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8/2022, 7:04:13 PM
提起蔣介石,我們總是首先想到消極抗戰的形象。這一點並驚奇,因為有一句很著名的口號“攘外必先安內”可以窺見他的思路。這個口號其實最早提齣是在一九二九年,這是他第一次使用這個策略。但公開提齣這個口號就在“九一八事變”後,這讓很多人難以理解。因為此刻日寇和我國之間的矛盾加重,導緻國內的局勢更加動蕩。此時大傢都認為先“攘外”,解除外患纔是第一要務。蔣介石偏偏想要先“安內”,他覺得一切問題的源頭都來自內部,不把內部復雜關係和力量理順,根本無法抵抗日寇。這個口號更是變成瞭蔣介石之後一貫奉行的“國策”。他自始至終相信他的解決思路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直到“西安事變”的發生。那到底蔣介石為何能夠提齣這樣的口號呢?這個口號是他率先提齣的麼?為何說這樣的口號在當時來看是完全錯誤的路呢?
“攘外必先安內”起源
這句口號其實並不是蔣介石提齣的。它最早就齣現在東周時期的,並且在以後的許多朝代均有應用。其中最能引起我們關注的就是在北宋初年的使用,
因為當時宋太宗繼承大統後,國內因為剛剛建國各種勢力紛爭不斷,而外部周圍有多個少數民族想要分一杯羹。
在當時宋朝就處於內外皆不穩定的情況,那這件事情就讓宋太宗很煩心。於是著名的名相趙普就提齣瞭意見,他認為此前什麼都不用管,首要任務就是安定中原地區。隻要這裏能夠安定下來,人心都歸附下來,其他的“夷族”根本沒有機會。
這就是這個口號最先使用的一個事例,而且和近代以來蔣介石所處的環境非常相近。
宋太宗
但是我們一看,就很明白趙普的意思是先“安內”後外來的危機就會自行解除。我們通過仔細閱讀關於趙普的記載,其實他除瞭有這一說法外關於這個策略做齣瞭更加詳細的補充,他認為一旦統治者麵臨更加難以解決的內外問題時候,
當然要“安內”是首要任務,但是遇到特殊情況可以選擇兩者共同進行,不分先後。
其次如果想要運用得當,要仔細分析局勢,兩者都不可以盲目使用。而且趙普口中的“安內”有重要的一條,便是需要讓人心歸附。
如果做不到人心所嚮,那“安內”就是無稽之談。這一思想就是曾經趙普提供給君主的解決思路。
趙普
這一思想原本看似是正確的,但是也提齣瞭在使用的時候要注意審時度勢,不可單獨濫用這一思路。放在今天,我們隻要自身有瞭強大的實力,纔不會被彆人欺負。我國近代史的發展幫助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瞭這一點。所以這一思路從一開始是沒有錯的,錯的從來都是使用者。
彆看趙普當年率先提齣瞭這一套,而且還得到瞭上一位皇帝的青睞。但是最終在使用過程中卻仍然齣現瞭很多問題。趙普提供給宋太宗的這一思路,確實得到瞭采納。可是結果如何呢?由於宋朝兩位皇帝重視“安內”,不重視“攘外”。
這就讓環繞在宋國周圍的少數民族逐漸發展起來,最終宋太宗也隻是成為西夏國的墊腳石。
蔣介石
所以說,很多思路和想法本身就是沒有錯誤的。
關鍵在於運用起來有很多的限製條件以及使用的時機。而後來的蔣介石在使用的時候,又齣現瞭怎樣的危局呢?他的執意堅持又是齣於什麼樣的考慮呢?我們一起去瞭解蔣介石是如何多次使用這一思想的?
一次成功實踐
蔣介石深受傳統文化的印象,是個典型崇拜權力和有不盡欲望的人。除此之外,我們當然不能否認,他在早期對時局和近代以來國傢麵臨的局麵有深刻的認識。其實自步入近代以來,內外交睏就成為瞭大方嚮。
但所幸有無數革命誌士在探索齣路,而孫中山先生在這其中無疑是佼佼者。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蔣介石開始活躍起來。革命以及北伐就是他們接下來要走的路,而也就是在這一時期蔣介石感受到權力帶來的好處,他的欲望在不斷高漲。
北伐戰爭
但是北伐戰爭並不徹底,在這其中充滿瞭妥協性。但是這場戰爭給蔣介石帶來瞭權力,蔣介石逐漸在國民黨內有很大的發言權。
在之後由於大革命失敗加上不徹底性,形成瞭所謂的“新軍閥”。他們就是蔣介石、馮玉祥、閻锡山、李宗仁為代錶的四派新軍閥。
他們雖然在北伐時期有共同的敵人。但是北伐結束後,蔣介石當然希望其他三派歸於他的名下,最好能夠限製住他們的力量擴張。
於是蔣介石就開始瞭一係列的操作,極力壓製其他新軍閥的勢力,通過這些操作蔣介石終於把握住瞭全國軍政大權。
馮玉祥
可想而知,蔣介石雖然成為瞭錶麵上的“老大”,但是在背後卻遭到無數的謾罵。國民黨內部的小團體紛爭不斷,這也成為瞭蔣介石一直解決不瞭的問題。
但是同樣作為新軍閥的大佬,怎麼可能任由蔣介石擺布呢?於是他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無法調和。
蔣介石在這一時期,一麵在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另一方麵就是在苦心思考解決的辦法。於是便在一九二九年提齣瞭“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和想法。他覺得想要徹底掌控最高權力,就需要先將國民黨內部統一,清除其他三個新軍閥的影響力。
所以他便想各種辦法壓縮他們。這樣就導緻他們之間的矛盾愈發不可收拾。
閻锡山
後閻锡山在馮玉祥的支持下,率先嚮蔣介石發齣“宣戰通告”。蔣介石看到後根本就沒有將這件事放在心上。
不料沒過幾天,馮玉祥、李宗仁等人紛紛錶示對蔣介石的“霸道”行為錶示不滿,要求蔣介石立刻下野。後來他們三大新軍閥開始閤作,錶示將要武力解決問題。
蔣介石對他們三人的聯閤卻沒有絲毫慌亂。因為他從一開始就知道,“安內”大戰會在不久的將來爆發,但不論是誰贏誰輸,最後的結局隻會選齣一個勝者。這個勝者纔能集中最高權柄於一身。事實上果然大戰爆發,新軍閥明麵上的最後一戰打響,也就是這一戰,纔奠定瞭蔣介石後來的地位。
張學良
這場大戰的爆發,蔣介石是能夠預料到的。但是他卻沒有預料到這三人竟然走到一起。
在戰爭初期,蔣介石的軍隊確實無法抵抗,齣現瞭敗退的局麵。但是蔣介石不僅是強硬的軍事指揮者,而且還是圓滑的陰謀傢。
一方麵蔣軍在戰場上因超高懸賞而奮勇嚮前,另一方麵,蔣介石知道他們的聯閤是脆弱的,無非就是為瞭利益,所以他就想辦法將這一聯盟從中瓦解。最終確實如他所預料,閻锡山不想一拼到底,便將自己的主力臨時後撤。這讓同為盟軍之一的馮玉祥部承擔起更多的壓力,蔣介石抓住機會開始絕境反擊。
蔣介石
這一進一退讓蔣介石的軍隊開始扭轉局麵,能夠和反蔣聯盟軍打成均勢。這也成為這場大戰的轉摺點,蔣介石為此深深鬆瞭一口氣。
之後隨著他拿齣真金白銀給張學良,希望他能夠率著東北軍入關助陣。東北軍得到實惠後,就成為瞭蔣介石的助手。
最終蔣介石取得這場大戰的勝利,自此清除瞭能夠威脅到他的軍事力量,成為瞭最強大的軍事勢力。在這之後,蔣介石就集中精力開始清除國民黨內的異己分子。最終國民黨內部大權就全部掌握在手中,似乎國民黨就成為瞭他的一言堂。
這是蔣介石第一次提齣“安內”的想法並且成功加以運用。他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率先清除瞭國民黨內部的不同聲音以及軍事力量,坐上瞭權力的寶座。但是他這個寶座究竟能不能坐穩呢?
老蔣的“安內”不僅隻有紅軍
在一九三一年的七月份,蔣介石早先已經暫時控製住瞭國民黨內部。他已經開始將眼光嚮外看,發現瞭讓他頭疼惱怒的一種力量竟然在不斷壯大。那就是不斷發展壯大的紅軍力量。在蔣介石背叛革命後,就對我黨以及進步分子逮捕,並且全力抵製進步力量的發展。
隨後,我黨為瞭保存實力隻能轉入地下發展。但是在這一段時期,我黨吸取經驗教訓,開始建設自己的武裝力量。
期間當然也遭到瞭蔣介石軍隊的打擊。好在我黨在起義中逐漸摸索齣一套最閤適的辦法,開始在江西等地建設革命根據地。
紅軍
紅軍的力量不斷發展。在蔣介正忙著內部大戰的時候, 紅軍的力量就在快速發展。所以蔣介石穩住國民黨內部局麵後,就抽齣手和逐漸發展壯大的紅軍力量分個高低。
在三一年的七月份,蔣介石就嚮全國發齣通告,這也是首次公開發錶關於“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
同年五月底,蔣介石就派齣國民黨軍隊,開始“圍剿”紅軍。但是經過僅僅四個月的時間,紅軍就接連粉碎瞭國民黨軍隊發起的三次“圍剿”。由此可見,蔣介石所說的“內”一定包含瞭紅軍。而在北伐時期日寇就製造瞭許多事端,嚴重危害瞭我國軍民,
在這一年中爆發瞭“九一八事變”,這就讓中日之間的矛盾等級迅速上升。蔣介石所說的“外”就是日寇無疑。那麼蔣介石口中所說的“內”僅僅隻是紅軍麼?
紅軍長徵
我們再迴到當時,看一看蔣介石到底麵臨著怎樣的睏境,他這一次所說的“內”以及“外”到底指的是誰?中原大戰後,蔣介石確實坐上瞭權力的寶座,而且成為瞭最強的軍事力量,其他各軍事力量都在不斷受到他的削弱和瓦解。
隨後他就開始清理國民黨內部的異己分子,這些人因為在國民黨內部有超高的影響力。所以這讓蔣介石還是費盡心思的。
比如說蔣介石和國民黨的左派領袖鬍漢民之間的矛盾,除此之外與之對立的還有孫中山先生的長子孫科以及汪精衛等人,他們這些人圍繞在蔣介石的身邊,隨時準備爭奪權力,後來矛盾加大甚至直接對立起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擁有軍隊的地方派也在虎視眈眈。
鬍漢民
不久後,這些和蔣介石不對付的國民黨勢力在廣州聯閤起來,和在南京的蔣介石公然對立。因為他們不僅擁有軍隊,而且在國民黨內部有許多堅定的追隨者。對此蔣介石並沒有任何好的解決辦法,在加“九一八事變”的爆發,蔣介石隻能在眾人的反對聲中宣布下野。
現在我們全麵地看到瞭蔣介石當時所處的睏境,那麼我們現在一定可以看齣蔣介石所強調的“安內”有三種力量。第一,肯定就是紅軍,而且蔣介石已經采取瞭行動;
第二,就是國民黨內部支持廣州方麵的這波人,因為在他們的逼迫下蔣介石宣告下野;第三,就是地方的頗有實力的地方派,這些是國民黨內部的小軍閥,他們不聽從南京的命令並且屬於牆頭草。
既然蔣介石麵臨內外矛盾都非常激烈的情況下,為何最終選擇“先安內後攘外”呢?其實他的這一選擇既有自己本身對時局的看法,更取決於他對日本人的情結以及“投降”主義在作祟。
老蔣的“投降主義”
在青年時期,蔣介石就曾經兩次留學日本。但是他本人其實在心底裏是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
他通過在日本期間的學習,發現中日文化為同根同源,並且對日本的某些文化非常喜歡。在此期間,他結識瞭許多日本好友,並且通過他們更加深刻的瞭解到日本這個民族的秉性。
蔣介石在日本
在後來,蔣介石在參加北伐戰爭的時候,其實就受到瞭日本侵略者的挑釁。但是因為忙於和各地軍閥作戰,所以就將這些挑釁擱置一旁。但是日本人卻並沒有賣給蔣介石麵子,而是更加囂張,並且製造瞭“九一八事變”。
在距離三七年這段時間,蔣介石其實對日本人有一些“行動”。他親自嚮日軍寫瞭一封關於和平談判的信。信中明確指齣中日齣現今天這樣的局麵,百分之六十的責任主要是因為日方的錯誤,而剩下的四成就是我國的責任。
我們在今天看來,一個國傢遭到入侵,作為最高權力的擁有者,竟然將責任怪到自己的頭上。這真是令人難以理解。
九一八事變
而我們在後來公布的蔣介石日記中,可以看到他確實將日寇入侵看作是恥辱,但是往後翻看,他將這一過錯全部都推到日本軍閥頭上,不應該怪罪到日本平民身上。從這些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蔣介石對日的喜愛情結還是客觀存在的。
這就讓他對日的態度一直搖擺不定,即便抗戰全麵爆發以後,他仍舊曾經有三次要和日本和談,並且希望能夠像當年的清王朝一樣割地賠款,從而平息和日本的作戰。
除瞭對日存在著某些特殊情結之外,我們也可以從其中看齣蔣介石對日作戰是沒有信心的。從他的日記以及給日方的信件中都充滿瞭“投降主義”的色彩。這我們可以從他三一年到三四年的大量公開講話中看到。
日軍侵華
他認為“安內”工作取得效果之後,纔有經濟或者軍事基礎能夠和日本人全力一拼。這也是蔣介石留學日本後以及侵華日軍的武器裝備瞭解後得齣的,他認為日本人的裝備完全碾壓我國,根本就不可能取得勝利。
日方在發起侵華戰爭後,剛開始以為隻要能夠讓蔣介石下野就可以取得勝利。但是在隨後的戰爭中,日方發現隻有讓紅軍以及後來的八路軍打敗,纔有可能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所以蔣介石也公開說道,中日其實本來就是好友,並且有“閤作”的基礎。這也是蔣介石持續不斷派齣大軍“圍剿”紅軍的重要原因。
紅軍雕像
老蔣的“投降主義”加上對日情結導緻對日的態度總是“談閤作”,一直搖擺不定,即便他下定決心,在此時他雖然名義上已經問鼎權力寶座,但實際上他能夠控製地隻有嫡係部隊,而除瞭紅軍之外,國民黨內部反蔣勢力虛與委蛇,時刻準備給他緻命一擊。
更加關鍵的是,在地方上的部隊也不聽他的號令。所以蔣介石一番深思之後,隻能將提齣的口號變成日後一直奉行的標準。
說白瞭兩個問題都是他要解決的問題。但是他一方麵他斷定打不過日軍,其次國民黨內部部分勢力隨時想要將他踢下寶座;另一方麵,紅軍的迅速壯大以及國米黨內部的掣肘讓他感到極為厭煩,而且他認為這些力量一定不是他的對手。
所以蔣介石最終選擇瞭“攘外比先安內”。他既“高傲”又“自卑”的兩麵性正是他這一選擇大錯特錯的錶麵原因。
“兩麵性”揭露錯誤本質
蔣介石的兩麵性是他選擇“攘外比先安內”的現實原因。但是就是擁有這樣的“兩麵性”就是他決定堅持這一口號最終大錯特錯的根本原因。因為從這樣的兩麵性中透露齣蔣介石代錶的是的大地主以及大資産階級的利益。
這一階級利益決定瞭蔣介石的口號是錯誤的。因為他不能夠代錶全體正在受苦受難的百姓的利益。
說白瞭即便日寇最終取得瞭戰爭的勝利,對他這樣的“富有階級”以及背後的四大傢族的利益又有什麼傷害呢?既然他們的利益不會因為日本入侵受到傷害,那為何要賭上一切堅持抗戰呢?
國民黨軍隊
而相反,國內的紅軍卻代錶著窮苦百姓的利益。這兩者利益之間是根本衝突的,想要滿足窮苦百姓的利益,勢必會損害他們這一階層的利益。其次,蔣介石雖然曾經參加過革命,但是因深受的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
他此刻就是“君王”,是不允許他的“臣民”作亂的。所以我們從蔣介石所屬的階層來看,他的這一決策一定逆著全體民眾的,而此時最主要的矛盾早就是中華民族和日本之間的矛盾瞭!
那為什麼說忤逆瞭全體民眾,他這一決策就是錯誤並且一定會流産的呢?這正是國傢之間的內外矛盾是可以轉化的。隨著日軍的入侵,許多民眾都喪生在日寇的槍下。他們大舉入侵並且到處破壞,嚴重影響到瞭我國民眾的生命安全。
全國上下都開始團結一心,想要將小鬼子趕齣去,讓他們付齣血的代價。
日軍
此時國內的主要矛盾隨著日軍入侵,已經轉化成和日寇之間的矛盾。
而蔣介石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仍舊沉迷在權力和欲望之中,他仍然認為國內最重要的矛盾就是他和紅軍以及國民黨內部反蔣力量的矛盾。對國內主要矛盾的認識錯誤也決定瞭他這一口號最終流産的重要原因。
其三就屬於客觀原因,他忽略瞭日本人長期龜縮在海島之上,一代又一代人對領土的渴望和追求。日寇或者說外來入侵者的欲望是不斷擴大的,隨著日寇的入侵,他們感受到瞭戰爭帶來的巨大好處,野心欲望也越來越強烈。
而蔣介石正好采取這一口號盡量不和他們發生衝突,這也徹底助長瞭日寇侵略到底的欲望。退一萬步來講,即便蔣介石搞定瞭“安內”,那也錯過瞭最佳抵抗日寇的時機。
抗戰勝利
所以說蔣介石這一口號的提齣是錯誤百齣的,因為這一口號提齣造成瞭眾多百姓喪命在日寇的槍下,讓我們抗戰整整十四年纔取得瞭勝利。這也讓我們深刻明白,不論遇到什麼危難情況,民族大義和中華民族的利益永遠要擺在首位!
圖文無感可觀看視頻:
抗戰爆發蔣介石自信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或成為他一生最大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