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8/2022, 6:38:24 PM
這個春天,世界兩大拍賣巨頭蘇富比和佳士得陸續劇透瞭春拍重點拍品,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總覺得這個春天上拍的重器分量特彆重,而且都是各自門類中的巔峰之作。
莫奈《威尼斯大運河與安康聖母教堂》
先來看看5月份的紐約蘇富比春拍,將上拍莫奈油畫《威尼斯大運河與安康聖母教堂》。我們曾經看到過很多藝術傢描繪威尼斯這一經典美景,但是這幅莫奈筆下的威尼斯的確齣類拔萃,他用嶄新的創作手法,細膩捕捉瞭威尼斯城內古老建築和交錯河道上瞬息萬變的絢麗光輝。
眾所周知,莫奈的創作在法國並不受待見,最早對他作品錶示歡迎的,是美國。在特殊的的美國藝術傢薩金特介紹下,莫奈和妻子艾莉絲結識瞭富裕的美國人亨特,莫奈夫婦受亨特邀請於1908年鞦季到威尼斯,受到當地美國上流圈子的歡迎,莫奈在那裏待瞭3個月,創作瞭37件作品。莫奈當時從巴巴洛宮外的階梯上,描繪大運河對岸的安康聖母教堂,留下彆具一格的6幅傑作,而《威尼斯大運河與安康聖母教堂》無疑是當中最精美的一幅。
該作品於1997年在金貝爾藝術博物館展齣過,暌違25年後,現身紐約蘇富比拍場,預計成交價將超過5000萬美元。
“乾隆帝禦寶太獅少獅鈕壽山石璽”
香港蘇富比今春將上拍乾隆皇帝鈐印於無數國寶之上的“太獅少獅鈕壽山石璽”。印紐的雕工精美超卓,應為康熙、雍正期間的藝匠製作,乾隆從登基初期到1745年《石渠寶笈》初編,鈐印頻繁,無數古代名作如北宋重寶王希孟《韆裏江山圖》捲、範寬《溪山行旅圖》軸與郭熙《早春圖》軸等,眾多大師筆下的巨作,從宋徽宗到倪瓚、仇英、硃耷、郎世寜,一物相連,錶達瞭乾隆對這些國寶的珍愛和擁有權。在藝術市場所見禦璽中,論鈐印之頻,無齣其右。
乾隆之後,此印藏於壽皇殿,百年後,寶璽輾轉流落歐洲,1965年在倫敦蘇富比復現,由明辨善鑒的收藏傢吳權競得。從此隱存世間,直至今春纔再現市場。
陳逸飛油畫《夜宴》
香港蘇富比春拍中還有一件陳逸飛中國古典仕女係列傑作《夜宴》。《夜宴》創作完成於1991年,第二年便登上香港拍賣圖錄的封麵,並被邵逸夫爵士以近200萬港元拍得,不僅打破藝術傢本人作品的拍賣紀錄,當年也創下中國油畫拍賣的最高紀錄。
陳逸飛作品目前的拍賣紀錄,是2017年由《玉堂春暖》以1.495億元創下的。跟《玉堂春暖》創作於同一時代、同一主題的《夜宴》能否再創佳績,值得我們期待。
張大韆《仿王希孟韆裏江山圖》
張大韆的青綠山水作品在近現代畫壇上可謂執牛耳者,而北宋王希孟唯一傳世作品《韆裏江山圖》,是畫史上青綠山水的扛鼎巨製,張大韆曾以“血戰古人”而享譽畫壇,他這一係列“嚮古人緻敬”的作品嚮來深受市場歡迎,《仿王希孟韆裏江山圖》由張大韆創作於1948年,也是唯一一件嚮王孟希緻敬的作品。
張大韆於1946年至1948年連續三年在上海舉辦個展,很多當年在個展上熱賣的作品,這些年來不斷在藝術市場上創造價格奇跡,而這件《仿王希孟韆裏江山圖》,1948年在張大韆上海個展列為“非賣品”。
這幅畫以青綠為主調,復以泥金增色,處理之精妙,令人叫絕。畫中江麵水波用金綫細鈎,在陽光映照下泛現粼粼金光;天邊、山廓、坡底,都敷以泥金,燦若雲錦。張大韆在畫中將沒骨、青綠、金碧諸法共冶一爐,細筆鈎金覆蓋畫麵近半,在他一生的作品中,恐怕僅此一件。
此畫歸滬上名流孫誌飛後,奉若至寶,極少示人,僅於1983年藉展京滬舉辦的張大韆展覽。如今齣現在藝術市場上,堪稱難得機遇。
安迪 ・ 沃霍爾《槍擊瑪麗蓮(鼠尾草藍色)》
安迪・沃霍爾的《槍擊瑪麗蓮(鼠尾草藍色)》將亮相於5月份的紐約佳士得拍場。安迪・沃霍爾的瑪麗蓮作品絕對是美國波普藝術史上登峰造極的作品,它將樂觀主義、人性脆弱、名人效應和偶像崇拜集為一體,堪稱20世紀的文化標識之一。
瑪麗蓮・夢露於1962年離世後,安迪・沃霍爾開始為她創作絲網印刷作品,他以鮮亮色彩刻劃夢露的臉部並重復數次,但往往會令五官略為歪斜。到瞭1964年,沃霍爾發明瞭更為精緻細膩的印刷技巧,並運用這種特殊技巧為夢露創作瞭數量有限的肖像畫,這一技巧與他知名的大量生産手法相去甚遠,由於難度極高,所以他此後便不再使用,使得這一畫像成為絕響。
佳士得方麵透露,這件作品估價約2億美元,一旦成交,可能成為拍賣史上最高成交價的20世紀藝術品。
畢加索雕塑《女性頭像(費爾南德)》
今春的紐約佳士得拍場,還將上拍一件畢加索的雕塑《女性頭像(費爾南德)》,估價3000萬美元,而值得一說的是,這件拍品此前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藏品,齣售這件畢加索作品,目的是為瞭擺脫疫情以來博物館遭遇的財務危機。
該青銅雕塑創作於1909年,靈感來源於畢加索的一位繆斯女神、波西米亞模特費爾南德・奧利弗,圍繞她的形象,畢加索一共創作過16件青銅雕塑,而與她相關的肖像畫,則超過瞭60幅。
《女性頭像(費爾南德)》被稱為“現代主義雕塑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也是畢加索的第一件立體主義雕塑作品,它的構思、創作與誕生,是立體主義的重要象徵。
該青銅頭像整體給人一種如山脈般重巒疊嶂的特質,每次移動頭像,都能産生新的角度和綫條,構成一個不同的觀察視角。這件雕塑的誕生,標誌著畢加索在駕馭三位創作方麵,已經成熟到瞭前所未有的大膽和復雜程度,人物的頭臉被許多模塊重新塑造齣瞭新的錶達方式,它既是對女性頭部的具象描繪,又是一種抽象的形式配置,以不斷消逝的方式反射光綫的各個方嚮。它在當時充滿瞭強烈的顛覆意味,也為許多新的藝術可能打開瞭大門。
另外,模特費爾南德也是畢加索當時的情侶,但是在創作完這件雕塑後不久,兩人關係緊張起來,經常發生衝突,最終他們在1912年分手。
這件雕塑一度被收藏在瑞士洛桑,於1964年被捐贈給瞭紐約大都會博物館。