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7/2022, 8:58:26 PM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始於1929年四川廣漢一戶農傢淘溝的偶然發現,迄今為止已逾90年,中間經過瞭多次的發掘,齣土瞭諸如青銅神樹、玉牙壁、金麵罩銅人頭像、青銅鳥身人首像、縱目人等一大批絕世精品。
根據曆次的現場考古以及碳14檢測報告,三星堆遺址顯示齣,四期不同的文明情況:
一期相當於距今4740~4070年的新石器時代;二期則是距今4070~3600年,橫跨夏代以及商代前期;三期距今3600~3200年,相當於是商代中晚期;四期距今3100~2875年,齣於商末周初。其中,一、二期的文化非常原始落後,不具備生産青銅器的條件,而三期的文化則非常繁榮,有生産齣青銅器的能力,加之同時代中原也曾經齣土過,相似大小、技術、部分形製和圖紋的青銅器,從而專傢將三期齣土青銅器的製造時間,定在瞭商代中期。
事實上,三星堆博物館對外宣傳的青銅器圖片上,也赫然標注著“商代中期”、“商代”等字樣。當然,這不是沒有問題的。
在考古學上使用的碳14檢測手段,不能作為青銅器斷代的直接證據,隻能作為間接的參考。為何這麼說呢?當生物體死亡時,會將活著時吸收的碳元素嚮外釋放,即“衰變”。以碳14為例,其半衰期約為5730年,就是說每過5730年,生物體體內的碳14元素將會減少一半。
碳14檢測手段就是,根據測算碳14元素的含量,來確定生物體所處的時代。可見,碳14檢測的不是青銅器本身,檢測的是,與青銅器相近地層的可測物,作為確定青銅器的參考依據。
曆史上,一座墓葬就曾齣土瞭一件沒有銘文的青銅器,根據碳14的檢測結果,確定瞭這座墓葬屬於清代,這件青銅器自然而然也被認定是清代。實則呢,青銅器屬於西周,或許是主人齣於喜愛,將其視為祖傳之物,代代相傳;傳至清代,被主人的後世子孫當作陪葬品,放置於墓中。
三星堆三期文化距今3600~3200年,基本涵蓋瞭商代(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整個時期。此前的三星堆一、二期文化非常原始落後,至今沒有發現哪怕是一小塊金屬片或者過渡性青銅製品,也沒有發現加工冶煉的遺跡。
而此後呢,按照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紹和介紹,除瞭三星堆,在對四川上萬座墓葬以及遺址的發掘過程中,並未發現春鞦戰國以前的任何金屬製品,這不能不令人有所懷疑學者的推論。
為此,學者給予瞭300年的“發育時間”,將三期齣土青銅器定在瞭商代中期,彌補二期與三期之間的文化“缺失”,這意味著古蜀國先民從接觸銅礦,到掌握添加其他金屬,冶煉齣青銅,進而再製造齣精美絕倫的青銅器,花費的時間是300年。對比一下當時文明程度遠超四川的中原,這一進程至少花費瞭2500年,多少有點匪夷所思。可見三星堆四期文化之間不僅沒有相似之處,也看不齣繼承關係,甚至齣現瞭斷裂。
目前齣土青銅器的總量看,估計在8~10噸,需要約為100噸銅礦提煉,但三星堆遺址所在的廣漢,地處成都平原,掘地一米便可見水,根本無礦可言。
此外,製作青銅器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和當時的生産力並不匹配,同時製作青銅器的工藝,需要製模成型,以齣土青銅器數量推算,需要大約2000餘套模具,但曆次考古中,迄今未發現模具的蹤影。
否定瞭蜀先民“本土製造說”,製造時間也存疑。那麼,三期齣土的青銅器,會不會由當時商部族的一支直接運輸入川呢?
華夏先民都始於共同的先祖族群,隻是隨著後來遷徙路綫的不同,定居於各地。其中的夏部族建立瞭夏王朝,成為瞭其他部族的“帶頭大哥”,但實行的是“部落聯盟製”,各個部族實則是相對獨立的方國,各自有著各自的圖騰以及習俗。
一般認為,商部族是神鳥崇拜,《詩經》中就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實際上,神鳥是夏部族的圖騰之一。商部族此舉不過是為瞭降低阻力,爭取其他部族的支持,取代夏王朝而打齣的幌子,渲染自己的正當性,師齣有名。神龜纔是位列商部族首位的圖騰。
大約距今8000年前,商部族中的一支來到瞭河南舞陽一帶,而後輾轉到達瞭商丘,將河流貫通的河南作為居身之所,原因是遠古生産力落後,而人類的生存又離不開水,所以選擇瞭近水而居。但水在《易經》中指代“坎”,意思是陷阱、危險,說的是古人難以掌握河水的漲落情況,經常遭受洪水的侵害。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烏龜有種本領,其每年都能恰到好處地將窩,提前構築在當年最高洪水綫之上,從而免受洪水之患。據此,商部族認為烏龜非常有靈性,具有上天賜予瞭神奇能力,此後加以延伸,認為烏龜能夠預知未來,吉凶禍福,因此將烏龜作為瞭本部族的首選圖騰。
當商部族建立商王朝之後,烏龜也由本部族的圖騰變成瞭國傢的圖騰,而齣現在商代的青銅器上,但卻未在三星堆齣土青銅器上,找到有“烏龜”圖騰的痕跡。
根據考古結果,在山東境內發現瞭夏部族、商部族的活動遺跡,這個是氣候變遷導緻南遷的結果。在此之前,商部族起源於我國的東北,具有麵寬的特點;而夏部族則是生活在昆侖山一帶。
隨著氣候變化,生存環境日趨惡劣,夏部族逐漸南遷,一路上留下瞭眾多的“痕跡”:蘭州現在還有一條河叫做“夏河”;而當年建立在蘭州附近的夏邑,被稱為“大夏”;毗鄰蘭州的省份叫做“寜夏”。宋初,黨項人建立瞭西夏政權,這是宋人修史時,以自己方位作為參照命名的;黨項人自己稱“大夏”,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夏部族的後裔。
久居此地的夏部族,留下瞭眾多傳說和曆史記載,也被認為是夏部族的文化。首當其衝是昆侖神話,諸如誇父逐日、後羿射日、盤古開天等;其次是夏部族崇拜太陽神、神鳥、神龍等圖騰。
燭龍:三星堆齣土的青銅器中,最有特點要數“縱目人”瞭,其應該指的是,《山海經》中的天神“燭龍”,屬於昆侖神話之一。
《山海經》記載燭龍:有神,人麵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謂燭龍。
“直目”意思說眼睛竪生;晉代郭璞將 “直目”注解為“縱目”,或許也就是命名“縱目人”的源頭。
後羿射日:通天神樹齣土時有9隻青銅鳥,現場勘查,頂端應該還有1隻,共計10隻,而青銅鳥可變身為太陽。反映的正是,後羿射日故事的前奏。
更為有力的一點,三星堆齣土的全套青銅器,正好與夏王朝祭祀之時所使用的禮器吻閤。
綜上所述,夏王朝時期,青銅器的發展已經到瞭很高的高度;三星堆齣土青銅器,可能有夏部族中的一支攜帶進川,後齣於緊急事態撤離;撤離之前,將這批珍貴的祭祀禮器,就地掩埋,這也可以解釋三星堆四期文明,為何齣現斷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