接受瞭宗室劉焉等人的意見,放棄對地方行政的直接管理,而由地方州牧取而代之。權力下放到地方之後,效果十分明顯,不僅各地的起義勢頭得到有效遏製,更是撼動瞭東漢王朝的統治根基。
可惜的是,張角創造的成果,卻並不屬於他瞭。
參考資料:《三國誌》《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