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5/2022, 9:28:03 PM
大傢好,我是江小渠!
“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陵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
“是時(大業五年,609年)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韆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韆三百裏,南北一萬四韆八百一十五裏。隋氏之盛,極於此矣。”―《資治通鑒》
“隋傢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傢之用,至今未盡。”―貞觀十一年
“隋氏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儲米粟多達韆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隋書.食貨誌》
這是對隋朝社會、經濟、疆域等方麵摘錄的四段話,可以看齣無論從哪個方麵都能看齣隋朝的強大和社會安定。就是這樣一個強盛的王朝,卻是二世而亡,當真是令人費解。
隋煬帝,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末代皇帝。有人說他是暴君,他在位期間三徵高句麗、築洛陽、開河渠、修長城,更有李密寫的討伐隋煬帝十條罪狀的檄文。
曆史上諸如暴君、昏君的大有人在,隨便都能摺騰個幾代皇帝,何況隋朝比任何王朝開國都要強盛,怎麼著也能多摺騰個一兩代。可就是這麼看似強盛的王朝,竟然就摺騰瞭兩代就亡瞭。那麼隋煬帝到底乾瞭什麼傷天害理的事,導緻二世而亡,他又錯付瞭哪些事情呢?
首先,楊傢能夠奪得天下,除瞭隋文帝本人的政治能力外,最大外援的就是得到瞭關隴集團的支持。楊傢本也為關隴世傢之首,後因北周政治腐敗,北周宣帝死後,隋文帝以外戚輔政,逐步掌握軍政大權。關隴集團先後拋棄宇文傢,改而投靠支持楊傢。後經北周靜帝禪讓,得天下,改國號“隋”。
與其說是隋文帝建立瞭隋朝,不如說是關隴集團造就瞭隋朝。
第二,隋文帝上台後深知關隴集團的強大,為瞭避免政權重蹈覆轍,實現皇權集中。先後做瞭係列削弱關隴集團的改革。
1)建立三省六部製,削弱關隴集團對朝政的影響,加強瞭皇權和中央集權。
2)簡化地方行政,改地方三級為州縣兩級,裁撤冗官。削弱瞭關隴集團對地方政權的控製。
3)創科舉,通過考試,大量使用寒門和土著士子。削弱瞭關隴集團“人事”權力。
4)改革府兵製,實行兵民閤一。削弱關隴集團對軍隊的控製。
5)製定《開皇律》、改革田製、改革徭役、整理戶籍、統一度量衡等,削弱關隴集團對民間的影響,提高朝廷信力。
經過隋文帝一通操作,隋後期關隴集團已經遠離瞭軍政核心。
第三,所謂欲速則不達,隋煬帝上台後,對關隴集團再次加碼,最終把弦崩斷瞭,導緻國內烽煙四起。
1)改革科舉製。設立進士科,徹底關閉瞭關隴集團世襲人纔的大門。關隴集團多以武取勝,對文化課不太在行,進士科的設立就使得大量南方士子進入政治中心。
隋煬帝首先重用南方人虞世基,掌管組織人事大權。隋煬帝不僅重用南方士子,更是在大業三年對關隴集團進行清洗,以誹謗朝廷的名義先後殺光祿大夫賀若��,禮部尚書宇文弼,太常卿高�G,免職尚書左僕射蘇威。
2)三徵高句麗。削弱關隴集團軍力。
隋煬帝一徵高句麗,“總一百一十三萬三韆八百,號二百萬,其�r運者倍之”。―《隋書》
隋煬帝實行“去鬍留漢”政策,北方被鬍人統治300年,已無漢人。三次徵高句麗總共動用兵力300多萬,這300萬兵力均為關隴集團和北方人,其中關隴集團占到70%以上。隋煬帝除瞭削弱關隴集團軍力,還要消耗鬍人,讓北方迴歸到漢人手中。
3)遷都洛陽,修大運河。削弱關隴集團對朝廷的政治影響。
遷都洛陽,遠離關中地區。
隨著社會逐步安定,經濟重心已經南移,為加強中央對南方的統治,開闢大運河勢在必行。從而也能擺脫關隴集團對國傢經濟的控製,這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隋煬帝修大運河難免沒有遊曆江南的意思,國富民強瞭,作為皇帝遊曆國傢山河無可厚非。清朝康熙也有南巡的例子,乾隆還六下江南遊玩。
但我們不能否認大運河對國傢經濟發展帶來的優勢,尤其是加強對南方的控製更是起到重大政治意義。
綜上所述,文煬二帝做的一係列改革無不是對國傢建設的貢獻,可以說二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正確而且及時地。
雖然二帝改革增強瞭國力,改善瞭民生。但二帝用力過猛,尤其是隋煬帝,簡直是將關隴集團在火上烤,還不留渣的那種。錶麵關隴集團不哼聲,讓皇帝摺騰,其實暗地裏已經在準備起事。隨著楊玄感的兵變,李密、李淵等關隴世傢首先發難。
因為築洛陽、開運河、三徵高句麗過度使用民力,導緻各地農民起義跟風,最後全國烽煙四起。
隋煬帝在北方戰火紛飛的時候,並沒有過多地去解決北方叛亂。而是一心想遷都江都,呆在南方不迴去,但他帶來的兵力都是北方人,故而發生瞭江都兵變,最終被宇文化及所弑。
從上麵可以看齣,隋煬帝並非隻是一般的“暴君”,他是用力過猛,下得賭注太大。過分地追求政治目的,從而忽略瞭民力的反彈,可以說隋煬帝是個失敗的改革者,最後被李唐給摘瞭桃。
參考文獻:
《隋書》《資治通鑒》《隋書.食貨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