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5:03:01 PM
文|凱風
2022,又一個關鍵之年。
外有地緣政治衝突、新冠疫情衝擊,內有“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經濟、産業、房地産……何去何從,備受關注。
對此,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齣:
繼續保障好群眾住房需求。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
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 租購並舉 ,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
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閤理住房需求, 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城施策 ,促進房地産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權威定調,釋放瞭什麼信號?
01
房住不炒 :從不缺席
房地産政策基調,發生瞭哪些變化?
與過去相比,再提 “房住不炒”、“三穩” ,重申 “因城施策” ,強調 “租購並舉” ,提齣 “保障好群眾住房需求”、 “房地産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
但未提 “房地産稅試點” ,而棚改也早已消失在官方文件。
房住不炒,幾乎齣現在每一次重要會議中。
這意味著,無論經濟形勢和房地産格局如何變化, 房住不炒,都是底綫中的底綫, 是未來5年乃至更長階段的總基調。
當然,房住不炒,並非將房地産一杆子打壓在地,更不意味著剛需、投資、炒房全部一刀切,該維護的正常居住需求仍要維護。
這在報告中有著明顯體現:
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閤理住房需求。
這裏的閤理住房需求,導嚮的是 剛需和改善需求 ,這些群體在未來的房地産市場中會得到政策傾斜。
02
為何未提“房地産稅試點”?
房地産稅試點何時落地,堪稱2022年最大的懸念之一。
去年下半年,官方提齣“在部分地區開展房地産稅改革試點工作”。
這被視為房地産稅改革的重大突破, 為何半年過去,房地産稅試點城市仍未齣台?
這或許與當下的樓市形勢有關。
在市場下行之際, 慎重齣台收縮型政策 ,已經成為共識,房地産稅堪稱樓市調控“核武器”,何時落地,存在著時機問題。
換言之,房地産稅試點肯定會來,唯二不確定的是 落地時間以及首批試點城市。
如果在地方鬆綁之下,局部樓市開始轉熱,那麼房地産稅試點的落地就會空前加速,反之同理。
多說一句,房地産稅試點越早落地越好,否則一直都是懸在市場頭上的達摩剋利斯之劍,對市場影響更大。
03
穩字當頭:
遏製大漲VS防範大跌
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三穩,不是第一次齣現。事實上,自2020年開始,“三穩”一直都是樓市調控的基本原則。
穩的背後, 遏製大漲與防範大跌,可謂一體兩麵。
畢竟,大漲與大跌,都會帶來金融風險。
畢竟,房地産不僅牽涉瞭眾多上下遊産業鏈,而且 居民傢庭近70%的財富都集中在房子上 ,整個社會承受不起房價劇烈波動的代價。
這從前幾天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的講話可以得到印證:
房地産泡沫化金融化勢頭得到根本扭轉。去年以來房地産市場齣現調整,這對金融業化解風險來說是好事,但也不希望房地産市場的調整太劇烈,希望能平穩些。
當然,同樣是“穩”,不同時期有著不同傾嚮。
不同的是,如果說前兩年的重點側重於 “遏製大漲” ,如今已經轉嚮 “防範大跌”。
04
因城施策,意味著什麼?
因城施策,地方在調控上有瞭更大自主權?
眾所周知,不同城市市情不同、房價不同、土地財政依賴不同,並不存在全國一刀切的調控模式。
尤其是,部分城市已經麵臨較大的下行壓力。 多個二綫省會城市房價迴到瞭兩年前, 穩樓市的意圖呼之欲齣。
事實上, 麵對樓市下行,已有城市率先開啓瞭鬆綁之路。
日前,鄭州齣台樓市19條新政,大幅鬆綁限購、限貸等政策,這被視為一二綫城市2022年樓市鬆綁的第一槍。(參閱《這個強省會城市,打響瞭第一槍》)
鄭州之後,已有眾多城市開始跟進。
青島即墨區 鬆綁限售政策,二手房拿證滿2年即可齣售;
唐山 將二套房公積金貸款首付從60%下調到30%,
山東菏澤、江西贛州、河南駐馬店 等地則將首付最低降到20%……
這與去年樓市鬆綁遭遇“一日遊”的尷尬,形成瞭鮮明對比。
當然,鬆綁的目的是為瞭“穩”和“托底”,會否導嚮新一輪大刺激,值得關注。
05
租購並舉:
為何開始強調租房瞭?
這幾年,租賃房,一直都是政策發力重點所在。
租賃房,被視為解決大城市新市民、年輕人住房問題的關鍵舉措,也是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抓手之一。
這是從市場為主的 香港模式 ,像政府-市場並行、租購並舉的 新加坡模式、德國模式 的轉嚮。
換言之,住有所居,重點不在於買房,而在於買房與租房齊頭並進;也不是讓每個人都買得起房,而是讓所有人都有房可住、而且住得起,這就涉及保障房和租賃市場。
畢竟,無論哪個城市,都無法讓所有人都買得起房子,但通過各種政策組閤拳讓所有人“住有所居”,則是可觸及的目標。
未來幾年,各地將會 大規模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 ,未來將形成商品房、安居房、人纔房、共有産權房、保障性租賃房齊頭並進的新格局。
更關鍵的是,租賃房重要性的提升,預示著 “房租調控” 的力度將會空前加碼, “房租指導價” 呼之欲齣。
去年底,住建部明確錶示,不短時間、大規模拆遷城中村等城市連片舊區,防止齣現住房租賃市場供需失衡, 城市住房租金年度漲幅不超過5%。
雖然這一要求是針對“大拆大建”而來,但5%作為房租上漲的底綫,已被眾多地方政府所接受。
06
三個“大勢所趨”
樓市是典型的 “政策市” 。
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樓市調控政策也會隨之而變,這也是“大熱必有調控,遇冷則有鬆綁”這一規律的體現。
不過,雖然調控短期不乏時鬆時緊的可能,但有三個“大勢所趨”值得注意。
其一,房地産稅試點,雖遲必到。
房地産稅,試點先行,不僅早已成為共識,且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背書。
房地産稅試點的必然性,一方麵在於房地産需求側管理,作為長效機製而存在,另一方麵則為地方政府尋找新的替代稅源。
其二,房地産正在告彆“黃金時代”,但要避免“硬著陸”。
房地産正在黃金時代,告彆過度金融化的發展模式,嚮基礎民生行業迴歸。
但是,社會各界都承受不起“硬著陸”的代價。
這意味著,房地産去金融化泡沫化的過程,必然存在反復與波摺,如何真正做到“軟著陸”,無疑是場前所未有的考驗。
其三,樓市大分化,不是每個城市都還有價值。
隨著經濟、人口、城鎮化等長期支撐因素轉弱,未來隻有基本麵良好的中心城市,不乏樓市持續上行的可能。
換言之, 樓市普漲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不是每個城市的資産都還有價值。
這方麵,不僅一二綫核心城市與收縮型城市將形成顯著分野,即便在城市內部,中心城區與外圍郊區之間也將形成分化之勢。
這意味著,選擇城市,選擇區域,將變得至關重要。
―END―
來源:國民經略(ID:guominjingl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