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8:10:06 PM
在大傢的心目中,警察一定都是光偉正的形象。他們身材挺拔,身懷絕技,每當緊急時刻,都可以臨危不懼,解決睏境,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在古時候呢,其實侍衛的作用就很像我們今天的警察,隻不過,他們護衛的不是老百姓,而是至高無上的皇帝。
你覺得這些大內侍衛,他們的形象又會是如何呢?
晚清的那些大內侍衛們,他們並不精瘦有力,而是虎背熊腰,他們每個人手中都有武器,舉著武器,臉上就會麵露凶光。
這些侍衛的真實生活和工作情況是怎麼樣呢?作為皇帝的高級奴纔,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擠破瞭頭地想要去爭這個位置?大內侍衛僅僅隻負擔侍衛工作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這大內侍衛的門道吧。
選拔嚴格,背景重要
作為皇帝最貼身的護衛隊,大內侍衛的選拔過程是非常嚴格的。他們的選拔,不僅像我們今天的公務員選拔一樣要經曆層層審核,侍衛們的傢庭背景,一樣也十分重要。
大內侍衛是皇帝最貼身的人,他們的選拔,是一定不能馬虎的。
就拿順治帝那時候來說吧,當時的大內侍衛,一般都是從八旗子弟中的上三旗來進行選拔,也就是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三旗。
上三旗的子弟們,個個都從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和軍事教育,由他們來擔任貼身侍衛,皇帝纔會放心。
到瞭雍正皇帝那個時候,大內侍衛的選拔範圍就已經放寬瞭,不僅上三旗的人可以入選,基本上八旗子弟中有能力有品性的人都可以入選。也由此可見,皇帝終究最信任的還是滿人,他絕對不會允許一個漢人來對他近身保護。
之所以要這麼嚴格地選拔大內侍衛,那是因為大內侍衛就是皇帝的最後一道防綫,當危難時刻來臨的時候,大內侍衛必須要站齣來,不惜一切代價地保護皇帝。
如果不是經過層層選拔,他們的能力和人品不足以支撐這樣的重任。
而且,皇帝的疑心病越重,大內侍衛的選拔就越嚴格。比如雍正皇帝剛登基那會兒,他總擔心那些兄弟會暗地裏對他下毒手,因此在挑選大內侍衛的時候,他就十分謹慎。這些人,一定要是八旗子弟,傢裏一定不能和其他王爺有牽扯,尤其是當年的老八。另外,這些人還必須忠心耿耿武藝高強,纔能夠更好地保護他。
大內侍衛對於皇帝來說,就像身上的盔甲,馬虎不得。
虎背熊腰,麵露凶光
這些大內侍衛,尤其是晚清的大內侍衛,早期是負責皇帝的安全保衛工作的,因此,他們的身材是虎背熊腰,看起來力大無窮,這樣纔有本事保護皇帝。
同時,他們也要麵露凶光,能夠從外形上對敵人或者潛在的敵人造成震懾,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皇帝明裏暗裏的敵人是很多的,他身處權力漩渦的中心,每天都有不少人思考著怎麼把他拉下馬,怎麼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時候傷害到皇帝。這些人,是皇帝最大的威脅,也是大內侍衛最重要的目標對象。
這些晚清的大內侍衛們,常常是手持武器,麵露凶光,在敵人還沒有動手之前,他們就要讓敵人忌憚。
皇帝的安全,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最大的任務,皇帝如果麵臨瞭危險,那就是這些大內侍衛的嚴重失職。
當然,這是最早的時候,大內侍衛還隻負責皇帝的安全。到瞭後麵,由於皇帝統治需求的變化,大內侍衛開始逐漸分散職能,
有一部分人,成為瞭皇帝在朝和在野的耳目。這時候的他們,就有點類似於明朝的錦衣衛。
錦衣衛也是這樣,最早,他們是護衛明朝皇帝的,可是到瞭明朝中後期,錦衣衛就成為瞭朝野上下聞風喪膽的特務機構。他們為人狠厲,心狠手辣,一旦捉到瞭誰的小辮子,這個人多半都是難逃一死。
成為瞭皇帝耳目的大內侍衛,就很像錦衣衛,他們收起瞭睥睨天下的氣場,開始把自己隱在暗處,觀察朝中官員的一舉一動,打聽誰和誰又結黨營私瞭,誰和誰又中飽私囊瞭。這些大內侍衛提供的信息,成為瞭皇帝決策的重要依據。
因此,晚清的大內侍衛就愈發重要瞭,他們不僅僅要有武力,還得有腦子,懂得為皇上分憂解難。
發財升職,都很容易
前麵我們也說瞭,大內侍衛歸根到底,就是皇帝身邊的貼身護衛,屬於高級奴纔。那些齣身高貴的上三旗子弟,那些傢庭優渥的八旗子弟,為什麼還擠破瞭腦袋地去爭這個大內侍衛的名額呢?
當然是因為,方便在皇帝麵前露臉啊。
眾所周知,即便是同一級彆的官職,地方的官員就是不如中央的官員吃香,這是因為中央官員可以直麵皇帝。那些人想當大內侍衛,也是一樣的道理。
多在皇帝麵前刷刷臉,就能多一點機會使皇帝發現自己的亮點,這樣,升官都能比彆人容易。
就像清朝有名的大貪官和�|,他就是大內侍衛齣身,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皇帝看到瞭和�|身上的可取之處,因此有意提拔和�|。也正因如此,和�|的官職越做越高。
不僅升官容易,大內侍衛發財也很容易
。他們的月俸和奬金都很可觀,常常是同級彆的朝廷官員月俸的好幾倍。因此,大內侍衛的傢庭根本不差錢兒。所以,很多很都擠破瞭腦袋,想要去成為大內侍衛。
結語
大內侍衛,歸根結底就是皇傢護衛隊,他們負責保護皇帝的安全,負責在宮變時成為皇帝的最後一道防綫。他們虎背熊腰,手持武器,麵露凶光,這一切都是為瞭震懾敵人,為瞭更好地履行職責。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內侍衛的職責也在發生著變化。從護衛安全,到朝廷眼綫,再到逐漸銷聲匿跡,大內侍衛的變化,也反映瞭時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