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6/2022, 7:49:50 AM
“並不是看到希望纔去堅持,而是堅持纔會看到希望”――訪“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江夢南
江夢南。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持 攝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帙恒
驚蟄時節,萬物萌動,一聲清脆的鳥鳴劃破清華園的寜靜,被江夢南敏銳地捕捉到。直到26歲那年纔第一次聽到鳥鳴,江夢南重新打量自己所處的世界,汽車鳴笛、開水沸騰、雨打窗沿……這些曾隻存在於文字和想象中的聲音,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這是一種普通人很難感受到的奇妙體驗。”江夢南說。
3月5日,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在北京清華園外見到眉眼彎彎、長發飄飄的江夢南。交談時,江夢南示意記者摘下口罩,重獲聽力後的她依然習慣通過唇語輔助理解。成長經曆、科研進展、未來打算……這位剛榮獲“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的郴州女孩侃侃而談,“並不是看到希望纔去堅持,而是堅持纔會看到希望。這就是我的故事,與大傢共勉。”
“這個奬有三分之二是頒給我父母的,我自己最多占三分之一”
“非常興奮,但激動勁過去之後又有一些緊張和惶恐。”說到獲得“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榮譽,江夢南直言是鼓勵也是鞭策。
半歲時因藥物導緻雙耳失聰,通過讀唇語學會瞭“聽”和“說”,到成為清華大學一名博士研究生,立誌解決生命健康的難題造福更多人,今年30歲的江夢南以異於常人的堅韌人生“感動中國”。
“你感動瞭中國,那誰又是讓你感動的人呢?”“是我的父母。”麵對記者提問,江夢南不假思索地說。
命運本來可能將江夢南帶入另一個軌跡。1993年,被確診為因服用耳毒性藥物而導緻重度神經性耳聾後,醫生建議趙長軍、江文革夫婦帶9個月大的江夢南迴傢學習手語,進入特教學校。
無法接受自己女兒逐漸遠離主流社會,夫妻倆摸索齣一套讀唇語的方法,讓江夢南感受喉結發聲的震動、嘴巴呼齣的氣流,來讀懂從真實世界裏發齣的聲波。
“是父母的堅持不放棄,讓我學會瞭‘聽’和‘說’,與正常孩子一樣在學校學習,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我。”仿佛觸動到內心深處的柔軟,江夢南溫柔的語調中有一絲哽咽,“這個奬,有三分之二是頒給我父母的,我自己最多占三分之一。”
江夢南是謙虛而強大的。
小升初考瞭全市第二名,到150多公裏外的郴州六中上學;追隨偶像張海迪考入其母校吉林大學,獨自前往3000公裏外的長春;一路以優異的成績獲得本科、碩士學位,於2018年考入清華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成為一名主攻腫瘤免疫和機器學習的博士研究生,笑稱自己“打小就生活在 ‘hard(睏難)模式’裏”,言語間,江夢南自信而樂觀。
“我想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幫助更多人擺脫命運的不公”
2018年,即將碩士畢業的江夢南做瞭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其實讀高中時就有過這個打算,但考慮到手術風險放棄瞭。”江夢南說,當時,長春的一位醫生看到她的故事後,勸她植入人工耳蝸。
“你已經走這麼遠瞭,為什麼不試試看,自己的人生還有多大的可能性?”江夢南被醫生的這句話打動。這年夏天,她重獲瞭失去26年的聽力。
如今,江夢南逐漸適應瞭本就喧鬧的世界,“我可以聽到以前從未發覺的細節,比如水開瞭會發齣響聲,這讓我很有安全感。”
然而,繁重的學業壓力讓她騰不齣太多時間進行言語康復訓練,以更好地將聽到的聲音和意義對應起來。“忙完這段時間,我就要把訓練的量提上來。”江夢南所說的“忙”,既有四麵八方湧來的關注,更有突破研究項目瓶頸的壓力。
曾立誌當一名醫生治病救人,卻因要戴口罩交流不便隻能放棄,轉而報考藥學,到如今主攻腫瘤免疫和機器學習,江夢南的目標始終明確,“我想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幫助更多人擺脫命運的不公。”
對於今後的職業選擇,江夢南說,堅持科研或前往公共部門工作,通過參與政策製定幫助弱勢群體,都是考慮的方嚮。
“我建議完善AI語音技術相關法律法規,以幫助解決技術與隱私間的矛盾。”江夢南說,新買的手機安裝瞭AI智能語音功能,通過將語音實時轉化為文字,幫助她解決瞭因看不到口型而不方便與人電話交流的睏擾,“如果音頻AI技術應用到電視新聞,安裝到各類型手機,就能大大減輕聽障人士的溝通睏難,也能更方便正常人生活。”
采訪現場,江夢南給遠在郴州的父母打瞭個電話。除瞭一直注視著手機屏幕不斷滾動的字幕,江夢南與父母的溝通彆無異常。
“媽媽,這段時間我有點纍。”
“想吃什麼,媽媽給你寄到北京來。”
“我想喝傢裏茶園的茶葉。”
“新茶上市馬上發給你。”
……
嚮父母撒起嬌來的江夢南,仿佛又迴到瞭小時候暑假與父母在茶園玩耍的田園生活,那份快樂記憶長存心底。
(湖南日報北京3月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