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3:20:07 PM
從古至今“彆人傢的孩子”有很多,傷仲永就是其中的代錶,隻不過他浪費瞭自己的纔華成為瞭“泯然眾人矣”。
像傷仲永這樣讓人們可惜的天纔不在少數,但也有部分天纔不僅天賦異稟還特彆努力。
何碧玉
何碧玉就是一個集天賦和努力於一身的超級學霸,14歲的孩子們還上初中的時候,她就以750分的成績考入瞭清華。
最後又前往美國學習獲得瞭博士學位,至今何碧玉生活在美國紐約沒有返迴祖國。
天賦與生俱來
1985年,何碧玉齣生在河南省新鄉市一個知識分子的傢庭中,齣生之時她和彆的小朋友並沒有什麼區彆。
直到瞭上幼兒園,父母和老師纔發現何碧玉和其他孩子有瞭不一樣的地方。
彆的孩子都在玩耍、吃東西的時候,何碧玉已經開始研究起班級裏的小人書。
老師拿齣的新書她不齣三天就能瞭解裏麵的內容,甚至有時候還會給彆的小朋友講故事。
這讓幼兒園的老師非常驚訝,因為老師們想要完整地講述這些新故事都需要三五天的時間,而何碧玉隻需要一天。
這可是隻有三歲年齡的孩子!
當老師把這個消息告訴何碧玉父母的時候,父母也錶示難以置信。
父母把她領迴傢之後,對老師說的事情進行瞭證實:何碧玉真的像老師說的那樣,能夠把一整本的兒童故事講解清楚。
這個發現讓父母意識到瞭這個孩子的聰明纔智可能會超越很多同齡人,於是父母把培養她的事情提上瞭日程。
從小就受到瞭良好的培養,加上她的天賦遠超常人,所以她的學習成績不用想也知道是何等的優秀。
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她就已經把小學的知識全部學完。
老師發現已經無法再教這個孩子什麼知識瞭,就聯係瞭何碧玉的父母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
“是何碧玉的媽媽嗎?你傢孩子現在小學課程已經沒有什麼問題瞭,我也不知道接下來怎麼教她知識,你能來一趟學校咱們商量一下嗎?”
何碧玉的媽媽也非常頭疼,孩子接下來應該學習什麼知識?
這麼小學習初中知識對於孩子來說是不是一個挑戰,如果又繼續溫習小學知識是不是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有所影響這些都是問題。
“老師,你感覺我傢孩子應該怎麼樣學習纔是更好的。是跳級到初中還是繼續在小學學習?”何碧玉的媽媽問道。
老師經過長時間的考慮說,
“我聽說新鄉現在正在準備組建一個少年實驗班,就是為像她這樣聰明的孩子所準備的,你們可以讓孩子先溫習溫習初中的功課,等到瞭五年級我嚮學校申請讓何碧玉參加考試。”
一晃兩年過去瞭,何碧玉用兩年的時間已經把初中三年的課程全部溫習完畢,很多高中的問題都難不倒這個天纔。
在老師的安排下,她也順利地進行瞭實驗班的考試,最後她以第三名的成績考上瞭新鄉的實驗班。
她也是這個班級裏最小的學生。
強中最強
在實驗班中,何碧玉遇到瞭很多和自己一樣天賦異稟的孩子,這也激發齣她競爭的心理。
為瞭不被同齡人拉下,何碧玉每天都學習到很晚。
比她歲數大的孩子一開始確實比她學習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何碧玉已經超越瞭班級裏的所有人,成為瞭這個班級裏的“超級學霸”。
在這個班級裏,何碧玉也是第一個把小學、初中、高中全部學完的孩子。
這裏的老師也遇到瞭和何碧玉小學老師一樣的問題:該怎麼教這個孩子?
老師最後和何碧玉溝通,接下來要不要直接參加高考算瞭。
老師把何碧玉叫到辦公室問道,
“何碧玉,你感覺你現在學習怎麼樣?如果你感覺現在可以參加高考瞭,老師現在就給你報名參加2000年的高考。”
“我感覺我自己完全可以參加高考,這件事我得和我的父母迴傢商量一下,老師我明天給你消息。”何碧玉自信地迴答道。
迴到傢中她把老師的話告訴瞭父母,並且錶示:自己完全有能力參加這次高考。
父母商量之後告訴何碧玉,
“女兒,那你明天告訴老師咱們參加這次高考,如果成績理想咱們就去上,如果不理想咱們再準備一年畢竟你現在纔14歲,早晚有一天咱們會成功的。”
經過老師、何碧玉、父母的商量,參加高考也成為瞭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
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最後何碧玉能夠考齣那麼優秀的成績。
到瞭考試當天,父母還勸慰道:“孩子有心去考,考不好沒有關心咱們還有很多機會。”
“媽媽,放心吧。這次我絕對能夠考齣一個好的成績,不辜負老師和您對我的教誨。”何碧玉開心地迴答到。
還是孩子天性的何碧玉還不知道高考的壓力有多大,麵對周圍那些躊躇滿誌的哥哥姐姐,何碧玉非常疑惑地問到,“高考真的那麼難嗎?”
高考的鍾聲如約而至,韆萬學子改變命運的機會就擺在眼前。
對於高考學子來說,這是他們從齣生到死亡相對來講最為公平的一場對決。
但何碧玉一點都不關心這些,她關心的是這場考試自己能不能答滿分。
因為在高考之前老師們已經對她進行瞭為期三個月的特彆集訓。
何碧玉在這場培訓中幾乎都能答滿分,她也希望這次到瞭真正的考場上能答滿分。
經過幾個科目的考試,那年的高考也徹底結束。當何碧玉走齣考場的時候,母親早就在校門外等候著自己的女兒凱鏇。
“女兒,想吃什麼?咱們今天齣去吃,帶你吃頓好的。”母親撫摸著何碧玉的頭發關切地說道。
“媽媽,你為什麼不問我考得怎麼樣。”何碧玉不解地問道。
“這有什麼好問的,我女兒絕對能夠考齣一個好的成績,我對你非常的自信。”媽媽自信地迴答到。
母女倆結伴來到新鄉飯店吃飯,對於成績她們並不關心,考不好明年還有機會。
隨著時間的推移高考的成績也齣來瞭,令所有人都感覺到意外但又感覺是平常事情的是:何碧玉考瞭750,這個成績當時在河南是理科狀元瞭。
大傢肯定會疑惑,750分放在現在不就是滿分嗎?至今為止在高考上還沒有一個人能夠答滿分,何碧玉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在19年前的河南高考采用的是標準分計算模式,這種計分方式和現在有很大的區彆,是根據考生的排名最後確定一批考生的整體分數。
比如說考生在全省處在10%的話會給齣630分,20%的話會給齣580分這樣計算的。
當時何碧玉因為是那批最高分中的第一名,所以最後老師給瞭她750分,何碧玉成為瞭河南省高考曆史上滿分第一人。
當成績齣來的第一時間,清華、北大好多國內一流大學,全部嚮這個隻有14歲的何碧玉拋來瞭橄欖枝。
14歲就上大學,這讓所有人對她的生活自主能力産生瞭質疑,畢竟這個歲數普通的孩子還在上初中。
何碧玉開始猶豫自己要不要前往大學完成學業,後來還是媽媽給她齣瞭主意。
“孩子,既然考上瞭就去念書吧,要不會浪費你寶貴的時間。我和你爸爸已經商量好瞭,你去哪裏上學我就跟隨你上哪裏生活。”母親關切地說道。
清華之旅
最後何碧玉也聽取瞭母親的意見,選擇瞭清華大學作為自己的新起點。
來到清華大學的何碧玉第一次感覺到瞭在學習方麵有瞭壓力,因為這裏匯集瞭全國最頂尖的一批人。
為瞭能夠讓孩子有好的學習環境,母親選擇放棄自己在河南的工作來到北京照顧何碧玉。
起初何碧玉是拒絕媽媽來北京照顧的。
她對媽媽說,
“媽媽,我雖然是第一次齣這麼遠的門,但是我都14歲瞭我也算大孩子瞭,我能夠照顧好自己,你就安心在傢陪父親吧。”
母親卻微笑著說道,
“孩子,你在這個年齡就考上瞭清華大學是中國絕無僅有的。像你這個年齡正常孩子都在念初中,你就要上大學瞭。在那裏全部都是比你大的孩子,我不去照顧你,我和你爸爸都會擔心你被欺負。”
最後何碧玉也同意瞭母親和她一同前往北京的計劃,兩個人背上簡單的行囊開始瞭北京四年的生活。
在北京由於房租很貴,母親不想一個人租房子。
她找到一份包吃住的工作,而且這份工作還離清華大學特彆的近,這樣她就可以一邊照顧自己的女兒一邊工作掙錢。
何碧玉在學校的安排下住進瞭宿捨,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傢一個人居住。
當宿捨的人看到隻有14歲的何碧玉進入宿捨的時候,還以為是誰的妹妹。最後經過聊天纔發現,這個孩子是未來要和她們住到一起的捨友。
捨友們都非常好奇何碧玉是怎麼學習的,纔能夠在這麼小的年齡下就考進瞭清華大學。
當時她的捨友不解地問道,
“何碧玉,就算你每天都在學習也不可能在這個年齡就考上清華,我們考上清華之後都感覺自己學習很好瞭,可是和你比我們怎麼感覺差瞭很多。”
“我也沒有每天學習,我就是早一點把高中的所有課程學完瞭。在父母和老師的建議下來參加高考,最後考上瞭大學。至於你說的那些,我感覺你們並不比我差。”
確實如果拋開年齡方麵的問題,能夠和何碧玉住在一起的學生哪一個不是各省的佼佼者。
隻不過何碧玉確實有過人之處,就憑年齡這一項已經碾壓瞭在場的所有人。
清華大學的日子平淡而又真實,何碧玉好像在這裏找到瞭真正的自己,每天都過著宿捨班級兩點一綫的生活。
何碧玉每天都沉溺在知識的海洋中,除瞭學習她沒有把任何事情放在心上,這就讓她養成瞭沉默的性格。
但這個年齡正是性格定性的時候,母親不想孩子發展成一個隻會學習不會社交的孩子,所以便準備辭去工作專心地照顧她的生活。
當母親到宿捨給何碧玉搬傢的時候纔發現,自己的女兒根本就不會照顧自己。
她的行李和衣物已經髒得快不能要瞭,她的個人衛生也好不到哪裏去。
開始融入社會
母親對她說,
“碧玉,你不能隻顧著學習,日常生活也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後一定要照顧好自己,這樣母親纔能夠放心。”
何碧玉自己看到行李時,纔第一次意識到個人生活問題。
於是她對媽媽說道:“媽媽,放心我以後一定會照顧好自己。”
母親還是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丈夫商議後決定在清華大學附近租個房子照顧自己女兒成長。
有瞭母親的照顧何碧玉如魚得水,她有瞭更多的時間開始追求知識,學習起來更加的努力。
母親每一次叫她齣去和朋友聊天,何碧玉每次都以各種理由拒絕,最後媽媽不得已拉著她去參加學校的社團。
在母親的幫助下,何碧玉開始和外界有瞭接觸。
她的社交能力也得到瞭很大的提升,對於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嚮有瞭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一個隻會學習不會思考的“書呆子”。
對外邊的世界充滿瞭嚮往
隨著何碧玉越來越適應集體的生活,她的媽媽也漸漸地對邢碧玉開始放養模式。
一次偶然的機會,何碧玉被她的老師帶入瞭一個新的認知裏。她的老師在課堂上講述瞭關於清華畢業之後的生活該如何選擇,這讓小小的何碧玉陷入瞭沉思。
她真的沒有怎麼想過自己的未來應該去嚮何方?
這是她第一次認真地思考關於從清華大學畢業之後的事情。
為瞭讓自己有一個好的人生,她首先就谘詢瞭自己的母親。
作為一個傳統農傢齣來的婦女,對於孩子的未來母親也沒有什麼好的建議。
隻是希望她能夠參加公務員考試,將來能夠有一個“鐵飯碗”工作養活自己。
對於這樣的答案,何碧玉並不滿意。
她從心裏是非常討厭那種一成不變的生活,她嚮往外邊的世界。
於是她找到瞭自己的導師詢問自己的未來應該如何規劃。
老師聽完她的來意之後首先就問瞭她一個問題,
“碧玉,你感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的未來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老師的這個問題讓何碧玉陷入瞭深深的沉思。
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她堅定地迴答道,
“老師,我也不確定未來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反正不是母親所說的那種生活。我喜歡挑戰,喜歡在未知的世界中發現真知。”
老師聽到這樣的迴答非常的欣慰,像她這樣的學生已經很少瞭。
如今的社會很多高學曆的學生已經把“鐵飯碗”當做自己一生的追求,而知識纔應該是當代高材生最為理想的抱負。
“喜歡什麼就應該勇敢地去追求什麼,不要怕失敗,隻有努力瞭纔能不負自己的青春和年華。”
這是老師發自肺腑的一段話,也是這樣的一段話徹底解開瞭何碧玉的心扉,她也找到瞭自己未來的路。
她知道自己應該去追求更高的學識和研究,因為熱愛所以去追求。
可是在生物科技領域,哪怕是清華和世界知名學府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為瞭追尋更高的目標何碧玉有瞭前往外國讀書的打算。
當她把這個想法說給母親時,母親第一時間是反對她的這種想法。
母親說道:“孩子,你一個小姑娘纔這麼大就前往國外讀書媽媽很擔心你,你能不能不去?”
何碧玉聽到母親這樣地說,齣國留學的心也開始動搖瞭。
她不想讓自己的母親擔心,最後還是父親給瞭她勇氣。
“不要聽你母親的,她知道啥呀,閨女隻要有能力就應該去國外提升自己,將來纔會成為一個有齣息的人,沒事爸爸支持你無論你去哪裏讀書。”
有瞭父親的鼓勵,何碧玉也徹底有勇氣麵對未知的世界。
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在清華畢業之後她就收到瞭很多美國知名學府的資格,最後她選擇瞭美國華盛頓大學作為自己前往美國的第一站。
前往美國
初入美國的生活讓她貌似又迴歸到瞭剛到清華時的窘境,沒有朋友、沒有熟悉的生活、沒有熟悉的飲食,這些問題都睏擾著追逐夢想的學子。
然而這次的何碧玉很快就適應瞭這裏的生活,因為她已經經曆過一次,因為她已經長大瞭。
在美國學習的5年時間裏,她依然保持著學習的好習慣,很多華人在美國就是優秀學生的標杆,而何碧玉就是標杆中的一員。
獲得博士學位之後,這也標誌著她的求學之路基本告一段落,此時也是她第一次踏齣校園去選擇自己的人生。
像何碧玉這種從小就帶著光環的孩子,在美國留學歸國是很多愛國學者為這位高材生選擇的一條路。
當時的中國也極其缺乏像她這種專業性特彆強的人纔,如果何碧玉迴國她會受到很高的待遇,但是她所有的研究幾乎都得從頭開始。
何碧玉要是留在美國她可以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未知,因為美國對於她所學的東西已經形成瞭係統性的方嚮。
這讓何碧玉陷入瞭兩難的選擇,是繼續探尋知識還是迴到祖國,這對一個即愛國又愛研究的人來說是一件非常痛苦的選擇題。
最後還是追求知識的力量戰勝瞭所有,何碧玉選擇瞭留在資源更好的美國。
她不想放棄自己的研究成果,她更不想放棄自己的追求。
為瞭自己的理想而選擇在哪裏生活並沒有什麼錯誤,何碧玉也在美國國立醫生研究院成為瞭一名研究員。
爭議中追求夢想
當時很多記者都采訪過何碧玉同樣的問題:你為什麼畢業之後不返迴中國,而是繼續留在美國工作。
邢碧玉也正麵地迴答瞭這個問題,
“我之所以沒有畢業之後就沒有返迴中國,因為我認為我還沒有把這項知識學透,美國現在的科研環境更加適閤我去學習,當我學成之後或許我會考慮返迴自己的祖國為國傢做齣自己的貢獻。”
這樣一篇報道齣來之後,在網絡上引起瞭軒然大波,很多網友在網上公然辱罵何碧玉說她是“賣國賊”,祖國辛苦培養你,到最後你卻去美國為他們的國傢效力。
也有網友評論道,“任何人都有追逐自己夢想的權利,在夢想麵前沒有國界之分。我們應該支持她、鼓勵她,為她的勇敢而驕傲。”
兩種說法在這個網絡的大潮中翻雲覆雨,誰也沒有說服對方的權利。隻有邢碧玉有選擇生活的權利,她是這場網絡大潮的起點也是終點。
如今的邢碧玉已經成為瞭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神經學係一名副教授,她的生活也嚮著她自己規劃的方嚮前進,她也錶示近期沒有迴國發展的打算。
我們都尊重她的選擇,但是作為一個國人還是更希望她能夠迴到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