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9/2022, 10:32:20 AM
導語
Introduction
“本田和通用在技術上的成功閤作,將推動電動汽車銷量的大幅增長。”
作者丨曹佳東
責編丨楊 晶
編輯丨硃錦斌
“EV”是這個時代大躍進的代名詞,它的齣現令“時勢造英雄”再次發生在瞭汽車這個存在瞭140年的行業。而前所未有的局勢變幻,倒逼所有傳統車企,在慣性前進的道路上,必須清晰未來的機會與方嚮。
於歐洲,全麵投身電氣化的舉動讓整個産業沒瞭彆的選擇;於中國,日益加劇的競爭態勢讓世界慌瞭神;於美國,有特斯拉,威脅就在。
還在,從最開始的心生疑惑,到義無反顧入局,每一個人都在奮力描繪著自己所搭建的“2030電動化”電動化藍圖。一開始是寶馬和大眾汽車,隨後是豐田和本田。與自我告彆,嚮新時代招手,都顯得異常堅決。
當豐田章男不再執著,一次性推齣15款純電新品嚮世界宣戰時,本田社長三部敏宏也早早在去年錶示,在2040年前,將電動汽車(EV)和燃料電池汽車(FCV)的銷售比例提高到100%,以支持日本政府的環保事業。這是順應時代所做齣的答復,但對於本田而言,倘若想在下一個時代有所成,這還不夠。
如今,你很難相信,一嚮自我的本田會選擇和索尼共營生態,但現實卻是,這還僅僅是個開始。在“轉型”這個問題上,從官宣要藉力通用汽車一年之後,到與之加深閤作,推進平價電動車的研發,本田終究選擇瞭竭力而為。
一條必須要走的路
也許在新能源技術的儲備上,本田從來都不是一個弱者。
1997年4月的本田Takanezawa工廠,小型電動車EV Plus組裝下綫;兩年後的日本,初代Insight的推齣標誌著本田在混閤動力車的量産上邁進瞭一大步;2006年,FCX Clarity燃料電池轎車的齣現,使得本田成為瞭新能源市場的佼佼者……
隻不過,世界嚮電氣化投懷送抱的速度,還是讓本田稍顯無措。帶著自己的傲嬌,本田始終沒能明白下個時代的喜好。而相比那些毫無包袱的中國車企,過往所有的積纍為其帶去自信的同時,也愈發使之摸不透這個市場的未來。
從決定停産CLARITY車型,到針對中國市場開發的VE-1/M-NV幾近退市,乃至如今積極尋找新的商業夥伴,本田的新能源發展之路著實算不上一路暢通。
與通用閤作,是本田不想錯過高速發展電氣化的關口所緻,但從市場導嚮和特斯拉等新興車企的動作來看,我更願意相信,這是本田當下最好的選擇。
去年的這個時候,在閤作細節上,能得到的有效信息就是,本田將采用通用汽車的純電平台,並有望於2024年在北美先行推齣歸屬於謳歌和本田品牌的兩款純電SUV。其中,本田的作用則集中於新車外觀設計和調校上。
在電氣化的轉型中,本田與通用各取所需,抱團取暖的舉動,實屬正常。但對於本田而言,就算兩者達成一緻,在這個全員皆為電動化而狂的年代,將時間戰綫拉至2024年並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當本田於近日再度對外透露稱,會基於全新電動架構和通用奧特能(Ultium)電池技術,共同研發一係列平價的電動車型。同時,兩傢公司還錶示,到2027年將在全球生産“數百萬輛”該類電動汽車。
這就意味,為瞭在電氣時代盡快搶下一定的市場份額,如今的本田能做的,就是在電動車入門門檻上做些文章。盡管時至今日,閤作雙方都未就“平價”這一概念給齣解釋,可從通用汽車負責電動、自動駕駛和燃料電池項目的執行副總裁肯・莫裏斯(Ken Morris)口中可知,新車的大小和價格都將低於雪佛蘭Equinox電動汽車。
而起售價在3萬美元左右,則說明,本田瞄準的市場就是定位低於大眾ID.4的細分領域。要知道,後者在美國的起售價就達4萬美元。
熟悉本田産品譜係的人都知道,在其所有量産過的純電動車型中,價格從來就不是本田的優勢。即便是在中國,由本田繽智/XR-V改製得來的純電SUV,其價格都同級彆産品中不具優勢。而這必將會導緻,在市場廝殺中,本田要想占到先機,並不容易。
如今,本田全新純電SUV車型e:NP1/S 1即將在中國量産上市,但縱觀全球市場,本田顯然更需一款類似大眾ID.3一般更具全球視角、價格更低的車型。
這是最好的選擇
試問,一款平價電動車的最主要意義是什麼?用三部敏宏的話來迴答就是,“本田和通用在技術上的成功閤作,將推動電動汽車銷量的大幅增長。”
沒錯,作為一個非豪華品牌,本田發展新能源産業的最終目的還是延續著傳統車企的生存思維,即:銷量。而目前新能源市場恰好給低於3萬美元的車型留下瞭一個真空區。本田對此發力,無疑有著些許可令人信服的理由。
有人說,本田不是有一款純電小車Honda e嗎?加上未來在中國市場上會推齣的幾款新車,短期內滿足全球市場是不也挺好的?
可Honda e自發布的三年來,其高高在上的售價和整體的市場處境都不說。産品力在選擇日益豐富的市場中,逐年下降倒是有目共睹的。加上,隨著各大車企越來越講究和各個科技公司、零部件巨頭之間的閤作,本田除瞭三電技術的研發成果外,無論是智能化,還是區域本土化上,都很難拿齣優勢。
以中國市場為例,在過去的幾年裏,“蔚小理”堂而皇之地改造著中國車市的發展邏輯,新入局的華為、小米等科技公司,更是在起底全行業的生存命脈上無所不用其極。誰能代錶未來,誰又能在這個紛擾間建立先發優勢,這已經成瞭一個很難下定論的課題。
就算傳統車企再怎麼強調新能源市場不是由造車新勢力主導,20萬元以下的主流汽車市場終究需要傳統車企來填補。但我們無法忽略的一點是,大量搶先起跑的中國車企,可以沒有新勢力的發展思路,可以在技術積纍上稍顯拖遝,卻在麵對以本田為首的海外品牌時,並未露怯。
而由此映射到全球範圍之內,同樣的情況想必也不會差彆太大。隸屬日係的本田,在骨子就不是一個講究激進玩法的品牌,它能做的就是找一個強大的外援。再者,就本田的既定計劃而言,自主研發的全新「e:Architecture」平台當下還無法發揮全部效力,在這之前必然需要通過閤作的形式,積攢技術。
粗看一下,除瞭大眾,就隻有通用。
迴溯本田和通用的閤作史,其實也不難發現,本田恰恰就是想藉通用在新能源底層技術上的積纍,來與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企形成爭鋒相對的態勢。
尤其在低價電動車的研發上,通用藉雪佛蘭Bolt車係在市場上形成的産品優勢,或許就是本田所看中的。雖然在販售的這幾年間,該車此前因使用LG新能源的動力電池後齣現自燃事件而暫時停産,但其在終端市場上留下的印跡確實是其他傳統車企所沒有的。
而一旦本田能與之攜手,本田在成本管控上具有的先天優勢,亦會反嚮賦能通用。通用汽車首席執行官瑪麗・博拉所篤定的,“通用和本田將分享最好的技術、設計和製造戰略,在包括北美、南美、中國在內的全球市場,推齣價格閤理、讓消費者滿意的電動汽車。”
兩者加成,不論新産品未來的市場錶現如何,在“平價電動車”這個議題上,選擇與通用閤作的本田是能達成的。至於最終成績,且看中國車企以何種方式應對後再說吧。
| 曹佳東 |
血液中流淌著汽油,
唯快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