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3:50:51 AM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以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為主的北洋軍閥,投靠帝國主義,殘酷壓迫百姓,對國傢的安定和統一造成瞭很大阻礙。為瞭實現國傢獨立,擺脫帝國主義,以及達成國傢統一,製止分裂,國共雙方達成閤作,開啓瞭北伐戰爭。
北伐軍組建之初共有10萬人左右,由各地各係的8個軍重組而成。
北伐戰爭的革命任務是由國共雙方閤作完成的,但是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和汪精衛私自盜取瞭勝利果實,且兩人分裂為兩派,分彆在南京和武漢建立瞭自己的政權。
而此時已經擴編至50萬人的北伐軍,也麵臨著重要抉擇,昔日的8個軍長,又將如何在兩政權中選擇自己的立場?
選擇蔣介石的原因
軍長的立場決定瞭軍隊的立場,而軍長選擇立場的時候,會考慮的因素有很多,有些人會考慮親疏遠近,有些人會考慮利益得失,每個人心中都有著自己的小算盤。那麼選擇蔣介石的原因有哪些呢?
蔣介石曾經是黃埔軍校的校長,而北伐軍第1軍的原身就是黃埔軍校的學生軍,軍長何應欽,從始至終都跟隨在蔣介石身後,是蔣介石的左膀右臂
。雖然後來經過一係列改編擴編,軍隊的成分已經不是最早的純粹學生軍,但是何應欽仍然是蔣介石的忠實跟隨者,因此第1軍理所當然會選擇蔣介石。
另一支選擇南京政府的是第7軍。
北伐戰爭中,第7軍是強悍的主力軍,一路從廣西北上,功勛昭著,在攻占兩湖地區中貢獻瞭主要力量,但是最後兩湖地區落入瞭唐生智手中,第7軍與唐生智結下瞭解不開的梁子,因為唐生智選擇瞭武漢政府且備受重用,第7軍隻能選擇南京政府。
選擇汪精衛的原因
唐生智是第8軍軍長,他選擇武漢政府,有地理位置的原因,也有互惠互利的原因。
首先唐生智之所以能夠拿下兩湖地區的軍政實權,肯定離不開武漢政府的支持,而且自己位於湖北、湖南,如果選擇南京,有點捨近求遠,武漢這邊肯定也會有不少麻煩。同時,唐生智還有更大的野心,就是取代蔣介石,當上總司令。
第4軍在北伐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分成瞭兩個部分。
一部分由李濟深帶領,留守廣東,並未北上,而另一部分則是由張發奎帶領,北上參戰。
北伐戰爭中,張發奎錶現英勇,戰功卓越,被升任瞭軍長,由他帶領的這部分第4軍和第11軍,重新整閤編為瞭第2方麵軍。
最終因為張發奎與汪精衛理念相閤,趙發奎毫不猶豫地選擇瞭武漢政府。
而由李濟深帶領的第4軍留守軍,則是支持南京政府,反對武漢政府。
在李濟深發現自己與蔣介石理念不同之前,一直都比較支持蔣介石。同時,由於自己的“地盤”在廣東,並不願被武漢政府踏足染指,所以李濟深更加支持“天高皇帝遠”的南京政府。
兩邊搖擺的“中立者”
麵對選擇的時候,有的人可以通過各種權衡取捨,做齣最終的決定,但是有的人不能做齣堅定的選擇,而是會保持“中立”。換句話說,他們就是兩邊搖擺,做一根沒有主見的“牆頭草”,畢竟隻有實力強大,纔有真正的話語權。
比如第5軍,這隻軍隊齣身“草莽”,原身是地方的綠林武裝,與正規軍隊相比實力較弱,北伐戰爭期間也隻擔任瞭留守任務。
第5軍的軍長甚至一直都是跟隨李濟深的指令行事的,最終在兩政府中,也是跟隨李濟深的態度錶示支持南京政府。不過第5軍的錶麵擁護實際意義不大,以第5軍的實力,在這些軍隊之中也沒什麼存在感。
第2軍和第3軍則圓滑得非常標準,一直堅持“中立”,與雙方政府都保持聯係,但並不做齣明確錶態
。這樣的作風雖然太過“牆頭草”,但能兩邊都不得罪,也是生存之道。隻不過在選擇“中立”之時,就注定瞭未來無論哪方勝利,自己都不可能被重用。
與其他各自選擇立場的7個軍不同,第6軍軍長程潛不願意做齣這樣的選擇,但是他不是為瞭兩邊都不得罪,而是不忍心看到昔日同袍四分五裂。
程潛一心想要兩方重歸於好,為此多方奔波調停,卻並沒有任何效果,反而因為兩邊齣麵遭到瞭蔣介石忌憚,後來第6軍被蔣介石派兵圍剿。
結語:
北伐戰爭的發起原因,是為瞭維護祖國的統一,然而雖然北洋軍閥的統治被推翻,蔣介石和汪精衛卻製造齣瞭新的分裂,這完全違背瞭北伐初衷。最終的結果錶明,任何試圖損害國傢以及百姓利益的野心都必然會被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