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5/2022, 9:34:19 PM
北朝,在中國曆史隻短短存在瞭一百多年,卻跨越瞭五個朝代,在鬍漢之間、遊牧與農業之間、狂烈與剋製之間、衝突與融閤之間,形成瞭其獨一無二的文化風格。
北朝壁畫,正如北朝曆史一般,生猛,靈動,神采奕奕,蔚然大觀。
這些隱藏在墓葬中,看似稚拙的綫條和色彩,卻彌補瞭中國繪畫史的空白,奠定瞭中國繪畫藝術的造型基礎,更為隋唐藝術的發展推開瞭大門。
陳丹青盛贊其為中國綫條美學的最高境界,是中國綫條畫作發展的淵源和脈絡,不僅在中國墓葬壁畫史上是空前絕後的,在世界範圍內都非常罕見的。
如此精彩絕倫的藝術盛宴,想要真正看懂這北朝壁畫,可不是一件容易事。第一步就得先把北朝的曆史弄清楚。
01
北朝曆史知多少
北朝,共曆北魏(386-534)、東魏(534-550)、西魏(535-556)、北齊(550-577)和北周(557-581)五朝。
北魏,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先後擊敗後燕、大夏、北燕、北涼等國,正式統一北方,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期間孝文帝又遷都洛陽,並漢化改製,尊崇儒術,此舉引起瞭邊關六鎮的大規模起義(史稱“六鎮起義”)。
六鎮起義圖
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契鬍酋長爾硃榮發動瞭河陰之變,大肆屠殺洛陽權貴,並以孝莊帝為傀儡,逐漸把持北魏國政,後又被孝莊帝刺殺,而孝莊帝又被爾硃榮的侄子殺害。
河陰屠殺爾硃榮死後,他原先的兩個部下高歡和宇文泰,分彆在鄴城(今河南安陽北至河北臨漳南)和長安(今陝西西安)擁立北魏宗室元善見和元修做皇帝,自此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東魏和西魏持續沒多久,高歡的兒子高洋就廢掉瞭東魏孝靜帝,自己稱帝,建立瞭北齊政權,7年後,宇文泰兒子宇文覺則接受瞭西魏恭帝的“禪讓”,建立瞭北周政權。
北齊,高洋之後其弟高演、高湛依次繼位,而到瞭高湛的兒子高瑋這一代,其荒唐耽樂,更甚其父,甚至寵信奸佞、殘害忠良,此時北齊的政權已經岌岌可危瞭,再加上北周的連番攻擊,北齊最終滅亡。
電視劇《蘭陵王》中的高瑋和寵妃馮小憐
而北周,在宇文覺即位後,其堂兄宇文護擅權亂戰,後被武帝宇文邕殺掉,此後宇文邕獨攬大權、勵精圖治,發動瞭對北齊的滅國之戰,繼北魏之後,又一次統一瞭北方。但其子宣帝宇文�S卻沉溺玩樂,年僅22歲就崩瞭,死後兒子宇文衍繼位,但繼位的第二年,就被親外公楊堅奪走瞭皇位和天下,建立瞭隋朝。至此,北朝正式滅亡。
隋文帝楊堅
北朝,上接魏晉,下啓隋唐,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文化上,都是處於一個不斷對立、融閤、發展的過程,為南與北、南北與西域藝術文化充分融閤提供瞭契機。
而山西作為北魏和東魏、北齊的核心統治區域,北通塞外草原,南臨中原腹地,不僅極具軍事戰略價值,而且是農耕社會與草原民族交匯的前沿地帶,更是成為華夏各民族和文化交融的“大熔爐”,催生齣絢爛多彩的北朝壁畫藝術。
02
北朝壁畫代錶作
北朝時期的墓葬壁畫初期以草原風格為主,後汲取南朝優長,融閤西域畫風,兼容並蓄,形成特色。
這些壁畫,隱含著“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觀,展現齣 1500 年前先民們的生活景象,讓人跨越時間的隔閡,仍舊能夠感受到這些無名工匠的精湛技藝,感動到獨屬於北朝人的興高采烈與張揚跋扈。
1.婁睿墓壁畫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的發掘,使韆百年來徒憑藉誌、臆見梗概的北齊繪畫,陡見天日,使中國繪畫史,猶長河萬裏,源流更匯支流,空缺得以證實。
――吳作人
婁睿,北齊高祖高歡之妻婁太後的侄子,北齊外戚大臣,曾任太師、太尉之職,570年入葬,其墓於1980年在山西太原南郊王郭村發掘,並以其無可估量的學術價值與文物價值,入選瞭二十世紀中國百大考古發現項目。
婁睿墓考古發掘現場 圖源:山西文博誌願者之傢
婁睿墓共齣土壁畫71幅,大多保存完好,麵積約 200 餘平方米。其壁畫的內容與布局,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以絢麗多彩的大型長捲,錶現婁睿生前的戎馬生涯和顯赫的官宦生活,繪製在墓天井的中、下層和甬道、墓室的下層,如齣行圖、歸來圖、宴飲圖等。
圖 /婁睿墓《鞍馬遊騎圖》局部
圖 /婁睿墓《鬍角鼓吹圖》局部
圖 /婁睿墓《迎賓圖》局部
第二部分主則要反映墓主人死後升天、迴歸極樂世界的情景,繪製在墓門、甬道和天井上層,以及墓室頂部的上層、中層,如祥瑞圖、十二生辰圖、青龍白虎圖等。
圖 /婁睿墓《十二生辰圖-牛》
圖 /婁睿墓《雷公圖》婁睿墓壁畫最為著名的便是《鞍馬遊騎圖》,北齊的統治者鮮卑人,在進入中原之前,一直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馬就是他們生活中最親密的夥伴,這種喜愛在他們的墓葬壁畫中體現的淋灕盡緻。
婁睿墓全墓壁畫中有200餘匹馬的圖像,無一重復,極度寫實,疏密有度、動靜相偕,用綫流暢,技藝已經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
邊跑邊拉邊拉便便的馬、擁有一頭時髦發型的馬
有些不高興的馬、和你對視的馬對於婁睿墓壁畫的作者,目前學術界比較一緻的看法是北齊宮廷大畫師楊子華,楊子華以擅畫鞍馬人而著稱,時人謂之畫聖。
自像人以來,麯盡其妙,簡易標美,多不可減,少不可逾,其唯子華乎!
――閻立本
丹青欲寫傾城色,世上今無楊子華。
――蘇軾
楊子華圖像
婁睿墓壁畫,延續瞭漢魏以來墓葬帛畫所描繪的人間富貴、天界富貴的封建意識形態,使人間的實和天界的虛在繪畫中達到瞭完美的融閤。
其“簡易標美”的畫風,更是直接影響瞭隋初的展子虔和初唐的閻立本和閻立德。可以說,它的齣土,能夠解答瞭魏晉到隋唐之際的的藝術淵源之謎,填補瞭中國藝術史北朝繪畫的空白。
2.九原崗墓壁畫
包羅萬象的古代藝術珍品
中國現存麵積最大的墓葬狩獵圖壁畫
中國首次發現的雙柱式結構古建築圖樣
九原崗墓是已知北朝時期墓葬中的第二大墓葬(第一是河北磁縣的灣漳村大墓),自2013年開始進行搶救性發掘,因曾被多次盜毀,記載墓主人生平的墓誌等文物均已丟失,墓主的身份、性彆、年齡都不能斷定,但從墓葬的形製看,九原崗墓的主人應是北齊高氏政權的核心人物。
墓葬平麵呈方形,斜坡墓道磚砌單室墓,坐北朝南,由封土、墓室、甬道和墓道四部分組成。
九原崗墓墓室全景圖 圖源/口袋文物
現存壁畫約200多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墓道的東、西、北三壁及墓室頂部。墓道的壁畫自上而下可分為四層。
九原崗墓墓道壁畫全景圖 圖源/口袋文物
第一層:奇詭隱秘的《山海經》世界,東魏北齊繪畫美術的巔峰之作――《升天圖》
《升天圖》包含瞭50多個神怪圖像, 其中更是有一批可以直接確定屬於《山海經》,因此九原崗《升天圖》也就成瞭目前所見與《山海經》圖形關係最密切和最成係統的考古材料,同時也是目前發現的最為完備和具有完整體係的北朝升天圖像。
駁其狀如馬,其音如鼓,其名曰駁,專食虎豹,可以禦兵。
――《山海經》
疆良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又有神銜蛇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疆良。
――《山海經》
風伯、雨師
蚩尤作兵伐黃帝,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
――《山海經》
雷公龍身而人頭,鼓其腹。
――《山海經》
畢方
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訛火。
――《山海經》
羽人 圖源/書畫導航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
――《山海經》
挾石挾石為畏獸之一。所謂畏獸,特指一種半人半獸的神怪,其肩生翼或火焰,腿有飛羽,常做奔騰疾走之狀。
畏獸名稱已知有十八個:分彆為嚙石、護天、發走、挾石、撓撮、掣電、歡��、壽福、長舌、�獵丁⒒毓狻⒕鶇欏⑽��N、�F電、攫天、�i噙、拓遠、拓抑,在九原崗《升天圖》齣現十四種畏獸的形象,應該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仙人騎龍、仙女騎鶴象徵墓葬的男女主人一同靈魂飛天。
第二層:中國現存麵積最大的狩獵圖――《狩獵圖》
《狩獵圖》長30餘米,麵積約70平方米,如長捲般緩緩展開,狩獵的場景描繪的栩栩如生,動物、人物錶情刻畫的動態傳神,對於山水風景,則是用散點透視的方法錶現齣其山高雲渺,鬆巒起伏的美感與距離感。
第三層:《將領圖》
畫麵所畫皆是武士形象,攜帶弓箭,人物著裝樣貌各不相同。
將領圖中的鬍人形象第四層:《儀衛圖》
人物著裝統一,負責儀仗保衛。
在墓道北壁,墓門上方,還繪製有一幅木結構廡殿頂建築壁畫,木結構建築麵闊5間,屋頂的正上方繪有一束腰蓮花形火壇,左右兩側各繪一獸首鳥身的怪獸形象,屋簷下還有6個侍女側立。這幅壁畫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鬥拱結構古建築,也是中國首次發現的雙柱式結構古建築圖樣,比梁思成在五台山發現的唐代佛光寺東大殿斜拱構造建築早瞭300多年。
圖 /佛光殿鬥拱局部飛行的仙人、奇譎的神獸、疾馳的駿馬、奔逃的野獸、龐大的隊列、剽悍的武士、崔嵬的門樓、神聖的爐壇……九原崗墓壁畫氣象萬韆,包羅萬象,不僅是藝術珍品,更是研究北朝社會生活、曆史文化和軍事製度等方麵的珍貴資料。
3.水泉梁墓壁畫
復原較大型墓葬整體結構的成功案例
一個完整、直觀的地下世界
2008年6月,考古人員對山西省朔州市水泉梁墓進行瞭考古發掘和壁畫搬遷保護,墓葬由封土、墓道、甬道、墓室組成,其中甬道、墓頂、墓室繪製有壁畫。
根據墓葬的形製、隨葬器物和壁畫判斷,水泉梁墓的年代應為北齊後期,墓主人可能是鎮守朔州的軍政長官。
墓室外觀圖 圖源:Gomezq
墓葬甬道拱頂勾繪雲氣紋,兩壁繪文吏、儀衛及騎行馬隊;東壁與西壁所繪內容基本相同,形式對稱。
甬道東壁儀衛圖、甬道西壁儀衛圖
甬道東壁門吏圖、甬道西壁門吏圖墓室北壁繪夫婦宴飲圖,東壁繪鞍馬儀仗圖,西壁繪牛車齣行圖,南壁為門洞,左右兩側繪鼓吹圖。
北壁:《夫婦宴飲圖》
墓主人夫婦端坐於帷帳中的床榻之上,女主人梳飛鳥髻,男主人梳頭圓形發髻,頭戴紗冠,二人麵前擺放有十幾個盛有美食佳肴的高足豆和平底盤,兩側及帷帳外則是男女侍從和伎樂。
東壁:《鞍馬儀仗圖》
東壁正中是一匹鞍韉俱全的高頭大馬,馬前方是一支六人儀仗隊伍,後側另有侍從二人,遠處為兩組騎兵,均是六人、六馬和五麵三旒旗。
西壁:《牛車齣行圖》
西壁正中是一輛黑色的牛車,牛車兩側各有一鬍人馭手,兩人正在閤力控製黃牛,牛車後為五位梳著飛鳥髻的侍女,牛頭以上空白處繪一組五人儀仗隊,舉四麵三旒旗。
南壁:《鼓吹圖》
南壁門洞左右兩側對稱繪有鼓吹圖,兩名樂手轉嚮相對,皆頭戴軟巾,頜下係結,身穿圓領窄袖長袍,下著窄褲,腰係革帶,腳穿低黑靴。
南壁右側、南壁左側
墓頂壁畫自上而下分為三層,上層繪天象圖、中層繪四神圖、下層繪十二時圖。
上層:《天象圖》
墓室穹窿頂平塗深灰色錶示蒼穹,銀河由西南嚮東北延申,河中水波粼粼,兩側以白色圓點錶示星星,東部為太陽,中間有金烏,西部是太陽,中間是月兔搗藥和蟾蜍形象。
中層:《四神圖》
四神圖中的玄武、青龍
下層:《十二時圖》
十二時圖中的羊、雞朔州水泉梁壁畫墓壁畫題材涉及齣行儀仗、墓主飲宴、屬吏供奉等, 皆為一些現實題材, 墓主生前曾經擁有的社會地位通過其上述內容組成的畫麵得到逼真再現。
墓門南部是齣行儀仗, 北部錶現傢居生活, 連貫有序,墓室壁畫整體布局嚴謹簡練, 而又中心突齣, 透著一股濃厚的現實主義風貌。
03
北朝壁畫看什麼
1.“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
中國人對生死的概念主要源於道教思想。秦時,始皇帝派徐福攜五百童子往東海尋找蓬萊島以求長生不死。
漢代已經形成瞭一套穩定的喪葬文化符號和圖像,當時人們的生死觀可在漢畫像石中窺得一二。
“昔黃帝駕象車,交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風伯掃地、雨師灑道、虎狼在前,蟲蛇伏地。”
此外還有“羽人”“西王母”“昆侖山”等經典圖像。諸多文獻記載和畫像磚的刻繪,都展現齣秦漢時期的達官貴族將“成仙”作為百年之後的至高追求。
圖 /徐州漢畫像石北朝,“視死如生”已經發展為當時貴族普遍的觀念。貴族墓主人一方麵通過繪製儀仗圖、宴飲圖、鞍馬遊騎圖、狩獵圖來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麵則通過各種升天圖來期待自己死後也能得道成仙,延續生命。
2.多宗教集閤的墓葬元素
在少數民族入主中國北方地區,形成瞭民族大融閤後,鬍人的喪葬觀念也在逐漸衝突、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生死觀。在升天圖境中道教的成分逐漸淡化,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中的“天堂”開始與漢人的“仙境”相融閤。
九原崗墓中齣現的火壇加對稱神鳥,一般被認為是祆教崇拜的標誌性圖像,多見於粟特人的墓葬,在墓門正上方這個墓室中最顯眼的位置繪製祆教標誌,可見墓室主人的宗教信仰。
圖 /北周安伽墓石門上方的火焰而在婁睿墓墓門南外壁上部壁麵,繪有摩尼寶珠、蓮花、忍鼕等圖案,墓門門額的獸頭上部也繪有摩尼寶珠及仰蓮座,門楣上還著刻五朵蓮花……這些都是非常明顯的佛教元素瞭。
圖 /婁睿墓《鞍馬遊騎圖》局部
而且據文獻記載,墓主人婁睿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那麼在他的墓室中齣現這麼多佛教元素的圖案也就不足為奇瞭。
齊安東王婁睿,緻敬諸僧,次至裕前,不覺怖而流汗,退問知其異度,即奉為戒師。
――《續高僧傳》
3.星象與信仰
星象圖數量較多,且各時代都有涉及,可以說是北朝墓葬中經常齣現的一類壁畫。
圖/固原北魏漆棺畫墓
圖/洛陽北魏元�V壁畫墓 圖源/澎湃新聞北朝星象圖主要齣現在墓葬的穹窿頂壁畫上,一般包括日月、星圖、銀河、四象、二十八宿、十二時六個元素。
其中要素最全的墓葬便是水泉梁墓,同時具備日月、星圖、銀河、四象、十二時。
與漢晉相比,北朝星象圖不再用圖繪形象來錶示星官,而是齣現瞭動物十二辰、圖像組閤及要素中齣現瞭與佛教圖像、石窟頂相似的情況,而與隋唐相比,則是組閤更加復雜,多瞭四象、二十八宿及十二時等要素。
圖/陝西靖邊渠樹壕東漢壁畫墓星象圖(日月、四象、二十八宿)圖源/西部網
圖 /潼關稅村隋代壁畫墓星象圖(銀河、日月、星圖)圖源/華商網在墓葬中使用星象圖的傳統由來已久。《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墓葬是“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其最初的用途應該是與星鬥崇拜(尤其是北鬥)和道教信仰有關。
北朝時,星象圖融閤進佛教信仰,其使用目的開始從鎮墓禳除嚮往生天堂淨土發生轉變。
到初唐和盛唐時,天象圖開始體現墓葬主人的身份等級,隻有三品為上的官員纔可以在自己的墓室穹窿頂上繪製星象圖。
自由熱烈的北朝壁畫,帶我們重新迴到瞭那個動蕩又心存希望的時代,整個北朝曆史就如同絢爛的煙花一般,雖然短暫,但卻充滿瞭生機和活力。
每一匹奔跑的馬都有著一雙吸引人的眼睛,每一處星辰下都有著一顆探索宇宙的心,這是一處值得我們不斷去探索的寶藏,它不僅僅是中國曆史的財富,更是世界藝術的財富。
-END-
編輯|藝旅文化 二韆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