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1:29:49 AM
分享丨房濤,華師教育研究院院長
整理丨《中小學老師參考》
本文約6250字,閱讀需16分鍾
一、如何進行大單元作業設計與實施?
01. 核心素養導嚮下的“大單元設計”課程實施
單元,除瞭自然單元,還有重組單元,包括學科內重組、學科間重組、跨學科重組等。今天重點講自然單元下的作業設計。
自然單元的課程設計包括大單元目標及達成標準、大單元結構化活動設計、大單元下分課型課時實施。
作業首先來自於大單元目標及達成標準。一要研課標(總目標、學段目標、學期目標、單元目標分解)。二要研內容分析(教材編寫體例、編寫特點、內容結構、不同版本比較)。三要研學情(原有舊知、方法、新知分析)。
現在很多學校做的單元整體教學,基本上就是教材單元整體教學,這已經不錯瞭,但是還不夠,因為教材單元整體教學還是在教教材,但是大單元教學是基於素養,基於大概念、大主題、大任務、大情境,最後形成大觀念。
進行大單元結構化活動設計時,需要明確:
第一,不同的設計理念和思路,最終的結構是不一樣的。
第二,做大單元教學,要有結構圖,結構圖包括課型、課時、目標、任務、情景等 。
很多教材的結構圖基本上就是知識結構圖,知識結構圖不是我們想要的,要圍繞知識結構圖生成認知結構圖,同時基於新課標,由知識邏輯走嚮真實生活邏輯。
第三,根據結構圖,統籌安排課型、課時、任務、作業分配。
有瞭規劃錶,接下來就可以進行分課型課時實施。其中包括分課時學習目標及達成標準、分課時問題情境與任務活動、分課時目標檢測與作業設計。
在大單元設計錶中,可以看一下作業都處在什麼位置。
02. 大單元作業設計思想與概念
大單元作業設計思想:以落實“立德樹人”為宗旨,體現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在大單元下設計課內外的學習活動,把課外作業和課堂教學有機結閤,以少而精的高質量作業取代簡單、機械、重復性的大量作業,達到“減負增效”目的。
大單元作業設計概念: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 學生總和和個體的特點及需要 ,更好地達成教與學的任務,鞏固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形成核心素養。是教師布置、由學生單獨或者閤作完成的工作或者活動的總稱。
03. 大單元作業設計的基本原則
首先要明確,大單元作業設計與實施一定是集體作戰,隻靠一位老師做大單元作業設計是挺難的。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是大單元作業設計與實施的帶頭人,是年輕教師作業設計與實施的領路人。
原則一:科學性與針對性。 一要指嚮學科本質的理解及在具體情境中的應用。二要體現課標中提齣的核心素養。三要設計瞭解學生學習過程的作業,注重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充分考慮作業內容與課程內容的一緻性。
原則二:目標與作業一緻性。 作業設計要與學習目標匹配,把“評價”嵌入作業布置之中,充分發揮評價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的功能。其中還要考慮到處在目標和作業之間的學習過程,目標到作業可以一一匹配,但是經過學生的學習之後,有一些就可以不作為作業瞭,尤其是一些查漏補缺類的作業。
原則三:層次性與趣味性相結閤。 不要讓所有學生做同樣的作業,作業的內容要適閤各個層次學生的需求。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適閤自己的作業,避免“吃不飽”和“吃不瞭”的情況發生。另外要注重趣味性,作業形式要靈活多樣,讓學生願做、樂做。
原則四:書麵作業與實踐作業相結閤。 嚴格控製書麵作業的量,要符閤各年級書麵作業的時間要求,適當布置實踐類作業,加強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育。也就是學瞭知識之後,學生要能解決實際問題,由做題到做事,由做事到人的品格的發展。
原則五:適度性與多樣性。 提前瞭解學情,設計作業的量要適當,難度要適中,不同學生要分層分類設計。作業形式多樣,體現拓展性、開放性、實踐性。
04. 大單元作業的功能與屬性
大單元作業具有診斷功能、反饋功能和引領功能,有助於學生鞏固知識,提升素養。
大單元作業 按屬性分類 ,可以分為預習性作業、課堂作業、課後作業、復習性作業、拓展性作業、實踐性作業等。
現在各個學校都在抓預習,但預習往往不 到位。預習,一要明確預習時間。二要明確預習內容。三要明確預習方法。四要明確不同學生不同的預習標準。五要明確預習之後的反饋,當學生真的會瞭之後,課上還有沒有必要再講?現在有的老師不讓學生預習,尤其是數學老師,然後上課從最基礎的講起,這實際上會很纍。要想讓預習的效果好,預習和正課之間要加反饋,學生有不會的問題可以小組討論,討論完之後還有不會的再由老師講。
大單元作業 按形式 分類 ,可以分為書麵(筆答)作業、閱讀作業、背誦作業,以及調查、活動等。
書麵作業是最多的;閱讀作業需要和統編教材、課程一一匹配;教材內的背誦作業當然是必背的,但是課標還規定瞭課外的背誦作業,這些各位老師也要清楚;調查和活動也可以作為作業,比如調研某地的民風民俗。
大單元作業 按題型分類 ,可以分為客觀題(判斷、單項或多項、填空、確定對應項等)、主觀題(問答題、材料題、解析題、應用題等)。
05. 大 單元與課時作業設計的基本模闆
大單元作業設計, 第一,依據課標、教材、學情確定大單元目標 ,從大單元目標闡釋作業目標,描述大單元作業總體目標。
第二,確定本單元分多少個課時以及預估學生的作業時間 。隨著課程的深入,作業時間可能會延長,作業的含金量也可能會提高。
第三,大單元作業的來源, 一可以用好教材單元的作業,舉一反三;二可以通過對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較進行改編或自編(這部分大約占到20%),或對近年大型考試試題、學生錯題以及經典創意進行改編。
第四,大單元作業要進行分層。 有全體學生必須完成的,也有部分學生選做的。
第五,進行大單元作業屬性統計。 包括大單元作業總題數、題型結構(學科常規書麵題、聽說題、活動題、閤作題、開放題、跨學科、綜閤實踐等)、難度比例、項目式作業、完成時間等。
第六,大單元作業評價或注意事項。 作業評價,一要無科學性錯誤,錶述規範,數量和難度適當,完成時間閤理。二要作業內容與單元學習內容匹配。三要作業素材關聯真實情境,內容體現學科實際應用,任務指嚮真實問題解決,體現動手動腦相結閤。
注意事項:
一是避免作業設計的隨意性。現在很多老師留作業時直接讓學生拿齣XX練習冊,這些題不是自己設計的題,而且也不一定適閤學生。老師如果不想讓學生陷入題海,自己首先要做大量的題,如果老師做十道題後再讓學生做一道題,那效果肯定就不一樣瞭。
二是避免作業設計的單一性。三是避免作業設計難度的不閤理性。四是避免作業設計要求的統一性。五是避免綜閤實踐作業的文本性。六是避免學後反思作業的淺層性。
基於大單元作業的整體設計框架,再看課時作業的設計。
06. 高質量大單元作業設計要素
教師在設計大單元作業時需要綜閤思考各個相關要素,包括作業目標設計、作業整體框架內容、作業屬性、作業難度、作業差異性、數據統計、結果分析、作業優化與形成、作業時間等。
隻有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像學科課程專傢一樣係統地思考作業的各個相關要素,作業纔會發揮應有的價值。
我們把作業設計分為瞭七個模闆: (1)作業目標設計;(2)作業整體框架內容;(3)作業功能與屬性分析;(4)作業實施與反饋;(5)數據統計與分析;(6)作業講評輔導;(7)作業優化與形成題庫。
大單元作業目標與課時作業目標是什麼關係?
大單元作業目標是總,課時作業目標是分,兩者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整體優於部分,整體決定部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隻有站到大單元的目標基礎上統籌分課時的目標,纔能真正減負,真正達到“雙減”的目的。
大單元作業目標是總目標,是把一個大單元的作業要點綜閤起來,並進行係統編排。
確定大單元作業目標需要對本單元的內容做簡易分析,即大單元主題是什麼、安排幾篇文章、每篇文章主要內容是什麼。
大單元作業目標是綜閤性的,條目比較多,包含瞭大單元的所有作業目標,有時是貼標簽式的,隻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雖然《教師指導用書》上有明確的安排,但教師不能照搬硬套。
課時作業目標是大單元的分目標,集中體現本課時的學習作業目標。課時作業目標集中體現本節課的重點作業部分,是把大單元作業目標分解化、條理化、具體化。製定課時作業目標一定要根據學情做齣適當的調整,不是把大單元作業目標拆開、肢解。大單元作業目標是條理的、係統的,可能會多一些。課時的作業目標是具體的、精準的,切忌泛談。
在大單元作業設計中,分課時作業設計有哪些依據?
以數學為例,它的依據有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實際學情等。義務教育階段的新課標即將頒布,各位老師務必要關注。有些老師現在提到數學的目標時還認為是三維目標,實際四維目標已經推行多年瞭。
07. 大單元作業設計策略
(1) 前置性作業 :為瞭瞭解學情和初步感知新知,可設計前置性作業。這類作業與第二天的課堂教學要緊密聯係,在反饋作業完成情況的基礎上,引入新知教學。
布置前置性作業時,要用好閤作學習。因為前置性作業需要很快完成批改,以服務第二天的教學,如果完全由老師批改的話,老師們會特彆纍。
(2)當堂檢測性作業 :為瞭鞏固知識技能、檢測學習目標達成情況,可布置檢測性作業。這類作業是對學習目標的檢測,設計時要思考作業與目標匹配的問題。有檢測結果性目標,也有檢測過程性目標,還有兩者兼有的目標。
(3)實踐性作業 :為瞭使作業貼近生活,感受學科就在身邊,用學科的眼光觀察世界,可設計實踐性作業,這種學以緻用的作業可能更有意義。
(4)調查性作業 :是緊密聯係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針對一些涉及學科知識的實際問題而設置的作業。學生通過觀察、收集資料、調查、訪問瞭解現狀,對不閤理的問題提齣建議,加強社會參與意識,關心社會、服務社會。
(5)分層性作業 :為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需要,設計層次不同的作業,給學生提供豐富的作業菜單。如:采取“自助餐”形式,分為必做題、選做題、拓展題;采取“套餐型”模式,分為模仿練習、變式練習、拓展練習。為控製作業時間,要提高完成作業的效率,規定作業時間。
(6)閱讀性作業 :閱讀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人類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
進行大單元作業設計時,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課後習題和課前提示。統編教材中的課後習題和課前提示,實際上是完整的整體。我們隻有讀懂它,纔能用好它。
前麵講到,可以改編不同版本教材的習題。現在各個版本的教材最大的問題是情境不成體係,為瞭學某個單元內的某個知識,設計瞭一個情境,而實際上這個情境不是由一個大情境貫穿而來的。
比如,在學習圓柱和圓錐時,可以把人教版、北師版、蘇教版的內容綜閤起來。但要注意,這種綜閤是為瞭增加選擇性、豐富性,而不是為瞭增加負擔。語文、英語學科要增量,完成國傢課標要求的量,而其他學科是增加選擇性,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每個班都有三類學生,一類是優等生,大約占20%,一類是中等生,大約占70%,一類是薄弱生,大約占10%。不同的學生需要不同的作業來進行鞏固提高。
前置性作業是需要設計的 ,特彆是語文和英語學科一定要有前置性作業。如果前置性作業做得比較到位,課堂根本不用再浪費大量時間講低階思維的內容,高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主預習掌握這些內容。
比如,當學生預習一篇課文時,可以這樣做:
1)通讀課文1~2遍,在生字、生詞下麵標上記號,標齣課文的小節序號。
2)把難寫的生字在書上描紅,在稿紙上也寫幾遍,然後抄字組詞和擴詞。
3)再讀課文,劃齣新詞,查字典,並聯係上下文想一想,把新詞的意思寫下來。哪些詞你以前就會?請寫齣它們的近義詞或反義詞,選幾個新詞造句。
4)將課文多讀幾遍,讀通順。難讀的句子,用“”標齣停頓。用波浪綫劃齣好詞好句,並為它們寫些簡單的評語。用問號劃齣有疑問的地方,寫清楚不明白什麼。
5)課文主要寫瞭什麼?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可以分幾段?試著寫齣段意。看一看課後的練習題,認真讀課文,在文中找齣有關的答案。
6)課文提到的人物和知識你還瞭解哪些?能找到有關的資料嗎?
7)你有哪些新發現?還希望講解什麼?哪些內容不必再講解?
這樣的前置性作業,不僅僅是為上課做鋪墊,它真的是在“立德樹人”,以人為中心,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力。
對於前置性作業,需要檢測完成情況。獨學要充分,學科不同,獨學方式不同。初期學生獨學,老師要指導到位,纔會更高效。為瞭防止齣現學生互抄前置性作業的情況,可以每天早上一到學校後,就由學習組長把作業收上來。
大單元整體設計下,學習目標、任務、檢測要做到一緻。
以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為例,依據單元學習目標和學時目標,設計學時活動任務,以及更具體的活動任務和檢測任務(即當堂訓練)。
當堂檢測的題要分層分類,潛能生可以不做拓展題,優等生可以不做基礎題,所有學生都要做標準題。
大單元設計下分課時作業的布置,要確保“三不”:不隨意布置作業,不布置機械性、重復性和懲罰性作業,不布置時間和難度超負荷作業。
還要做到“三明”:設計意圖明晰、訓練目標明確、訓練效果明顯。
下麵分享幾個課時作業案例:
作業呈現的形式,有文字敘述式、條目式和思維導圖式。思維導圖做起來有難度,但效果很好,知識導圖的背後是認知導圖,如果再在其中加上情境,會更清晰、豐富。
二、大單元作業設計的價值和意義
一是有助於增強大單元不同課時作業之間的結構性和遞進性。 通過大單元不同課時作業內容、要求的統籌思考,可以加強不同課時作業內容與要求之間的關聯,還可以減少一些僅僅針對低水平目標、反復操練性質的作業在不同課時的簡單機械性重復,減輕學生不必要的作業負擔。大單元作業的整體思考,還可以增強不同課時作業內容之間的銜接性、遞進性。
二是在一個大單元下對各個課時的作業目標、作業內容、作業類型、作業時間、作業難度等可以進行整體設計與統籌分配,更好地實現課時作業之間的統整性、關聯性與遞進性。 一個大單元內,隨著課時的不斷推進,不同課時作業的難度比例也應該有一定的改變,一般而言一個單元最後一課時的作業應該具有一定的綜閤應用性、統整性,難度也應該相對較高。
三是有助於從大單元整體的視角,將單元整體目標、教學、評價、任務、情景、作業、資源等進行係統思考。 從大單元角度設計作業,勢必要思考作業和教學、評價等的相互關係,共同發揮作業與教學、評價等的協同作用,而不是將作業孤立地進行設計。
四是以大單元為基本單位設計作業,在提升作業設計整體質量的同時,培養瞭教師對學科課程的整體把握和係統設計能力,從而可以更好地發揮作業對學生的發展作用。
大單元作業還有五大隱形價值。
功能1: 學習的責任心和堅持性培養。每天放學認真完成作業,是對學習責任心和堅持性的養成,學生從小懂得學習是自己的責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同時還要日積月纍地長期堅持。尤其一些挑戰性作業還能培養學生的耐心。
功能2: 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樹立。學習自信有助於激發學習興趣。作業設計過難,會導緻學生學習自信喪失,興趣下降;作業設計過易,學生會産生枯燥乏味感。要通過難度適宜的作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從而激發學習自信和學習興趣。
功能3: 元認知能力開發。元認知是對學生自身認知過程的認知,包括對自身思維和解決問題過程的調控能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會受到教師影響,學生自主完成作業的過程更有利於學生元認知能力的開發與養成。
功能4: 解決問題和創新實踐。當下教學受到每節課40或45分鍾的限製,而作業的時空要比課堂教學時空更寬廣。
功能5: 自主管理時間能力。每天放學後如何分配各門學科的學習時間,如何分配自己的休息、學習和娛樂時間,都是從小養成的一種自主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