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12:53:22 PM
老讀者都有印象,之前我寫過一篇暴打網紅街頭經濟學1.0版本,嚮這幫人狠狠普及瞭目前中國社會絕大部分普通人真實的收入。
當然不是知乎年薪百萬,也不是抖音人均資産上億,什麼是真實情況?就是像深圳這種城市,平均工資一萬多,中位數工資也就是五六韆。
所以特彆魔幻的是,你隨便上街頭問一個人,哥們你一個月打工掙多少錢,你就會發現他是被平均的一方;但網紅街頭采訪呢,隨便上街頭拉一個人,問同樣的問題,他是平均彆人的一方。
這告訴我們要少刷視頻多讀書,顱內高潮的時候就去看看自己的基金賬戶,顔色會教我們認清現實。
最近我又看到瞭類似的街頭采訪,還是婚戀話題的,但這次不是問月收入瞭,改成問資産瞭。
接受采訪的「路人」錶示,如果要在深圳這種城市結婚,對象至少要在深圳有套房吧,這是底綫吧,又說瞭一些其它的。
我發現他們語氣普遍都非常輕鬆,輕鬆到什麼地步呢?仿佛在深圳這樣的城市有一套房是人的基本權利,天賜深圳人房與天賜人權一樣,都是應該的,是最低保障。
我極度反感這類視頻,因為這種視頻多瞭,是真的有人信。
你反反復復接受這類信息,加上如今互聯網幾無法避免的信息繭房問題,你會對現實産生極度扭麯的認識,你就會認為深圳有套房是結婚的底綫。
你就會天然地覺得是個人、稍微搬個磚加個班、不懶不摸魚,就能在這座城市有套房,底綫嘛,不然就是你不夠努力,是個廢物。
極少有人,會去動手查一查,看看官方數據是怎樣的,看看囊括瞭所有人的統計數據是怎麼說的,不過官方一般也不太發布這類數據。
那麼深圳2000多萬常住人口裏,有多少人是住在自己的房子裏呢?去年下半年時,城市更新論壇在深圳舉辦,論壇上透露瞭一組數據,深圳2000多萬常住人口裏,住房自有率:
23%,――這意味著超過7成的人都是租房子住,都沒法在這座城市裏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所謂至少有一套房子,隻是這座城市裏20%左右的人的底綫,是其它70%普通人的天花闆。
這組數據再次狠狠地踹瞭這類網紅街頭采訪的臉,因為按照他們的標準,所有普通人都得是廢物。
這個數據可能比我們經常嘲諷的香港房地産情況還要低,根據之前恒大研究院的數據,香港從2004年開始,住房自有率就一直降低,到2017年,大概是49.2%左右,我沒有查到當下的數據,應該會延續下降趨勢,但不至於低到23%。
當然瞭,眾所周知,香港普通人是很可憐的,大部分人都隻能住在那種鴿子籠似的狹窄空間裏,基本沒有陽光,還得塞下一傢幾口人,上個廁所都費勁。
這確實是現實,但我覺得我們也需要看到內地一綫城市的很多現實。
還是說深圳,上麵說瞭,七成以上的人要租房,那麼這些人租住在哪裏呢?根據深圳住建局發布的數據(2020年),深圳有1082萬套住房,遠遠低於常住人口數量。
在這一韆多萬套住房裏,你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大部分應該都是窗明幾淨的小區房吧,現實很殘酷,朋友,商品住宅隻有189萬套,把公寓也加上,97萬套,好,再把保障房也也加上,51萬套。
剩下的全是單位自建房和城中村的小産權房,還有就是工業宿捨等等,其中城中村的小産權房是507萬套,單位自建房(也就是老公房)55萬套,加起來占比高達52%。
這就是絕大部分普通人在深圳呆的地方。
城中村,打工人應該都住過,知道是什麼感覺,如果沒住過的話,可以去看看《四海》裏麵拍瀋騰在城中村作坊裏做工的鏡頭。非常真實,同樣一傢幾口擠在狹窄的空間裏,客廳既是廚房也是臥室也是倉庫,同樣樓擠樓,有窗戶但沒什麼陽光。
還有很多人則是擠在工人宿捨裏,六個人、八個人一間,和大學宿捨差不多。
樂有傢房産研究中心還發布瞭一張圖,更直觀。在自有住房群體中,前0.2%的群體有三套以上的房産,有0.7%的人持有兩套房産,6.5%的人持有一套住宅。
把這些數字加起來,是7.4%。
也就是說,深圳兩韆多萬常住人口中,持有至少一套商品住宅的人數占比不超過10%,你按照結婚至少得有套房這個標準在深圳找對象,隻能找到10%的精英。
那麼這些接受采訪的人,可以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前10%的社會精英?自己有沒有能力把10%精英的底綫當成自己的底綫。
*樂有傢研究中心
我覺得當代年輕人婚戀睏境中很重要的一個矛盾就是,社會毒打日益嚴重與虛假信息刺激顱內高潮日益增多之間的矛盾。
在很多城市裏,明明現實就是租房市場,但婚戀觀永遠是成本不斷增加的買房市場;現實已經捲不動瞭,婚戀觀則是「這就捲不動瞭?不是纔剛開始嗎」?所以就産生瞭一個很直接的問題:
是什麼在裹挾著婚戀觀,以至於越來越沉重,越來越沉重。
我認為人很容易被洗腦的,某類聲音聽多瞭,就容易誤以為真實,生齣焦慮,這種焦慮的確是真實的,但對照現實來看,又顯得莫名其妙,因為焦慮得毫無意義,沒有現實基礎。
我的觀察是,這種焦慮越來越像保時捷漲價式的焦慮瞭,當這些信息紛紛揚揚地傳遞給你,好像這事兒跟你關係密切,於是你也當真瞭,跟著一塊兒焦慮。但掏掏兜就會發現,這事兒跟你啥關係都沒有。
所以,還是不要被這種焦慮裹挾瞭,網上的那些標準是虛幻的,但我們活在真實的人間,要在這個真實的世界裏生老病死。
與其去沒意義的焦慮,不如去應付真實的生活,用自己建立的強悍且堅挺的三觀,為在真實的世界裏劈開一條路。
對瞭,很多人說想加一下我個人微信,那我把二維碼放在下麵吧,大傢添加的時候記得備注一下城市,因為我之後還想做一下同城綫下活動,一起玩玩。
-END-2022年0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