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飲食補鈣、熱炒店配菜常見的小魚乾,竟被驗齣含海洋微塑膠。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係研究團隊調查7個亞洲國傢、14項魚乾產品,發現海洋微塑膠會透過濾食性魚種迴到你我的餐桌上,台灣人常吃的「丁香魚」也榜上有名,研究結果也獲國際期刊採用。

中山大學研究團隊利用顯微鏡檢視塑膠微粒的型態,透過傅裏葉轉換紅外光譜儀及拉曼光譜分析塑膠的種類,發現小魚乾中的微塑膠中將近80%是塑膠纖維、其次是塑膠碎片。種類以聚乙烯(PE)為主,而這些微塑膠可能來自於大型塑膠碎片分解,以及人為廢水排放所造成。

研究結果顯示,微塑膠在小魚乾的含量可能會受小魚的種類和大小的影響,平均每隻小魚乾含微塑膠多寡依序是日本、中國、斯裏蘭卡、南韓、越南、台灣及泰國。其中以日本產的小鱗脂眼鯡,俗稱臭肉鰮所含的微塑膠最高,平均每隻魚最多可能含有2個微塑膠。台灣常見的丁香魚乾,含微塑膠的魚隻數量佔比約為3.2%,意即平均食用31條魚乾就有可能會攝入1個微塑膠。

中山海科係教授兼海科院院長洪慶章指齣,夏威夷東邊延伸到加州外海的「海洋塑膠墳場」約是台灣領土40倍大,微塑膠的數量更是「以兆計」,這些微塑膠可能會透過海鮮產品進入人類體內,許多研究已報導這些微塑膠進入很多海鮮產品,例如牡蠣、貽貝及文蛤中,但在眾多的海鮮產品中,甚少研究小魚乾製品中微塑膠的含量。

洪慶章錶示,小魚乾是亞洲地區普遍的開胃小菜或零食,來源主要是鯷科(Engraulidae)及鯡科(Clupeidae)魚類等濾食性魚種,透過細密的鰓耙攝食水體中的藻類及浮遊生物,容易誤食塑膠微粒並纍積在體內。小魚乾幾乎整尾被食用,等同增加消費者攝入微塑膠的風險。

「海洋微塑膠最後還是迴到人類餐桌上,目前對人類健康的衝擊尚未確定。」洪慶章呼籲,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用具,纔能避免更多塑膠製品進入海洋環境。

# 微塑膠 # 小魚乾 # 產品 # 塑膠微粒 # 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