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9:13:47 PM
近日,在廣州亮相的昆蟲新物種“海珠琺軸甲”掀起瞭一場人們對自然觀察領域的關注:一方麵,新物種的發現地點在市中心,實屬罕見;另一方麵,發現者是一名年僅23歲的年輕人。
“在城市發現新物種,算是可遇不可求。”新物種的發現者硃江,從中學起便對自然觀察領域充滿濃厚興趣,課餘常往山裏跑。2020年,他從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畢業,正式成為一名海珠濕地的自然導師。
硃江
小昆蟲有“大來頭”
去年夏天,廣州海珠濕地自然學校園區內,硃江的同事在飛行阻攔器中挑齣瞭一隻僅有6mm長的昆蟲。
硃江一看便來瞭興趣。
他判斷這是擬步甲科的昆蟲,但模樣十分陌生,無法判斷其具體屬彆,“應該是比較接近於軸甲族的種類”。
可是,現存的軸甲族相關內容較零散,標本采集難度也很高,要弄清情況並不容易。
在翻閱瞭大量與該屬相關的曆史文獻後,硃江發現,已發錶物種的分布地幾乎都遠離廣州,而小型軸甲族的分布區往往不大,“這給瞭我一種暗示――這一頭標本存在新種的可能”。
但科學更需要證據。在取得工作單位支持後,硃江全力投入研究,開始瞭長達一個多月的野外采集。
白天查閱文獻資料,夜晚進行采集,通宵也是常事。在高強度的搜尋工作期間,硃江睡覺時夢裏都是蟲子、樹乾、灌木枝條。
看似平平無奇卻讓硃江“魂牽夢縈”的小昆蟲,果然有“大來頭”。
在觀察獲取標本和模式標本之後,答案終於“浮齣水麵”。2021年12月,一篇關於“海珠琺軸甲”的文章在國際學術期刊Biodiversity Data Journal麵世。
這是該物種在全球的首次發現。而該物種所屬的琺軸甲屬,則是中國的首次正式記錄。
13歲開始觀察昆蟲
事實上,這是硃江第4次發現新物種。
“其實昆蟲的數量和種類非常多,目前已知的昆蟲約是30%左右,所以發現新物種是很正常的事情。”硃江輕描淡寫地說道。
他還提到此前曾在川西高原上發現的新物種“力偉鎧甲”是他以母親的名字“力偉”命名的,藉此感恩母愛。
不過,在城市中心發現一個新物種倒是罕見,更需要發現者敏銳的心思和眼光,以及足夠的觀察閱曆。
癡迷於自然觀察的硃江喜歡往野外跑。
13歲那年,硃江加入瞭學校的觀鳥社團,常跟著老師到野外觀察,從鳥類到昆蟲,他與大自然的距離逐漸拉近,並愈加癡迷。
2016年高考,硃江目標明確,“鎖定”昆蟲學這門課程,入讀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就讀植物保護專業。
“另一方麵,我也不想離開廣州去上大學。”硃江在廣州長大,年紀雖小,但已有10多年自然觀察經曆,這讓他對廣州不少本土生物瞭如指掌,更有深厚感情。
野外觀察期間,硃江拍攝的白斑鹿
野外觀察期間,硃江拍攝的赤頸鶴
自然觀察,也為他打開瞭一扇與世界交流的窗。
“我不擅長與人打交道,卻特彆喜歡觀察動物生活,這也是一種交流吧。”硃江的心裏,似乎有一個內斂卻寬廣的世界,到野外、到公園去走走,就是他的“能量源泉”。
硃江和同伴收集部分地錶土壤,以尋找“海珠琺軸甲”
在求證“海珠琺軸甲”時,正值盛夏。
硃江拎著小電筒,小心翼翼地在深夜的綠叢中尋找著目標物種。汗水浸透襯衫,又變成白花花的鹽析瞭齣來,一隻小蛾子趴在他的背上汲取汗液,礦物質是它們的養料。
著名教育傢陳立說,“生物是奇妙的共生體,它們存在於一片土地上,自有其生長規律,又互相幫助。”
自然界如此,硃江與昆蟲也是如此。
硃江
讓學生群體參與自然觀察
“這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橋梁。”對自然觀察的癡迷和投入,是硃江興趣使然,也是作為一名自然觀察工作者的責任。
“更多生物被知曉,讓更多人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這樣,人與自然纔能真正實現和諧相處。”他說,眾多自然觀察者正在努力,增進人們對本土生物的瞭解,喚醒本土保護意識。
在硃江看來,目前,中國的自然觀察愛好者數量仍然較少,應呼籲更多人參與進來,感受身邊的美好。
2021年,海珠濕地啓動“公民科學傢”項目,引導公眾接觸自然觀察領域。硃江解釋道,有瞭科普和專業培訓,公眾在日常觀察中能以科學的方式進行記錄,這些數據對分類學或生態學的研究發展都有重要作用。
當然,要讓自然觀察成為一種“新潮流”,除瞭強調其價值之外,也要讓這項行為變得有趣。
“比如在校園開展自然觀察,最好的方式並非增設一門學科,而是建立一些相關社團,讓學生在‘玩中學’。”硃江說,讓學生群體參與,這是在全社會推廣自然觀察的重要途徑。
來源 | “南方+”客戶端
(上下滑動查看)
轉一轉
贊一贊
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