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12:46:39 AM
“桃花紅雨英雄血,碧海丹霞誌士心。”泱泱華夏五韆年,我們有過“萬國來朝”的繁榮,也擁有著抹不掉的傷痕。
在近代史中,中華像是一隻沉睡的雄獅,被貪婪的侵略者割下一塊塊的血肉,中華民族的鮮血與眼淚一刻也沒有停止流淌。但苦難又怎麼會將我們徹底打倒,哪怕是麵對敵人的炮火刺刀,依舊有心懷熱血的英雄戰士們挺身而齣,為祖國而奮鬥。
這些英雄們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支撐起瞭整個民族的希望,哪怕是壯烈犧牲之後靈魂依舊會飛升至高空,成為一顆永遠在中華人民心中閃耀的明星。
1940年2月23日,楊靖宇在與日寇纏鬥良久後,身中數彈最終犧牲,當敵人將他的屍體解剖纔發現,他的腸胃中竟沒有一粒糧食,隻有沒消化的草根與樹皮,連日軍都忍不住發齣感慨:“中國竟有如此威武不屈的人”。
楊靖宇身為東北抗日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為何會孤身一人迎戰日軍,又為何會彈盡糧絕至需要啃樹皮吃草根的地步?
英雄從來不會懼怕來自正麵的任何攻勢,但卻無法躲避來自身後的暗箭。令楊靖宇走至如此絕境的罪魁禍首,正是曾經在他身邊,卻在敵人威逼利誘下屈服背叛的抗聯師長程斌。
曾經的親密戰友
程斌齣生於1911年,雖然傢境並不富裕,但在父母寄托的厚重期望下還是在安穩中一直讀至瞭中學。日軍對於華夏大地的進犯令當時的中國極為動蕩不安,許多心懷熱血的年輕知識分子選擇投身於抗日革命的道路之上,程斌便是其中一員。
當“九一八”事變爆發時,日軍用刺刀與炮火侵占瞭東北三省,這一幕激怒瞭所有擁有抗爭之心的中國人,革命鬥爭猶如是烈火烹油一般展開,而在抗爭之路上憑藉著聰穎與自身學識在人群中脫穎而齣的程斌得到瞭來著楊靖宇的賞識。
身為領導著東北民族抗日統一戰綫重任的楊靖宇認為革命的道路上除瞭武力以外,學識文化也是極為關鍵的,而較為有文化的程斌自然便成為瞭他極為看重的人纔。
為瞭培養程斌,楊靖宇將其帶在身邊,猶如對待自己的弟弟那般,不僅教導他關於革命抗爭,連自己在戰場上一點點積纍下來的軍事經驗也傾囊而授。
1936年,楊靖宇更是將程斌直接提拔為東北抗聯第一軍第一師師長,統領著東北抗聯部隊主力。是心中同樣為祖國而燃燒的熊熊烈火將他們緊緊係在瞭一起,他們是革命同胞,也是心心相惜的戰友。
但隨著東北抗聯部隊力量的壯大,狡詐的日軍為瞭掐滅這一股日益龐大的阻力,在暗地裏悄然伸齣瞭那一隻陰暗的手。
軟弱屈服
中國東北地區山高林密,在地理環境上天然就極為適閤遊擊戰的戰略。而楊靖宇便是憑藉著自己對於地理環境的熟悉,以及在多次戰役中積纍的靈活戰術經驗,總結齣來一套對抗日軍極為有效的策略:“敵閤我分,敵進我退,乘敵之虛,各個擊破。”
憑藉著這樣具有針對性的戰略,楊靖宇率領著部隊與關東軍作戰數百次,卻幾乎未嘗敗績。
麵對楊靖宇這般詭秘又靈活的戰術,日軍屢屢吃虧,於是楊靖宇率領的抗聯部隊便成為瞭日軍眼中釘肉中刺,恨不能立即拔除。但究竟如何能夠擊破這樣一支在高山密林的掩護下猶如鬼影一般難覓行蹤的隊伍呢?
要擊破密不透風的堡壘,需要的不是外力,而是內部的腐蝕與瓦解。狡猾的日軍將目光放在瞭抗聯部隊內部成員的身上,而作為第一師師長的程斌,則成為瞭日軍的重點目標。
日軍憑藉著強硬的手段,抓捕瞭程斌的母親,並將此消息傳播齣去。在行軍過程中的程斌得知瞭母親陷入敵人的牢籠中,內心焦慮至極。
正逢此時,因為日軍逐漸加重兵力,抗聯部隊落入瞭一個低榖時期,與外界的聯係時常被切斷,導緻瞭補給齣現瞭斷斷續續地缺少。連天的飢餓,以及數月來同其他部隊完全隔絕聯係,身為第一師師長的程斌陷入瞭迷茫。
漫長的躲藏與戰鬥,令程斌曾經心中那一腔熱血逐漸冷卻,當他環視著這茂盛得幾乎遮蔽日光的密林,腹中雞鳴聲未歇。腦海中逐漸有一個聲音慢慢放大,勸導著他放下手中的槍支,放棄著危險叢生的日子,放棄過去的革命夢想,熄滅心中那灼熱的民族靈魂。
被心中那噴湧的懦弱和恐懼吞沒的程斌踏齣瞭充滿罪惡的第一步,他選擇瞭嚮日軍投降。
背後的暗箭
“真正的敵人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反目的朋友。”丟失掉自己信念的程斌徹底墮入陰暗的深淵,他帶領著手下115人進入瞭日軍的隊伍裏,並組成瞭“程斌挺進隊”,開始嚮曾經教導過自己的親密戰友楊靖宇發起攻擊。曾經的同胞摯友走嚮瞭截然不同的道路,並開始瞭拔刀相嚮。
因為曾經深受楊靖宇器重,所以程斌對於抗聯部隊極為瞭解,他帶領著自己的“叛徒小隊”直接殺嚮瞭抗聯部隊的命脈之處――密營。
能夠在東北這樣高山密林中行遊擊戰術,楊靖宇最大的倚靠便是密營的建立,密營是東北抗日聯軍在深山老林中最為秘密的宿營地,儲存著大量糧食、槍械、藥物和布匹等。
全然不顧以往情誼的程斌利用自己對於抗聯部隊的熟悉,一連剿滅瞭70多個密營,徹底切斷瞭抗聯部隊的所有補給綫。失去補給與休整場所的抗聯部隊陷入瞭絕境,程斌便趁此帶領隊伍日夜不休地對抗聯軍追擊。
被殘殺同胞的鮮血噴濺在程斌的身上,深深印在他完全沉入泥沼中的靈魂上,這是他作為叛徒的纍纍戰績,也是無論過去多少年,生死都不能磨滅的深重罪證。
當程斌終於將楊靖宇身邊所有的將士們都剿滅之後,他展開瞭追擊楊靖宇的行動。在楊靖宇死前,日軍也想用威逼利誘那一套來招安楊靖宇,楊靖宇卻淡定又堅決地迴答道:“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願。雖臨難,但我的同誌們在各地轉戰,帝國主義滅亡之日即將來臨,我將抗爭到底,無需多說,開槍吧。”
當那一顆緻命的子彈穿入楊靖宇的胸腔,他的血肉之軀倒在祖國大地上,但靈魂卻已飛入雲端。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在深淵中行走,唯有沉沒於黑暗一條路。程斌在殺害楊靖宇之後,跟隨著日本軍官岸榖隆一繼續前往山西、熱河等地,他丟棄瞭自己民族骨氣,成為瞭日軍隊伍中一條惡心的惡犬,繼續殘害著自己的同胞。
等到1945年,日本即將戰敗,程斌再次叛變自己所跟隨的日軍,槍殺瞭幾個日本俘虜之後,混入瞭華北野戰軍的隊伍裏。
憑藉著曾經從楊靖宇那裏學來的軍事纔能以及自己多年來積纍的軍事經驗,程斌竟在華北野戰軍中成為瞭指揮員,在這之後更是掩蓋瞭自己身上纍纍罪行,進入瞭解放軍的隊伍,成為瞭華北軍區後勤部軍械處的一員。
但若是這樣一個罪惡的人能夠用欺瞞的手段安穩地度過一生,那麼豈不是命運的不公?來自命運的懲罰,雖然可能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1951年的一個雨天,當程斌在避雨時,一個曾經在程斌手下也叛變過的東北抗聯乾部認齣瞭程斌。當兩個叛徒四目相對時,都看到瞭對方眼中的心虛與恐懼,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各自舉報瞭對方,曾經遮蔽罪行的那層布被掀開,兩個人醜惡的靈魂也在大庭廣眾之下顯露。
程斌費盡韆辛萬苦纔成功混入解放軍隊伍中,甚至一度成為乾部,卻還是逃不過天網,槍決而亡,而他也將被永遠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被世世代代的中華人民唾罵。
小結:
“碧血青蒿兩韆古,於今赤旆滿山河”如程斌這般被短期利益所誘惑背叛革命同胞的人,哪怕能夠憑藉著手段掩蓋自己的醜惡,卻最終還是會暴露一切,靈魂永世沉入泥潭,永遠不得安息。
但如楊靖宇這般的英雄烈士們,能夠堅守心中信念,用滿腔的熱血燃燒著自己,成為建立新中國的一塊堅實的磚瓦,他們哪怕死去,卻永遠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