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022, 4:44:20 PM
北宋哲學傢邵雍在詩中寫道:“人無輕信,事無多疑。輕信招��,多疑招離“。明太祖硃元璋齣身貧寒,稱帝後很是珍惜彼時的生活,便疑心頗重,但凡使他疑心之人,皆無好果子吃,就連公主心愛的駙馬亦不放過。
古人形容屬下對於上位者有不臣之心時,常以“
司馬昭之心
”來加以比喻。但一個人的聲色舉止往往又是極為不可靠的,
當有心者要掩其外在的行為錶現時,那麼他內心的思謀與伎倆又如何能夠得知呢?
(一)皇位的吸引
皇帝作為古代掌握天下臣民生殺予奪大權的主宰者,吸引著天下人心嚮往之。然而皇帝不管是作為明君還是昏君,
在其位者謀其政,能夠得其善始善終的人物都是少數,
後唐末帝李從珂便是如此,令人嘆惋。
李從珂並非後唐明宗李嗣源的親生兒子,而是
由於其殺敵勇猛異常,屢建奇功,深得明宗賞識,因此被賜為鳳翔節度使,
與明宗之婿石敬瑭一起共事朝廷,成為國傢的頂梁柱。等明宗駕崩,湣帝李從厚成為皇帝,懼於石李二人的威懾,決意削藩來維護朝廷的權威。
未曾想,
李從珂對朝廷旨意抗命不從,在鳳翔起兵造反,通過兩三個月的時間便攻陷唐都洛陽,並自立為帝。
而石敬瑭亦起兵附庸,討好新帝,不顧君臣之分與微時情誼,帶領部下直擊逃難的李從厚,並痛下殺手。
清泰元年(公元934年)五月,石敬瑭在李從珂的授意下,將已無還擊之力的李從厚囚禁在衛州,後殺害。
此時的李從珂以為心腹大患已除,皇位穩固,卻不曾想這是他後來命運的開端。
(二)李從珂與石敬瑭的矛盾
李從珂在稱帝後,有感於石敬瑭幫助自己除掉皇帝的功勞,便繼續封其為河東節度使。
但不久之後便一如從前的李從厚一般開始感受來自石的威脅,這是由於
石敬瑭與末帝李從珂同為皇親貴胄,同樣功勛卓著,在明宗時期都深受皇帝倚重,並在朝中積纍瞭極高的聲望。
河東作為疆域重鎮,又在石敬瑭的節度之下,兼之其名望巨大,
李從珂感到無比的壓力,決意削減石敬瑭的勢力,希望能夠除掉這個心腹大患。
因此,李從珂便以前朝皇帝舉辦葬禮為藉口,將石敬瑭與其妻魏國長公主強留在洛陽,不肯放虎歸山。
石敬瑭感受到來自於皇帝的壓力,便佯裝生病,一副沉屙舊疾積重難返的模樣。
其妻便嚮太後求救,曹太後心疼女兒的遭遇,就嚮李從珂說明情況,李從珂從小在太後身邊長大,
對太後極為尊重,
且看到石敬瑭已然命不久矣,便一時心軟放石敬瑭迴到太原。
不料此次失誤,竟造成終身的悔恨,
石敬瑭迴到太原後,便不用再裝作重病的樣子,如從前一般生龍活虎。
李從珂雖然心下悔不當初,但由於忌憚其勢力則一直沒有公開剖白。
(三)矛盾爆發李從珂之死
清泰二年(公元935年),石敬瑭之妻魏國長公主在參加完皇帝的韆鞦節後,即上奏李從珂說明傢中事務繁多,要求返迴太原。
這本不足為奇,但李從珂此時已然深醉,便用嘲諷的語氣對公主說道:“爾歸何速,欲與石郎反邪?”公主連忙道不敢,並退瞭齣去。
酒醒之後,李從珂迴想起此話極為懊悔,將公主召來辯稱自己隻是玩笑之語,並對公主大加賞賜。迴到太原後,其對石敬瑭說起此事,
石敬瑭聽後大為不安,認定李從珂要除掉自己。
爾後,石敬瑭為試探皇帝對自己是否有加害之心,於是上書請辭,到其他藩鎮任官。在石看來,
如果皇帝對自己的請求準許的話,則必定是欲除之而後快,
如果沒有同意他的請求的話,則是沒有猜忌之心。
但沒想到李從珂在大臣的建議下,撤去石敬瑭現有官職,並調任其他地方。這令石李之間的矛盾激化,石敬瑭見朝廷已有意除掉自己,因此起兵造反。石敬瑭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為代價,換取契丹支持。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石敬瑭起兵,後自立後晉並稱帝。同年底,後晉與契丹聯手攻陷後唐帝都洛陽,李從珂身亡,後唐滅亡。
李從珂的悲劇從放石敬瑭迴到太原便已開始,作為一國之君,
李從珂有其長遠的考慮,但作為決策者一定程度上卻由於被石敬瑭的錶象濛蔽,決策不夠清楚
,導緻放虎歸山的一係列慘劇。觀人察色時不僅應該從日常生活的錶象齣發,還應該深入的瞭解一個人的內心活動纔能做齣判斷。
參考資料:
《後唐書》
《皇朝帝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