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6/2022, 1:14:48 PM
賈誼曾在《過秦論》中稱贊秦始皇在位時的功績:乃使濛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
短短的幾句就高度概括瞭秦始皇築長城的目的以及築長城的好處,可是,
築長城的好處雖大,但在當時建築長城的過程極其勞民傷財。
如今,人們不能體會過去機械不發達時,修築這麼浩大的工程的不易,
隻知萬裏長城是世界奇跡之一,是神聖的中國守護神,更是古代中國人智慧和國力的象徵
,
它使匈奴退瞭七百餘裏,鬍人不敢南下牧馬,騷擾邊城百姓。
哪怕如此,長城仍然遭受瞭無數的質疑,那麼,修築長城如此勞民傷財,真的有意義嗎?
若說沒有意義,那必然是錯誤的,畢竟就是這樣飽受質疑的工程,
曆朝曆代幾乎都在堅持做
,直至清朝。
一、無數質疑
清朝沒有延續曆朝曆代修築長城的政策,他們選擇瞭停止這項“沒有用處”的工程。
因為他們認為長城即便修築得再堅固,也解決不瞭邊患問題,他
甚至認為孟薑女哭長城的傳說是對秦始皇帶領的大秦帝國的諷刺,對始皇帝執政的質疑,對修築長城的不滿。
這些話乍一聽確實沒問題,甚至十分有道理,但著實禁不起推敲。
如果說修地安民纔是守護政權的根本之道,隻要國傢強大,外敵自然就不敢進犯,反之,國傢不強大,長城修得再堅固,也擋不住外敵入侵的腳步。
可是,長城本就是用來防範北方遊牧民族的,當時北方主要兩個遊牧民族,一個是濛古,一個是康熙自己所屬的韃子。
清朝的開國皇帝皇太極從北方掠過長城打進來的,而當時濛古已經被康熙基本剿滅,葛爾丹部落被屠殺,濛古基本失去戰鬥力,
重修長城對於康熙來講基本上百害而無一利,尤其是不利於將濛古徹底納入大清的版圖。
因此,
康熙皇帝之所以不修長城的真正原因是,長城在他眼中已經成為瞭阻礙清朝擴張疆土的阻礙。
可以說,康熙停止修築長城,確實有他那個時代的意義,那麼這究竟是不是意味著之前修築長城是沒有意義的呢?這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二、曆代堅持
早在春鞦戰國時期,各國諸侯就知道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厲害,
意識到修築防禦工事的重要性
,開始修築長城瞭。例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他將各段長城連接起來,修築成瞭萬裏長城。
這些有力地證明瞭修築長城的意義所在,畢竟一兩個君王昏庸是可能的,但一群君王一起昏庸,可能性就很低瞭,所以這些時代意義也因此被曆代傳承,直至清朝。
此外,還有另一方麵,眾所周知北方民族擅長馬背上作戰,騎兵眾多,而中原地區更多的是步兵。
在冷兵器時代,中原人如果想取得北方鐵騎作戰的勝利是十分艱難的
。
況且北方遊牧民族多是處於乾旱與半乾旱地區,生活環境惡劣,時常會有糧食短缺的現象,
這就促進瞭他們擴張領土,搶奪資源的行動,邊疆的居民也因此飽受少數民族騎兵騷擾,苦不堪言
。
這也許就是曆代堅持修築長城的原因,內地人民隻能感受到徭役賦稅,邊疆人民卻是真正地體會著國傢的安寜與動蕩,他們是邊疆是否安定的直接感受者。
這也正是曆代的高明之處,仁政固然重要,以德安邦自然極好,可邊疆的安穩不能拿來做賭注,邊疆危則國動蕩,於是,他們都選擇
內施仁政以求強國,外築長城以求安邦
,而這樣的做法確實十分高明。
三、禍水西流
曾有美國教授專門寫瞭一本書,講述瞭中國的宏圖霸業,他也從中認為,中國古代在北方修築長城這一舉動,可以說是以鄰為壑瞭,守住瞭中國的安寜,卻把歐洲一些國傢害慘瞭。
這足見長城於當時邊防確實有著重大的意義,是當之無愧的奇跡,是華夏兒女的驕傲。
不得不說,當時曆朝曆代堅持築長城,纔讓禍水幾乎沒有東引的可能,並輔以強國之時的威壓,弱國之時的和親,很好地將遊牧民族鐵騎阻擋在長城以北。
眼看掠奪南方無望,遊牧民族隻得換瞭思路,為瞭族群的繁衍與發展,他們決定西進。
西邊雖然也有大量騎兵
,但他們並沒有萬裏長城的守護,正麵作戰確實不如北方的少數民族,曆史上關於少數民族西進的記載也很多。
最著名的西進應該有三次,
第一個是匈奴人,在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的匈奴領袖阿提拉的領導下,匈奴人不但擊敗瞭東西羅馬帝國,更是直接造成瞭蠻人的西遷,為日後西羅馬帝國的崩潰打下瞭伏筆。
第二個是濛古族的成吉思汗鐵木真,直接率領部族打入歐洲一帶的多瑙河及中東地區的巴基斯坦。
第三個是突厥人,突厥人曾在中東地區建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並最終滅亡拜占庭帝國。
結語
長城的跨時代意義,在那個戰火燎原的時代,顯得多麼珍貴。
狼煙四起,無數華夏人奔湧前進,毫不退縮,他們眼中含有星星,含有期待,長城在月光中給足瞭所有戰士安全感。
盡管它沒能徹底擋住少數民族入侵的腳步,但卻是加大瞭他們入侵的難度和消耗,
從而在無意之間讓禍水西流,守護瞭華夏兒女韆年的安寜。
迄今為止,長城已經有兩韆多年的曆史瞭,當年的它是基礎的防禦設施,而今它已經不再有當年的作用,
但它的雄偉壯觀讓世人敬仰,無時無刻不在告訴華夏兒女,祖先的勤勞與智慧,同樣發揮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