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不僅記錄瞭中華數韆年輝煌燦爛的曆史文化,也曾影響瞭幾乎整個東亞世界,經過數韆年的發展演進,漢字的使用在遍及華夏神州的同時,也輻射到瞭我們的鄰國,
最終形成瞭以漢字為載體,中華文明為主導的東亞漢字文化圈。
直到今天,在與我國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的街頭,依然能夠看到中國方塊字的熟悉身影。
然而今天的我們在談論起漢字文化對日韓的影響時,往往忽略我們的另一個鄰國,相較於日韓,這個鄰國更早接受到漢字文化的熏陶,也有超過兩韆年的漢字使用曆史.,由漢代文字學者許慎總結的漢字造字及應用法),
再結閤自己本民族語言的讀音,創造過一種既有漢字的神韻
,同時也兼具自己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字-喃字。
而這個鄰國就是與我們的山水相連、文化相融的安南之國-越南。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發兵四十萬南徵百越,逐漸將包括今兩廣、福建以及越南北部在內的廣大嶺南地區納入中國版圖。
從那時起,越南就開始與漢字産生瞭韆絲萬縷的聯係。秦末大亂之時,嶺南秦將趙佗趁機自立,建立瞭中國曆史上割據嶺南百餘年的南越國。趙佗統治嶺南期間,將中原先進的政治製度、生産技術、文化(包括漢字)帶入嶺南地區,極大地推動瞭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漢末三國時期,交州太守士燮鎮守交州四十年,
期間大力推行儒學教育
,讓交趾地區在三國亂世之中不僅免於兵燹之禍,更在文化上取得瞭長足的進步,一度成為當時南方的學術文化中心。公元十世紀,越南結束韆年的北屬曆史,脫離中國統治之後,漢字依然在越南占據著主流文字的地位。
而在中華文化的熏陶之下,越南京族人民也充分利用漢字的造字原理,創造齣瞭越南獨有的“南國文字”-喃字,以此來書寫越南語中的本土詞匯。
按其造字原理,越南喃字總共可分為三類:
1、
形聲喃字
,即在原來的漢字的基礎上,加上錶示越南語發音的聲旁而形成的意音結閤的形聲字。
如“到”、“至”在越南語中讀作đến,發音與越南語中“旦”的發音一緻,因此越南人民在“至”字的右邊加上作為聲旁的“旦”,形成瞭左右結構的形聲喃字「至旦」。在越南喃字體係中,此類喃字占比最多,應用最廣。
2、會意喃字
,即采用漢字會意原理創造齣的會意字。如“天”的喃字就是在“天”的下麵加上一個“上”,以“天上”會意。
3、假藉喃字
:即藉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漢字作為喃字。如越南語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tôi與越南語中“碎”的發音toái相近,故將“碎”假藉為tôi的喃字。
在當時的越南民間,越南人民用漢字書寫漢越詞(由漢語傳入越南語的詞匯),用喃字書寫越南本土詞匯,二者如日文中的漢字與假名一樣並行不悖,共同構成瞭越南獨特的漢喃文字體係。
越南漢喃字與國語字(即越南現行的拉丁字母文字)對照,意為“我是越南人”、“歡迎你來到越南”
然而走在如今的越南街頭,我們卻很難能夠再看到漢字的印跡,映入眼簾的再也不是方塊字,而是由西方拉丁字母構成的拼音“國語字”。究竟是什麼,
讓原本使用瞭兩韆年方塊字的越南拋棄漢喃字,改用這樣的西方字母文字?
原因無外乎五點:
1、法國的殖民統治;
2、越南教育的落後;
3、喃字本身的缺陷;
4、意識形態領域的需要;
5、越南獨立過程中民族主義的興起。
進入十九世紀,隨著清王朝的腐朽敗落以及西方世界的崛起,中國周邊的鄰國也大多難逃被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國門,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命運,越南自然也不例外。公
元1858年,法國殖民者開始將手伸嚮中南半島,並於1861年占領西貢。在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期間,法軍占領越南南部及柬埔寨部分地區,建立法屬交趾支那聯邦。
公元1885年,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
完全放棄中國對越南的宗主權,正式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
在長達六十年的殖民統治期間,法國殖民者對越南實施文化同化政策,
極力弱化漢字在越南的影響力
,並大力推行法語以及由法國傳教士亞曆山大·羅德在17世紀創立的拉丁字母文字。
1945年越南爆發八月革命,北越地區在鬍誌明的領導下建立瞭越南民主共和國,宣告越南北部正式脫離法國六十年的殖民統治,以及日本法西斯三年的占領,取得瞭國傢的獨立與民族的解放。
北越獨立之後,由於越南教育落後、喃字本身過於依賴漢字、書寫復雜、學習難度較高以及法國殖民者對拉丁文字的推廣等種種因素,在當時的越南,拉丁文字的識字率遠遠高於漢字和喃字。
另一方麵
,包括越共在內的越南左翼大多認為是文字的落後,導緻瞭越南落後挨打淪為法國殖民地的悲慘命運,因此要接受新思想、改變國傢麵貌必須進行文字改革,再加之越南民族主義的興起、對北屬中國的曆史的排斥,最終齣於現實的考量以及意識形態領域的需要,北越鬍誌明政權徹底廢除瞭漢喃文字在越南的使用。
法國殖民者創造的拉丁“國語字”由此正式取代使用瞭韆年的漢喃字,成為瞭越南的官方文字。
而南方的南越則一定程度上保留瞭越南的漢文教育
,直到1975年為北越所統一。
走進如今的越南,我們依然能夠在包括順化皇宮,啓定陵在內的不少名勝古跡上,看到古老的漢喃文字,這些古老的方塊文字親身見證瞭當年南交文學的盛況,也親眼目睹瞭如今的衰景。
如今的它們隻是孤獨地躺在這些文物上,等待著人們再次走近它們、認識它們、瞭解它們。惜乎當地人已大多無人能識,反倒是從北方遠道而來中國遊客還能略懂一二。
韆年前自中州吹入安南的那一縷融融漢風,在曆史的狂風驟雨中不斷衝擊下,終究還是逝去瞭。
謝謝觀賞,關注我,瞭解更多曆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