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1/2022, 6:16:24 PM
許多年後,在風光綺麗的夏威夷,白發蒼蒼的趙四小姐,還依舊清楚記得:
她第一次走進她的少帥,是以私奔這種驚世駭俗的方式。
那是1927年8月的一天,落日西沉,薄暮綺雲卻掩不住夏日的餘溫。
坐落於天津海河的蔡公館舞廳,已是觥籌交錯的熱鬧。
眾多名流俊纔中,那個身著白色西裝、眉目俊朗的一位男子分外惹眼。
經姐姐介紹,15歲的趙四纔知,那便是聞名天下、橫刀立馬的風流少帥張學良。
或許是注意到她的打量,他便笑著伸齣手邀舞:“可以嗎?”
一個不經意的舉動,恰恰是他們緣分的開始。
【趙四小姐:15歲的為愛私奔,源於父親的精心運作】
那年的趙四還隻是待字閨中、備受父母寵愛的富傢四小姐。
趙傢雖無法與東北張傢相提並論,卻也是備受尊榮的權貴名門。
她的父親趙慶華曾任東三省“外交部長”,後官至交通次長,雖供職於北洋政府,與張傢也算有交情往來。
作為傢中第四個孩子,父親為她取名為趙綺霞。
“餘霞散成綺”的詩情畫意,詮釋著為人父母對女兒的祝福和期盼。
因在傢中排行第四,世人倒習慣喚她趙四小姐,時隔多年,“趙四”這個名號與她如影相隨;而她最喜歡的“趙一荻”這個稱呼,則是她英文名的中譯名。
在新舊交替的民國時期,世傢女子多流行參加私人舞會。
蔡公館的舞會晚宴,更是名流雲集。
也是因此,齣落得亭亭玉立的趙四小姐,遇到瞭讓她情定終身的少帥張學良。
嚮來情場風流的張學良,憑藉不凡的談吐和纔情,很快就徵服瞭這個少女的心。
兩人分彆後,迴到東北的張學良還特意寫信:希望趙四小姐,能前來東北待幾天。
可是此時的張學良哪裏知道:所有的故事走嚮,都被老謀深算的趙傢父母掌握在手中。
當趙四接到張學良邀請後,曾與父母說過自己的行程。
最開始,愛女心切的趙慶華死活不同意女兒獨自去東北;因為傢國動蕩,路上危險層齣不窮,再加張學良早已有妻室,而尚未齣閣的趙四主動赴約,這必然會遭受世人的非議。
可奈何趙四是鐵瞭心,為瞭逼父母就範,她甚至還主動退瞭學。
這一哭一鬧間,趙傢父母的心,自然是軟瞭下來,就此勉強同意。
所以在收到趙四小姐迴信後,張學良立即派瞭副官陳大章,去天津接趙一荻。
因為:讓從未齣過遠門的小女孩前來瀋陽,張學良不放心;而陳大章則是他多年貼心的秘書,辦事素來嚴謹周全,也是去接趙四小姐的最好人選。
最終,在陳大章的陪伴下,15歲的趙四登上瞭北去的火車。
臨齣發前,傢中父母兄姐全部來到車站為她送行;當時陳大章還很感嘆:到底是愛女心切,前去東北玩幾天,趙傢也要有如此大陣勢送行。
可是,就在趙四如願到達瀋陽後,父親趙慶華突然在報紙上發錶聲明,稱四女綺霞為自由平等所惑,竟然私奔瞭;因為有辱門楣,趙傢決意和她斷絕關係。
於是,一場趙四小姐為愛私奔的新聞,在天津城轟轟烈烈地渲染開來;沒隔多久,張學良所在的瀋陽,也因這則新聞轟動起來。
街頭巷尾對張學良和趙四的關係議論紛紛,猜測不斷。
這份猝不及防的新聞,也讓張學良徹底陷入被動。
據副官陳大章迴憶:
張學良曾問過趙四小姐:傢人不是已經同意你來瀋陽玩幾日瞭,怎麼成私奔瞭?
對於這番略帶不滿的責問,趙四也是支支吾吾,說不清楚。
也難怪趙四大惑不解,因為這場轟動北方的私奔事件,本就是父親趙慶華的精心運作。
可以說:趙傢父母是用一場無法迴頭的豪賭,逼迫有傢室的張學良,接納女兒的未來
。
東北張傢和天津趙傢,長久以來就有往來;作為名震全國的東北少帥,張學良的優秀和魅力,自然也被趙慶華夫婦所認可;隻是張學良天生的風流多情,也讓兩人有所顧忌。
的確,風流少帥曾經說:
“其實我並沒有怎麼追過女人,除一兩個女人我主動追過之外,大都是女人追我。”
若是沒有趙傢父母的苦心運作,趙四小姐,恐怕也不過是那大多數之一。
這世上,凡為人父母者,無不希望兒女幸福美滿。
他們無法阻止女兒對張學良的癡戀,便隻能想辦法讓女兒走進帥府的大門。
選擇以送女兒北上的名義,實現絕情於公眾的手法,既斷瞭張學良的退路,也保存瞭自傢門楣的清白。
可以說:這是一場危險的豪賭。
但是趙慶華終究是賭對瞭,他料定瞭張學良的敢作敢當,料定瞭他的江湖俠義。
如他所願般:騎虎難下的張學良,最終把這個15歲的女孩領進瞭瀋陽帥府。
賢惠明理的發妻於鳳至,看著這個跪地苦苦哀求自己的女孩,亦是心生憐憫,最終給瞭她“女秘書”的身份,將她安置在瞭大帥府。
至此,一場奮不顧身的私奔,也最終呈現瞭真實的麵目。
相比女孩為愛癡狂的單純,趙慶華那般如政客的老謀深算運作,以及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豪賭,纔是成全趙四與張學良情緣的重要基礎。
所以,晚年的張學良也曾感嘆:
老爺子登瞭報,把她趕齣瞭祠堂。這樣她就迴不去瞭。怎麼辦?弄巧成拙瞭。我說,天下事就是這樣,婚姻之事,就是這樣陰差陽錯的。
一句陰差陽錯,也揭開瞭他與趙四似緣似命的相守。
初入大帥府的趙四,沒有任何名分。
於鳳至為她安排瞭秘書的工作,她便隻能以侍女和秘書的身份成為張學良的女人。
從嬌貴的大傢閨秀,淪為少帥府的侍從小姐,甚至連二奶和小妾都不算……這樣的愛,是委屈求全的。
她對於鳳至說:自己不求名分,隻要能陪伴少帥身邊就好。
在傢規甚嚴的大帥府,她也隻能靜靜的守著,哪怕後期為張傢生下一子,但張學良依舊無法給予她任何名分。
無論是為愛癡狂的盛大奔赴,還是歸於寂寥的孤獨期盼,都成瞭她的心甘情願。
【無名無分的患難陪伴,是西安事變給齣的機緣】
我想:如果沒有那場震驚全國的西安事變,張學良一生都會情債不斷。
縱然趙四為愛奔赴,也始終等不來鄭重的名分。
西安事變後,曾經叱吒風雲的張學良,瞬間淪為階下囚;在宋美齡和於鳳至的周鏇懇求下,蔣介石纔留瞭張學良性命,改為十年監禁。(而囚禁半生,則是後來的事情瞭)
作為發妻的於鳳至,從英國攜兒女迴國後,毅然與夫相伴;而趙四小姐則在副官的安排下,攜帶幼子前往香港避難。
一韆多個日夜,是英雄最氣餒的時光,也是於鳳至最痛苦的時光。
她看著昔日意氣風發的丈夫,如今日漸頹廢,將自己關在屋裏,整日唱《四郎探母》,而那句“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的淒婉唱麯,更讓於鳳至倍感心疼。
三年的顛沛流離,讓掛念丈夫的於鳳至最終積鬱成疾,被確診為乳腺癌。
張學良疼惜發妻受的苦,他請求戴笠和宋美齡的幫助,將於鳳至送到美國治病。
麵對妻子的不肯離去,他鄭重囑咐道:
為張傢保留骨血和人脈,永遠不要再迴來。
而此時在香港照顧幼子的趙四,也接到戴笠書信:可否代替於鳳至照顧漢卿?
就這樣,她放棄瞭香港豪華的房産和富足的生活,將不滿十歲的幼子托付美國好友撫養,隻身趕赴貴州桐梓大門洞,去守護她心心念念的愛人。
再見麵,物是人非。
曾經叱吒疆場的將軍,已經成瞭被幽禁終生的階下囚;麵對這番天差地彆的境況,趙四沒有退縮,她的愛從未因為他地位的變化,而有半分的消減。
幽居歲月裏,她為他縫製衣服,燒茶做飯,鼓勵他潛心讀書、研究明史;
孤獨苦悶時,她陪他唱京劇,聽他哼唱著最愛的《四郎探母》,陪他下圍棋、釣魚、打獵…
從貴州陽明洞,再輾轉台灣新竹井上溫泉,即便艱苦顛沛,她依舊甘之如飴。
隻是遺憾,對於這段漫長的時光,張學良卻是執著的淡忘。
他說:
“我的事情是到三十六歲,以後就沒有瞭。從二十一歲到三十六歲,這就是我的生命。”
而由趙四陪伴的,恰好是張學良認為“早已死去”的時日。
與其說這是命定的緣分,倒不如說是無法抵抗的宿命。
【苦等36年終成正妻的喜悅,是於鳳至忍痛放手的成全】
同樣的,沒有於鳳至主動的退齣和成全,趙四與張學良之間,終究會是難成眷屬的遺憾。
作為張作霖欽定的兒媳,於鳳至是端莊溫婉的,安靜從容的容顔,散發著最古典的東方韻味。
當公公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時,是她果斷堅決選擇瞭“秘不發喪”,從而掩護瞭張學良的安全歸來,挽救瞭整個東北的危機局麵。
當張學良因西安事變被扣押在南京時,是她毅然無悔地選擇相陪相伴;她將孩子托付親人照顧,也做好瞭“若漢卿遭遇不測,我必赴黃泉做伴”的最壞打算。
1939年,於鳳至在張學良的苦苦勸說下,終於決定瞭前往美國治病。
可她沒有想到,這一去,就是與漢卿的永彆。
中年時期的於鳳至
她答應瞭張學良:為張傢保留血脈,永遠不再迴來。
所以,為瞭能夠實現與張學良的團聚,她在美國孤身打拼,憑著敏銳的商業頭腦,成為華爾街著名富商,並買下兩棟相鄰的彆墅,等待張學良重獲自由的那天。
可是,她沒想到:由趙四親筆寫下的,一份陰差陽錯的認罪書,徹底斷送瞭張學良赴美的道路。
那是1964年,於鳳至在異國等待張學良的第25年。
於鳳至看到國內報紙上,刊登瞭一份《張學良關於西安事變的懺悔書》;感覺到不對勁的她,立刻察覺到這是一場陰謀。
因為張學良被囚禁的那段歲月中,他曾對於鳳至親口承諾:沒有罪,也至死不會認罪。
托人調查纔發現:那是趙四在宋美齡的安排下,代筆抄寫的“認罪書”。
因為趙四覺得:隻要張學良認罪,便能重獲自由。
隻是,不懂政治的她哪裏知道,這番行為差點將張學良陷於不忠不義的地步。
為瞭營救張學良,60多歲的於鳳至,開始在美國為張學良的自由四處奔走;這份嚮世界的呼籲和求救,也給台灣當局造成瞭極大的壓力。
此時,健康狀況不如人意的蔣介石,很是擔心張學良會以“赴美探親”的藉口,留在美國不迴來;為瞭鉗製張學良的最後選擇,他以基督教“一夫一妻”製度,逼迫張學良與於鳳至離婚。
不僅如此,蔣介石還通過張群嚮於鳳至陳明利害:
“政府對漢卿這樣管束已是很寬大瞭,任何時候,任何辦法,漢卿如果擅自行動想離開,離開之時,就是他死亡之時。”
世事何其難料,走到這一步,她竟然也失去瞭所有的選擇。
她從來就不願離開他,即便付齣生命的代價;可是她更害怕,害怕彆人會像掐死一隻籠中鳥般掐死他。
可她與他都已經深陷危境,許多事情早已身不由己。
為瞭護他,她含淚在離婚書上簽瞭字。
看到離婚書上那行熟悉的字跡後,張學良掩麵痛哭。
他打電話給她:
以後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還是我們,我現在依然每天都在唱《四郎探母》。
她哭著哭著就笑瞭,也堅定許諾:
離不離婚都沒什麼,我這輩子都是張學良夫人,我的簽名永遠都是張於鳳至。
張學良此生風流多情,可即便如此,他也從來沒有過放棄這段婚姻的念頭;哪怕他與於鳳至無法見麵,但他始終認定她是他的妻子。
所以,即便趙四接替瞭於鳳至,也對張學良照顧有加;可無論何時,若聽到旁人喚趙四“夫人”,張學良必然要嚴肅糾正,隻因遠在美國的於鳳至,纔是他明媒正娶的妻子。
可以說:如果沒有於鳳至的主動讓位,篤信一夫一妻的基督教徒張學良,永遠不會娶趙四為妻。
而那份深明大義的忍痛退讓,也最終成全瞭趙四36年的癡情守望。
1964年,在宋美齡的安排下,張學良與趙四舉行瞭低調的婚禮。
那年的趙四,已經51歲瞭。
她穿著大紅的旗袍,戴著白色珍珠項鏈,,終於如願走嚮瞭白發蒼蒼的張學良。
當牧師問她是否願意嫁給身邊這個男人時,年華不再的趙四,眼含熱淚的莊重迴答:
“我願意。”
這是一場遲到的婚禮,也是趙四苦盼36年得來的圓滿結局。
此後的她,帶著“張夫人”的名分,真正與他度過瞭相濡以沫的幽禁歲月;最終以72年的不離不棄,書寫瞭韆古傳誦的愛情神話。
【放在最後的話】
如果沒有那場西安事變,沒有於鳳至的忍痛放手,兩人是否能得白頭相守呢?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妨用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來迴答:
戰爭,摧毀瞭一座城市,也成就瞭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不得不承認:人的力量總是如此微弱,以至於我們嚮往的愛情,也需要外界環境的成全。
如張愛玲筆下的白流蘇,香港的淪陷成全瞭她與範柳原的愛情。
如苦等36年終得身份的趙四,亦是亂世的烽火硝煙,成全瞭她與少帥的相守。
我們總說:傳奇的誕生,需要很多很多的努力,更需要微妙的運氣和機緣巧閤。
可愛情何嘗不是這樣呢?趙四與張學良這段相伴72年的曠世情緣,看似浪漫感人,可多少真情,是源於現實的睏囿,以及身不由己的成全。
誠如趙四晚年所說:
我爸爸如果不跟我斷絕父女關係,張學良不會留住我的。
也誠如張學良感嘆:
如果不是自己後半輩子都被軟禁起來,不可能跟趙四一直這麼好下去。
她的堅守和幸運,以及張學良彆無選擇的境遇,成就瞭這段愛情佳話。
與其說是緣,不如說是命。
當然,不可否認:72年甘之如飴的漫長陪伴,她很愛他。
因為身體不好,她時常會擔心,自己再也無法照顧張學良。
她甚至對侄女說:
“我太纍瞭,可我不能走,因為你姑爺需要我照顧。我這輩子最愛的就是上帝和他。”
因為不放心,她便拖著病弱的身體,繼續照顧張學良的飲食起居。
徹底得到自由後,張學良總是喜歡去海邊散步;細心的趙四,便用最柔軟的毛綫,給張學良織瞭瓜皮綫帽;得知他喜歡戴,她又織瞭很多頂,多到夠他用完這一輩子。
她很愛他,而他卻未必那麼愛她。
對於愛情這件事,他說:
“男女的這個事情,就是一張紙濛住瞭臉,韆萬彆把那張紙揭開,你要揭開瞭,那幕後就不一定是怎麼迴事瞭,你彆揭開,就是仁義道德。”
看似有著最獨特的見解,可也恰恰詮釋瞭他對“情”的態度。
2000年,88歲的趙一荻因病去世。
看著陪伴自己一生的女子,就這樣離去,百歲高齡的張學良,沉默不語地坐在輪椅上;過瞭良久,他纔捨得放開她的手。
像是想到瞭什麼,他忽然聲音沙啞地說道:
"我虧欠她甚多"。
是啊,虧欠她太多,所以想盡瞭辦法彌補。
他留遺言:與趙四閤葬夏威夷的神殿之榖。
山間綠草如茵,墓前溪水潺潺,他給予瞭這份婚姻真正的結局,也給予瞭趙四“生同衾,死同穴”的深情。
他彌補瞭趙四的癡情,可另一個女子的癡情何時能得到彌補?
那個叫做於鳳至的女子,在美國孤身癡等他50年;生前她斥巨資買下相鄰的兩棟彆墅,期待與他和趙四的異國重逢;臨終她為自己墓碑刻字“鳳至・張”,隻為告訴世人,“我們還是我們”,縱然世事滄桑,可她從來都是他的妻子。
50多年的等待,她沒有等到他。
所以,她又囑咐後人,在她墓碑下留齣一處空穴,希望與心愛的丈夫“生死相依”…
可這一生的情債,他是無論如何還不完瞭;隻能是以彌補趙四的方式,再次欠瞭她。
生平無憾事,唯負此一人!他欠她的,最終是還不起瞭…
時代與命運的糾葛,生齣讓人意難平的紅塵牽扯。
不管是張學良,於鳳至,還是趙四,從彼此命運相互纏繞起,他們便注定沒有瞭選擇。
一場趙傢父親的精心運作,讓年輕的趙四如願進瞭大帥府;
一場震驚全國的西安事變,讓叱吒風雲的張學良,從此被幽禁在歲月中;
而發妻於鳳至忍痛放手的萬般成全,也注定張學良和趙四的感情再圓滿,也充滿瞭虧欠…
說到底,這是生不逢時的遺憾,也是身不由己的宿命。
若要形容三人的愛恨糾纏,不妨就用張學良那句感嘆吧:
天下事就是這樣,婚姻之事,就是這樣陰差陽錯的…
其他推薦――
苦等丈夫50年,卻換來一紙休書;逝後的墓碑刻字,讓丈夫掩麵痛哭
父親敗光億萬傢産,他攜妻流落街頭;靠擺攤炸油條,再成韆億富翁
作者:初拾
從風雲人物的傳奇經曆中,淬煉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源網絡,侵權立刪!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不妨點個贊再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