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1:02:43 PM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代錶著過去百餘年的恥辱被一朝掃清,中華大地上的老百姓,迎來瞭真正當傢作主的一天。
而在此之前,曾經一度統治這片土地的國民黨政府,如喪傢之犬般逃去瞭台灣省,自說自話地建立瞭僞政權,還妄圖反攻大陸。
其實在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曾有機會與共産黨一起展開和談,在不動刀槍、不傷人命的前提下,迎來全中國的和平,也可以在新中國占有一席之地。
當時共産黨已經在解放戰爭中占據瞭絕對優勢,即便如此,毛主席也願意抱著開放包容的心態,嚮國民政府伸齣橄欖枝,隻要國民政府上下官員願意改邪歸正,可以根據相應的能力,在新中國任一份職務,哪怕是國民政府最高領導也不例外。
可惜的是,這份包容沒有得到相應的迴報,國民政府高層官員各懷鬼胎,在一番鬧劇般的混亂之後,和談終究還是失敗瞭。
這一切,都要從蔣介石的下野說起。
蔣介石下野,他成瞭國民政府總統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共産黨希望和平建國,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卻妄圖獨占勝利果實、消滅共産黨人。
1946年6月底,國民黨悍然撕毀和談協定,對共産黨解放區發動進攻,共産黨被迫自衛,解放戰爭就此展開。
三年多的戰爭中,國民黨軍隊在解放軍的進攻下節節敗退,特彆是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軍隊損失慘重,人人皆知其氣數已盡。
而國民黨內部各地軍閥與蔣係中央軍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凸顯,讓蔣介石麵臨內外交睏的局麵,國共和談、共同成立聯閤政府因此成為瞭國民黨麵臨的可選方案之一。
隻是,在各懷鬼胎的國民黨內部,蔣介石已經不再是代錶其他人與共産黨和談的最佳人選瞭。
經曆連番大戰之後,國民黨內部軍閥損失慘重,具有足夠實力掌控話語權的,隻剩蔣係與桂係,其中蔣係自然以蔣介石為首,而桂係則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
白崇禧當時任職華中剿總司令,手中執掌兵權,他數次緻電蔣介石,要求與共産黨進行和談,言辭之間毫不掩蓋逼迫蔣介石下野的野心。
同時,李宗仁也與美國時任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打得火熱,取得瞭美國的信任,而這,正是蔣介石一直以來能夠穩定軍心的一大有力外援。
在黨內黨外的壓力之下,即便狡猾如蔣介石,也不得不被迫離開總統之位,於1949年1月21日宣布“下野”退居幕後,由桂係首領李宗仁擔任代總統,讓其以國民政府最高領導的身份與共産黨展開和談。
若和談成功,可齣任新中國高官
最初,中央對李宗仁的上台感到欣喜,因為在此之前,李宗仁已經透露齣瞭明確的聯共傾嚮,抗日戰爭中的台兒莊大捷,也是由李宗仁親自指揮,替中國打齣瞭氣勢。
當時毛主席堅持要求,如果國民政府要與共産黨展開和談,就要同意8項條件:懲治戰犯、廢除僞憲法、廢除僞法統、改編反動軍隊、沒收官僚資本、改革土地製度、廢除賣國條約、由共産黨接收國民黨反動政府一切權力。
隻有國民黨同意這8項條件,中國纔能進行徹底的改革,否則,所謂的和平也隻不過是一場騙局。
蔣介石一直不同意這8項條件,纔導緻和談遲遲無法進行,而李宗仁上台後,立刻就錶示願意在同意這8項條件的基礎上,與共産黨展開談判,這讓共産黨人喜齣望外。
李宗仁所進行的開明錶態還不僅如此,他還以代總統的身份下令,釋放國民政府關押的政治犯、恢復其他黨派在國民政府的閤法地位,甚至還要啓封被國民政府停刊的報紙,以此顯露齣自己與蔣介石的不同。
眼看李宗仁做齣這些舉動,中央也決定,對李宗仁作齣相應的寬大處置。
比如最為眾人所關注的“和談之後國民政府高層領導的身份問題”,毛主席大度地給瞭承諾:“李宗仁的政治地位可以暫時不動,還當他的總統,和談成功之後,歡迎李宗仁、白崇禧到北平來。”
至於李宗仁等人最為重視的部隊問題,毛主席也答應,隻要桂係部隊不主動齣擊,解放軍不會動他們,哪怕是蔣介石的嫡係部隊,隻要李宗仁能保證他們不阻止解放軍渡江,那也可以保留他們的番號,一切問題都可以以後再談。
而對桂係軍閥裏僅次於李宗仁的白崇禧,毛主席是這樣說的:“白先生喜歡帶兵,和談成功以後國防部成立瞭,可以讓白先生做個大統帥,帶五六十萬人嘛。”
這樣看來,在毛主席心中,隻要李宗仁和白崇禧同意和談,他們在新中國仍舊可以暫時保持總統職位和帶兵權力。
當然,毛主席的這番話仍有“暫時”的前提,不過即便如此,也已經釋放齣瞭極大的善意。
或許是擔心李宗仁仍然心懷疑慮,在不久之後的和談中,中央給瞭桂係三號人物黃紹�f一份和議方案,讓其帶迴去給李宗仁、白崇禧過目。
這份方案中明確寫道,李宗仁在和談成功之後可以當選“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桂係的大本營兩廣地區可以在兩年時間之內不實行土地改革,白崇禧則被允許帶兵30萬。
時任中央民革主席的李濟深也找到李宗仁,親口告訴他:“無論協議最終在哪裏簽,隻要能夠成功,都可以確保你當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與此同時,為瞭照顧李宗仁等人的情緒,中央也錶示願意在和談條款中,更改一部分較為激烈的詞語,特彆是懲治戰犯這一條,可以不把李宗仁的名字列在條款中,以此來作為他推動和平的奬勵。
由此可見,中央已經在此次和談中,盡瞭最大的努力來爭取李宗仁,然而麵對如此寬容的條件,李宗仁卻仍然保持著最初的態度,即同意8項條件,可是遲遲不開展正式談判,隻是不停派人與共産黨進行聯絡、錶達善意。
時間一長,就讓中央對李宗仁的誠意有瞭猜疑。
實際上,李宗仁的這一切錶現都隻是錶麵功夫,他同意共産黨的8項條件,隻是為瞭緩和解放軍的渡江腳步。
當時長江以北的地區已經被解放軍完全解放,如果沒有進行和談,解放軍在極短時間內就有可能發動渡江戰役,屆時國民政府將無還手之力。
李宗仁所思所想,就是要口頭牽製住共産黨,用和談的方式阻擋解放軍解放長江以南地區,趁這個機會緊急組織軍隊備戰。
除此之外,李宗仁釋放政治犯等等開明舉動,也是為瞭拉攏對自己有好感的中立派人士,以此形成一股針對共産黨的力量。
這一點,在李宗仁後來所寫的迴憶錄中由他自己親口所述:“這些人對我好像還沒有很深的惡意,我如果能得到他們的支持,一定能形成第三種力量,製造反對共産黨的輿論,這樣的話,共産黨就不得不放棄南下開戰。”
李宗仁口中的“這些人”,指的就是當時在社會各界擁有聲譽以及政治力量的名人,想利用這些人來反對代錶無産階級的共産黨,可見其用心之險惡。
放走岡村寜次,和談濛上陰影
隨著時間一天一天過去,李宗仁拖延時間準備備戰的想法也逐漸暴露,在這一過程中,發生瞭一件讓全中國人民為之憤慨的事,也側麵暴露瞭李宗仁在國民政府內部或許並不掌權――岡村寜次被放走瞭。
岡村寜次是侵華日軍主要戰犯,曾任華北方麵最高司令長官,下令對中國人民進行過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手上血債纍纍。
這樣的罪人本應加以嚴懲,可是在日本投降之後,反而被蔣介石聘為軍事顧問,在解放戰爭中與共産黨解放軍繼續戰鬥。
1949年1月26日,就在李宗仁作為國民政府最高領導,與共産黨進行和談方麵的交流時,南京政府軍事法庭竟然宣布岡村寜次無罪並將其釋放。
這一消息震驚瞭全國上下,而第二天李宗仁竟然還繼續嚮毛主席緻電,重申自己願意接受8項條件。
中央得知岡村寜次被放走之後,立刻要求李宗仁方麵將其抓迴,此時國民黨給齣的迴應讓人難以接受:“放走岡村寜次的決定不是李先生作齣的,李先生還研究過補救辦法,可惜岡村寜次已經迴到日本瞭。”
這一說法,在國共兩黨內部都引發瞭巨大爭議。
共産黨方麵認為,岡村寜次的離開,對和談有極大的負麵影響:如果此事是李宗仁做的決定,那說明李宗仁壓根不想和談,而此事如果是蔣介石做的決定,李宗仁卻無力阻止,那也證明跟李宗仁進行和談或許效果不大。
就連國民黨內部也有不少人認為,蔣介石放走岡村寜次,李宗仁卻無所作為,實在有失總統之身份。
無論真相如何,國民黨放走侵華日軍戰犯,已經為和談濛上瞭一層陰影。
在此之後,李宗仁依然數次緻電、派人與共産黨溝通和談判,不過距離正式進行和談的時間越來越近,李宗仁的政治野心也逐漸暴露瞭齣來。
最初,李宗仁一口氣答應瞭毛主席提齣的8項條件,可是現在,李宗仁要求“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和談,8項條件被他認為是毛主席與蔣介石進行和談的基礎,而國民政府已經換瞭李宗仁當總統,就要換一套和談方法。
除此之外,李宗仁也不再像最初一般願意與共産黨成立聯閤政府共同掌權,而是希望劃江而治,這更是觸碰瞭毛主席的底綫。
毛主席認為,這場和談的基礎就是談齣一個完整的國傢,和談如果成功,解放軍就要渡過長江南下,接收南京政府,和談如果不成功,解放軍也要渡過長江南下,攻打南京政府。
在此前的數次溝通中,中央已經說得很明白,和談一定要建立在渡江的基礎上,不管談不談、怎麼談,解放軍一定會渡江。
而這,正是李宗仁最不想看到的局麵。
事後分析李宗仁的政治想法,其實很容易理解,曾經擔任國民政府副總統的他,一直都有掌控國民政府的野心,這一次他趁著和談的機會,逼迫蔣介石下野,成功擔任代總統,就是邁嚮一國統治者的第一步。
如果能夠在跟共産黨的不斷談判中取得優勢,就能極大提高他在國民黨內部的權威,隨後便可以以此為基礎,配閤美國的暗中認同,推翻蔣介石的實權統治,取而代之。
但掌控這股權力的基礎,是國民政府要持續存在下去,一旦解放軍渡江,無論和談是成功還是失敗,國民政府都將無法作為一個獨立政權存續。
因此,李宗仁纔會在劃江而治一事上有著強烈的執念,在他的想象中,或許最好的局麵就是讓國民政府與共産黨南北分治中國,此後暗中積攢力量,北上消滅共産黨。
到此為止,李宗仁的野心已經暴露無遺,曾經對李宗仁抱有希望的中央也不禁感到失望,和談雖然仍舊在籌備當中,但人人心中都有瞭一個底――這場和談的成功概率或許不會太大。
戰後遠赴美國,晚年迴國求職而不得
1945年4月1日,經過長時間的溝通拉扯之後,南京政府終於派齣瞭以張治中、黃紹�f為首的南京代錶團,飛到北平開始瞭國共談判。
談判之初,周恩來代錶中央進行瞭詳細發言,解釋瞭《國內和平協定(草案)》的條款和作用,然後由南京代錶團的張治中發言,把草案中國民黨不可接受的部分提齣來,並建議修改。
張治中發言結束之後,在場的共産黨人幾乎都看透瞭國民黨的想法――張治中提齣的每一項修改,都是在為國民黨爭取保存實力、降低聲望損失。
和談一直持續到4月15日,雙方代錶互相交換瞭數次修改意見,最終定下瞭一份《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中央已經盡瞭最大努力接受南京代錶團的意見,可是對於最底綫的問題,比如解放軍必須要過江接收南京政權這一點,雙方直到和談結束,都沒有達成一緻。
眼看繼續談下去沒有太大必要,南京代錶團便帶著最後的修正案,踏上瞭歸途。
迴到南京之後,這份最後修正案陸續被李宗仁、白崇禧、蔣介石過目,引發瞭一場黨內巨震。
白崇禧看過修正案後,對其中的國民黨軍隊改編部分和解放軍渡江部分感到極為憤怒,嚮參加和談的黃紹�f大吼:“這樣的條件,虧你拿得迴來!”
蔣介石看過之後,更是說瞭8個字:“文白無能,喪權辱國。”
文白是張治中的字,可見蔣介石對於這份修正案的不滿。
緊接著,蔣介石就開始跟前綫將領打電話溝通、部署防禦,在他看來,談判已經破裂,國民黨軍隊應該做好最後一戰的準備。
這一切都是蔣介石越過李宗仁進行的,此刻李宗仁沒能促使和談成功,也沒奪下蔣介石的權力,成瞭光杆總統,除瞭緻電張治中錶示拒絕接受修正案之外,再無其他作為。
1949年4月20日,和平談判正式破裂,次日,主席與解放軍總司令硃德就發布瞭進軍命令,解放軍開始渡江戰役,國民黨的末日隨之到來,接下來發生瞭一切,自是不必多說。
到瞭12月份,蔣介石撇下李宗仁,乘坐專機逃往台灣,李宗仁眼見大勢已去,留在大陸或將成為戰犯,逃去台灣又會因為跟蔣介石的矛盾而無立錐之地,隻好帶著傢人逃往美國,開始瞭在美國的流亡生涯。
在美國生活的日子裏,李宗仁眼看著新中國從一片廢墟中崛起,在百廢待興的基礎上,建立瞭一個高速發展的現代國傢,這逐漸改變瞭他對共産黨的看法。
多年之後,周恩來總理發錶瞭一番關於和平解放台灣的發言,引起瞭李宗仁的關注,也讓李宗仁心生在美國公開倡議的想法。
不久,李宗仁便寫瞭一份解決台灣問題的建議,在美國公開發錶,這一份建議因李宗仁國民政府前任代總統的身份,引發瞭海內外的反響,也引起瞭中央的注意。
李宗仁藉此機會,嚮中央闡述瞭落葉歸根的想法,希望能在人生最後的日子裏迴到祖國懷抱。
對此,周總理也錶示,無論過去犯瞭多大的錯誤,隻要願意走和平解放台灣的道路,都可以迴到中國大陸,中國人民是寬容的,可以對其寬大處理、既往不咎。
於是,在多位聯絡人穿針引綫之下,李宗仁得以成功迴到中國,甚至還一度與毛主席一起登上天安門,用自己的雙眼,看清瞭沒有國民黨的中華大地發展得多麼繁榮富強。
值得一提的是,李宗仁迴國之後,曾經希望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以他的資曆,擔任這一職務原本問題不大,畢竟當年和談時,南京代錶團的代錶張治中就在棄暗投明之後,在新中國擔任瞭這一職位。
然而,李宗仁的這一請求並沒有得到應允。
不過事已至此也怨不得旁人,隻能說李宗仁的眼光不夠長遠。
1949年和談時,共産黨無論是民望還是軍力,都已經遠超國民黨,如果李宗仁能夠盡全力促使和談成功,他將會在毛主席的承諾下,成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然而當時的他貪戀總統之位,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看不見曆史車輪滾滾嚮前的趨勢,最終落瞭個身無官職的結果,隻能說是自己種的苦果,必須自己咽下肚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