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3/2022, 4:42:12 AM
《鐵道英雄》上映,兩大主角閃亮登場,張涵予飾演老洪,範偉飾演老王。
熟悉鐵道遊擊隊係列影視劇的觀眾都明白,老洪自然是劉洪,老王自然是王強。
實際上,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片麵性,因為如果按照曆史去對照,“老洪”顯然比“劉洪”更貼近曆史。
這就是本文要談的一件事,《鐵道遊擊隊》中主要角色的人物原型和他們的結局。
一、大隊長劉洪
劉洪原型是洪振海和劉金山。
鐵道遊擊隊存在的時間並不算很長,在1938年建立的是一個情報站,1940年正式成立魯南鐵道隊,1945年底整編後兩個連調入魯南鐵路工委,剩餘一個連調入華野魯南軍區特務團,魯南鐵道大隊番號就此撤銷。
在鐵道遊擊隊五年多的曆史中先後有過兩任大隊長,首任大隊長也是創始人之一的洪振海和繼任大隊長劉金山。
洪振海齣生於1910年,棗莊市滕州羊莊鎮大北塘村人,曾在棗莊中興煤礦當過礦工,1938年他參加瞭抗日義勇軍,當年年底奉命和王誌勝一起迴到棗莊火車站旁邊的陳莊建立情報站,也是在這裏建立瞭鐵道隊的基本框架,1940年正式成立魯南鐵道隊。
1941年12月,魯南鐵道隊被上韆日僞軍包圍,洪振海為瞭掩護隊員們突圍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1歲,兩年後他的靈柩安葬在他的齣生地大北塘村。
洪振海犧牲後,王誌勝重傷住院,鐵道隊群龍無首,戰士們決定用當地民俗“豆選”的方式選齣新隊長,每個候選人身後擺放一個大腕,戰士們將手中的豆子放入不同候選人的碗中。
最後加入鐵道隊僅一年多的劉金山當選為新任大隊長。
劉金山1915年齣生於棗莊市市中區蔡莊村,父親是礦工,他年幼時父母雙亡,劉金山8歲開始流浪,在成長過程中磨煉瞭他的意誌。1938年他參加遊擊隊,因作戰負傷不幸掉隊和部隊失去聯係。1940年他找到洪振海要求加入鐵道隊,洪振海欣賞他聰明能乾,先是讓他擔任通信員,後來因戰鬥勇敢開始擔任分隊長,直到1941年末被戰友們豆選為大隊長。
抗戰勝利後,劉金山在華野魯中南縱隊曆任營長和團長等職,參加瞭淮海和渡江等戰役,解放後他曆任師參謀長和軍分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授上校軍銜,後晉升大校,1981年離休享受副軍級待遇,1996年病逝,安葬於棗莊市薛城區鐵道遊擊隊紀念公園。
在解放後首部《鐵道遊擊隊》電影拍攝過程中,劉金山擔任瞭軍事顧問,並手把手教演員們如何扒火車,片中有一個劉洪騎馬超越火車的鏡頭,當時駕駛火車的就是劉金山。
洪振海豪放,劉金山沉穩,洪振海和劉金山加起來就是《鐵道遊擊隊》裏的大隊長劉洪。
在各種影視劇中鐵道遊擊隊隊員喊劉洪為老洪而不是老劉,其實也是真實曆史再現。
二、大隊副王強
王強的原型最直接,王誌勝。
王誌勝齣生於1912年,齣生地是棗莊市市中區陳莊,也就是鐵道遊擊隊成立的地方,王誌勝的父親是一位鐵匠,後來在傢旁邊的棗莊火車站裏當把頭,在工人裏很有威望。
王誌勝和洪振海曾經一起在棗莊中興煤礦當礦工,1938年王誌勝和洪振海一起參加抗日義勇軍,同年又一起被派迴陳莊建立情報站,這個情報站一開始隻有他們兩人,洪振海為站長,王誌勝為副站長。
王誌勝在陳莊人頭熟,和棗莊火車站的人也熟悉,因此他子承父業又擔任瞭把頭並和洋行裏的日本人混熟,為工作開展創造瞭便利條件。
1940年魯南鐵道隊成立後王誌勝成為副大隊長,之後在作戰中多次負傷。抗戰勝利後,王誌勝擔任瞭魯南鐵路局辦公室主任,解放後他又調任華北煤田地質勘探隊副隊長,後迴到棗莊擔任人大常委,1987年王誌勝因病去世,享年75歲。
三、政委李正
原型人物:杜季偉、文立正、楊廣立、趙若華、張鴻儀、鄭惕。
你沒看錯,魯南鐵道隊在短短幾年的曆史中居然有六位政委,如果算上抗戰勝利後一度重建鐵道隊時的政委將是七個之多。
據《鐵道遊擊隊》小說作者劉知俠介紹,小說和影視劇裏的政委李正原型就是那六位政委,不過其主要原型還是首任政委杜季偉,畢竟他是首任同時在隊裏的時間也最長,劉知俠將其他政委的閃光點都集中到瞭李正身上。
杜季偉齣生於1911年,齣生地山東臨沂蒼山縣蘭陵鎮瀋坊前村,他到鐵道隊隱蔽的炭廠擔任賬房先生為掩護開始整頓剛成立的鐵道隊,為整個隊伍的正規化做齣瞭卓越貢獻。
1943年杜季偉曾奉調外齣學習,學業完成後迴到鐵道隊繼續擔任政委。1944年杜季偉調任地方工作,抗戰勝利後曾擔任鐵道隊隊員改編加入的魯南軍區特務團副政委,解放後擔任過縣委書記和師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最後職務是濟南軍區炮兵副政委,1981年離休享受軍級待遇,1983年杜季偉去世,享年72歲。
小說和影視劇中的政委李正溫文爾雅,這個特點和他的名字來源於第二任政委文立正。
文立正齣生於1911年,齣生地是湖南衡陽市衡山縣東湖鎮,北平輔仁大學畢業生,曾參加過一二九運動。1943年他兼任鐵道隊政委,後調任,1945年文立正在臨城做根據地工作時被國民黨頑固派襲擊不幸壯烈犧牲,年僅34歲,他的遺體葬於棗莊市滕州烈士陵園。
第三任政委楊廣立,1918年生於山東棗莊滕州柴鬍店村,1943年5月擔任鐵道隊政委,1944年調任,抗戰勝利後擔任主力部隊團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中參加過一係列重大戰役,解放後曾擔任軍政委、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和江蘇省委書記等職,1955年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1984年離休,1997年病逝,享年79歲。
第四任政委趙若華,1919年生於山東臨沂蒼山縣,和杜季偉算是老鄉,在楊廣立之後擔任鐵道隊政委,1944年調任嶧縣公安局長。解放後曾擔任過寜波軍分區後勤處處長等職,2011年因病逝世,享年93歲。
第五任政委張鴻儀,1912年生於棗莊市台兒莊區順河街,1944年9月兼任鐵道隊政委,1945年5月他在龍山戰鬥中為掩護主力突圍不幸中彈,搶救無效犧牲,時年33歲,他的遺體葬於山東臨沂費縣烈士陵園。
第六任政委鄭惕,1923年齣生於山東臨沂蘭山區,1945年6月在張鴻儀犧牲後調任鐵道隊政委,日寇投降時他以22歲的年齡擔任全權代錶和日軍談判,在劉金山率部協助下迫使一韆多日軍嚮魯南鐵道隊繳械投降,史稱“沙溝受降”。
解放戰爭中鄭惕曾擔任團政委和參謀處長等職,解放後曾任誌願軍副師長入朝作戰,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78年他重新齣山曆任二炮科技部部長、副參謀長和副司令員等職,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1993年鄭惕離休,2002年在北京去世,享年79歲,去世後他的傢人按照他的遺願將沙溝受降時日軍指揮官交給鄭惕的戰刀贈送給瞭鐵道遊擊隊展覽館。
四、芳林嫂
在《鐵道遊擊隊》中芳林嫂是一個特殊的人物,她的身上寄托瞭小說作者劉知俠的美好設想,劉洪和芳林嫂就像古典武俠小說中的英雄和美女一樣,之後各個版本的電視劇中也曾拍齣瞭作者的意圖。
在老電影《鐵道遊擊隊》上映後,劉金山經常被熱情的觀眾圍住詢問芳林嫂如何如何,劉金山隻好紅著臉告訴大傢:芳林嫂是藝術創作齣來的人物。
實際上,芳林嫂的原型也並非一人,其事跡也是由多人組成。其中,丈夫當礦工被殺,後加入鐵道隊擔任通信員的是時大嫂,據說她和洪振海曾經有過感情。日軍特務僞裝包圍鐵道隊時,發現敵情並報信的是女交通員郝貞。
按照作者劉知俠所說,芳林嫂的主要原型則是劉桂清,她1898年生於山東濟寜魚台縣,1939年參加革命,1940年擔任鐵道隊地下交通員,她曾兩次被捕受盡敵人的酷刑,後被營救。解放後,劉桂清在特殊年代掩護瞭王誌勝和劉知俠兩人,劉知俠感念於她,曾單獨創作小說《芳林嫂》。1984年劉桂清病逝,享年86歲。
以上就是《鐵道遊擊隊》主要人物的原型情況,其他如彭亮、小坡、魯漢、林忠等人的形象也都各有原型,劉知俠在這些原型的基礎上融入瞭《水滸傳》中好漢們的特點,最典型的大概就是魯漢和林忠瞭,他們的身上估計也有魯達和林衝的影子。
謹以此文,獻給那些英勇無敵的鐵道遊擊隊隊員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