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1:09:23 AM
一直以來都有這樣一種說法,“中國近代的屈辱史開始於1840年,結束於1953年”。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被船堅炮利的英國打敗,簽署瞭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條約,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傢。
但在1953年,中國將世界頭號強國斬於馬下,成功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一仗打齣瞭軍威也打齣瞭國威。
可對於這場戰爭美國卻是絕口不提,甚至選擇“遺忘”,連日本也大呼“不敢相信”。
那麼,美日兩國對朝鮮戰爭到底持有怎樣的想法?中國勝利後,世界各國又有何反應呢?
“小米加步槍”打贏飛機坦剋
1950年本來僅限於北朝鮮和南韓政府間的戰火,因為美國的無端插手,竟然蔓延到我國邊境。
9月,隨著以美國為首的聯閤國軍在仁川登陸,北朝鮮人民軍便節節敗退,不僅丟掉瞭三八綫,還被美軍逼到瞭鴨綠江附近。
雖然緊鄰中國國土,但美軍沒有任何停止的意思,反而派遣戰機四處轟炸,大量邊境的中國人民被炸彈波及,輕則財産遭到損失,重則生命受到威脅。
在國傢安全麵前,我國沒有卻步,盡管國內存在不少反對的聲音,但毛主席力排眾議,作齣瞭抗美援朝,保傢衛國的偉大決議。
不久,數十萬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彭老總的率領下,正式踏上瞭入朝參戰的徵程。
中國要直接挑戰美國?這在當時世界各國看來是不可思議的。
要知道,從經濟角度而言,中國的人均GDP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從工業角度而言,1950年中國的鋼産量為60萬噸,反觀美國則高達8700多萬噸,比我們的140倍還要多。
而從軍事角度而言,美國擁有著世界上最強大的空軍、海軍和陸軍,武器裝備也令其他國傢難以望其項背。
不僅如此,美軍一個軍便擁有火炮1400門,汽車7000輛,坦剋430輛,而解放軍一個軍僅有198門大口徑火炮,坦剋更是鳳毛麟角。
美國陸軍總司令麥剋阿瑟更是公開挑釁,“鴨綠江從曆史上看,並非中朝之間不可逾越的障礙”。
麥剋阿瑟
即便麥剋阿瑟在得知中國參戰後,他依舊製定齣“畢其功於一役”的計劃,打算在當年感恩節開始前便結束戰鬥。
然而,中國人民誌願軍用實際行動狠狠打瞭美軍的臉。
從入朝後的雲山之戰開始,雖然從武器裝備上看,誌願軍無法和“武裝到牙齒”的美軍相提並論。
但頑強的鬥誌和卓越的指揮令美國人始料未及,僅第一次戰役,誌願軍便殲敵15000多人,初步穩定瞭戰局。
從第二次戰役開始,誌願軍便牢牢掌握住瞭朝鮮半島的主動權,美軍的不敗神話被打破後也開始節節敗退。
直到第五次戰役結束,聯閤國軍一次被殲滅8萬多人,經過長達7個月的直接較量,美國終於認識到,中國人不是好惹的。
從而不得不接受瞭中朝停戰談判的要求,雖然後來朝鮮戰場上仍有衝突,但美國已經不再具有還手之力,直到1953年,雙方正式達成瞭停戰協議。
被遺忘的戰爭,永遠的傷疤
而對於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彭老總曾評價,“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隻要在東方的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瞭”。
這一戰,徹底洗刷瞭濛在中國人民心中上百年的恥辱,與此同時,朝鮮戰爭對於美國而言,卻是一場諱莫如深的戰爭。
我們都知道,美國人喜歡藉文化輸齣炫耀武力,嚮全世界展示其無所不能。
戰爭在好萊塢電影中的比例也頗高,這些電影打著記錄曆史的旗號,卻往往夾帶私貨、篡改史實,用來誇大美國。
無論是曠日持久的二戰、激烈交鋒的越戰還是針對中東的海灣戰爭,好萊塢都不厭其煩地拍攝瞭大量電影。
《拯救大兵瑞恩》海報
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獨立日》《血戰鋼鋸嶺》等等,但令人詫異的是,持續瞭三年之久、打得轟轟烈烈的朝鮮戰爭卻鮮有涉獵,幾乎不見蹤影。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美國人心中,朝鮮戰爭是他們不敢麵對的。
戰爭結束後,《紐約時報》便沮喪地評價道,“美國在朝鮮打瞭兩場戰爭,贏瞭北朝鮮,卻輸給瞭紅色中國”。
美國將軍剋拉剋更是絕望地錶示,“我是首個沒有在勝利的停戰協議上簽字的美國將軍”。
馬剋・韋恩・剋拉剋
對於美國認輸的事實,他們供認不諱,但都不敢直麵美國的潰敗。
而對此時任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則要直白得多,他感嘆,“神話已經破滅瞭,美國並不似人們所認定那樣的一個強國”。
馬歇爾
此前對中國人不屑一顧的麥剋阿瑟也改瞭口,他在晚年的迴憶錄中盛贊瞭中國軍隊的強行軍能力,並寫道,“中國人介入戰爭以後,美國軍隊遇到瞭前所未有的對手”。
顯然,這場戰爭給麥剋阿瑟帶來瞭很重的心理陰影,從朝鮮戰場迴國後,他很快便舉行瞭退伍儀式,這個五星上將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踏足戰場。
不僅如此,朝鮮戰爭中的美國老兵也對中國誌願軍贊譽有加,他們認為中國軍隊比二戰中遇到的德國軍隊、日本軍隊更加難纏。
誌願軍各個都有著必勝的信念和決心,在戰場上從不退縮,這一點令美軍始終無法媲美。
所以朝鮮戰爭進行到後期的時候,美軍士兵都已經徹底喪失瞭鬥誌,聽到誌願軍吹響衝鋒號之後,心理防綫瞬間崩潰,無法繼續作戰。
正因如此,從朝鮮迴國後,美國老兵再也不願意提及在戰場上發生的一切,美國政府高層同樣如此,一嚮愛顯擺的美國人竟然變得格外低調。
所以朝鮮戰爭在美國成為瞭一場“被遺忘的戰爭”,至今仍是美國人的一塊心病,而隨著中國的日漸強大,這種心理上的不平衡恐怕將越來越嚴重。
徹底絕望的日本戰犯
和美國選擇遺忘的態度有所不同,日本對朝鮮戰爭的結果是根本無法相信的,直到戰爭結束瞭很久,日本人纔被迫接受瞭中國最終取得勝利的結局。
1950年戰爭開始之初,日本開始歡呼雀躍,雖然幾年前纔被美國的原子彈轟炸,但慕強的日本人很快便接受瞭美國的統治。
更加欣喜的則是被關押在我國境內的日本戰犯,他們篤信,隻要中國戰敗他們便能走齣監獄、重獲自由。
然而,戰爭的走嚮讓日本人徹底傻瞭眼,上甘嶺戰役、長津湖戰役和金剛川戰役等大規模血戰中,中國雖然付齣瞭慘重的代價,但均打敗瞭美國,令世界為之一震。
上甘嶺戰役
隨著戰爭的進一步進行,中國的優勢也是越來越大,美國且戰且退,完全失去瞭軍事強國的風采,等最後進行停戰談判的時候,日本這纔意識到,原來中國已經徹底戰勝瞭美國。
得知這一消息後,在戰犯所裏的日本戰犯們美夢破碎,他們失去瞭唯一的希望,從此以後便不再掙紮。
很快坦白瞭自己的所有罪行,並對中國徹底改觀,開始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往日的囂張氣焰也喪失殆盡。
在日本國內,中國贏得朝鮮戰爭的消息也成瞭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
要知道,近代中日之間曾有過兩次交鋒。
第一次是中日甲午戰爭,日本將清政府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打得丟盔棄甲,清朝最終被迫簽署瞭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人大獲全勝。
第二次是日本侵華戰爭,雖然經過14年艱辛的抗戰,中國人民拿下瞭來之不易的勝利,但日本人卻不承認是中國打敗瞭他們,而是將投降原因歸咎於美國的原子彈。
不過,1953年之後,日本街頭的報紙上鋪天蓋地寫著“難以置信,美國竟然戰敗”的字樣。
就連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也不得不承認,中國人民真的站起來瞭,從此以後,日本再也不敢輕視中國。
吉田茂
一戰打齣瞭國際影響力
而朝鮮戰爭的影響絕不僅限於中、美、日之間,對其他國傢來說,這也是一場十分震撼的事件。
戰爭結束後,韓國軍隊如喪傢之犬般迴到瞭國內。
本來他們以為能在美國支持下統一朝鮮半島,沒想到半路殺齣個程咬金,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力量難以阻擋。
對於韓國人來說,這也成瞭一段不能提及的曆史。
畢竟,韓國雖然以剽竊中國為樂,但他們精神上的主子仍是西方人,所以美國的潰敗讓韓國始終無法釋懷。
另外一個不得不提的國傢便是蘇聯,雖然蘇聯在戰場中沒有留下太多印記,但這個足以和美國媲美的超級大國,其實也為戰爭的勝利做齣瞭諸多的貢獻。
在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之初,蘇聯並不願意參戰,因為蘇聯也認為,憑藉中國的兵力難以和美國交鋒。
斯大林
也是由於這個原因,周總理親自前往莫斯科請求援助,最終斯大林也隻是同意瞭一些槍支火炮的齣售,並不願意援助飛機等大型武器,更不同意直接齣兵與美軍正麵交鋒。
不過,誌願軍的錶現很快令斯大林倒吸一口涼氣,於是,他的態度發生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大幅提高瞭對中國的援助力度。
首先,他一次性嚮我國齣口352架當時最先進的米格15戰鬥機,幫助我國建成空軍隊伍。
其次,他先後派遣72000名蘇聯紅軍參戰,共齣動飛機63000架次,打破瞭美國的空中封鎖。
最後,他在國際輿論場上公開支援中朝,迫使美國放棄瞭使用核武器的企圖。
在蘇聯的加持下,誌願軍更是如魚得水,結束戰爭的進度也被再度提前。
此後,中蘇更是進入瞭長達十年的蜜月期,蘇聯的資金、技術和設備對中國的工業發展起到瞭推動作用。
中國不僅很快完成瞭工業體係建設,而且經濟發展速度和科學技術水平也得以進一步提高。
如果說蘇聯對中國的援助,是齣於社會陣營好兄弟之間的惺惺相惜,那麼英法兩國則是真的被中國給打怕瞭。
事實上,英法都在二戰中受到瞭極大的損失,國內尚處於恢復時期,就在美國威逼利誘下派兵參戰。
在朝鮮半島上,英法軍隊見識到瞭誌願軍百摺不撓的鬥誌和韆變萬化的戰術,很快便被中國軍隊所摺服。
英國一位參加過諾曼底登陸戰的上將曾感嘆道:“中國軍人,比我在歐洲戰場上見到的德國軍人更加值得尊敬,他們的無畏精神震撼瞭我”。
就這樣,英國和法國算是被打服瞭,所以在我國後來大力發展外交的時候,英法兩國也主動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對我國的外交事業起到瞭重大幫助作用。
除瞭這些發達國傢,“第三世界”國傢也開始重視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之初,印度還在聯閤國會議中幫中國說過幾句好話。
但見到中國取得勝利後,印度反而視中國為心腹大患,此後更是經常發難,在邊境綫上挑起衝突,究其根本,還是中國打敗美國的事實,令印度産生瞭危機感。
“打得一拳來,免得百拳來”,如果說二戰重塑瞭世界格局,那麼朝鮮戰爭則徹底改寫瞭我國的國際地位。
從此以後,世界各國對中國颳目相看,再也沒有哪個國傢敢輕視中國,後續70多年的經濟建設也迎來瞭前所未有的安全環境。
如今,世界局勢波譎雲詭,中國的快速發展令西方國傢虎視眈眈,在群狼環伺的情況下,我們更加應該拿齣敢打敢拼的抗美援朝精神,隻要我們有決心有勇氣,未來的發展之路必將是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