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3/2022, 8:34:31 AM
“秦王掃六閤,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秦始皇嬴政所做的功績對於中國的深遠影響,是“前無古人”的,我們熟知的有統一度量和統一文字,包括修建長城、修建靈渠與北擊匈奴。
如果當初秦始皇沒有做下這些功績,那麼如今的社會也就沒有統一的文字,秦始皇的一係列舉措,不僅影響著後世兩韆年的封建社會,在現代社會也有嬴政功績的影子。
當然,秦始皇創下的諸多豐功偉績,也並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功勞,這離不開手下大臣們的助力。
譬如一統六國,如果沒有大將軍王翦衝在前麵,為其開疆拓土,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遠大目標恐怕要推遲多年,也或許根本無法實現。
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的王翦,在曆史的長河中,名聲並不響亮,直至今日,我們或許對嬴政身邊的丞相李斯要更瞭解,卻鮮少有人知道王翦的故事。
但要知道,嬴政一統六國中的趙、燕、楚這三國,都是王翦帶兵攻破的。
這其中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在一統中國後急流勇退,王翦並沒有在德政上輔佐嬴政,而是選擇瞭在傢安度晚年。
不過,盡管名氣不及李斯,但王翦對於一統六國的貢獻卻是不容忽視的,而他的後代也是十分爭氣。
秦朝在滅亡時,王翦的後代為瞭自保選擇瞭分傢,而在之後,王氏竟然創建瞭2個韆年豪門氏族。
破趙滅燕
秦王在上位之後,因天下大勢幾乎都被其所掌控,所以六國有意聯閤起來一起抗擊秦國,所幸秦國國力強大,六國聯閤抗秦,並沒有給秦國造成實際上的傷害。
在平復騷亂後,也就是公元前229年,秦始皇開始發兵攻打趙國,以此開始瞭統一六國的徵程。
攻打趙國的帶兵將領就是王翦,而趙國抗擊秦軍的將領則是與王翦齊名,同樣有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之稱的李牧,這兩大軍事高手對決,不容小覷。
因為有李牧在,王翦這場戰役打得十分的艱難,竟然僵持瞭有整整一年之久。
對於這一拖再拖的戰役,王翦非常頭疼,他也知道,如果再無法攻剋趙國,那麼之後的局勢將對自己非常不利。
那麼既然搶攻拿不下來,就隻能智取瞭,為此王翦命人用錢財賄賂瞭趙國的丞相郭開,隻要郭開願意幫忙,就能撬動李牧這個絆腳石。
而這個郭開又恰巧是個唯利是圖的小人,他纔不在乎國傢的安危,眼裏隻有自己的利益,為此他離間瞭李牧和趙王之間的感情,緻使昏庸的趙王殺掉瞭唯一的保命符李牧。
沒瞭李牧的抗擊,趙國毫無反擊之力,王翦幾乎沒費什麼力氣便攻破瞭城池,至此,這場持續瞭一年之久的戰役終於以秦國大獲全勝收官,六國之中戰力最強的趙國至此滅亡。
上交辭呈
在趙國亡國後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命王翦帶兵攻打燕國,燕國因為實力遠不及其他六國,所以並沒有抵抗之力,王翦沒用多久便將其攻破,公元前227年,燕國覆滅。
到瞭公元前226年,屢戰屢勝的秦始皇又發動瞭下一次攻擊,而這一次攻擊的目標是楚國。
但或許是前兩次的勝利讓嬴政有所輕敵,所以這一次,他並沒有聽從王翦的建議,而是將李信定為滅楚的總指揮,並給他派瞭20萬精兵強將。
最終李信大敗,20萬的精兵,死的死,傷的傷,為此秦始皇也是十分後悔。
經此失敗後,秦始皇又重新啓用瞭王翦,甚至為瞭錶達自己的誠意與歉意,親自駕車趕到頻陽城嚮王翦道歉。
王翦在接收到命令後,片刻都不敢耽誤,親率60萬大軍,而這一仗,一打就是一年多,睏難度絲毫不亞於當初攻打趙國,所幸有王翦坐鎮,這場戰役最終也是大獲全勝。
王翦以一己之力滅瞭三國,放眼整個朝廷,軍功難有人及,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功成名就之後,王翦沒有再追求更高的地位,而是選擇瞭嚮秦始皇遞交瞭辭呈。
在這之後,王翦便安心在傢養老瞭,雖然沒瞭一統萬軍的權利,但日子過得逍遙自在,而王氏因有王翦功績的庇護,也安享瞭多年的榮華富貴。
直到農民起義,王翦的孫子王離被項羽所殺,為瞭保全王氏的命脈,王離的兩個兒子王元和王威,各自率領一部分族人逃跑。
其中王元逃到瞭琅琊,而王威則是逃到瞭太原。
韆年豪門
雖然是逃至外地求生存,但王翦的子孫們各有發展,並沒有老祖宗丟臉,在琅琊的這個分支因支持司馬睿建立瞭東晉,成為瞭東晉王朝的功臣,其風光功績並不遜色於秦朝時期的王翦。
據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琅琊的王氏分支一共齣瞭36位皇後以及35位宰相,可見王氏在朝堂的份量有多重。
另一方麵,逃往太原的王威這個分支,日後也發展成為瞭風光無兩的豪門貴族。
王威的這支王氏分支,是在唐朝時期發展起來的,那個時期王氏位於“五姓七望”的首位,地位難有人及。
而且更為誇張的是,即便是皇帝想把女兒嫁進王傢,都不能直接下旨,必須先得到王傢傢主的首肯纔能繼續商議婚事,可見王氏一族的勢力有多強大。
在秦朝,王翦便是朝中重臣,秦始皇對其尤為重視,而他的子孫在後世雖然各為不同的君主謀事,但也都立下瞭豐功偉績。
整體來看,王氏一族占據瞭華夏封建王朝的半壁江山,從秦朝到魏晉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王氏族人的影子,且這2個分支都發展成為瞭豪門貴族。
直到東晉之後,琅琊王氏沒落,而太原的王氏一族也並沒有在唐朝風光太久,最終也走嚮瞭沒落。
結語
王氏的發展與衰落印證瞭一句話:“江山代有纔人齣,各領風騷數百年!”
無論一個傢族有多尊貴、有多龐大,也難以長盛不衰,王氏一族發展的高光期,連一國之君都要看其“臉色”,但終究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逐步走下坡路,最終難逃沒落的結局。
不過,正是因為有諸多個王氏一族,曆朝曆代纔能有繁榮昌盛的景象,一個傢族倒下,還有另一個傢族的興起,這就是中國曆史的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