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新聞網 logo



也許在技術手段更加發達的現代 思考變成瞭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 為什麼現在的藥不如以前多,也不如以前有用瞭? - 趣味新聞網


也許在技術手段更加發達的現代 思考變成瞭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 為什麼現在的藥不如以前多,也不如以前有用瞭?


發表日期 2/23/2022, 10:38:03 AM



     趣味新聞網記者特別報導 : 也許在技術手段更加發達的現代,思考變成瞭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但如何産生有意義的思考卻一如既往地具有挑戰性。撰文 | Michael Bhaskar編譯 | 汪汪科學的巨人和一群幸運的雞故事要從57歲… .....


    

也許在技術手段更加發達的現代,思考變成瞭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但如何産生有意義的思考卻一如既往地具有挑戰性。

撰文 | Michael Bhaskar

編譯 | 汪汪

科學的巨人和一群幸運的雞

故事要從57歲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和一群幸運的雞說起。

57歲的巴斯德已經在科研界享有盛名,他可能沒有想到,他此生最大的成就(之一)正在不遠處嚮他招手。當時他正在研究雞霍亂,在培養芽孢杆菌(雞霍亂的緻病菌)時,他意外將他的培養物遺忘在瞭實驗室中,直到一個夏天過去,他再迴到實驗室時,纔發現瞭這些遺留物,並將這些芽孢杆菌注射進瞭一群雞的體內。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瞭:原以為這群雞會感染細菌而病重,結果它們居然紛紛痊愈。巴斯德猜想這或許是時間太久,這批培養物失效瞭的緣故。因此他再次進行實驗,給痊愈的這群雞和一群新的雞同時注射瞭新鮮的細菌。

再次齣乎巴斯德的預料,等待這兩群雞的是截然不同的命運,新的這群雞在接受注射之後因感染雞霍亂而死去,而之前那批痊愈的雞卻再一次安然無恙。這群雞為什麼如此“幸運”,這在所有人的預期之外,用當時的各種理論也都無法解釋這個現象。而巴斯德給齣瞭他的解釋:“這群雞已經接種過疫苗瞭。”

“疫苗”這個詞對當時的人們來說並不陌生。這個概念早在18世紀後期就為人所知,英語中疫苗一詞“vaccine”源自於愛德華・金納(Edward Jenner)所使用的牛痘,“vacca”即是拉丁文中的“牛”。牛痘疫苗成功消除瞭當時肆虐人間的天花,但接種疫苗背後的原理卻遲遲未被勘破,直到巴斯德靈光乍現的這一刻,他看到瞭那份壞掉的培養基與免疫力之間的關聯。雖然人人都知道疫苗接種,但隻有他深入其中,試圖揭開背後的機製,也因此做齣瞭決定性的突破。巴斯德最廣為人知的一句名言是“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也許靈光乍現並不少見,少見的是有像他一樣的人,可以在那一閃的靈光到來之際做好準備。

近代微生物學奠基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

“Dans les champs de l'observation le hasard ne favorise que les esprits préparés.”

――Louis Pasteur

我們可以看齣,疫苗接種是一件偶然發現的妙招,起初它並不可控,也難以應用於其他疾病。巴斯德發現瞭免疫力與看似“壞掉的培養基”之間的關聯,因為興奮而失眠,因為他看到瞭將疫苗接種應用於其他疾病上的希望。1878年,巴斯德成功研製齣瞭雞霍亂疫苗。隨後,他將目光轉移到瞭炭疽病上,這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由炭疽杆菌導緻。在對炭疽杆菌進行實驗時,他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培養細菌的減弱版本,可以産生同樣減弱版的後代。基於此,他們成功培養瞭減毒版的炭疽杆菌,並基於此研發瞭炭疽疫苗。1881年2月,巴斯德宣布瞭他的研究成果:炭疽,這種曾被記載於埃及聖經中的瘟疫,一種可怕的牲畜疾病,可以得到控製,不再不可戰勝。

經此一役,巴斯德滿懷信心,繼續開發狂犬病疫苗。這是一個對巴斯德個人而言非常有意義的項目,在他的幼年時代,一頭狼曾在他的傢鄉肆虐,造成瞭八人死亡。作為當時緻死率極高的疾病之一,狂犬病幾乎無法被治愈,直到巴斯德開始進行嘗試。為此,他需要對一種潛伏時間更長也更難被發現的微生物進行研究――後來,人們將這種更細小的微生物命名為“病毒”。盡管在當時還沒有直接觀察病毒的技術手段,但經過反復嘗試,參考減毒版細菌的製造方式,巴斯德成功找到瞭建立免疫力的辦法。他的第一個實驗對象是一個被狂犬病狗咬傷的八歲小男孩。從現在看來,過早地在人類身上進行試驗是一件風險很大也不符閤章程的事情,但在當時,除瞭冒險一試之外,人們隻能眼睜睜看著小男孩走嚮絕路而彆無它法。

巴斯德推測疫苗接種會在長達一個月的潛伏期之前起作用,因此他需要在小男孩齣現癥狀前為他注射減弱版病毒。這是一次冒險的嘗試,盡管巴斯德知道他的試驗可能讓情況變得更糟,但他忐忑卻堅定,從小劑量開始注射,經過12輪的嘗試以及為時數周的不眠不休的觀察,他最終取得瞭成功。

事件的發展並沒有到此為止,巴斯德被稱為醫學界的巨人,不僅是因為他成功研發瞭疫苗,事實上巴斯德的疫苗接種技術隻是這次技術大爆炸中的一個高潮,在這之後一係列醫學突破接踵而來,疾病細菌學理論、巴氏殺菌技術、對膿毒癥和臨床清潔必需性的理解、應用於狂犬病和炭疽病的疫苗接種以及對整個微生物世界細小相互作用抽絲剝繭般的理解……也正因為如此,巴斯德被稱為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像牛頓開闢齣經典力學一樣,巴斯德開闢瞭微生物領域,創立瞭一整套獨特的微生物學基本研究方法,在當時簡陋的條件下,從他開始的一個接一個的突破像點亮世界的燈塔,這些偉大的思想在實際問題和理論科學之間來迴穿梭,最終改變瞭人類在知識、醫學、健康甚至是道德方麵的全麵認知,一盞一盞燈光依次亮起,驅散瞭曾擋在人類麵前的黑暗,如果沒有這些突破,我們無法想象現代世界將走嚮何方。

來源:1freewallpapers.com

巴斯德從實踐到理論並最終歸於實踐的科學嘗試,為我們揭示瞭一個現在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模式:一些巨大的變革往往包含知識和技術這兩個層麵,並且會在二者之間形成良性循環。但知識和技術也總在與它們麵對的問題並肩對抗,在這一次鬥爭中,巴斯德的成果為我們占盡瞭先機。

彈指已經過去百餘年,今天還有多少“巴斯德們”在工作呢?

這裏的“巴斯德”並不是指從事醫學研究或者微生物學研究的人,而是指有多少工作可以像曾經巴斯德的工作一樣産生如此深遠的影響。一些觀點認為,“巴斯德們”變少瞭,但曾經的巴斯德取得眾多成就的原因之一,是他恰好站在瞭一個知識爆炸的起點上;也有人認為,我們的工作確實變多瞭,但與巴斯德工作具有同樣影響力的突破卻減少瞭。也許在技術手段更加發達的現代,思考變成瞭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但如何産生有意義的思考卻一如既往地具有挑戰性。

醫學的黃金時代,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充滿希望

從19世紀以來,在醫學科學和公共衛生領域一係列爆炸式技術增長的支持下,人類的預期壽命大大提升。1907年誕生瞭人類曆史上第一個藥物産品,Salvarsan(砷凡納明),這是一款用於治療梅毒的藥物,它的到來為人類開創瞭治療疾病的新思路――化學療法。三年半以後,一個更大的突破齣現瞭:青黴素的發現以及隨之而來的抗生素和大眾醫學的時代。通往未知的門被緩緩推開,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如此大的突破,我們迎來瞭醫療能力和醫療手段不間斷發生規律性突破的大發展時期,我們甚至可以認為人類進入瞭醫學研究的黃金時代。用著名的醫生兼作傢Seamus O’Mahony 的話來說:“在曆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裏,醫學的力量都十分有限,但突然之間,它變得充滿魔力,193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的50年時間,像是醫學的黃金時代,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充滿希望。”他並沒有誇大其詞,這個時期的發現不勝枚舉:我們可以殺死曾經看不見的細菌,我們可以進行可視心髒手術;我們可以移植器官可以進行試管嬰兒;我們可以用一枚小小的藥丸防止懷孕;我們甚至可以用各種手段挽救一個躺在重癥監護室裏處於瀕臨死亡邊緣的生命;我們還消除或是控製住瞭像脊髓灰質炎和天花這類對人類危害很大的傳染性疾病。

與此同時,一直以來停滯不前的人類預期壽命開始迎來增長。以歐洲為例,公元前歐洲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僅20歲左右,經過瞭近兩韆年,1850年纔達到瞭40歲,而此後的100多年裏,這個數字快速增長,按照世界衛生組織1977年的報告所示,已經達到瞭72歲的水平。在醫學進步的同時,“公共衛生政策”這一概念被廣泛提及。公共衛生大規模改善,人類開始在城市逐步建立起基礎衛生設施,開始使用私人室內廁所,馬車過渡到汽車使得路麵更加乾淨整潔,醫院數目增多,醫生的知識更加淵博,藥品逐步流入市場的同時,食品也受到更加嚴格的監管,人類消費模式得到改善,我們迎來瞭一個更加理想的世界,一個居住條件更好、城市更清潔、醫療條件更完備、更安全更理想的世界,這是令人矚目的改變。

直到20世紀後半葉,這些令人欣喜的改變仍在發生,但改變的速度明顯放緩。前期的醫學突破重點集中在拯救年輕的生命,這些進展使很多傢庭避免瞭不幸。隨著時間的推移,重點偏移到瞭老年人群體身上。直到2000年,雖然進展的速度已經減半,但取得的成就依然驚人。

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及其他一些國傢,初步的跡象錶明,人類的預期壽命已經不再增長,甚至有下降趨勢。比如在美國,2015-2020年間預期壽命齣現瞭持續下降的現象,這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大流感之後齣現的最大跌幅。英國自2011年開始,預期壽命增長速度齣現明顯放緩的趨勢,2015年之後沒有任何進展。我們可以預見,這些數字在經曆過新冠疫情之後,一定會進一步下調。這些現象指齣瞭一個事實:在我們的科技的最前沿,巴斯德式的突破不再齣現,藥物也不再像以前一樣發揮神奇的效果。

Eroom 定律,悲觀未來的縮影

藥物的發現遵循著Eroom 定律(Eroom’s Law),簡單地說,就是隨著時間增長,同樣的花費帶來的突破逐漸減少。同樣是花費10億美元進行研發,每9年獲批的項目就會減少一半以上的數量。近70年來,藥物研發一直遵循著這種模式。與1950年相比,藥物研發的成本上漲瞭80倍之多。來自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研究錶明,從1975年到2009年,開發一款可以獲得FDA批準的藥物,成本至少增加瞭13倍。在1960年代,每種藥物的研發成本大約為500萬美金,而到瞭2000年以後,這一數字已經增長為13億美元。研發每款藥物所需的時間也大大延長(至少在新冠疫情之前),Eroom定律告訴我們,想要開發一款新藥,我們需要付齣越來越多的時間和金錢,這意味著藥物研發取得突破的難度越來越大。

Eroom是誰?

不,它並不是人名,而是Moore(摩爾)的反寫。摩爾定律(Moore’s Law)預測芯片中的晶體管數量大約每兩年就會翻一番,將推動人類計算能力指數型增長。它反映的是技術的加速變化,是科技樂觀主義的代錶。Eroom定律觀察到的則是製藥行業的常態,人類發展的速度難以增長,遇到的挑戰卻越來越大。

在19世紀80年代,人們對新藥的需求有增無減,但越來越難的研發趨勢讓人們感覺到,醫療發展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瞭,像Seamus說的那樣,“這是一個有著諸多無法被滿足和不切實際的願望的年代,是一個注定會失望的年代”。

現在,藥物研發的熱點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罕見病領域和慢性病領域。這兩個領域有迫切的新藥需求,同時對它們的投入都可以提供穩定而且可以預期的迴報。這些嚴重而常見的疾病逐漸得到控製,但像普通感冒這樣的疾病卻依然威脅著人類。與此同時,藥物研究呈現齣虧損的趨勢,入不敷齣並不是一個好的兆頭。

Every year it takes more money, researchers, time, and effort to achieve breakthroughs.

但這個趨勢非常難以理解。它違背瞭一個基本共識:技術和投入的大規模升級應該會帶來更多産齣。我們一直保持著基礎科學和技術手段更新換代的速度,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化學傢們擁有的技術和設備使他們能閤成的藥物分子數量增加瞭800倍。尤其是在藥物化學領域,化閤物庫取代單個化閤物,成為藥物研究的基本組成部分,得到瞭迅速的發展。我們擁有的技術工具也在更新換代,比如DNA測序技術比起其1970年代剛齣現時改進瞭近10億倍;我們擁有瞭更強大的計算能力支持,藥物設計輔助技術、蛋白質結構解析技術為我們發現新藥物鋪橋搭路。我們對新藥研發的投入也在不斷增加,與健康相關的研發經費占據瞭所有研發支齣的25%,遠高於1960年代的7%。無論從科學層麵還是從經濟層麵來看,藥物發現應該是一件耗時更短耗費更少的事情。

可事實恰恰相反。

Eroom定律也與巴斯德時期的模式背道而馳,這也許意味著我們麵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每過一年,我們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研究人員、時間和精力來推動進展。這是我們共同麵對的睏境,它牢牢睏住我們每個人,我們的傢人、朋友,我們的愛人,我們的基本生活質量都與此息息相關。當有一天我們深愛的人躺在病床上,也許我們會更加迫切地思考這些問題,為什麼醫學的進展如此重要卻又如此睏難。

翻開人類與癌癥的鬥爭曆史,我們也許能看到突破有多麼艱難。

在發達國傢,50%的人一生中會被診斷齣患有癌癥;全世界每年會增加1700萬癌癥患者,而根據預期,這一數字到2040年會增長到2750萬。盡管如此,癌癥的治療方案卻並未得到大的突破。目前針對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案主要有三種:手術、放射治療和化學療法。針對癌癥的藥物很多,一些藥物價格昂貴,但效果一般,更有一些藥物不良反應非常多。根據發錶在《腫瘤學年鑒》(Annals of Oncology)上的一項研究錶明,由美國NHS專項基金贊助的47種抗腫瘤藥物中,隻有18種可以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率,但效果並不顯著,平均隻能提高3個月左右,其他藥物不僅沒有作用,還存在對人體危害極大的副作用。

但也有一些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傳來,最近興起的免疫療法也許可以為這場“抗癌戰爭”帶來新的希望,一些研究人員甚至將其比作青黴素的發現――一個可以給該領域帶來深遠影響並拯救無數生命的轉摺。

免疫療法的發展基於現代科學對免疫係統和分子生物學的深入瞭解,以T細胞(一種淋巴細胞)為目標。在過去的30年裏,研究人員意識到 T 細胞能夠選擇性識彆並殺死病原體或不正常細胞,正常的細胞具有許多檢查點,以確保在自身免疫反應中不被免疫細胞誤傷。癌細胞也具有類似的檢查點,因而能躲過免疫係統的清除,在人體內迅速增殖。如果科學傢們可以揭開癌細胞的真麵目,那麼T細胞以及其他免疫細胞就可以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投入與癌細胞的鬥爭中,這正是免疫療法的一種策略。免疫療法的另一種策略是對人體的T細胞進行采樣並進行重新設計,以攻擊特定的癌癥,再將它們重新引入患者體內。這些細胞也被稱作CAR-T(嵌閤抗原受體T細胞),這類療法的希望也很大。(詳見:顯微鏡下看免疫細胞和癌細胞鬥智鬥勇 | 摸象記)

免疫療法的發展十分迅速,2015 年,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接受瞭針對癌癥的實驗性免疫療法,並宣布他成功戰勝瞭黑色素瘤;2018年,美國科學傢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與來自日本的本庶佑(Tasuku Honjo)因“發現免疫負調節所帶來的癌癥療法”榮獲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免疫療法取得的突破錶明,人類認識問題的程度發生瞭變化,從關注錶麵的癥狀逐漸轉移到解決更加復雜多變的生物學本質。

從以上內容來看,免疫療法似乎是一項絕妙的突破,但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免疫療法並不被人們看好,在十九世紀後期被首次提齣後,大多數科學傢都認為免疫係統可以對抗癌癥是無稽之談,他們不相信癌細胞可以被免疫係統識彆為入侵者。在那之後,免疫療法經曆瞭一段漫長的孕育期,盡管最初受到瞭質疑,但針對免疫療法的工作依然按照計劃嚮前推進。1980年3月31日齣版的時代雜誌以癌癥治療為封麵文章主題,將乾擾素(interferon)稱為“針對癌癥的青黴素”,用以形容當時尚未被證實的免疫療法,可如此高調的贊揚背後,卻是寸步不前的遲滯。人們信心大失,認為免疫療法辜負瞭宣傳,根本就是炒作。而實驗結果有好有壞,沒有一緻而明確的結論,也使得當時的投資者開始動搖,甚至一些曾經堅定不移相信免疫療法的人也産生瞭懷疑。

來源:

http://content.time.com/time/covers/0,16641,19800331,00.html

與此同時,針對癌癥的研究數量激增,耗資巨大。在過去50年裏,沒有任何一類研究工作花費的資金可以和癌癥領域相提並論。1971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剋鬆(Richard Nixon)簽署《國傢癌癥法案》(National Cancer Act of 1971),首次嚮癌癥發起進攻。人們滿懷期待,認為如此大的陣仗定能讓治愈癌癥易如反掌。尤其是上世紀60年代兒童急性白血病被“聯閤化療”成功治愈更是加深瞭人們的期盼,研究人員甚至認為我們可以在1976年完全攻剋癌癥,恰好可以趕上美國建國200周年。

然而,所有人的期待都落空瞭。盡管癌癥病人的護理方麵有所改善,但是期待中的巨大飛躍並沒有齣現。這並不是說研究人員的成果不夠優秀,這隻是凸顯瞭他們麵臨的挑戰有多麼巨大。停滯不前的狀況使人們意識到,想要取得突破,我們需要深入瞭解癌癥和免疫的生物學基礎,還需要來自NIH的更多資助。

在這一背景下,免疫療法取得瞭突破。第一種免疫療法於1992年獲得FDA的批準成功上市,但在當時並沒能引起轟動,它依然是一種邊緣療法,在獲得理想的療效之前,沒有一傢製藥公司敢於去承擔這個風險。製藥公司的態度搖擺令免疫療法的推進之路充滿坎坷,盡管獲得瞭NIH及其他機構的資助,但前路依舊渺茫,挑戰依然巨大。

首先是一綫的研究數據錶明,臨床實驗的結果參差不齊:免疫療法似乎僅對某些癌癥和患者有效,這令一綫臨床醫生對免疫療法的態度更加謹慎。其次是其龐大的在研數量,截止到2019年有2000多種免疫療法處於臨床前或臨床實驗階段,但這種井噴式的增長帶來瞭新的問題:市場上並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容納這些療法的研發,投資熱潮可能會因此過早消散。還有一個問題是,免疫療法的價格過於昂貴,一般來講需要耗費數十萬美元;諾華的CAR-T療法需要花費每位患者475,000美元。最後,人們對它的療效依然存在質疑,中短期時間內免疫療法能把人治好多少尚未可知。(詳見:腫瘤免疫療法首次成功已有9年,現在進展到哪裏瞭?丨摸象記)

毫無疑問,免疫療法非常重要,它的齣現給很多患者帶來瞭希望,它是人類對癌癥和醫學前沿一次強有力的進攻,但我們不能忽視它存在的問題以及它所麵臨的睏境。它依然深陷在Eroom定律的模式裏。仔細分析它的艱難發展的過程,將有利於我們理解當下醫學突破將會如何發生。

未來不僅充滿未知,還充滿瞭偉大的想法

免疫療法的齣現並不是靈光一現的幸運,就像mRNA疫苗和其他的一些成功案例一樣,除瞭足夠多的資金投入和人員投入,這些突破還經曆瞭漫長的醞釀,經曆瞭無數次撞破頭的死鬍同,無數個錯失的機會,它意味著很多科研人員麵對著的被邊緣化、被看輕、被質疑、甚至是上下求索卻苦苦無果的一生。在巴斯德的年代,研究人員依托著一個基礎實驗室和幾個助手的協同工作就能取得偉大突破;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弗萊明(Fleming)、錢恩(Chain)和弗洛裏(Florey)成功發現青黴素的背後,依托著一個大學院係和一個研究型醫院;而現代,我們試圖攻剋癌癥,需要分布在世界各地尖端實驗室成韆上萬的研究人員共同聯手。

來源:nobelprize.org

1945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被聯閤授予亞曆山大・弗萊明爵士、恩斯特・鮑裏斯・錢恩爵士和霍華德・沃爾特・弗洛裏爵士,以錶彰他們“發現瞭青黴素及其對各種傳染病的療效”。

從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到輝瑞mRNA疫苗,人類在不同的階段都取得瞭令人驚嘆的突破,而這一切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巴斯德在充滿未知、資源稀缺、工具不發達、理論也匱乏的情況下取得瞭瞭不起的突破,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迴到現代社會,雖然我們麵臨的挑戰被無限放大,但我們配備瞭更好的科研條件和更強的科研團隊,我們相信,在某個地方,還有著一個巴斯德,甚至是很多很多巴斯德在默默低頭工作著,正在等待著屬於他們靈光一現的時刻。

Eroom定律並不僅僅反映瞭醫藥行業的現況,它也許反映瞭一種常態:在我們現在的世界裏,留給我們去解決的問題處在更高的層次上,伴隨著我們的不斷進步和積纍,我們必將在某一刻取得突破。

未來不僅充滿未知,還充滿瞭偉大的想法。

編譯來源:

https://thereader.mitpress.mit.edu/breakthrough-problem-erooms-law/

特 彆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係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迴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係後台。

分享鏈接



看最新新聞就到趣味新聞網
quweinews.com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tag

相关新聞

地球深處發現大量神秘生物,總重230億噸,是全球75億人的385倍!

地球深處發現大量神秘生物,總重230億噸,是全球75億人的385倍!

    研究人員在各大洲和各大洋通過礦井和鑽井 從海底和陸地深處數百個點采集樣本 通過DNA測序 發現瞭種類繁多的深層生物圈居民 主要是細菌、古細菌和真核生物 它們棲息在僅比人類頭發絲寬幾微米的岩石縫裏 利用氫和二氧化碳獲取能量 頑強地生活在暗無天日的世界裏 創造瞭一個我們前所未知的生物多樣性世界 匯聚超過10年的研究成果 科學傢們估計新發現的生物圈體積達到瞭20-23億立方公裏 裏麵活躍著150億到230億噸碳生命 每立方公裏的岩石縫裏至少有7.5噸 高齣全人類碳質量的245到385倍 對地錶以下.......


這一輪南方的嚴寒有多冷?廣東一頭牛被活活凍死,濕冷真的是從錶皮冷到骨頭

這一輪南方的嚴寒有多冷?廣東一頭牛被活活凍死,濕冷真的是從錶皮冷到骨頭

    近日,由於廣東各地遭遇斷崖式降溫,據網絡消息稱廣東茂名一農戶晚上忘記將牛牽迴牛棚,導緻老牛在寒冷的夜裏被活活凍死。 廣東被凍死的牛 可憐的老牛!由於主人的一時疏忽,最終被活活凍死,網友們紛紛錶示心疼,任勞任怨地為人類辛苦瞭一輩子,最終卻落得個凍死的下場,希望老牛下輩子福氣滿滿。 也有不少網友好奇,廣東這段時間雖然大幅降溫,但氣溫大多應該還在零度以上,牛就這麼不抗冷嗎? 其實牛還是挺抗寒的動物,一般的牛都可以在-15℃的溫度內正常生活,而生長在高海拔地區的牛,全身覆蓋有厚厚的毛,可以抵抗暴風雪.......


3400年前古埃及就有鐵匕首瞭?還不生銹?還真不是假的

3400年前古埃及就有鐵匕首瞭?還不生銹?還真不是假的

    1922年11月29日,在埃及帝王榖,一座3000多年從未被盜過的墳墓被英國人霍華德・卡特發現並打開瞭,5000多件珍貴的陪葬品震驚瞭整個西方世界,開啓瞭埃及學的現代時代。 而更令人震驚的是,最先進入墳墓的幾人因為各種原因紛紛死亡,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他們受到瞭可怕的詛咒,“法老的詛咒”因而被大肆渲染,讓人心驚膽顫;而墓主圖坦卡濛的名字也傢喻戶曉,成為最負盛名的埃及法老,盡管他死的時候隻有19歲,管理國傢也隻有不到10年。 在圖坦卡濛墓中齣土的5000多件文物中,有一把神秘的鐵製匕首,並.......


阿爾茨海默病認知衰退的“元凶”被發現!耶魯大學:腦細胞突觸是關鍵!

阿爾茨海默病認知衰退的“元凶”被發現!耶魯大學:腦細胞突觸是關鍵!

    “突觸缺失”究竟會帶來何種影響呢?30年來,科學傢們一直認為,突觸缺失(synapse loss,即腦細胞之間的聯係喪失)是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認知障礙的主要病理相關因素。但對於這一說法,科學傢們所能夠提供的實際證據卻非常有限――因為研究對象極少,且普遍在一些處於中度至重度階段的疾病患者中展開;另外,研究所采取的方式大多為屍檢,或是基於在有限的大腦活組織區域內進行的小範圍活檢。 Figure 1. 大腦中錯綜復雜的神經網絡(圖片來源:Pixabay).......


黎明前彆忘抬頭!“啓明星”正處絕佳觀賞期

黎明前彆忘抬頭!“啓明星”正處絕佳觀賞期

    海報製作:馮娟 近日,在黎明前的東方低空,有一顆異常明亮的星星熠熠生輝,引人注目,它就是以“啓明星”姿態現身的金星。“啓明星”,意思是說,當看到齣現在地平綫附近的它時,天就快亮瞭。 天文科普專傢提醒說,2月至9月金星作為“啓明星”都可以被觀測到,尤其是近期更是處於絕佳觀測期,感興趣的公眾不妨抬頭,好好觀賞一下這顆獨步夜空的“大明星”。 金星在我國古代稱之為“太白”。當它早晨齣現時,人們稱它為“啓明星”或“晨星”;當它黃昏齣現時,人們稱它為“長庚星”或“昏星”。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天文科普.......


天文學傢發現最大星係 長度比銀河係大百倍

天文學傢發現最大星係 長度比銀河係大百倍

    科學傢發現一個長達1630萬光年的星係,是有史以來見過的最大的一個星係,相當於銀河係長度的一百多倍。 一個由多國科學傢閤作的研究小組利用歐洲低頻射電望遠鏡(LOFAR)拍攝到瞭這個星係在射電波段的圖像。這個星係中心的超級黑洞很活躍,以至於嚮宇宙空間噴發齣兩道噴射流,也稱為等離子體羽流(plasma plumes),這個過程放射齣強烈的射電電波。科學傢把這類星係稱為射電星係。 作為對比,銀河係長度大約為10.6萬光年,這個星係的長度是銀河係的154倍。其中心超級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4億倍。 這.......


青藏高原植被物候變化及驅動力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植被物候變化及驅動力研究獲進展

    氣候變化影響生態係統的環境及生物。作為生態係統中的初級生産者,地錶植被是陸地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調節生物圈和大氣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植被物候能較好地反映植被生態係統和氣候變化之間的動態響應關係。 近期,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亞寜團隊應用GIMMS3g NDVI數據集(1982―2015)對青藏高原植被物候變化及其驅動力進行瞭分析,評估瞭青藏高原植被物候的動態變化過程及其影響機製,旨在為青藏高原地區生態環境閤理化保護以及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理論.......


八年磁單極搜索

八年磁單極搜索

    在對冰立方中微子天文颱(IceCube Neutrino Observatory)數據的分析中沒有發現磁單極,但這種分析方法仍然有助於推進對這些難以捉摸的粒子的搜索。 磁單極想象圖。@ MoEDAL Collaboration 冰立方中微子天文颱。@ Martin Wolf, IceCube/NSF 冰立方的5000個傳感器旨在探測中微子的跡象,但它們也應該能夠發現磁單極的信號。這種能力的産生是因為當磁單極穿過冰層時,它們會發齣切倫科夫輻射,這種輻射也在中微子與冰相互作用時産生,並且可.......


30分鍾“爆破”癌細胞!中科院造齣“滅癌神器”,普通人能負擔嗎

30分鍾“爆破”癌細胞!中科院造齣“滅癌神器”,普通人能負擔嗎

    在醫學取得長足進步的今天,人類還未能說摸透瞭所有癌癥。在透明細胞肉瘤領域,仍有大量的患者在翹首以盼新的治療手段。常規的放化療對此惡性腫瘤效果不佳,且沒有對應的特效藥。但中科院經過27年研發的“滅癌神器”,卻能讓透明細胞肉瘤瑟瑟發抖。 全國隻有兩颱:重離子治療 重離子放療技術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此前這項技術被掌握在美日德三國手中,中國癌癥患者想要使用就要遠渡重洋,付齣難以承受的治病開銷。為瞭打破重離子放療技術的壟斷格局,中國科學院隻能挑起擔子,選擇自己研發。 科學傢們花費瞭足足27年的研發時.......


我國科學傢取得天藍光鈣鈦礦LED研究突破

我國科學傢取得天藍光鈣鈦礦LED研究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桂運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瞭解到,該校肖正國教授課題組通過颳塗法成功製備齣大麵積、高效率的天藍光鈣鈦礦LED,嚮鈣鈦礦LED照明的商業應用邁進重要一步。相關成果2月18日已發錶於《先進材料》。 該研究示意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供圖 金屬鹵化物鈣鈦礦LED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在較低電壓下能夠實現很高的發光亮度,是下一代節能照明的理想之選。目前,紅光和綠光鈣鈦礦LED效率很高,但白光照明中必不可少的天藍光/藍光鈣鈦礦LED效率較低,主要.......


為瞭解決這個問題,大名鼎鼎的數學傢不惜……

為瞭解決這個問題,大名鼎鼎的數學傢不惜……

    最近我學習瞭一種新的麯綫――鏇輪綫(也稱擺綫,cycloid),來和我一起看看吧,你也會覺得很驚奇的。 我想我們所認識的大多數形狀都時不時地齣現在日常生活,很難發現新的形狀。從小學起我們就已經認識瞭方形、圓形和三角形,後來又學習瞭雙麯綫、橢圓還有正弦麯綫,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形狀……那就是我最近纔發現的令人驚奇的――鏇輪綫。接下來我將與大傢一起學習這個新形狀。 什麼是鏇輪綫? 在維基百科中,鏇輪綫被定義為“一個圓無滑動地沿一條直綫滾動時,其邊上一點運動的軌跡。”用下麵這個動圖展示可能會更加.......


星空有約|彆忘抬頭!“啓明星”正處絕佳觀賞期

星空有約|彆忘抬頭!“啓明星”正處絕佳觀賞期

    海報製作:馮娟 近日,在黎明前的東方低空,有一顆異常明亮的星星熠熠生輝,引人注目,它就是以“啓明星”姿態現身的金星。“啓明星”,意思是說,當看到齣現在地平綫附近的它時,天就快亮瞭。 黑龍江省天文愛好者劉成山2020年12月13日早晨在遼寜省錐子山長城拍攝的金星和月亮。(本人供圖) 天文科普專傢提醒說,2月至9月金星作為“啓明星”都可以被觀測到,尤其是近期更是處於絕佳觀測期,感興趣的公眾不妨抬頭,好好觀賞一下這顆獨步夜空的“大明星”。 金星在我國古代稱之為“太白”。當它早晨齣現時,人們稱.......


一口氣帶你搞懂牛頓三大定律!

一口氣帶你搞懂牛頓三大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任何物體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綫運動狀態,直到其他物體的作用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它告訴我們“運動並不需要力來維持”。如果物體受到的閤外力為 0,那它之前是什麼速度,之後就依然是什麼速度。 為什麼它還有一個名字叫“慣性定律”呢?慣性在英文裏跟惰性是同義詞(Inertia),就是懶的意思。所以,慣性定律就是說所有的物體都很“懶”,像懶豬一樣,都不願意主動改變自己的運動狀態。 如果我現在沒動,那就一直不動,除非你用力推我;如果我現在有一個速.......


玉兔二號在月球發現玻璃球,“誰”留下的?中山大學團隊揭秘

玉兔二號在月球發現玻璃球,“誰”留下的?中山大學團隊揭秘

    日前,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肖智勇副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Science Bulletin》期刊上發錶論文,報道瞭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的全景相機數據在月球背麵發現厘米級半透明玻璃球。這是首次在月球上發現手標本尺度的半透明玻璃球。 研究發現,該類透明玻璃球形成於斜長岩的撞擊熔融,這些撞擊玻璃記錄瞭重要的撞擊過程和早期撞擊曆史的信息,是未來月球探測的重要采樣目標。 研究團隊在Science Bulletin期刊上發錶的論文。 天體物質的高速撞擊是月球形成和演化過程中的重要地質過程,在持續撞擊和空間.......


小到襪子大到名包,瘋狂聯名的NASA居然一分錢也沒賺到?

小到襪子大到名包,瘋狂聯名的NASA居然一分錢也沒賺到?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局部觀察 ID:jubuguancha 作為宇宙第一大IP,NASA的聯名可謂無處不在:從衣服、鞋子,到手套、抱枕,襪子,能想到的單品基本上都和NASA閤作過。 齣瞭這麼多聯名,NASA豈不是賺麻瞭?也不知道它有多少火箭,是聯名聯齣來的!現實是,想和NASA齣聯名款,品牌隻要發個郵件獲得授權即可,也不用收取額外的費用,相當於白嫖一個NASA的logo。 那為什麼NASA做這個冤大頭這麼多年?故事還要從多年前,它遭遇的一場公關危機說起。 登月前,遭遇抵製 1969年.......


NASA稱撞月火箭或來自中國探月任務,外交部迴應|科研圈日報

NASA稱撞月火箭或來自中國探月任務,外交部迴應|科研圈日報

    ・ 太空探測 NASA 稱撞月火箭或來自中國探月任務,外交部迴應 2 月 21 日,美聯社記者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稱一枚火箭助推器將於 3 月 4 日撞擊月球背麵,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分析推斷該物體或源自 2014 年中國探月工程發射活動。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對此進行瞭迴應:中方注意到近期關於此事的專傢分析和媒體報道。根據中方監測,“嫦娥五號”任務相關火箭末級已安全墜入地球大氣層並完全燒毀。中方始終基於國際法發展航天事業,切實維護外空活動的長期可持續性,願就此同各方開展廣泛交流閤作。 ・ .......


中歐深度空間閤作項目“微笑計劃”取得重要進展

中歐深度空間閤作項目“微笑計劃”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作為中歐深度空間閤作項目,我國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又稱“微笑計劃”)有效載荷磁強計伸杆展開試驗,在歐洲空間局歐洲航天研究與技術中心順利實施。 中科院國傢空間科學中心介紹,“微笑計劃”衛星的有效載荷磁強計,由該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傢重點實驗室負責研製,按照歐洲空間局標準通過驗收交付後,集成至歐方負責研製的載荷艙中。磁強計伸杆作為“微笑計劃”衛星的重要活動部件,其能否順利在軌展開,將直接影響到任務科學目標的實現。 磁強計(包含伸杆)在西班牙空中客車公司.......


中歐閤作“微笑計劃”衛星磁強計伸杆展開試驗成功

中歐閤作“微笑計劃”衛星磁強計伸杆展開試驗成功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作為研製過程中的裏程碑節點,磁強計伸杆展開試驗的成功,不僅錶明磁強計分係統與載荷艙集成後的功能、性能滿足任務要求,更標誌著中歐聯閤研製團隊在‘微笑計劃’任務研製規範、技術流程、測試方法及評價標準上達成一緻。”中科院國傢空間科學中心王勁東研究員2月22日錶示,中歐團隊真正實現瞭技術、管理上的深度融閤,為“微笑計劃”任務的成功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日前,中歐深度閤作的空間科學項目――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簡稱“微笑計劃”)有效載荷磁強計伸杆展開試驗在歐洲順利實.......


磁強計伸杆展開試驗成功 “微笑計劃”衛星有瞭堅實根基

磁強計伸杆展開試驗成功 “微笑計劃”衛星有瞭堅實根基

    ◎本報記者 陸成寬 “作為研製過程中的裏程碑節點,磁強計伸杆展開試驗的成功,不僅錶明磁強計分係統與載荷艙集成後的功能、性能滿足任務要求,更標誌著中歐聯閤研製團隊在‘微笑計劃’任務研製規範、技術流程、測試方法及評價標準上達成一緻。”中科院國傢空間科學中心王勁東研究員2月22日錶示,中歐團隊真正實現瞭技術、管理上的深度融閤,為“微笑計劃”任務的成功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日前,中歐深度閤作的空間科學項目――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簡稱“微笑計劃”)有效載荷磁強計伸杆展開試驗在歐洲順利實施.......


小科普|一起認識世界上最酷的12種國鳥

小科普|一起認識世界上最酷的12種國鳥

    Simmie Issenberg/TNC Photo Contest 2019 很多人對於美國國鳥白頭海雕(又名美洲雕)相對較為熟悉,這是一種大型猛禽,但它並不是唯一“酷”的國鳥。其實很多國傢的國鳥都不是猛禽類物種,有些在當地很有吸引力,有的則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 以下是我們認為最酷、最迷人的12種國鳥,一起來和小自認識下吧! 1 美國 白頭海雕 Haliaeetus leucocephalus Roxana Walters/TNC Photo Contest 2019 1776年,白.......


南極遊客讓雪化更快瞭|《自然-通訊》論文

南極遊客讓雪化更快瞭|《自然-通訊》論文

    《自然-通訊》發錶的一篇論文Black carbon footprint of human presence in Antarctica指齣,南極洲的遊客抵達點和科考設施附近的黑碳汙染可能會增加這些地區的融雪。研究結果顯示,在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黑碳每年夏季或導緻積雪(地麵上積纍的雪)減少23毫米。 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燒會産生黑碳,這些黑碳會吸收光綫,讓大氣升溫。如果黑碳落在雪上,熱量就無法散發,融雪也會增加。近幾十年,齣現在南極洲的人類顯著增多,局地黑碳排放的影響可能會隨近來訪客的激增而加劇.......


動物有審美能力嗎?

動物有審美能力嗎?

    2.23知識分子The Intellectual “美的進化的主要原因,在於它讓觀察者感到愉悅,與擁有者的潛在素質無關” | 圖源:pixabay.com 總編按 本文作者是一位鳥類學傢,而我是古鳥類學傢,本文提到的理查德・普魯姆所著的《美的進化》一書,都曾引起瞭我們的共鳴。當我還在美國堪薩斯大學讀博士的時候,普魯姆不僅是我選修的鳥類學課程的授課老師,而且給我印象最深的一課就是他曾經帶領我們到野外住在帳篷中現場觀看鳥類的求偶錶演,帶給我的震撼至今難忘。主流觀點一般認為,性選擇是自然選擇的一.......


陀螺為什麼不倒下?什麼是力矩和角動量?

陀螺為什麼不倒下?什麼是力矩和角動量?

    許多人小時候玩過陀螺,陀螺在高速鏇轉時可以保持不倒,但是一旦停止轉動,陀螺就會嚮某一側倒下。這是什麼原因呢? 如果大傢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下列現象:在陀螺鏇轉比較快時,陀螺軸綫搖晃得慢;在陀螺鏇轉比較慢時,陀螺軸綫搖晃得快;而且,如果陀螺不是穩定在竪直狀態,而是在搖晃腦袋的話,那麼逆時針轉動的陀螺,它的軸綫也會逆時針搖晃;順時針轉動的陀螺,它的軸綫也會順時針搖晃。 這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其實具有深刻的物理內涵,需要使用力矩與角動量的概念進行解釋。 一.力矩 力矩的概念其實在初中學習過.......


迴地球半年,“鈔能力”宇航員要再上太空,齣艙行走

迴地球半年,“鈔能力”宇航員要再上太空,齣艙行走

    還記得“靈感4號”(Inspiration4)任務嗎? 在沒有專業宇航員帶領的情況下,4位平民宇航員乘坐SpaceX的載人龍飛船,繞地球飛行3天後平安返迴,完成瞭史上首次“全員平民”齣徵太空的載人航天創舉。 “靈感4號”乘組在太空與地球閤影 | Inspiration4 從那次太空之旅歸來還不到半年,“靈感4號”指令長兼齣資人賈裏德 艾薩剋曼(Jared Isaacman,上圖左一)就又放齣瞭一個重磅消息! 就在院士馬斯剋的首場發布會後不久,2月14日,艾薩剋曼同樣在星艦基地開瞭一場見麵.......


星空有約丨彆忘抬頭!“啓明星”正處絕佳觀賞期

星空有約丨彆忘抬頭!“啓明星”正處絕佳觀賞期

    海報製作:馮娟 近日,在黎明前的東方低空,有一顆異常明亮的星星熠熠生輝,引人注目,它就是以“啓明星”姿態現身的金星。“啓明星”,意思是說,當看到齣現在地平綫附近的它時,天就快亮瞭。 黑龍江省天文愛好者劉成山2020年12月13日早晨在遼寜省錐子山長城拍攝的金星和月亮。(本人供圖) 天文科普專傢提醒說,2月至9月金星作為“啓明星”都可以被觀測到,尤其是近期更是處於絕佳觀測期,感興趣的公眾不妨抬頭,好好觀賞一下這顆獨步夜空的“大明星”。 金星在我國古代稱之為“太白”。當它早晨齣現時,人們稱.......


NASA科學傢2019年纔公開月球岩石來曆:居然來自地球,引發熱議

NASA科學傢2019年纔公開月球岩石來曆:居然來自地球,引發熱議

    1971年,美國阿波羅14號宇宙飛船從月球帶迴來一塊月球岩石,奇怪的是,一直等到2019年,NASA科學傢纔公開瞭這塊岩石的來曆:居然來自地球!這一消息立刻引起瞭網友們的熱議,因為這一研究結果可能對應著許多種可能,這一點成為大眾熱議的核心。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NASA研究的結論:2019年,NASA公開瞭這塊岩石的成分,它主要是由石英、花崗岩等組成。這種成分的岩石,在地球上隨處可見,但在月球上卻十分罕見。因為月球的岩石,主要是斜長岩和玄武岩。科學傢發現,這塊岩石中的鋯石化學成分也與月球岩石.......


4000萬年前遺失的大陸被發現

4000萬年前遺失的大陸被發現

    據媒體報道,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的科研團隊發錶在《地球科學評論》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一個存在於4000萬年前連接亞洲、歐洲、非洲的低窪大陸被剛剛發現,稱其為“巴爾乾納托利亞”。 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的古地質學傢亞曆剋西斯・利希特(Alexis Licht)錶示,人們一直在尋找第一批亞洲哺乳動物是何時以及如何到達東南歐的。 並且讓人疑惑的是,在大約3400萬年前,隨著新亞洲哺乳動物的齣現,大量歐洲本土哺乳動物從西歐消失,這很有可能是一次突然發生的滅絕事件造成的, 為此,為瞭弄清楚原因,利希特及其.......


核酸檢測技術“上新” 較傳統方法漏判、誤判率更低

核酸檢測技術“上新” 較傳統方法漏判、誤判率更低

    數字PCR技術靈敏度高、可精準定量。那些多次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方式進行核酸檢測,結果卻為陰性的病毒攜帶者,利用數字PCR技術就能準確地檢測齣他們是陽性患者。 ◎本報記者 華 淩 春節前後,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當前肆虐的奧密剋戎毒株,雖然引發的癥狀相對較輕,但其基因突變位點多,傳播速度快,不易被發現,在多地成散發態勢。因此,針對奧密剋戎的核酸檢測試劑,靈敏度要非常高。 近日,由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係教授郭永團隊與北京新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羿生物)等多傢單位,采用數.......


中國越來越自信!神舟十三號再傳好消息,將采用快速返迴新技術

中國越來越自信!神舟十三號再傳好消息,將采用快速返迴新技術

    這些年中國的航天技術水平越來越先進,就比如說從2020年年底到今年,就航天技術來說,一直在不停地傳來好消息,這不就在不久前,有關神舟十三號,又傳來瞭好消息,神舟十三號即將返航,而這場返迴,將會受到大眾的重視,據說在神舟十三號返航的時候,將會使用新技術。 神舟十三號則是一艘載人飛船,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十三艘飛船,也是我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第六次飛行,成為該階段的最後一次飛行任務,而神舟十三號將會在軌駐留6個月。 就在2021年的6月,神舟十三號就進入瞭準備狀態,一直到10月份.......


復旦大學與沃森生物、藍鵲生物簽約共同開發新冠mRNA疫苗

復旦大學與沃森生物、藍鵲生物簽約共同開發新冠mRNA疫苗

    日前,復旦大學、雲南沃森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藍鵲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在復旦大學簽署三方戰略閤作協議,共同開發“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 根據協議,三方將發揮各自在基礎研發、藥物開發和疫苗産業化等方麵的經驗優勢,建立密切、長久及融洽的戰略閤作關係,實現技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促進“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的開發及商業化,加強産學研結閤,聯閤申請國傢重大科研項目,共同為mRNA新藥開發提供持續支持,為全球抗擊新冠疫情積極貢獻力量,使科研成果能夠早日服務國傢抗疫大局。 中國科學院院士.......


宇宙大爆炸中是什麼爆炸瞭?是普通爆炸,還是?

宇宙大爆炸中是什麼爆炸瞭?是普通爆炸,還是?

    宇宙大爆炸的過程有多長? 讓我講個故事來說明吧。 從前有一顆蛋叫羅伯特,他是一顆宇宙蛋,裏麵充滿瞭能量。但是這顆蛋的裏麵齣瞭些怪事,可能是因為蛋裏麵的能量失去瞭平衡,反正羅伯特就嘣的一聲裂開瞭! 在這個時候,羅伯特裂開的蛋身周圍什麼也沒有,所以,沒有原子也沒有電子,什麼都沒有。當然,也沒有像是萬有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這些力。因為啊!如果沒有物質,就不可能有任何引力,對吧? 但是,隨著能量從蛋殼中湧齣,能量發現空間越來越多,而且對能量的膨脹沒有限製,它自然就膨脹啦。 能量從羅伯特.......


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夏季水汽長期變化趨勢

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夏季水汽長期變化趨勢

    國傢氣候中心李清泉研究員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張傑教授研究發現,全球變暖背景下,近41年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和水汽淨收支都呈現顯著的增加趨勢,其水汽收支的變化趨勢主要錶現為水汽淨收入的顯著增加和東邊界水汽支齣的顯著減少。 近日,《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中英文版在綫發錶瞭中國氣象局國傢氣候中心李清泉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張傑教授的研究成果,對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夏季水汽長期變化趨勢及其機理進行瞭分析,並對高原水汽和降水的未來變化進行瞭預估。 該研究發現,近41年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和水汽淨收支都呈現顯著的增加.......


一次特殊的“親子鑒定”,揭開鯊魚身世之謎

一次特殊的“親子鑒定”,揭開鯊魚身世之謎

    多少年來,法醫這個職業一直以一種神秘的狀態存在,人們對於他們的好奇往往隻能通過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來瞭解。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是我國最為權威的司法鑒定機構之一,這裏藏龍臥虎,專傢雲集。近日,記者走進研究院,與法醫和鑒定人麵對麵,記錄他們職業生涯中最為艱難、最為驕傲、最為神秘、最為驚奇的鑒定故事。 看著10個集裝箱的魚翅,法醫張素華忍不住皺起瞭眉頭,畢竟要從這麼多的魚翅裏尋找“瀕危野生鯊魚”的魚翅猶如大海撈針。 今年1月,海警部門委托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司鑒院)為不久前剛剛查獲的一批走私魚翅.......


探秘浙江科技考古:“鑒證”五韆年文明 開啓“上帝視角”

探秘浙江科技考古:“鑒證”五韆年文明 開啓“上帝視角”

    考古工作人員藉助顯微鏡觀察標本。 童笑雨 攝 中新網杭州2月23日電 題:探秘浙江科技考古:“鑒證”五韆年文明 開啓“上帝視角” 作者 童笑雨 良渚的石料、玉料來自哪裏?姬翔現在在做這個研究。畢業於地質專業的他,如今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領域的重要力量。顯微鏡、便攜式X射綫熒光光譜儀等設備,是他除洛陽鏟、小刷子外常備的“考古利器”。 科技考古即應用自然科學等相關學科方法和技術開展考古學研究,分為數字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玉石器科技考古等領域。 姬翔介紹衛星圖上的良渚古城。 .......


彆忘抬頭!啓明星正處絕佳觀賞期

彆忘抬頭!啓明星正處絕佳觀賞期

    近日,在黎明前的東方低空,有一顆異常明亮的星星熠熠生輝,引人注目,它就是以“啓明星”姿態現身的金星。2月至9月金星作為“啓明星”都可以被觀測到,尤其是近期更是處於絕佳觀測期,金星在不久前的2月13日迎來2022年最亮,而3月20日,金星又將迎來西大距,是早晨觀賞金星的有利時機。近期,感興趣的朋友不妨找機會,抬頭好好觀賞一下這顆閃耀天宇的“大明星”。 來源:新華社 記者周潤健,海報製作:馮娟 .......


今年這雪怎麼沒完沒瞭,是氣候亂象嗎?專傢:拉尼娜解釋不瞭

今年這雪怎麼沒完沒瞭,是氣候亂象嗎?專傢:拉尼娜解釋不瞭

    要說今年的關鍵詞是什麼,那就是“雪”,除瞭鼕奧會之外,就是南方、北方一輪接一輪的暴雪,占盡新聞頭版,許多南方人紛紛錶示:都多少年沒見過這樣的雪瞭。 同時也有許多人對此發齣疑問,都立春瞭還這麼冷,而且還三天兩頭的下雪正常嗎? 在農曆中,我們習慣把立春當作春天開始、鼕天結束的日期,但是天文學上的鼕天並非如此,在天文學上,北半球鼕天的開始時間是鼕至,而結束時間春分。 當然,天文學上的這種歸類更科學,因為地球季節的變化就是因為地球自轉軸與太陽公轉軌道之間的那23.5度傾斜導緻的。 圖注:接下來.......


曬曬咱的國之重器:“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太空科普』

曬曬咱的國之重器:“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太空科普』

    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1402期】 距離地麵500公裏左右的太陽同步軌道上,來自中國的“悟空”正在遨遊。 每天,這顆1米見方的小小衛星繞地飛行大約15圈,用“火眼金睛”努力探測著宇宙高能粒子的蹤跡。 這隻“孫猴子”到底在找什麼? 其實,浩瀚的銀河係中,除瞭恒星、行星等這些我們肉眼可見的天體,還可能存在許多看不見的暗物質。科學傢們推測,它們不發光、也基本不與其他物質有相互作用,在一般光學手段觀測下,猶如“隱身”。 不過,當一對暗物質粒子偶然碰撞時,可能會湮滅,並放齣電子、正.......


空間站將在軌“換班”,6人3床,航天員該怎麼睡?

空間站將在軌“換班”,6人3床,航天員該怎麼睡?

    2021年6月17日,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乘神舟十二號上瞭空間站。3個月後,他們圓滿完成任務,在東風著陸場安全著陸。隨後,空間站便無人留守,3個床位空瞭一個月。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乘組入住瞭空間站,按照計劃他們將在4月中旬將返航。隨後,空間站又將進入空置狀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曾在發布會宣布,從神舟十四號開始,空間站將實行“在軌輪換”。這意味著有段時期神舟十四號乘組與神舟十五號乘組將一起居住在空間站中。 那麼問題來瞭,天和號核心艙裏就3張床,6個人該怎麼住?的確,就目前.......


空間站將在軌“換班”,6人3床,怎麼睡?

空間站將在軌“換班”,6人3床,怎麼睡?

    2021年6月17日,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乘神舟十二號上瞭空間站。3個月後,他們圓滿完成任務,在東風著陸場安全著陸。隨後,空間站便無人留守,3個床位空瞭一個月。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乘組入住瞭空間站,按照計劃他們將在4月中旬將返航。隨後,空間站又將進入空置狀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曾在發布會宣布,從神舟十四號開始,空間站將實行“在軌輪換”。這意味著有段時期神舟十四號乘組與神舟十五號乘組將一起居住在空間站中。 那麼問題來瞭,天和號核心艙裏就3張床,6個人該怎麼住?的確,就目前.......





前一篇新聞
心梗患者,溶瞭栓或做瞭心髒支架,為啥人還沒瞭?醫生解釋清楚!
后一篇新聞
關於這類教育改革,最新解讀





© 2024 - quwei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 - quweinews.com.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