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5/2022, 9:47:21 AM
中華文明八韆年,遺址文物呈多元;構成地域三大塊,長江黃河及紅山;三地皆齣原始龍,龍的傳人同根源;謀生創造陶稻粟,因地製宜同發展。
聚落城邑古人眾,農耕稻粟飽腹中,製陶日用玉富美,文字符號顯文明。中華文明八韆年,眾多遺址可確證。
本文分彆介紹下列新石器時代早中期著名遺址齣土的陶稻黍(其中部分遺址同時齣土有玉器、文字符號):
黃淮流域
A河南舞陽賈湖遺扯;
B山東滕州北辛遺址;
C江蘇泗洪順山集遺址;
D安徽蚌埠雙墩遺址;
E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
長江流域
A浙江義烏橋頭遺址;
B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
C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
D湖南澧縣八十��遺址;
E浙江杭州跨湖橋遺址。
北方地區
A內濛古化德裕民村遺址;
B內濛古乃仁陶勒蓋遺址;
C內濛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
D河北武安磁山遺址;
E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
黃淮陶稻粟文明A河南舞陽賈湖遺址
賈湖遺址,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裏的賈湖村,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遺址,C14、釋光測年結果顯示其距今約9000�D7500年,保護區麵積5.5萬平方米,始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初。
賈湖遺址是中國南此地理分界綫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存,提供瞭長江陶稻文化北上連接黃河中遊至淮河中下遊之間新石器文化關係的一個連接點,再現瞭淮河上遊八九韆年前的輝煌。
賈湖遺址主要是古墓葬、房址、陶窯、灰坑等。墓葬多長方形土坑竪穴,墓嚮以西和西南居多,無葬具痕跡。隨葬物大多為生活實用品,有的隨葬品成組齣現,如龜甲、骨笛、叉形器成組齣現的墓葬有20多座,墓一般均較大,隨葬品較豐富。男性隨葬品多為石鏟、石斧、骨鏢、骨鏃等,女性隨葬品以骨針、紡輪、磨盤較多。賈湖遺址的墓地比較集中,多成片齣現,有的重復埋葬齣現疊壓。
房址大多為橢圓形,結構以半地穴式為主,多為單間,有少量依次擴建的多間房。房址內有竈台、柱洞等。窯址較小,有窯室、火門、煙道和煙孔,有的保留有窯壁和火道。
2004年,主持賈湖遺址發掘的考古學傢張居中,提齣瞭中美兩國聯閤考古的建議。他邀請美國著名考古學傢麥剋戈來到河南參與賈湖遺址發掘,並將齣土的陶器碎片送到美國實驗室進行分析。最終,美國考古學傢從陶器內壁的殘留物中,成功提取瞭酒精成分,確認瞭賈湖古酒的存在。
根據中美兩國的聯閤考古成果,賈湖古酒的年代被確認為9韆年前,是目前國際考古界齣土的最古老的酒。美國專傢率先將研究成果在《國傢地理》上發錶。它的齣土,將原本5韆年的世界釀酒史,大幅度前推瞭4韆年,中國因此成為瞭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傢。
隨後,美國考古學傢麥剋戈成功破解瞭賈湖古酒的釀製配方,確認這種古酒是以稻米、蜂蜜和山楂為原料釀製而成,酒精含量百分之8左右。麥剋戈還將這種配方加以改進,並申請瞭專利。據此,美國一傢啤酒廠生産齣一款新型啤酒,取名“賈湖城”,號稱世界上唯一用9000年前古法釀製的現代啤酒。這種酒每瓶售價12美元,已經在美國市場上銷售,據說其味道既甜且辣,具有稻米的醇香,在美國廣受追捧。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王子初錶示:“賈湖骨笛是人類最重要的音樂考古發現,我覺得不僅是我比較震驚,全世界都應該有所震驚。這個是以前我們的曆史、我們的考古,從來沒有發現過類似的東西。”
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貝爾伍德說:“我認為,賈湖是中國新石器時期考古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遺址。9000到7500年前,先民就已經在這裏生活,這是水稻栽培、豬和狗馴化的非常重要的起源地。總的來說,這是考古學上非常重要和特殊的發現。”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劉莉錶示:“賈湖遺址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溝通著南北東西,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重要文化遺産的基礎上,嚮人們展示著淮河流域的文化特色,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一塊重要陣地。”
而更多的國內外專傢同樣不吝贊美之詞,從農業、音樂、宗教、天文學、數學等方方麵麵對賈湖遺址的價值、意義予以肯定。賈湖,這個默默無名的河南省舞陽縣最偏僻的小村,一夜間舉世皆知,熱到燙手。
對於世界考古發現距今八九韆年一個遺址齣現多項文明而言,賈湖遺址中齣土的十大世界之最:最早的七音樂器、最早的“酒”、最早的文字雛形、最早的宗教起源、最早的鼎、最早的紡織技藝、最早的稻米種植、最早的漁業養殖、最早的傢畜馴化、最早的裝飾技藝。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豆從一開始就被世界公認為起源於中國。通過植物考古,在中國很多遺址都齣土瞭大豆遺存,目前可以認定最早栽培大豆齣土於河南舞陽的賈湖遺址,距今8000年。但賈湖遺址齣土大豆的尺寸和形態特徵介於野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間,反映齣當時大豆仍處在被馴化的過程之中。也就是賈湖人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馴化大豆的人類。
賈湖遺址於2021年10月被列入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
黃淮陶稻粟文明B山東滕州北辛遺址
北辛遺址位於山東滕州市官橋鎮東南北辛村北首薛故河南岸,麵積約5萬平方米,測定遺址距今8400年∽7300年前,是中國在黃淮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由於反映瞭自身特有的文化風貌,被國傢命名為“北辛文化”。
北辛遺址在1964年山東省文物普查中首次發現,1978年鼕至1979年春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發掘麵積共計2583平方米,齣土文物2000餘件。
在1978年鞦至1979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山東隊與滕州市博物館聯閤進行瞭兩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清理瞭一批灰坑、窖穴、墓葬,齣土瞭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和角器。北辛文化反映瞭在定居的聚落中,人還可以進行狩獵、養殖等。
北辛遺址齣土的陶器:陶質分為夾砂陶和泥質陶兩種,夾砂陶除少數摻和碎片外,絕大多數摻和的砂粒都較細。陶色以黃褐色為主,泥質以紅陶為主。還有灰陶和灰黑陶,陶色一般較純正。鉢的陶土較細,有的在口部外側有一周紅色,其下為青灰色,即所謂“紅頂鉢"。
北辛文化遺址,即薛河流域部落,是中華大地上人類生活的最早的地域之一。
一是從齣土的石鏟、石斧、磨盤、磨棒、鹿角鋤、蚌鐮和窖藏的粟榖來看,當時的農業生産從耕作、播種到收割、加工,已有一套較為完備的工具,原始農業初具規模,農業生産已是他們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也是定居生活得以鞏固的重要保障。
二是通過齣土的傢豬型動物骨架和雞狗等遺骸來看,當時的傢畜馴化已經開始,畜牧養殖業已近雛形。
三是從齣土的陶網墜、魚鏢來看,當時的捕魚技術已相當高超。
四是從齣土的骨針、石紡輪來看,當時開始用野生縴維和動物絨毛進行紡綫和編織,北辛先民從身披獸皮過渡到穿衣的文明階段。
五是從齣土的骨器、牙器、蚌器來看,當時的生産工具中截、削、劈、颳等器物已初步成形,手工業已較為發達。
六是從齣土的蓋鼎、紅頂鉢、指甲印紋鉢、紅陶壺來看,當時的製陶技術已比較先進,這些器物不僅講究生活的實用性,而且還講究審美的藝術性,特彆是紅頂鉢,據考古學傢說,為東方的彩陶找到瞭淵源。
七是從齣土的1件陶器的底部發現瞭一對酷似鳥足的刻畫符號,被文字學傢和曆史學傢譽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
八是從齣土的居住區的柱礎來看,當時的房屋結構已較為閤理。從北辛遺址地層堆積上來看,北辛先民在這裏經曆瞭三個階段,生活瞭一韆多年,他們之所以選擇這塊山前平原、三麵臨河、土地肥沃的地方定居,說明這裏自然資源豐富,地理環境優越,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北辛文化所承載的內涵十分豐富,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和學術價值,進一步開發研究,讓傳統的、優秀的曆史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
北辛遺址的堆積層厚達1.5米以上,反映瞭當時的居民在這裏生活瞭相當長的時間。他們以石鏟、鹿角鋤等工具翻鬆土地,從事農業生産。製陶處在較原始階段,器類較簡單,手製痕跡比較明顯,但卻發現瞭使用單彩的“紅頂碗”,為其後東方原始文化中齣現的彩陶追溯到瞭淵源。北辛遺址的發現和“北辛文化”的命名是中國史前考古的重要收獲。
北辛文化的農業特徵,一是粟粒碳化顆粒的發現,二是大量磨製生産工具的齣土。在一些窖穴的底部,發現瞭粟類作物的顆粒,這些碳化瞭的粟顆粒,是中國北方發現較早的農作物之一,這說明瞭農業生産是他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也是定居生活賴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粟,俗稱粟榖、榖子,脫皮稱小米。小米粟是耐旱作物,從地理環境、土質和氣候方麵觀察,北辛文化所處的地帶是非常有利於古代人類的居住和古老的農業生産的。因為這一地區的降水量集中於夏季,不及南方年降水量平均,所以,北辛文化的居民很自然的選擇具有耐旱早熟之特點的粟作為主要農作物。它的發現不僅證實瞭中國有發達的原始農業,同時還證實中國是世界上農業發達最早的國傢。
黃淮陶稻黍文明C江蘇泗洪順山集遺址
順山集遺址,位於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梅花鎮大新莊西南,地處重崗山北麓,西臨趙莊水庫,東距寜徐公路約2公裏。為丘陵墩形遺址。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200米,麵積約5萬平方米。地錶為黃灰土,並雜以紅燒土塊,遺物分布普遍。遺址東部因村采沙,暴露瞭長約100餘米的文化層,其厚度約1.5米左右。
以下多是黃色自然土層和沙石層。從斷麵上看,遺物的殘片亦較多。剖麵采集陶片以夾砂紅褐陶和泥質紅陶為主,可辯器形有鼎、豆、鉢、罐、帶紋飾陶支架等。該遺址還曾經齣土過石斧,紅砂陶杵,陶墜等。在遺址的剖麵還發現瞭壕溝,壕溝深約4米,堆集早期遺物。碳測確認該遺址距今8300年左右。
順山集遺址的發現,對青蓮崗文化的研究及蘇北地區早期人類聚落遺址的分布,尤其是壕溝的發現,對新石器時期人類居住環境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順山集遺址以極具代錶性的特徵,列入“2012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作為古人類的生活。位於江蘇省泗洪縣梅花鎮趙莊東側的順山集遺址,是整個淮河下遊流域發現的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環壕聚落,齣土的稻榖標本由北京大學文博學院以碳-14檢測確認,距今8300年∽8100年前。
順山集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江蘇泗洪縣梅花鎮大新莊西南約500米處的重崗山北緣坡地之上,遺址總麵積17.5萬平方米,經過測年,確認其為一處距今8000年前後的史前環壕聚落。據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林留根介紹,幾次發掘共清理墓葬92座,灰坑26座,房址5座,齣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400多件。順山集遺址的發現填補瞭淮河中下遊史前聚落考古和考古文化的空白。
黃淮陶稻黍文明D安徽蚌埠雙墩遺址
雙墩遺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小蚌埠鎮雙墩村北,是淮河中遊地區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有力證據。
雙墩遺址是一個台地遺址,遺址保存範圍為南北長180米左右,東西寬140米左右,約25200平方米。雙墩齣土瞭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紅燒土塊建築遺存、動物骨骼以及螺蚌殼等,種類繁多,既有生産工具、生活用具,也有大批刻畫符號和泥塑藝術品。
雙墩遺址的中心區約10000平方米。雙墩遺址的齣土遺物,均集中在遺址東南部的一個較大的凹溝中,這條凹溝由西北嚮東南延伸,東西寬40多米,深度在2.5米以上。文化層為斜坡狀堆積,每個地層形成的時間似較短較快,層與層之間的界限比較明顯。
單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堆積,典型器形有罐形鼎、鉢形鼎、支架、碗、鉢、甑、器座、紡輪及網墜等,以四鏨平底罐形釜和鉢形釜、矮圈足或假圈足餅底碗、矮喇叭座豆、鳥首或牛鼻形耳係罐、底腹均有箅孔的甑及祖形支架構成器物組閤。三次發掘共發現600餘件。在陶碗的外圈足內,有較多的刻劃符號,以單綫、雙綫和多重綫分彆刻有魚形、豬形、鹿形、蠶形、葉脈形、花瓣形、三角形、方框形、“十”字形、網形、圓圈形、建築形等數十種。可分為象形和幾何形兩大類,並以時代早、數量大、種類多、內容豐富,構成瞭雙墩遺存的重要內容。
雙墩遺址與其他同時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原始文化。與雙墩遺址具有相同文化麵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淮河流域有一定的分布範圍,雙墩遺址則是這一新的考古學文化代錶。
以雙墩遺址為代錶的同類文化遺址主要分布於淮河中遊地區,同時這類文化遺存以雙墩遺址最為典型,具有淮河流域獨特的地域性文化特徵,兼蓄南北方早中期原始文化的一些特點,同時具有一定的時代跨度和地域分布,具備瞭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基本要素,確定為一種考古學文化――雙墩文化。
雙墩遺址共有5個碳14檢測數據和植矽體形態分析數據,年代跨度在距今8000年∽5500年,被學界稱為“雙墩文化”。
雙墩遺址齣土遺物比較全麵地反映瞭器物的類彆、器形與組閤,遺址中齣土的陶塑紋麵人頭像是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雕塑作品,不僅曆史研究價值高,而且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雙墩陶塑人頭像,其精美的製作,麵部神秘的紋飾符號,非常罕有。雙墩陶塑人頭像麵部鼻翼兩側呈八字開分布,每行五個戳點的紋飾符號,應與早期先民數字崇拜有關,後來的五行觀念,亦應溯源於此。另一組額頭上的雙圈紋符號,應當視作太陽紋符號,與早期太陽崇拜有關。
遺物主要齣自文化層中,有大量的陶片、殘陶器和一定數量的殘損石器、角器、骨器、蚌器以及豐富的螺蚌殼和動物骨骼等,這是雙墩先民長時間沿溝邊傾倒廢棄物的結果。雙墩遺址的發現證實瞭淮河流域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雙墩遺址齣土的600餘件帶有刻畫符號的陶器,是新石器時代考古中發現的年代很早、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同類考古資料,對早期漢字的發現與研究具有價值。刻畫符號分彆刻畫在陶碗、陶鉢和喇叭形高圈足內側。其內容相當廣泛,包括瞭狩獵、捕魚、網鳥、種植、養蠶、編織、飼養傢畜、記事記數、天文曆法、地理位置等內容,反映瞭原始經濟、文化、宗教、藝術各方麵的特色。雙墩刻畫符號己實際具有瞭記事記數的文字功能,是研究中國文字起源的重要源頭之一。
雙墩遺址的刻畫符號與西安半坡、臨潼薑寨、宜昌楊傢灣、秭歸柳林溪、青海柳灣以及大汶口、良渚等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刻畫符號相比,有一定相似之處,但也有自身明顯特徵。這類刻畫符號在定遠侯傢寨遺址也有發現,錶明它是一定地域範圍氏族群落之間錶達特定含義的記錄符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於2017年和2018年,對安徽蚌埠雙墩遺址進行考右發掘和科學研究,科技考古團隊發現,淮河中遊地區7000年前南方水稻、北方旱黍共存現象,這也是目前淮河中下遊地區發現最早的稻黍共存記錄。 研究成果在綫發錶於國際考古學權威期刊《考古科學雜誌》。
中國科技大學的科研人員利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安徽蚌埠雙墩遺址進行兩年考古發掘的時機,通過現場取樣,采集瞭該遺址多個地層的沉積樣品,進行植矽體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在距今7300∽6800年之間,旱黍與水稻已同時齣現於該遺址,且水稻在其農作物組成中占據瞭絕對的主體地位,黍的比重相對較低。
植矽體形態分析發現的炭化水稻,顯示距今8000年∽5500年之間,雙墩遺址的水稻是處於馴化階段的原始粳型栽培稻,其馴化水平明顯高於鄰近的江蘇順山集遺址發現的距今8500年到7500年之間的水稻所處馴化水平。這一結果錶明,淮河流域也是我國水稻演化的重要區域,其早期水稻可能具有獨立的馴化過程,該項結果為水稻起源研究提供瞭新綫索。
淮河流域是中國東部南北不同氣候環境、農業類型與文化傳統的過渡地帶,其史前農業結構演化與農業經濟形成過程是全新世以來中國東部地區環境變化與人類適應研究中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中外研究者的重點關注。
黃淮陶稻黍文明E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
裴李崗遺址是8000年前人類文化遺存,對我國的史前文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位於河南省新鄭縣城西北約8公裏的裴李崗村西,故名“裴李崗遺址”。
中國黃河中遊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1977年首先發現於中國河南新鄭裴李崗而命名。大約齣現於前5500~前4900年之間。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地帶,以裴李崗齣土文化為代錶,反映瞭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段以後的文化麵貌。
裴李崗遺址中有房基、窯穴、墓地等村落遺跡,有一定布局,居住建築集中在遺址中部。窯穴主要在南部,墓地在西部和西北部。房基為方形或圓形半地穴。墓葬集中於公共墓地,墓穴排列有序,多單人葬。磨製石器多於打製石器,最有代錶性的器型是帶足磨盤、帶齒石鐮和雙弧刃石鏟。農業占有主要地位,作物是粟。飼養業也已齣現,有傢豬、傢狗、傢雞甚至傢牛。狩獵仍是重要生産活動,以木製弓和骨製箭為狩獵工具。製陶業已經具有一定規模。陶器有紅褐色砂質和泥質兩種,多碗、鉢、鼎、壺等日用器具,陶壁厚薄不勻。居民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種植粟等作物,以磨製帶鋸齒石鐮、石鋤、鞋底形石磨盤與石磨棒等作為農具。製陶業比較原始,采用手製;三足鉢、月牙形雙耳壺、三足壺和鼎等陶器在造型上彆具風格。住房是方形與圓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築。有儲藏東西的圓形窖穴。人死後埋入氏族公共墓地,皆長方形土坑墓,多有陶器與石器作隨葬品。
裴李崗文化與華北早期新石器文化其他類型一樣存有細石殘餘,錶明它與以河南靈井和陝西沙苑為代錶的中石器遺存有著淵源關係。從建築遺存、埋葬習俗、農業生産,特彆是陶器形製、紋飾等方麵考察,它與後來的仰韶文化關係更為密切,一般認為,仰韶文化中後岡類型是對裴李崗文化及磁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裴李崗文化與陝西老官台、李傢村和河北磁山諸文化一起是仰韶文化的前身,故被統稱為“前仰韶”時期新時期文化。該文化與磁山文化關係密切。其發現填補瞭中國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缺項。
裴李崗文化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較早遺存,裴李崗文化自七十年代首先在河南新鄭市裴李崗村發現以來,便使人們認識到瞭仰韶文化之前的中國遠古文化的獨特麵貌。分布於河南一帶的這種使用紅陶、以壺盛水盛糧、用三足鉢燒飯的早期文化,居然還是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地之一,在裴李崗文化中發現的種植黍、龜骨上的契刻符號等一係列前所未見的內容,使學術界不得不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水平作齣重新的評估。
裴李崗遺址麵積2萬平方米。 該遺址的發現填補瞭我國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曆史空白。
目前發掘齣墓葬114座、陶窯1座、灰坑10多個,還有幾處殘破的穴居房基。齣土各種器物400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陶紡輪、陶塑豬頭、羊頭等原始藝術品。
遺址東半部為村落遺址,文化層厚1至2米,內含遺物極少。西半部為氏族墓地。墓坑呈長方形,邊緣不整齊。隨葬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磨製的或琢磨兼施的,其中典型器物有鋸齒石鐮、兩端有刃的條型石鏟等。陶器均為手製,代錶器物是三足陶鉢、筒形罐等。齣土的木炭標本經測定,距今約8000年,絕對年代早於仰韶文化1000多年。
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2021年10月被列入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
長江陶稻文明A浙江義烏橋頭遺址
橋頭遺址位於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城西街道橋頭村西邊,是一塊約2000平方米的台地,測定年代距今9000年∽8000年前。自2012年發掘以來,齣土瞭很多上山文化(距今11000年∽8500年)中晚期彩陶,數量和完整度都令考古界關注。
橋頭聚落遺址,經曆瞭漫長歲月,但其中縱橫相接的環壕依舊清晰可見。
這裏發現瞭上山文化的首個墓葬。橋頭遺址目前一共發現瞭兩具人骨,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具是一個懷抱一隻紅衣陶罐、身高1.73米的三四十歲男人,另一具埋藏較淺,已有所破壞。抱紅陶罐的男子,可能是部落首領,起碼是個生前愛飲酒的“酒鬼",因為陶罐裏有米酒的殘留物。
橋頭遺址齣土的陶器中,有7件陶瓶,精美似宋代裝酒梅瓶。研究團隊分析瞭從罐子內部錶麵提取的澱粉、矽植石(植物化石)、真菌等微化石殘留物,以及黴菌和酵母等微生物殘留物,稻殼和其它植物的矽植石也存在於殘渣中,這些殘留物與酒發酵的殘留物一緻。研究結果錶明,這些陶瓶是用來裝酒的,裏麵的酒是由大米、薏米和不能確定的塊莖製成的發酵飲料。它很可能是一種輕微發酵而顔色渾濁的甜酒,或稱為稠酒、黃酒、米酒,專傢稱其為"啤酒”。
後來送到瞭斯坦福大學去做檢測研究,專傢認為:陶瓶裏的殘留物中加熱産生的糊化澱粉,與低溫發酵的損傷特徵相符,低溫發酵是釀酒的基本原理。證明9000年前的橋頭人,與同時期的賈湖人一樣,已經掌握瞭釀酒技術。古言“無酒不成禮義”,酒是宗教祭祀和人際交往的必備品。
上述研究結論發錶於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閤》雜誌上,題為《中國南方九韆年前台地上飲酒的早期證據》。該研究的作者是美國達特茅斯大學助理教授王佳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和孫瀚龍博士。
橋頭遺址自2012年發掘以來,齣土瞭成韆上百的上山文化中晚期彩陶,數量和完整度都令考古界震驚。碗、盆、瓶、罐,應有盡有,比如盲耳壺、大口盆、平底盤、圈足盤等。這些彩陶,陶衣鮮亮,以紅衣為主,也有乳白衣,在目前發掘的上山文化遺址中,數量明顯居於首位。
這些陶器的製作技術如此高超。像紅胎白衣陶器,在全國同時代考古發掘中罕見。
彩陶上一些奇怪的乳白色凸起,有些三個一組,有些六個一組,形狀有三條杠,或者三個點,可能代錶瞭某種含義,或許是當時的人們已經具備瞭陰陽的概念。
古人的神壇,稱為央台之丘,橋頭遺址中央的台地,可能是古人從事宗教活動的神壇。
橋頭遺址目前發現3個太陽紋飾。其中一個太陽紋,圖案中間劃齣一道綫,錶示冉冉升起的太陽。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是常見的自然物象,畫到日用的普通陶器上,象徵追求蓬勃嚮上光明燦爛的生活理想境界,是精神文明進步的高尚意識錶現。
長江陶稻文明B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
入選“202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井頭山遺址,位於浙江寜波餘姚市三七市鎮井頭山。井頭山遺址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碳十四實驗室等多傢實驗室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在距今8300年∽7800年前。
目前,井頭山遺址一期發掘告一段落。遺址總麵積2萬平方米,發掘齣土露天燒火坑、食物儲藏處理坑、灘塗區木構圍欄,生活器具加工區等聚落遺跡,以及陶器、石器、骨器、貝器、木器、編織物等400多件生産生活用的器物。
遺址齣土陶片數萬片,初步整理後已修復成30多件陶器,器形有釜、敞口盆、圈足盤、碗、小杯、深腹罐、釜支腳、陶拍等。石器有斧、錛、錘、鑿、鏃、礪石、磨盤、圓盤狀墊餅(砧)等30多件。遺址還齣土木器100多件,器形有槳、器柄、帶銷釘木器、矛形器、點種棒、雙尖頭木棍、單尖頭木棍、杵、碗、扁擔形木器等,其中數量最多、加工最特殊的是挖鑿有規整橢圓形卯孔的“刀”形器柄。
井頭山遺址發掘齣土骨器100多件,器形有鏃、鹿角錐、鏢、鑿、針、匙、珠、笄、哨等。另有用大型牡蠣殼加工磨製的貝器(耜、鏟、刀、勺等)60多件,在浙江考古史上是首次齣土。
遺址發現的自然遺存以動植物遺存為主,還有大量膠結著牡蠣殼的小塊礁石。動物遺存中最多的是當時先民食用後丟棄的海洋軟體動物的貝殼,主要種類有泥蚶、海螺、牡蠣、縊蟶、文蛤5大類,其次是各類漁獵動物骨骸,以鹿科動物骨頭為主,也有一些豬、狗、聖水牛、水獺等動物的骨頭,以及海魚的脊椎骨、牙齒、耳石等。有人戲稱,早在8000年前,先民們就開始享用“海鮮大餐”瞭。
此外,大量編織物也為復原先民生活提供瞭難得一見的依據,這些遺存包括用蘆葦、竹子等製作的編織物,器形有席子、籃子、筐子、背簍、魚罩、扇子等,還有一團似漁網殘塊。這是以前很少見到的,是很難得的重要發現。
植物遺存中,最多的是木棍、木條等,以及儲藏坑中的橡子、麻櫟果、桃核、果殼、鬆果、靈芝塊、少量炭化米粒、水稻小穗軸等,還有漆樹、黃連木、獼猴桃等植物的種子;另有一些用於製作編織物、繩子的原料,如蘆葦稈、麻類縴維等植物遺存,在陶釜支腳的胎土裏還可分辨較多的稻榖殼碎片印痕。
井頭山遺址,是個百業興旺的氏族部落,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海洋捕撈、農耕種植相結閤的文明源地。
長江陶稻文明C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
彭頭山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澧陽平原中部。是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氏族部落遺址,碳檢測年距今約8200年∽7800年前。
聚落呈長方形,四周有壕溝、堆築的土圍和天然河道為護圍,總麵積約3萬平方米。考古發現遺跡有地麵式、淺地穴式建築遺跡和以小坑二次葬為主的墓葬。
齣土遺物中石器大多數都是打製石器,既有大型礫石石器,也有黑色細小隧石器,與本地舊石器時代晚期傳統區彆不大。陶器製造古樸簡單,全部為原始的貼塑法製成,胎厚而不勻,大部分陶器的胎泥中夾有炭屑,一般呈紅褐色或灰褐色。
發現瞭世界上早期稻作農業痕跡――稻殼與榖粒,為確立長江中遊地區在中國乃至世界稻作農業起源與發展中的曆史地位奠定瞭基礎。
長江陶稻文明D湖南澧縣八十��遺址
位於湖南澧縣夢溪鎮五福村的八十��遺址,碳檢測年距今8000-7000年。在該遺址齣土瞭大量炭化稻榖和稻米,其形態保存完好,稱“八十��古稻”。
遺址可分早、中、晚3期,早期範圍超過3萬平方米,晚期約200平方米。中期不足3萬平方米,卻是遺址最興旺時期,突齣標誌是聚落環壕與圍牆的開挖和堆築,這樣即形成日常活動圈,南北長約300米,東西最寬處160米。壕溝上寬約4米,下寬及深約2米,圍牆底寬約5米,頂寬約2米,高1~2米。估計與防護、排水有關。牆內建築遺址有半地穴式、地麵式、乾欄式和台基式,內有竈坑。十八��聚落被譽為“中國第一城”,也是世界最早的城鎮。
墓葬有100餘座。有方形、長方形、圓筒形等,隨葬品以陶器為主。
該遺址對研究新石器早期聚落形態,水稻栽培具有重要價值。
遺址還有數十種植物種子、動物和傢畜骨骸及各種骨、竹、木器,編織物和稻榖、稻米。植物經鑒定為菟絲子屬、莎草屬、藜屬、櫟屬、懸勾子、紫草屬、榖草屬等,錶明遺址當時靠近水麵,氣候溫和。另有大量菱角、芡實、蓮子等。動物骨骸有鹿、麂、牛、豬、雞、魚等。木器有耒、鏟、錐、杵、鑽、木、竹牌等。
稻榖、稻米收集近1.5萬枚,超過國內收集總量,保存狀況良好。定名為“八十��古稻”,深入研究可揭示栽培稻起源及為其演示過程樹立標尺。
長江陶稻文明E浙江杭州跨湖橋遺址
跨湖橋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城廂鎮湘湖村湘湖旅遊開發區內,離蕭山城區約4公裏,西南約3公裏為錢塘江、富春江與浦陽江三江交匯處。跨湖橋遺址是由古湘湖的上、下湘湖泉之間有一座跨湖橋而命名。跨湖橋遺址位於跨湖橋西南約700米的湘湖地帶。遺址共測定碳十四年代數據和熱釋光年代數據29個,均分布在距今約8000~7000年間。
跨湖橋遺址自1990年6月首次發掘以來,經過三次考古發掘,其中2002年發掘齣土的獨木舟及相關遺跡,經碳十四測定,距今8000-7000年,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獨木舟。獨木舟采用火焦法製作,齣土時在其周圍發現樁架結構、木槳、石錛、編織物等大量相關遺跡和遺物,對研究我國造船史、交通史以及世界造船史,都將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被譽為“世界第一舟”的跨湖橋獨木舟,采取原址保護的方式,安臥在湘湖水底下6.5米的遺址廳內。
人類文明的總體路徑,是從山地、洞穴嚮河榖、平原發展。從實際的考古發現看,浙江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 代文化分布於浙中山區,跨湖橋文化是山地文化嚮平原文化發展的早期一支。跨湖橋文明的誕生與氣候環境的變化有密切的關係。全新世偏早期曾發生過一次間歇性的降溫事件,東亞低緯度地區呈現一種乾旱的氣候狀態,人類為瞭更好的生存,被迫嚮水源更為充沛的下遊轉移。古跨湖橋人沿江而下,帶著已經萌芽的農業文化傳統,來到更適宜人類生存的河口地帶,在距今8000年~7000年之際,迅速繁榮發展起來,創造齣一支具有地域特色的史前文明。
跨湖橋人在古湘湖之濱生活瞭近韆年之久。農業、采集、漁獵支撐著他們的基本生活。他們製作骨器、木 器、石器作為生産工具,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緻陶器作為生活器皿,木作技術也已經十分發達,榫卯技術已經齣現,值得稱道的是,跨湖橋人自然知識十分豐富,跨湖橋人懂得瞭用生漆塗飾木器、用動物或植物的膠汁粘補陶器,在他們的精神世界裏,已經齣現拜火崇日的宗教觀念。
農業起源是人類從攫取型經濟嚮生産型經濟轉變的曆史性事件,被稱為“偉大的農業革命”,說明農業起源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同時,人類的生存形態已經開始從單純依賴自然資源的狩獵采集嚮食物生産過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動植物馴化。跨湖橋遺址的稻作遺存分布範圍較廣,50%以上的稻榖明顯不同於普通野生稻,是人類馴化後的栽培稻。跨湖橋文化中,野豬馴化成傢豬也是一個 重要的環節。
跨湖橋遺址陶罐和中藥殘渣的發現,證明瞭古代先民在8000多年前就開始熬製中藥,不僅反映古代先民的勤勞和智慧,而且也體現瞭我國中醫和中藥的悠久曆史。史話距今五韆年左右,“伏羲嘗百藥”、“神農嘗百草發明五榖和醫藥”,跨湖橋人種植水稻、熬製中藥早於伏羲、神農三韆年。故此,這個陶藥罐子絕對是一個證明中國中醫藥起源的好寶貝。
北方陶黍文明A內濛古化德裕民村遺址
在距離北京約350公裏、地處內濛古烏蘭察布市東北的化德縣,一座新石器時代早期、總麵積約5000平方米的古村落遺址入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這就是化德縣裕民村遺址,它被確認為內濛古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化德縣裕民村遺址位於內濛古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鄉裕民村東北1.25公裏處,遺址三麵山丘環繞,北南嚮緩坡,呈簸箕形狀,海拔1460米。是2010年,當地考古部門考古調查時,發現瞭該遺址。2014年,內濛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和化德縣文物管理所聯閤再次進行考古發掘,曆時三年,發掘總麵積3750平方米,如今,整個發掘麵積約5000平方米。
裕民遺址屬舊石器時代嚮新石器時代過渡的一種文化遺存,是迄今為止內濛古發現最早的考古學文化,在中國北方草原發現這麼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比較罕見的。經過北京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碳十四測定,該遺址齣土的人骨距今8400年左右,齣土的獸骨距今8200―7800年,由美國Beta放射性實驗室碳十四測定,該房址齣土的碳化粟黍粒,經樹輪校正年齡,為距今8400年左右,標誌著這裏是內濛古乃至世界最早種植粟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裕民共齣土房址14座、灰溝1條、墓葬1座。房屋依地勢坡狀分布,大小不一,房屋直徑280―400厘米,為圓形二層台半地穴式,房址中部有圓形地麵竈,竈麵的燒灰土堆積較高,部分竈麵上放置有石塊,有兩座房址發現有門道,門道為長條狀斜坡式。齣土的5000餘件器物中大部分為石器,有較少量的陶器、骨器。石器主要為半圓形石鏟、矛形器、三角狀石錐等打製石器和少量的磨盤、磨棒、磨石、石斧等磨製石器;陶器齣土多為較小的陶片,主要為夾砂黃褐陶,質地疏鬆、器類簡單;骨器齣土有骨鏟、骨錐、骨刀、骨鐮等。
裕民聚落遺址房屋存在雙層立柱的保護或有保暖的功能。在部分房址內有多處用火的痕跡,竈上的灰燼土堆積較高,未發現灰坑,則錶明當時的生活資料還不豐富。從齣土的大量獸骨和生産工具以及器形簡單、陶質疏鬆、陶胎厚、火候低的陶器來看,該遺址的人群具有原始性,是以狩獵和采集為主要的生産方式。同時,在植物浮選樣品分析中,還發現瞭小米(粟黍)和蒿類籽等。在部分房址內大量集中齣土動物骨骼,經鑒定有蚌、雉、鳥、狗、狼等。
裕民村遺址文化,區彆已知的其它考古學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早期,這一類遺存分布於陰山以北的草原地區,填補瞭這一地區的考古學空白,為內濛古草原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譜係以及生業類型、文明起源研究提供瞭珍貴資料,具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北方陶黍文明B內濛古鑲黃旗乃仁陶勒蓋遺址
內濛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2020年在內濛古鑲黃旗草原上發現一處距今8400年―76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這一被命名為乃仁陶勒蓋遺址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內發現房址270餘座,房址內有二層台、柱洞、火竈。房址齣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
乃仁陶勒蓋遺址是內濛古發現的規模較大的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住遺址。它的發現為研究東北亞地區史前文化類型、中國北方生態交錯地帶的原始生産生活形態提供更多綫索。
從裕民、乃仁陶勒蓋等遺址齣土的動植物遺存、生産工具和陶器殘留物來看,以打製細石器為主的石器組閤可能大緻包含瞭狩獵、采集、原始耕作、石、骨、木材工具的製作、食物處理等多方麵的功能;動植物遺存顯示,裕民文化人群捕獲的對象包括鹿、馬、牛、羊、驢等野生群居動物,兔、鳥等小型動物和魚蚌類水生資源,還廣泛采集禾本科、藜科的草籽,山杏等野果;片狀器(類似食用器皿)的殘留物分析顯示瞭塊莖類資源的利用;浮選的少量粟黍和使用強度較高的石鏟石鋤工具則共同指嚮原始的粟黍旱作農業種植。因此,推測裕民和乃仁陶蓋文化的先民們采取瞭多元化的生計模式以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食物資源。
北方陶黍文明C內濛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
興隆窪遺址。興隆窪遺址位於內濛古敖漢旗興隆窪鎮(原寶國吐鄉)興隆窪村東南1.3韆米丘陵西緣,是新石器時代早期先民聚落遺址,占地麵積達6萬平方米。興隆窪遺址聚落內的房址成排分布,外圍環繞橢園型壕溝,是較完整的原始村落。興隆窪遺址齣土有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玉器等,為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聚落形態的研究提供瞭詳實資料。1996年11月20日,興隆窪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隆窪遺址是目前國內第一個揭露齣圍溝、房址、窯穴、墓葬等全部居住遺跡的史前中華始祖聚落,是中國目前所知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時代原始聚落遺址,距今8200年左右,以農業為主,兼營采集和狩獵,被譽為“華夏第一村”。當時能有這樣氣勢恢宏、整齊劃一的村落,錶明中華民族文明史還要從8000年前嚮更遠的年代延伸。
2002年興隆窪遺址齣土瞭1500多粒炭化粟黍。由於西方早期考古學的絕對年代虛高,導緻粟黍的起源的曆史被顛倒瞭。在世界範圍內,歐洲、西亞其實也有粟黍,粟黍曾被西方認為最早是在7000年前的西亞地區起源的。
但在2003年,中國考古在內濛古赤峰發掘的興隆窪遺址,發現瞭距今7600年的粟黍。
到底哪兒是粟黍的原産地呢?中國和西亞、歐洲的粟黍究竟是兩個不同中心,具有各自的起源,還是隻有一個起源地?這個問題隻靠我們考古學傢是解決不瞭的。
於是,中外頂級的植物考古專傢閤作,用科學的辦法對中國和西亞、歐洲的小米進行多種分析手段研究。首先,科學“測年”成瞭解決問題的基礎……美國、加拿大、日本、中國等國的高精度測年儀器對興隆窪遺址中浮選齣來的炭化粟黍進行測年,結果都是距今7600多年。
興隆窪遺址齣土的這批粟黍之前,學術界認為世界上最早的粟黍是西亞齣土的,有7000年的曆史,歐洲齣土的粟黍有5000年曆史。但是,國際專傢閤作最新的高精度測年研究錶明,這兩個地區的粟黍都沒有早於“4500歲”。比中國發現早期的粟黍晚3100多年。
國際專傢閤作基因研究的結果錶明:“世界上所有的粟黍都是來自於同一個起源地,這個起源地就是中國的北方地區。”
內濛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2021年10月被列入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
北方陶黍文明D河北武安磁山遺址
磁山遺址位於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鎮磁山二街,台地中部為邯�o鐵路南北穿過,鐵路西為磁山遺址主要區域。遺址上現大部分為磁山二街耕地,遺址西南部被小型鐵廠占用。鐵路東現為磁山文化博物館及南�澈猶�礦;遺址西為斷崖,西南部為磁山二街鐵廠工業區;遺址南部為南�澈雍喲玻灰胖繁倍涎孿陸粢牢洌ㄎ滸�-磁山)磁公路。
磁山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文化之一,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實驗室測定,磁山文化遺存的年代為距今7355±105年。遺址東西長412米,南北寬380米,位於磁山鎮磁山二街東南,呈不規則長方形,遺址麵積130000多平方米。
據磁山遺址地層發掘資料證明:磁山原始居民大約在8000年前定居南�澈穎卑叮�並開始辛勤耕耘;其後仰韶至龍山時代,人們主要居住在遺址對岸及其周圍一帶,而磁山遺址卻長時期不再有人居住;夏代後期商代早期階段,大約距今3700年左右,磁山居民的主要活動基本分布在遺址北側;商代至宋金時期,遺址南部一直存在生活遺跡,宋金以後至今為耕地。
磁山遺址經過三次考古發掘,遺存類型主要分為建築遺跡(包含房址、灰坑、窖穴);生活及生産工具(包含骨、蚌、石、陶器等);生産資料(包含農作物粟黍種子及傢禽傢畜遺骸)。
磁山古居民經濟生活以原始農業為主,農作物有粟。以石鐮、石鏟、石刀、石斧與柳葉形石磨盤為生産工具,石磨盤附有三足或四足,造型獨特。飼養狗、豬等傢畜,兼事漁獵。製陶業較原始,處於手製階段;橢圓口盂、靴形支座、三足鉢與深腹罐等為典型陶器。陶器錶麵多飾繩紋、篦紋及劃紋等。住房是圓形或橢圓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築。儲藏東西的窖穴發現較多。
磁山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關係密切,有人把兩者連稱為“裴李崗∽磁山文化”。其發現,填補瞭中國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缺環。2021年10月,河北武安磁山遺址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
西北陶黍文明E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
甘肅屬於黃河流域,因其在西北,故列入北方區域。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東北45韆米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東側,座落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級階地和相接的緩坡山地上,總麵積270萬平方米。
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距今8000年―4800年前的史前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發現的較早的遺址。2006年發掘發掘研究顯示,大地灣遺址的人類活動曆史由8000年前推前至6萬年前。該遺址齣土齣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萬件,發掘房址241座。該遺址對探索中華文明的綫索和原生麵貌,揭示隴右與天水古代文化的考古編年和文化序列,都具 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大地灣遺存包含五個文化期,據碳-14年代測定時代約為7800年―4800年,上下跨越三韆年左右。大地灣遺存一期文化即前仰韶文化或大地灣文化,約為7800―7300年前。大地灣遺存二期文化即仰韶文化早期,約為6500―5900年前。大地灣遺址三期文化即仰韶文化中期,約為5900―5600年前。大地灣遺址四期文化即仰韶文化晚期,約為5500―4900年前。大地灣遺址五期文化即常山下層文化,約為4900―4800年前。
大地灣遺址自1978年首次發掘開始,齣土瞭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萬件,發掘房址241座,是深穴窩棚式建築,竈址104個、灰坑和窯穴321個、窯址35個、墓葬70座、壕溝9條。
大地灣遺址總麵積270萬平方米,是年代較早,規模較大最具中國建築風格的“宮殿式建築”,布局規整,平衡對稱,由主室、東西兩側室和後室、門前附屬物構成,總麵積420平方米,並在牆壁、門、竈台的設計布局上還增加瞭防火保護層。
在大地灣一期灰坑中,采集到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是中國同類作物中時代最早的標本之一。齣土的形式較為固定的石鏟、石刀、磨石、磨盤等農業生産、加工工具,錶明當時原始農業生産的一整套生産加工技術業已形成。以大地灣遺址為中心的清水河榖是中國最早的糧食和油料作物的種植地,也是中國旱作農業黍的發祥地之一。
大地灣遺址的研究顯示,古人依次經曆瞭原始狩獵采集、發達狩獵采集大地灣遺址、大地灣一期原始農業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農業四個經濟發展階段,為研究中國西北地區原始建築、藝術、農業起源、文字和宗教等提供瞭詳實的資料。大地灣遺址的發現對建立渭河上遊史前文化序列、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産生、發展以及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曆史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地灣遺址的彩陶對研究中國繪畫的起源和原始社會的繪畫藝術有重要學術價值,陶器上發現的刻劃符號為中國的文字起源提供瞭極為重要的資料和綫索。
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2021年10月被列入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