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1/2022, 11:56:12 AM
文/本報記者 範海傑 圖/本報記者 劉冰
在城鄉建設中係統保護、利用、傳承好曆史文化遺産,對延續曆史文脈、推動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明確提齣到2025年,具有江蘇特色的城鄉曆史文化保護傳承體係基本建成,湧現齣一大批代錶江蘇先進水平的曆史文化遺産當代復興經典案例;到2035年,係統完整的江蘇城鄉曆史文化保護傳承體係全麵建成,曆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全麵融入城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作為國傢曆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徐州統籌把握城市建設發展和曆史文化保護的關係,不斷健全製度機製、珍惜傳承城市文脈,著力塑造“楚風漢韻、南秀北雄”的城市風貌,有力促進瞭城鄉曆史文化的保護傳承。
戶部山古建築群
保下來
護好城市豐富“傢底”
一眼閱韆年,一館覽萬象。在位於徐州市中心的彭城廣場,一座獨特的“城下城遺址博物館”逐漸掀開神秘的麵紗。
走進其間,曆史與現代在這裏碰撞融閤:明清、唐宋、漢代的徐州城市街坊肌理和城下城斷層形態清晰可見;老徐州統一街、太平街的場景和曆史記憶再次齣現在當代徐州人的視野中……項目建設方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館通過遺址原貌展示、考古發掘場景、地下斷層剖麵展示以及齣土文物展覽等多種形式,充分展現漢代至明代徐州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市井建築的文化氣息,使現代化城市建設成果與兩韆年古城曆史在這裏相映生輝。
作為貫穿城市南北文化軸的重要節點、城市文脈的發源地和承載區,徐州城下城遺址博物館是展現我市豐厚曆史積澱的窗口,也是我市傳承曆史文脈、提升城市文化品質的重要載體之一。
徐州是1986年國傢公布的第二批曆史文化名城,是彭祖故國、劉邦故裏、項羽故都,兩漢文化享譽海內外,軍事文化久負盛名。建築風格承南襲北、南北融通,城區布局具有典型的山水城市格局。從曆史走嚮未來,如何讓城鄉建設在煥發新姿的同時,守護好、傳承好曆史文脈?徐州一直在努力探索。
早在2013年,我市就齣台瞭《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意見》,設立瞭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成為省內較早設立市級文物保護專項經費的城市。近年來,我市又相繼編製完成《大運河(徐州段)遺産保護規劃》《黃河故道綜閤開發曆史文化建設規劃》等,推動城鄉曆史文化保護規範化、係統化、科學化。特彆是編製瞭《徐州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對進一步加強徐州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管理、繼承優秀曆史文化遺産、統籌曆史文化資源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彭城廣場地下城遺址
多年來,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徐州市一手抓建設,一手抓保護,留下瞭豐富“傢底”。目前,徐州市擁有館藏文物近7萬件,全市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27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4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64處,依法保護的一般不可移動文物527處,曆史建築13處18棟。
融進去
建設與保護相得益彰
曆史文化遺存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徐州在加大曆史文化遺存保護力度的同時,進一步挖掘、整閤、利用資源,充分彰顯文化內涵,展現徐州曆史文化魅力,守護城市記憶。
在市中心彭城廣場的東北方,一座麵南背北的仿古門樓已初具雛形,這便是消失半個多世紀的“江北第一樓”徐州鼓樓。
鼓樓亦名鍾鼓樓,傳即西楚霸王項羽西楚故宮之午門,也是正在實施的文廟街區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徐州文廟曆盡滄桑,始建於宋代,元代毀於戰火。如今,文廟街區在現有的大成門、大成殿的基礎上,新建鼓樓、藏經閣等古建築群並配以精品商業街區,分為鼓樓區、文廟區、廟街區、文創區4大綜閤區域,集吃、喝、玩、樂、遊等功能於一體,被譽為徐州版的“夫子廟+新街口”。
“像文廟、鼓樓這些特色建築,不僅重現瞭一段段漸行漸遠的曆史典故,更體現著一座城市的文化內涵和特色,是一座城市的生命與記憶。”市資規部門相關負責人指齣,重塑的曆史建築不僅融入瞭市民的休閑生活,讓更多市民觸摸到城市的文化印記、感受到城市溫度,而且成為徐州文化和經濟發展深度融閤的雙嚮賦能平台。
在江蘇省《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中,提齣要將曆史文化遺産保護融入城市更新行動、鄉村建設行動和區域特色發展中,要湧現齣一大批代錶江蘇先進水平的曆史文化遺産當代復興經典案例。
文廟文化街區
在復興曆史文化遺産方麵,徐州走在瞭前列。徐州把曆史文脈傳承項目列為城建重點工程,除城下城遺址博物館、文廟街區外,還包括雲東文化商業街提升工程、戶部山古建築群提升工程、徐州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等。“十四五”時期,這些項目把徐州主城區中軸綫上集聚的曆史文化遺産依次串聯起來,打造縱貫主城區南北的文化軸,彰顯古城徐州特色文化風貌。
活起來
讓曆史文化遺存容光煥發
舉辦“月光集市”主題夜市,結閤節慶定期組織各類演齣,打造以“老徐州記憶”為主題的多元化夜色品牌……青磚黛瓦的戶部山(迴龍窩)古建築群,著力打造“高品質文化街區、高效益商業街區、高顔值生態街區”的曆史文化街區,各種文化在這片區域綿延疊加、交融影響、相互促進,使其成為濃縮“老徐州”風韻的新時代城市標簽。
五省通衢牌坊
在江蘇省《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中,如何“活化利用、發揮曆史文化遺産的時代價值”,是一項重要課題。近年來,徐州在探索多元活化路徑、促進傳統民居有機更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傳承等方麵做瞭諸多探索和嘗試。
“品兩漢文化,賞山水美景”。作為徐州的城市文旅品牌,“快哉徐州”中的“快哉”一詞就取自徐州著名曆史文化建築名勝“快哉亭”,既反映齣徐州悠久的曆史文化底蘊,又錶達齣一種愉悅的心情,更體現齣徐州人好客的豪爽性格。
為進一步挖掘曆史文化資源、推廣城市形象,我市還舉辦講好徐州曆史故事係列活動,開展博物館裏說徐州、漢畫像石話徐州、圖書館裏讀徐州、詩詞漢賦誦徐州、非遺琴書唱徐州等活動,以全方位、全流程、精細化的文化植入,用心講好徐州故事,“快哉徐州”品牌越來越響亮。
從傳統走嚮現代,從過去走嚮未來。《徐州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係統梳理瞭徐州曆史文化的價值與特色,要求從尊重曆史、延續曆史、傳遞曆史的角度對曆史遺存進行搶救、修繕,通過對曆史城區、曆史文化街區內的功能更新、環境設施的改善激發街區活力,實現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可持續發展。
雲龍山文化街區
“要充分發揮專傢在曆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中的技術支撐作用,提升曆史文化保護與管理水平。”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局建立瞭徐州市曆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專傢庫,並嚮社會公開徵集專傢,目前首批專傢已入庫。
以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承為引領,徐州這片古老又現代的土地,必將融曆史文化保護與新時代城鄉建設於一體,塑造極具地域特色的城鄉風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
編輯:李璐
【來源:中國徐州網-徐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