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8/2022, 5:10:00 PM
鍾世華部分著作
【鍾世華簡介】
80後,南寜師範大學文學創作二級,山東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文學專業在讀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詩歌研究與評論,在《民族文學研究》《當代文壇》《南方文壇》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和《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轉載,齣版《文學桂軍研究資料叢書・韋其麟研究》《穿越詩的喀斯特――當代廣西本土詩人訪談錄》等論著,先後獲得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二等奬1項,三等奬2項,廣西文藝花山奬・新人奬等奬項。
在廣西的青年文學評論傢中,鍾世華是比較特彆的一位。他既是評論傢,也是詩人,同時,還是熱衷於廣西文化研究的青年學者。他身上流動著浪漫的理想主義激情,同時又具有理性的哲思和思辨的熱情。最難得的是,作為一名80後,他不趕熱鬧,而甘於坐冷闆凳,盡心盡力,為推介廣西本土詩人、作傢,為繁榮廣西本土文化,做齣瞭卓有成效的貢獻。
我與鍾世華結識,是在兩年前的一次文學研討會上。會上他激情洋溢的發言給瞭我很深的印象,他對文學的熱情和評論的激情也影響瞭在場的與會者。也許正是相同的誌趣使然,此後,我們常常共同討論當下文壇現象,作為從事廣西文藝評論的同輩人,我深深為他那種文學評論的抒情範兒和理想主義情懷所摺服。鍾世華在評論寫作中,是個極其踏實的人,寫作高效嚴謹,學術功底紮實。在蓬勃生長的一代青年批評傢中,他的努力與纔情就像春天裏暖暖的一道陽光,照進同代人的心靈深處。
為文學桂軍建檔立傳
作為一位文學思考者、批評傢,鍾世華始終緻力於廣西本土作傢和作品的研究,努力構建自己的學術路徑和批評語境,對廣西重要文學作品及時跟蹤批評,積極迴應本土文藝創作,堅守批評精神,努力在文壇發齣“廣西聲音”,並形成瞭較為鮮明的個人寫作風格。他的批評文章總有一種透過錶象抵達本質的深刻,也因此産生瞭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他對廣西作傢的“創新”與“癥結”,“堅守”與“突圍”均有比較生動細緻的分析與評述,比如在論文《學術視域下的多元批評與探究――東西創作研究述要(1988-2020)》中,對東西創作研究近20多年的學術史進行梳理,總結瞭學界對東西創作的研究,即呈現齣由單一視角到多維視域、從簡單評介到深入探究的發展趨勢。
有廣西文學發展的坐標圖式橫亙心中,他對廣西本土作傢的研究便有瞭準確的定位。鍾世華關注文學創作前沿動態,在跟蹤研究和評論本土作傢的過程中,形成瞭較為個人化的研究方嚮和評論風格。他所進行的文本分析,邏輯清晰,在對批評對象的分析中自然生發齣論點,給讀者一種水到渠成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鍾世華的文學批評,還側重追尋少數民族作傢的心路曆程,結閤作品的宏觀架構及細節描述來對作品的文學審美價值做齣判定,為民族文學的繁榮和發展起到瞭探索的作用。
2015年,鍾世華曆時三年多完成《穿越詩的喀斯特――當代廣西本土詩人訪談錄》由長江文藝齣版社齣版,收錄瞭馮藝、劉頻、盤妙彬、非亞、劉春、許雪萍、陸輝艷等25名廣西本土詩人的訪談,該書一經齣版,就獲得多方好評和認可。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桃洲認為:“這本訪談錄第一次比較全麵展示瞭當代詩歌在廣西這片神奇土地上以群落或個體方式生長的麵貌,對詩歌的評論者、研究者具有重要文獻性。”
在鍾世華已發錶的30多篇學術論文和文藝評論中,涉及陸地、韋其麟、馮藝、東西、硃東、石纔夫、盤妙彬、郭金世等眾多廣西本土詩人、作傢。《美麗壯鄉的“行走”哲學――馮藝詩歌“心靈感受力”討論》在《當代文壇》刊發後,先後被中國作傢網、光明網等20多傢媒體轉載。此文以“行走”和“心靈感受力”為核心關鍵詞,從“行走”姿態、“行走”身份、“行走”體驗等三個維度,由外至內地梳理瞭馮藝詩歌創作的文學地理學空間,體悟貼切,文筆清新,為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提供瞭一種重要範式。馮藝是少數民族作傢、詩人,鍾世華為推介廣西少數民族詩人作品,可謂盡力盡心瞭。後來,他又相繼在《文藝報》發錶瞭《親情、故鄉與民族的三重奏――讀仡佬族詩人郭金世詩集〈青 公式樹〉》,《從山野上到大海邊――讀韋佐詩集〈那是祖國的白鷺〉》等評論文章。他的批評行文講究、文辭嚴謹,注重將文本理論與哲學思辨相聯,從而構築起一個廣闊而深刻的批評世界。
鍾世華對廣西作傢作品進行個案分析的同時,也緻力於廣西當代文學的經典化研究,走進文學的曆史,挖掘那些閃閃發光的經典作品的意義。2019年編著齣版的《文學桂軍研究資料叢書・韋其麟研究》,就是對韋其麟這位有突齣文學成就和影響的廣西本土詩人進行研究的成果。該書以翔實的文獻資料,通過對韋其麟研究資料再次進行整理和充實,為後續研究提供瞭令人信服的佐證材料。這部著作的齣版,把對韋其麟的研究重新推入評論界的視野,不僅從整體性、宏觀性和學理性層麵上促進對作傢作品的研究,而且有助於為文學桂軍建檔立傳,為廣西當代文學發展史的研究留存和積纍珍貴的文獻資料,除此之外,他還將陸續推齣周民震、林白、東西等廣西作傢的研究資料。
作為一位本土成長起來的評論傢,鍾世華對廣西本土文學的密切關注,對廣西本土作傢的文學創作的深入探討,體現齣他在文藝評論中的責任和擔當精神,為推動廣西文藝“齣名傢名作”,從“高原”走嚮“高峰”做齣的積極努力。鍾世華不斷地同文學、同曆史對話,努力使文學評論與曆史經典、當下創作緊密結閤,經由文學批評,重建自我的理論話語。
理性批評中盈溢著詩性之美
觀察一位評論傢有很多個途徑,通常我們最先瞭解一位評論傢的往往通過他的語言和文字。任何人使用語言和文字進行創作時,都會體現齣他本人的個性來。鍾世華首先是一位詩人,然後纔是一位評論傢,這樣的雙重角色,使得他的批評更具詩人的氣質和浪漫主義情懷。也正是這樣的雙重身份,他在寫詩的同時,更在哲學和理性層麵,研究和探討詩歌的文學精神。縱觀鍾世華的詩歌批評,始終盈溢著審美的、藝術的、詩性的氣質,蘊有豐富的哲學文化意義。從鍾世華的文學批評中可以看齣,他的評論文字清新自然,敘述率真靈動,觀察細緻入微,善於從小處開掘,體悟深刻而獨到。
在鍾世華的批評園地,當屬對當下詩人創作的批評與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學精神與曆史理性――以駱一禾詩中“黃昏”色彩的分析為中心》中,他努力探索駱一禾的詩歌創作呈現齣來的詩學價值,挖掘其詩歌所昭示的文學精神與曆史理性。在鍾世華看來,駱一禾的詩在 1980年代詩歌中具有重要的詩學價值,這不僅是由於他的寫作契閤瞭其時充滿激情與理想的寫作形態,更是由於其詩歌所昭示齣的文學精神與曆史理性。鍾世華對駱一禾的研究,可貴之處在於從細節切入,調動起自己對詩歌的虔敬之心,走入語言的深處,同時也是對“黃昏”意象的最新解讀。他看到瞭“黃昏”在駱一禾的詩學觀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圍繞著駱一禾詩的“黃昏”意象的建構所形成的以“紅色”為主導、多元色彩並置的“色彩群”,鍾世華藉此詮釋瞭駱一禾詩歌的獨特內涵。駱一禾在透視“黃昏”色彩的同時,集中錶現瞭鮮明的文學精神與深刻的曆史理性。
鍾世華在詩歌批評方麵的努力,同樣在他與一些名傢的對話中顯示瞭齣來。在《堅持詩學本位,拓展研究路徑――對話張桃洲》《理想的新詩史應是一種“問題史”――對話張潔宇》《絲路文學: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新的發展機遇――對話石一寜》《在看似平常的地方發現詩意――對話石纔夫》《“詩歌給予我的比我為它做的多得多”――對話徐南鵬》中,他將諸多當前詩歌創作中現實而又具體的問題,一一拿來同這些詩人、評論傢進行探討切磋,其見解之新異,足以令人大開眼界。不得不說,鍾世華對詩歌的批評充滿著生命感悟和生命體驗,而這樣的批評方式是跟他與詩人直接的交流與互動分不開的。他既能把當代詩歌的現狀和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給讀者,也能從泥沙俱下的當代文學創作中提煉齣優秀詩作來對讀者進行正確引導和陶冶。2017年8月,鍾世華主編的《廣西詩歌地理》由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齣版,全書按照詩歌所描寫的對象分為桂東篇、桂南篇、桂中篇、桂西篇、桂北篇等五個篇章,每個篇章都附有一位評論傢的評論,共收入描寫廣西山川風貌、人文地理以及民族地域風情的詩歌139首,其中所選的詩作中就有不少文學新人的詩。該書受到區內外專傢學者的廣泛贊譽,是一部饒有新意的廣西詩歌選本。
鍾世華的批評世界,其實更像是一片綠地,那裏蘊含著豐富的營養,滋潤著更為年輕的文學新人。他熱心培育文學新人,注重對新人新作的評論,注重在同代人寫作和在大學生群體中挖掘和扶植文學新人,這也是他從事文學活動的一項責任。他主編的《廣西8090後25人詩選》2022年將由長江文藝齣版社齣版,該書精選瞭廣西80、90後詩人中頗具潛力和影響力的新銳詩人陳前總、牛依河、陸輝艷、餘潔玉、苦楝樹、徐季鼕、李雙魚、費城、侯玨、晨田、唐允、安喬子、陳振波、盧悅寜、六指、李路平等25人的代錶作共221首。
拓展鄉村文化生態視域
文學批評固然是一個文學研究者的批評重心,但不得不說,作為一個文學批評傢,其文化視野的拓展,更有助於思維空間的延伸和理論的拓展。十分難得的是,鍾世華的批評更重應用性,持續關注廣西本土文化的價值研究,主動服務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體現瞭其濃鬱的鄉土情懷和傢國情懷。
2021年,鍾世華申報的“新時代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對策研究”獲得廣西社科界智庫重點課題立項,該項目旨在進一步梳理鄉村文化生態重塑麵臨的睏境,從中找到突破睏境的路徑,為加快推進鄉村文化生態重塑提齣對策建議,並提齣推進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生態重塑的具體措施。為此,他發錶瞭《重塑鄉村文化生態的目標與進路》一文,在這篇文章中,他明確瞭重塑鄉村文化的目標,並提齣瞭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生態重塑的對策建議,可以說為鄉村文化生態重塑指齣瞭有效的路徑。
2017年8月,鍾世華受邀參加瀟賀古道文化調研組,撰寫瞭研究報告《瀟賀古道:“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文化價值》,刊於《廣西日報》。2018年,鍾世華獲得廣西桂學研究會委托課題“瀟賀古道文化叢書・古道文學研究成果”,目前已完成書稿《瀟賀古道文化叢書・古道文學研究成果》的編撰,且順利通過驗收結項。鍾世華對曆史古跡的嚮往和好奇,對觸摸曆史文化的感悟和思考,最終以文字的形式展現齣來,凝固在時空裏。
鍾世華思想活躍,富於進取精神。以其對文學事業的摯愛,對文學經典的景仰,麵對復雜多變的文學潮流與多元化的創作現實,能夠迅速做齣迴應,並獨闢蹊徑,提齣自己獨特的見解;以其對文化建設的興趣,對文化遺産的敬畏,申報課題,著書立說,貢獻不菲。
新世紀以來,廣西文壇發生著驚人的變化,如何對當下文壇現象做齣反應與批評,如何把文化研究進行到底,成為鍾世華思考和努力的方嚮。堅定、勤奮和寬闊的視野,注定會使他走齣一條獨具特色的文藝批評與文化研究之路!
(作者簡介:張淑雲,女,文學博士,廣西教育學院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嚮: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文學。)
來源:廣西民族報
責編:黃浩雲 | 審核:梁晴 | 復審:濛樹起 | 監製:韋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