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6/2022, 6:50:39 PM
1
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軍隊同侵華日軍在武漢地區展開瞭一場大會戰,史稱“武漢會戰”,與此同時,7月時,一股日軍進攻廬山,武漢會戰的一次外圍遊擊戰――廬山會戰爆發。
廬山以文化底蘊深厚聞名於世,1996年,廬山以中國目前唯一的一傢"世界文化景觀"入選聯閤國遺産保護名錄,聯閤國遺産委員會對廬山的評價第一句就是:"廬山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華山論劍,廬山論文"已成為一句俗語。然而,這個舉世公認的文化名山,在中國近代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卻上演瞭一幕感天動地的壯劇,在中國史冊上留下瞭氣壯山河的一頁。
1938年7月26日,時任日軍第十一軍司令的岡村寜次率軍進攻九江市區,他對於占領廬山躊躇滿誌,還饒有興緻地描繪瞭一副廬山寫生圖,以為“登上廬山指日可待”。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日軍整整九個月都沒有攻下廬山,最後,中國軍隊奉命撤齣,日軍纔得以進入牯嶺山城。
付齣瞭慘重的傷亡代價,領教瞭中國軍隊的頑強後,岡村寜次絲毫沒有瞭“一覽廬山壯麗風景”的興緻,心中充滿瞭無限的憂愁、後怕。迴想起廬山會戰的一幕幕慘烈場景,看著日軍的戰報,脊背甚至有一絲絲的發涼。
“8月27日戰鬥從早上6點30開始一直進行到晚上9點,人數不多,場麵驚險。攻到山頂,花費瞭5天時間,還是非常艱難的,就是一米一米的嚮上攀爬攻擊,一點一點嚮上攻。在高處的國軍機槍、手榴彈火力攻擊下,日軍在裸露的岩石峭壁上一米一米攀爬,射擊、投擲手榴彈,觀戰的記者都看得一清二楚,每天嚮國內發消息,《朝日新聞》登頭版頭條……”
這則戰報是關於“廬山會戰”中的一次小規模戰鬥――雞窩嶺戰鬥,戰鬥雖小,但是(在廬山會戰中)卻極具代錶性,其實,中國軍隊守得也不容易,雞窩嶺的主要守軍湘軍第70軍19師師長李覺曾迴憶說:
“8月27日,敵再度利用雨夜分五股共約四、五百人襲擊我雞窩嶺陣地(注:查日軍戰報,8月27日是晴天),拂曉後敵乘濃霧逐次接近我陣地,集中擲彈筒火力猛轟,頑強仰攻,幾次衝鋒肉搏,我戰士體力不如敵人,死傷很大,兩處陣地被敵突破……”
2
我們先將時間拉迴到1938年6月,當時日軍相繼攻陷瞭馬��、戶口,武漢大會戰的外圍戰鬥相繼在皖南、贛北長江兩岸地區展開。贛北地區的中國軍隊的最高指揮官是張發奎,指揮第4軍、第10軍、第70軍、第73軍、第74軍和李漢魂的粵軍64軍、葉肇66軍等。
其中,第70軍第19師奉命參加保衛廬山的戰役,70軍大部分都是湖南人,19師原先是湘軍何鍵的部隊,下轄2個旅4個團,李覺既是70軍軍長,又兼任19師師長。70軍包括19師屬於雜牌軍,缺衣少糧,武器裝備極差。接到保衛廬山的作戰命令後,全體將士義無反顧奔赴廬山指定位置參戰。
7月26日,日軍相繼攻陷廬山周圍地區,廬山變成瞭一座被日軍包圍的“孤島”,廬山的中國守軍也變成瞭一支“孤軍”。7月30日,日軍第106師團在日軍空軍的支援下,一路沿著南潯綫鐵路南下,很快突破中國軍隊第155師的防綫,情況危急。第19師奉命增援,占據有利地形牯牛嶺。
日軍先是使用大炮和飛機對牯牛嶺實施狂轟濫炸,19師傷亡慘重,不得已的情況下,守軍退往牯牛嶺西南側的雞窩嶺陣地。
雞窩嶺陣地的特點是山高陡峭,攀登不易,早夜起霧,晴朗時鐵路西南地區日軍的行動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這是一處絕佳的觀察所,又是一處居高臨下的絕佳陣地。
退守雞窩嶺後,軍長李覺總結以往戰鬥經驗教訓後,決定主動嚮日軍亮劍進攻,再不能龜縮在陣地上被動“挨轟炸”。一方麵,19師加強構築雞窩嶺的防禦工事,一方麵李覺派齣第109團第三營(營長陸承裕)下山襲擾日軍。
此時的日軍以為駐地附近的中國軍隊早被肅清,對陣的中國軍隊也早已被打怕瞭,誰還敢主動嚮他們進攻呢?驕狂自大的日軍連警戒崗哨都沒安排,夜裏脫光衣服在屋子裏呼呼大睡。陸承裕派齣一排長帶著兩個班的士兵,以一個班作為掩護,一個班摸進日軍駐地內進行奇襲。
他們悄悄潛入日軍駐地後,摸進日軍的休息營房,先是扔進去幾顆手榴彈,然後,使用機槍一通掃射,日軍被打瞭個措手不及,死得死,傷得傷,殘敵倉皇逃竄,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扔得滿地都是,國軍繳獲頗豐。清理戰場的時候,國軍士兵發現許多敵屍和三大麻袋裝著的、斬下來的手掌,經過詢問傷兵,他們纔知道襲擊的是一個日軍傷兵轉運站,不過日軍傷兵大多不願做俘虜,拼死頑抗,拒不投降,國軍士兵沒有那麼大耐心勸降,憤怒地將他們斬殺。
日軍官兵作戰死亡,屍體不能當場搶迴的,砍下手掌以代屍首全部。
3
吃瞭虧的日軍經過3天休整後,日軍第106師團渡邊旅團之滕田聯隊。用10門大炮做掩護,開始強攻雞窩嶺。炮火急襲後,日軍開始派步兵強攻,第3營的防禦陣地首當其衝,陸承裕命令等日軍爬至半山腰時再射擊,日軍半山腰被火力打擊,紛紛滾落山崖,死傷慘重。戰鬥從早上打到晚上,日軍一直采用炮火轟擊,步兵強攻,半山腰被襲擊,炮火轟擊……日軍竟然這樣循環襲擊,國軍打得不亦樂乎。
第二天,日軍終於改變進攻策略,兵分三路,攜帶小鋼炮從不同的方嚮攻擊,攻至半山腰時,日軍企圖構築小鋼炮支撐陣地,炮擊雞窩嶺。19師將士提前準備好瞭大量的石塊,對準日軍傾瀉而下,日軍連人帶炮滾落山下,屍骨無存。
第三天,日軍不再強攻,使用大炮對準雞窩嶺猛烈轟炸,一天一夜的轟炸,國軍構築的軍事工事大多被摧毀,守軍損失巨大。第四天清晨,日軍利用升騰起來的濃霧組建4路敢死隊悄悄爬上瞭雞窩嶺。
3路敢死隊被哨兵及時發現,雙方在陣地邊沿展開白刃激戰,日軍是仰攻,始終無法占到便宜,很快被國軍捅刺死一多半。
另一路卻爬進8連的陣地,8連倉促應戰,損失巨大,幸虧援軍及時趕到,這纔將日軍消滅乾淨,陣地得以穩固。
殘餘的9個日軍邊打邊退,退入一處岩洞內繼續頑抗,夜裏組織幾次突圍,均被國軍打退。突圍無望後,9名日軍(跪地)集體切腹自殺。國軍見洞內久久沒有動靜,就派8連連長田勇帶領3名士兵進入洞內查看,田勇發現1名日軍小隊長重傷未死,上前準備將其俘虜,沒想到日軍小隊長暗中開槍偷襲,田勇腹部中彈犧牲。
3名戰士見連長犧牲,怒不可遏,將日軍小隊長抬齣岩洞,不顧不殺俘虜的規定,將這名重傷的鬼子高高舉起奮力扔下山坡。這名日軍小隊長被狠狠摔在山腰的一塊岩石上,粉身碎骨,痛苦死去。
第五天,日軍增加兵力,加大工事,發誓要將雞窩嶺踏成平地。最多的時候,日軍攻至半山腰的人數就多達500。然而,山坡陡峭,日軍不斷衝鋒,精神可嘉,結果隻有死路一條。另外,山下土地庵的110團不斷襲擾日軍,日軍無法全力攻擊雞窩嶺,最後隻好草草收兵。
雞窩嶺戰鬥,國軍血戰日寇5天5夜,山上守軍戰死161人,傷235人,山下國軍傷亡200人,日軍死250多人,傷400多人。
雞窩嶺戰鬥,日軍久戰不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仰攻。孫子兵法之軍爭篇中曰:
“高陵勿嚮,背丘勿逆。”意思就是說對占據高地、背倚丘陵之敵,不要作正麵仰攻。
從低處嚮高處進攻,本就是兵傢大忌,況且雞窩嶺的山坡非常陡峭,日軍的炮兵和空軍優勢受限,失去瞭武器優勢,日軍的戰鬥力並不比中國軍隊強多少,中國軍隊占據地利優勢,又有必死守土之決心,日軍的失敗――那就是天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