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12:41:49 PM
1937年8月至11月的淞滬會戰中,當日軍在杭州灣登陸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感到事態愈發嚴重,開始著手製定南京的防務作戰計劃。
11月中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在南京連續召開瞭三次高級將領會議 。在第三次會議上,軍委會作齣決定: 鑒於南京作為中國首都的重要性,不打上一仗是無法對國際社會和國內民眾交代的……
於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同意唐生智的建議,決定對南京采取 “短期固守” ,預期堅守一至兩個月,打上一場 “政治戰” 。
固守南京的方針確定之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采取瞭一係列的戰略、戰役措施。11月20日,唐生智發布戒嚴令,南京地區進入戰時狀態。
南京保衛戰 國軍戰鬥序列(1937年12月1日――1937年12月13日)
中國軍隊參加南京保衛戰的部隊,大都是剛從淞滬會戰中撤退下來的疲憊之師,計有第36師、第87師、第88師,以及利用已被打殘的其他部隊臨時拼湊齣來的8個師,加上從漢口緊急馳援的第41師、第48師,共計13個師。另有由中央軍校學員隊組成的教導總隊、憲兵部隊、江寜要塞部隊等數萬人。
然而除去第10軍的第41師及第48師是漢口開來的滿編部隊外,其餘均是由上海戰場撤齣,受創整補中的殘部。因此實際上各部隊均未滿編,全部兵力約15萬人。
南京衛戍司令部
司令官:唐生智 (一級上將)
唐生智(1889年―1971年),湖南東安人。1935年4月2日被授予陸軍一級上將。
1949年4月底,在湖南組織“和平自救”運動,促使程潛、陳明仁下定和平起義決心。8月,與程潛、陳明仁成功舉行湖南起義。
新中國建立後,曆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政協湖南省委員會副主席、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常委等職務。1971年於長沙逝世,享年82歲。
副司令官:羅卓英(中將)
羅卓英(1896年―1961年),廣東大埔人。1935年4月5日銓敘陸軍中將。1946年6月13日晉授中將加上將銜。
1948年2月,於東北“剿總”副總司令任上被免職,隨後赴台,齣任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
中南長官公署撤銷後,改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國防研究院副主任”等職。1961年11月6日於台北去世,享年65歲。
副司令官:蕭山令(少將)
憲兵司令部 副司令官:蕭山令(兼)
南京警備司令:蕭山令(代理)
下轄4個憲兵團
蕭山令(1892年―1937年),湖南益陽人。1937年5月7日銓敘陸軍少將,1937年12月14日追晉陸軍中將。
1937年12月13日拂曉,蕭山令率憲兵餘部循中山路齣挹江門,移往下關,準備北渡長江時,遭遇日軍截擊。
為掩護部隊過江,蕭山令親率兩個憲兵營斷後掩護,輾轉衝殺,與敵激戰5小時,最終全體犧牲。蕭山令將軍殉國時,年僅45歲。
1984年7月,蕭山令將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抗日革命烈士。
第2軍團
軍團長:徐源泉(二級上將)
徐源泉(1885年―1960年),湖北黃岡人。1935年4月3日,被授予陸軍二級上將。
抗戰勝利後退齣軍界,專心從商。1949年經香港輾轉赴台。1960年11月11日在台北病逝,終年75歲。
第2軍團 第10軍
第41師 師長:丁治磐(少將)
下轄第121旅、第123旅
丁治磐(1894年―1988年),江蘇東海人。1936年2月3日銓敘陸軍少將,1939年11月28日銓敘陸軍中將。
1949年上海解放時率部撤至舟山群島,任舟山防守司令。1950年赴台後脫離軍界,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988年在台北病逝,享年94歲。
第2軍團 第10軍
第48師 師長:徐繼武(中將)
下轄第142旅、第144旅
徐繼武(1895年―1950年),山東掖縣人。1936年10月5日銓敘陸軍中將。
抗戰勝利後秘密與我黨建立聯係,解放戰爭時期與華東野戰軍宋時輪九兵團敵工部聯絡員王琦多次對國軍部隊進行策反。
1950年5月從舟山撤台後身份暴露,同年英勇就義,終年55歲。
第66軍(粵軍)
軍長:葉肇(中將)
第66軍 第160師 師長:葉肇(兼)
下轄第478旅、第480旅
葉肇(1892年―1953年),廣東新興人。1936年10月5日銓敘陸軍中將。
1949年3月,任國民黨廣州市警備司令部司令;1949年8月,任廣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同年12月底所部被解放軍殲滅,葉肇舉傢遷往香港,之後轉赴台北。1953年病逝,享年61歲。
第66軍 第159師 師長:譚邃(少將)
下轄第475旅、第477旅
譚邃(1895年―1939年),廣東開平人。1936年2月1日銓敘陸軍少將,1939年7月13日銓敘陸軍中將。1939年10月10日在粵北翁源抗日前綫病逝,終年44歲。
譚邃治軍20餘年不謀私利,去世時,傢中無分文積蓄。譚邃死後葬於麯江烏石區,1984年,麯江縣人民政府撥齣專款為譚邃將軍修葺陵墓,並將丟失已久的墓碑和陵前石獅子覓迴,重新安放。
第71軍
軍長:王敬久(中將)
王敬久(1902年―1964年),江蘇豐縣人。1936年10月5日銓敘陸軍中將。
1947年7月,中原野戰軍強渡黃河,王敬久率部馳援魯西南。由於其麾下的整編第32師、第70師、第66師相繼被解放軍殲滅,王敬久被撤職查辦。
1949年7月赴台,轉任三軍大學教授。1964年6月20日在台南病逝,享年62歲。
第71軍 第87師 師長:瀋發藻(少將)
下轄第259旅、第261旅
瀋發藻 (1904年―1973年),江西大餘人。1936年10月5日銓敘陸軍少將,1948年9月22日銓敘陸軍中將。
1949年9月赴台,1950年1月擔任“防衛總司令部副總司令”;1953年7月升任“陸軍副總司令”;1959年退役,齣任“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1967年齣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1973年2月4日於台北病逝,享年69歲。
第72軍
軍長:孫元良(中將)
第72軍 第88師 師長:孫元良(兼)
下轄第262旅、第264旅
孫元良(1904年―2007年),原籍浙江紹興,1904年齣生於四川成都華陽。1936年10月5日銓敘陸軍中將。
1946年齣任第16兵團司令官,1948年率部參加淮海戰役,12月6日在突圍戰鬥中,該部大部被殲。
1949年12月,經香港赴台後申請退役,從此進入商界不問政事。2007年5月25日於台北逝世,享年103歲。孫元良是黃埔軍校一期生中最後一位離世者。
第74軍
軍長:俞濟時(中將)
俞濟時(1904年―1990年),浙江奉化人。1936年1月28日銓敘陸軍中將。
1942年齣任侍衛長;1945年任國民政府參軍處軍務局局長;1948年5月任總統府第三局局長;1949年2月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1956年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國策顧問”。
1990年1月25日於台北病逝,享年86歲。
第74軍 第51師 師長:王耀武(少將)
下轄第151旅、第153旅
王耀武(1904年―1968年),山東泰安人。1936年9月5日銓敘陸軍少將,1945年2月20日銓敘陸軍中將。
1946年1月齣任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3月兼任國民黨山東省黨政軍統一指揮部主任。10月23日,兼任山東省政府主席,並兼任省保安司令、山東軍管區司令等職務。
1948年9月,在濟南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俘虜。1959年特赦獲釋後,曆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史專員。1968年7月3日,於北京人民醫院病逝,享年64歲。
第74軍 第58師 師長:馮聖法(少將)
下轄第172旅、第174旅
馮聖法(1903年―1957年),浙江諸暨人。1935年4月17日銓敘陸軍少將,1946年10月銓敘陸軍中將。
1948年12月任第16兵團副司令官;1949年3月任第9編練司令部副司令官,年末赴台;1957年,於台北病逝,終年54歲。
第78軍
軍長:宋希濂(中將)
第78軍 第36師 師長:宋希濂(兼)
下轄第106旅、第108旅
宋希濂(1907年―1993年),湖南湘鄉人。1936年10月5日銓敘陸軍中將。
曆任第71軍軍長、第11集團軍司令官、新疆警備司令、華中“剿匪”副總司令兼第14兵團司令官、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湘鄂邊區綏靖司令部司令官、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
1949年12月19日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俘虜,1959年12月4日獲特赦。曆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黃埔同學會副會長。1993年2月13日,因病去世,享年86歲。
黔軍 第103師
師長:何知重(少將)
何知重(1893年―1976年),貴州桐梓人。1936年11月11日銓敘陸軍少將,1947年2月6日銓敘陸軍中將。
淞滬會戰尾聲,何知重率第103師奉命嚮南京撤退時,全師9000餘人剩下不足4000人。在撤齣江陰途徑鎮江時,103師又遭遇日軍截擊,最終僅存2000餘人參加南京保衛戰。
日本投降後,何知重不願參加內戰,退役返鄉。新中國成立後,曆任貴陽市參議員、貴州省政協資料室顧問。1976年10月4日病逝於貴陽,終年83歲。
第57軍(東北軍)
第57軍 第112師 師長:霍守義(少將)
下轄第334旅、第336旅
霍守義(1898年―1967年),遼寜本溪人。1936年3月18日銓敘陸軍少將,1948年9月22日銓敘陸軍中將。
抗戰勝利後,霍守義升任第12軍軍長,率部駐防魯南兗州。1948年6月率部起義,9月該部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建國後曆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訓練部研究員、南京市政協一至四屆委員、江蘇省政協二至四屆委員。1967年6月12日於南京逝世,享年69歲。
第83軍(粵軍)
軍長:鄧龍光(中將)
鄧龍光(1896年―1979年),廣東茂名人。1936年1月25日銓敘陸軍中將。
曆任第83軍軍長、第64軍軍長、第16集團軍副總司令、第35集團軍副總司令、第35集團軍總司令、第2方麵軍總司令、廣州行營副主任等職務。
1949年赴台,曆任“國大代錶”、“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1979年2月3日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逝世,享年83歲。
第83軍 第154師 師長:巫劍雄(中將)
下轄第460旅、第462旅
巫劍雄(1893年�D1951年),祖籍廣東梅縣,生於廣東防城(今屬廣西)。1936年10月5日銓敘陸軍中將。
1946年退役,1949年曾短暫赴台,後返迴大陸定居廣州。1951年於廣州去世,終年58歲。
第83軍 第156師 師長:李江(少將)
下轄第466旅、第468旅
(注:缺李江師長照片)
李江(1896年―1972年),廣東新寜人(今台山)。1936年2月5日銓敘陸軍少將。
156師是南京保衛戰中,為數不多的,成建製的從日軍正麵突圍齣去的部隊。李江曆任廣州憲兵司令、廣東省第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後移居香港。1972年於香港病故,享年76歲。
中央軍校教導總隊
總隊長:桂永清(中將)
下轄第1旅、第2旅、第3旅
桂永清(1900年-1954年),江西貴溪人。1936年10月22日銓敘陸軍中將。
率部全程參與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至1937年12月12日南京保衛戰結束時,戰前編製12000餘人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僅有1000餘人突圍撤齣南京城。
桂永清曆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總隊長、第78師師長、第27軍軍長、駐英國大使館武官兼軍事代錶團團長。蘇軍攻剋柏林後,兼任駐德軍事代錶團團長。1946年9月迴國後任海軍總司令。
1949年赴台,先後擔任“海軍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國防部參謀總長”等職務。1954年8月12日於台北病逝,終年54歲,逝後被追晉為陸軍一級上將。
南京保衛戰 國軍陣亡將領名單
蕭山令 ――南京衛戍副司令,陸軍少將。1937年12月13日犧牲於南京下關。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追晉其為陸軍中將。
羅策群 ――第159師475旅旅長、第159師代理師長,陸軍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沿寜杭公路突圍的戰鬥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追晉其為陸軍中將。
高緻嵩 ――第88師264旅旅長,陸軍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中華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追晉其為陸軍中將。
硃赤 ――第88師262旅旅長,陸軍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中華門。
易安華 ――第87師259旅旅長,陸軍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南京莫愁湖。
李蘭池 ――第112師副師長,陸軍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太平門。
司徒非 ――第160師參謀長,陸軍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下關突圍戰鬥中。
姚中英 ――第157師參謀長,陸軍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保衛戰最後的突圍作戰中。
劉國用 ――第58師147旅副旅長,陸軍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保衛戰最後的突圍作戰中。
黃紀福 ――第159師477旅副旅長,陸軍上校。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保衛戰最後的突圍作戰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追晉其為陸軍少將。
陳節 ――第159師參謀處長,陸軍上校。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保衛戰最後的突圍作戰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追晉其為陸軍少將。
謝承瑞 ――教導總隊第1旅第2團團長,陸軍上校。1937年12月13日淩晨率部撤往下關時,在挹江門因人群擁擠而跌倒,被敗兵踩踏身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追晉其為陸軍少將。
注:以上僅為犧牲的部分將領名單,南京保衛戰殉國的上校級以上軍官人數為47人,其中絕大部分將領均犧牲於12月12日至13日的撤退戰鬥中。更為遺憾的是,因部隊忙於撤退,他們的遺體均未能夠運齣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