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022, 12:24:26 PM
堅持每天更新 . 隻為親測有效
來源:青塔 學術,知乎, 研究生科研必備
在某乎,一篇名為“為什麼高校老師薪資那麼低,還有那麼多人爭破瞭頭去?”的問題,被瀏覽瞭將近400萬次。
2022年,高校就業環境早已不是幾年前的那樣,但這個問題,仍有青椒在迴答,他們有的大方而細緻的分享瞭自己在高校的收入情況和感受;有些人的迴答,可能會讓你很紮心。
@陳大吉與大利 (蘇南設計學在編教師)
你看到的是到手工資,看不到的叫住房公積金。 工資一個月5k,住房公積金7k+。
參考標準
本人、碩士學曆女孩子,應屆畢業就去瞭公辦學校當藝術設計教師, 去公辦大專的原因 有幾個:
1. 學校工資可以接受。 轉正第二年到手15w+,住房公積金每年10w+(每月7k+)這個工資不低於我去公司的待遇。
2. 不需要坐班 。除去每周正常上課的時間,其他時間可以自由安排。也可以做一份時間不衝突的副業。
3. 喜歡工作在一個永遠充滿年輕活動的校園裏,上課是我最幸福的時間。
以上三點是我進高校的主要原因。當然也有不太喜歡的但可以委麯求全的事情――例會。
@愛搞Trans的貓 (重慶大學,副教授)
說說我的綜閤收入情況。
本人兩年半前華東五校博士畢業,入職西部某985,運氣比較好,第一年就拿到基金瞭,入職兩年後也就是半年前評上副教授,先說說評上副高前的收入吧。
每月到手工資10k零幾百 , 公積金2k多點 ,由於我們 入職前三年會有每月3k補貼, 估計三年後就沒瞭,具體情況不清楚,因為入職還沒到3年。
除此之外,青年教師學校 每年給5W補貼,綜閤年收入大概18W,外加兼職收入和雜七雜八的補貼大概5W。
額外就是年終績效瞭,這個基本上是豐一年,枯一年這樣子,我入職第二年(9月入職隻算半年)一個完整工作年,科研情況比較好,因為畢業前期做瞭很多鋪墊工作, 年終得到瞭稅後19W奬勵 ,但入職第三年也就是第二個完整工作年,科研情況就很平平,主要靠入職第一年取得的成果, 年終績效最終隻有5W左右 ,與第二年差彆還是蠻大的。
綜閤下來, 每年到手大概在28-40W之間 ,第一個聘期後可能收入會打摺扣,發狠做科研項目的話錢能更多。
所以 沒有網上傳的那麼不堪, 隻是平時每月賬麵收入確實就那麼1W齣頭。
關鍵的問題是,工作狀態確實輕鬆,不上課的話我一般9:30到校,下午5:00準時下班,誰都攔不住我,晚上到傢有心情就繼續搞科研到10:00,沒心情就看劇。所以整個工作狀態還是很輕鬆自由的,甚至連續幾天在傢裏辦公都是可以的。
當然,本人在入職前就已經把聘期科研任務做瞭很好的鋪墊,入職第一個半年就完成瞭聘期的科研任務,再加上運氣好第一次就拿到青基,所以現在纔比較佛係,不代錶大部分青椒的生活狀態,學校裏大部分新老師考核壓力還是很大的,不過總體來說相比互聯網的996和公務員坐班製,還是輕鬆得多。
至於說非升即走的壓力,這個確實每隻青椒都會經曆,我入職第一年也非常焦慮,主要是擔心基金不過。但畢竟一般高校都會給兩個聘期6年時間,不會有人連續申請6次都不中吧。
總之,過濾掉高校裏的一些糟心麵,高校教師算是一份相對輕鬆,收入不算太低,高度自由,較為體麵的工作,適閤那些懶得搞大錢,追求生活品質的人。
@小般般 (世界百強大學海歸博士)
目前已經沒有那麼多優秀的人爭破頭去瞭,至少我認識的最優秀的人都不進高校,都去瞭金融領域瞭。
高校目前已經和以前大不相同瞭,相比於企業界和金融領域來說,高校收入低,但高校加起班來搞研究或備課也是996,收入低壓力一點都不小,寒暑假等於沒有。
而且高校裏的個人發展途徑很死闆,評職稱是唯一的路,而評職稱又有很多的不公平,牛人一般不屑於搞這些浪費精力。
所以,很多最優秀的人都去企業界和金融瞭,第二檔次的人爭著進高校。
我要補充一點,我說的優秀是指人的整體素質,科研能力隻是整體素質中的一項,不是全部。在學校裏學習好幾乎就是全部,而社會是多元化的,曾經學習好就不是那麼重要瞭。
該條迴答下的其他評論
@匿名用戶
在上海某985,AP待遇,商學院信息管理係,紐約州讀的phd,本科三峽大學,二本的,隻有一篇SSRN。工資水平如下:
@匿名用戶
看到瞭這個月的工資條,特意找到這個話題來祭上2021年最新工資。
中部省份非省會二本學校 ,到省會也就1小時56分鍾高鐵的距離而已,自駕三個小時以上吧。
入職第六年 。
渣老師一枚,也沒多大科研能力,所以沒啥項目經費,學校本身項目有限,領導可能都拿不全。
年底會有一萬多的績效。
以下是收入的全部。
@匿名用戶
坐標 西安某985 ,工資可能沒有互聯網行業高,但是福利不錯,前幾年 分瞭房子 , 單價三韆左右 ,現在漲到瞭2W+。 孩子從小學到高中,免試就讀附屬學校 。
最大的感觸就是,新來的老師,基本都非富即貴。普通人的機會,真的越來越渺茫瞭。
@�Z魚
首先每個行業收入都是金字塔型正態分布,高校也不例外, 能夠拿到7位數及以上的屬於top1%。 不同學科之間的差異很大,理工農醫的變現能力要好過經管法等社會學科,不要杠那些上市公司獨董,知名律師的收入不也照樣高,那畢竟是少數人有一定社會資源纔有的。
高校教職的收入和所處地區關係大,江浙滬,廣深肯定是最高的毫無疑問,就正常的收入而言的話, 剛入職的青椒比當地入職公務員高30% ,以廣州某校文科教授為例,稅後在60w左右,就是上上課,不帶行政職務,科研基本上沒有的狀態下,剛入職的博士接近20w。至於說科研奬勵和成果轉化那就看你自己的能力咯,高校大多數看重的還是相對自由,小孩上學從幼兒園到高中(前些年某校職工子女上本校大學還有一定的照顧)、附屬醫院、可以拿福利房等福利,這些都是可以通過貨幣進行衡量的,有的是有錢你也買不到。
如果真的待遇低,大傢都會用腳投票的。
@匿名用戶
大傢爭破頭的是高校內的教學科研崗,輔導員、行政、實驗師的熱度並不如公務員。以下我討論的是 教學科研崗。
首先 高校薪資並沒有那麼低
很多人說的稅前八韆/五韆/三韆 指的是崗位工資+工齡工資,這個工資標準全國都統一的。公務員裏調研員的基本工資工資也是這麼高。大概三級四級教授基本工資相當於一級、二級調研員,副教授基本工資相當於三級、四級調研員,講師基本工資相當於一級二級主任科員。除瞭基本工資外,高校還會有科研績效、博導津貼、各種補貼、年終奬。 我所在的雙非大學教授(三級和四級)一年稅前工資大多在30-40萬之間,副教授、講師大多在20w-30萬之間,工資最低的助教(輔導員)一年稅前也有十八萬,沒見工資過比這個還低的人。
其次,高校教師是事業單位專技崗。這個崗位法律上是允許兼職取酬的。
一個一級學科一個省的教授也不過一百人左右,再窮的學科都有蛋糕分。高校教授身份本身就是自己的金字招牌,工農生化很容易就能在私企從事技術服務類工作。就算是數學物理類看起來很窮的學科, 高考命題/競賽命題每年也能撈一筆小錢。另外被邀請報告也是用錢拿的,但由於某些原因現在一次報告隻有兩韆塊錢瞭。
如果 自己的科研成果有商業價值,交給校辦企業成果轉化,自己是可以拿60%的收益的 。另外校辦企業是公司化運營的,很多人都在企業裏取酬。大學老師工資不如大廠碼農,但是收入就很難說。
最後,談完經濟利益我就談談政治利益,其實高校教授是可以直接提拔成副廳級乾部的,有高級職稱的人也可以入入民主黨派想辦法搞個人大代錶、政協委員的身份。高校教授當上副校長就有機會調去做官,我們這裏的不少廳級乾部都來自同省的雙非(包括二本),高校行政級彆上有優勢,我知道不少市教育局局長都是來自二本而不是中小學的。
當然,高校教師收入地位存在地域差異。北上廣、貴州、江蘇的待遇是比較好的。而且待遇差的高校因為缺錢,對新人反而會不友好,無端用一些不切實際的考核標準,教師隊伍年年萎縮。
有些人說行政比教學科研崗好的,明顯就是學校太差,估計博士都難招到,教學科研崗水平太差被行政小姐姐鄙視瞭。
從對高校教學科研崗工作的評價就可以看齣一個人的齣身。
∨
由於公眾號改版,為防錯過更多資源,給我們加個 星標 吧
瞭解更多信息
歡迎 點贊 和 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